《红军不怕远征难》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的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用时一课时。
我主要从说教材、说目标、说重难点、说教学思路教法、说教学程序也就是如何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整合教材,落实本课教学目标共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下面进行第一部分
一、说教材
这一段内容主要是介绍本节课在本单元、本册书,甚至在整个中国革命史中的重要地位。
二、说教学目标
这一段内内容说的是,依据教育部《历史课程标准》,结合初中七年级学生特点和本课内容,确定的本课教学目标,主要包括 1、知识与能力2、过程与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我们下面的第五部分内容主要就是谈如何利用多媒体教学整合教材内容落实这三方面目标。
三、说重难点
此段表现的是依据《历史课程标准》和本课内容确定的本课教学重难点。
(1)重点:本课重点是中央红军的长征,遵义会议。
(2)难点:本课难点是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和地位。长征精神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四、说教学方法和思路
长征历时2年,行程两万五千里,途径12个省,长征是一部流动的人类战斗史,具有一定的时空性和运动性。
长征中涌现了无数感人的故事和英雄事迹以及重要事件,有着丰富的史料,是一节向学生进行爱党爱国、革命英雄主义、革命乐观主义等思想教育内容丰富的课。
基于本节课以上两个特点,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进行情景创设、史料展示,既可以直观动态地展现长征本身的发展过程和空间变化,又可以提供大量的学生感兴趣的材料,使学生立体地感受长征,走进历史,身临其境,符合七年级学生学习直观性强的特点,使学生乐于接受,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并促进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同时,由于电教手段的运用,可以较好地引发学生内心共鸣,对学生的思想和情感教育方面,也起到了突出和强化的作用。
下面我就具体谈谈如何利用多媒体整合教材内容,展开教学,落实本课教学目标。以及如何利用多媒体的优势突出本课重点,突破本课难点。下面进行第一步:
五、教学程序
一)、导课
导课以播放视频电视剧《长征》片头曲,开始,以鲜明的方式凝聚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教师并且提出要求,要求学生在观看视频的同时,注意里面的场景和歌词毛泽东《长征
七律》中提到的时间和地点,为全面学习“红军不怕远征难”做铺设。
二)、新授
看完视频,学生进入好奇和求知的状态,教师马上提出,长征虽然波澜壮阔,动人心魄,但是也是千难万险,那么红军为什么要长征?从而展开教学,落实教学目标之一
——
长征的原因。。。开始新授课。
根据预习和教材,学生会迅速找出长征的原因是“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以及原因,然后教师归纳原因后利用多媒体展示当时中共中央主要领导人博古、李德的图片,以加深学生对人物和其错误的认识。
然后教师顺序提出:红军在博古和李德的错误领导下,长征初期遇到的困难和危险-----血战湘江,教师展示血战湘江的课件,分析得出党和红军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
这两个课件的使用,可以直观地让学生感悟到,毛泽东提出放弃前去湘西转向贵州的正确性,并为突出本课难点“遵义会议”伟大的转折性做好铺垫。
下面以动态的知识框架课件展示遵义会议的背景,内容和意义,并展示遵义会议的会址,场景,强化学生的认知和记忆。已达到突出本课教学重点的目的。
遵义会议之后,
请学生看课本找出,红军在毛泽东带领下经历的重大事件并走向胜利。教师一一展示图片,加深学生印象,并将长征大事件及意义文字化展示,课件的运用可以大大促使学生对长征的过程整体性的直观认知。然后是后学习展示长征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这样,长征从开始,到转折,到走向胜利知识体系浑然一体,从而很好地落实本课的教学重点——长征全过程。
学习完本课主体知识后,教师转向阅读材料,展示长征途中,红军除了面临敌人的军事压力外的其他困难。教师展示图片,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红军长征的艰苦性。
学生学习完长征,了解的长征的艰险和困苦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本课的另外一个重点也是难点——长征精神,并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心目中“长征精神”。教师利用课件展示长征精神在新时代的内涵,落实本课情感教育和价值观的教学要求。
最后,利用多媒体展示“重走长征路”,以动态的长征路线图为主线,对本科进行小结和知识梳理,强化本课重点。同时很好地落实了本课教学目标要求的对学生识图能力的培养,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在此表现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
小结完成后是课堂训练,多媒体展示练习题,不但可以大大节省课堂时间、增加课堂训练量,而且有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便于学生的集体讨论解决问题,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便于教师整体了解学生的课堂掌握情况。
总之,由于本节课的特点,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使整节课知识体系在动态中顺序展开,知识框架浑然一体,在强化学生图文并茂的知识的记忆的基础上,还可以大量的、真实地再现长征的艰难曲折,红军的英勇无畏,以及新时代长征精神的表现,从而在润物无声中落实了“情感教育和价值观”的教学目标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