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上册
中国近代史
教案
第8课
辛亥革命
1、学情分析
本课是《辛亥革命》很多电视剧、电影里面都提到过这个事件,所以同学们应该对这个事件比较熟悉。但是,从电视里面了解到的辛亥革命和历史上的真实事件可能有一定的差距。所以,本节课应该在他们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进行一定的修正,再让他们对知识进行深华,对辛亥革命在历史上的意义形成自己的看法。
2、教材分析
本课的内容是《辛亥革命》,是第二单元近代化的起步的第三课,上承《戊戌变法》,下启《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史的很多方面都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而且辛亥革命是近代化历程的里程碑,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课内容分为孙中山的早期革命活动、武昌起义和辛亥革命的意义三个子目。三个子目从时间先后顺序上链接在一起,涵盖本课背景、内容、影响三个方面,共同构成本课的内容。
3、重难点
重点: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纲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4、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孙中山成立兴中会;知道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成立;理解同盟会的性质、纲领和三民主义;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能力目标:利用图片和影视资料,培养观察和想象的能力;通过分析辛亥革命之后中国社会的变化,养成分析归纳的能力和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历史现象的分析、对比,掌握透过现象找出本质的学习方法。
2、通过分析本课与前后相关内容的内在联系,掌握广泛联系的历史学习方法。
3、培养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4、学习的过程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学会与他人合作和交流。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表现,从而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的精神;
2、
三民主义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较为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革命派倡导的民主革命是顺应历史潮流,符合民族利益的。
5、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现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个构想叫做“中国梦”,大家有没有自己的小小中国梦,请几个同学起来谈谈你们的中国梦。(设计意图:引起学生的注意,联系实际,唤起求知欲)
生:谈谈自己“中国梦”
师:同学们回答的非常好,在19世纪后半期,有一个伟人名叫孙中山,他也有一个中国梦,就是挽救中华民族,实现国家富强。为此他做了很多努力。他为了救国所做的第一个努力就是当一名医生,救死扶伤,可是在
1883~1885年的中法战争中,孙中山目睹满清政府的卖国、专制和腐败,他认识到认识到当医生只能救治病人,不能救国,于是产生了反清和以资产阶级政治方案改造中国的思想。
1892年,孙中山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随后在澳门、广州等地一面行医,一面结纳反清秘密会社,准备创立革命团体。
1894年,孙中山上书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提出“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的改革主张,但未被接受。他开始意识到只有推翻清政府封建专制制度才能救中国,于是他走上了革命救国的道路。他的最大功绩和主要贡献是领导了一场伟大的革命,这场革命结束了一个旧时代,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场革命就是辛亥革命,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辛亥革命,了解它发生的前因后果。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兴趣,了解辛亥革命的基本背景。)
、授课与活动
一、孙中山早期的革命活动
1、成立兴中会
过渡;孙中山救国之路的第一步就是成立了一个革命团体,请大家看课本42页第一自然段,找一找这个团体的名称,成立时间、地点,以及性质。
同学们开始回答以下内容。
时间:1894年
地点:美国檀香山
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这是中国第一次提出推翻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合众政府的主张。因此,兴中会的性质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性质:中国第一个革命团体
兴中会建立后中国的革命团体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ppt展示)
同学们看图片,请一个同学上来从南到北的给大家指出革命团体:香港的兴中会总部,长沙的华兴会,武昌的共进会、文学社等,上海的光复会。
2、成立同盟会
师:同学完成的很好,大家从图中可以看出这些团体他们分布都很分散,而且大部分都是地方性质的,这样的话如果进行革命就很难把这些团体的力量集中起来,不利于很好的进行革命斗争。为了集中革命力量,有必要互相联合、共同斗争。于是孙中山积极奔走,着手建立全国性的革命政党。请同学们看课本42页第二自然段找出这个政党的名称、成立时间、地点、性质和纲领。
时间:1905年
地点:
日本东京
性质:
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为什么是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有总章,有革命纲领“三民主义”,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有公认的领袖,建立了国内支部和国外支部,具备革命政党的基本特征。)
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鞑虏”是指满族统治者,“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就是指推翻清朝统治,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完全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所以这里反对清政府的同时也有反对列强侵略的意义。“创立民国”就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平均地权”就是改革土地制度。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适应当时历史的发展,符合人民的要求,得到了全国人名的拥护。
3、三民主义
1905年11月,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请同学们把课本翻到43页,看43页开头的小字部分。大家一起读一下。请同学们思考一分钟,然后老师请三位同学来说一说你们认为三民主义分别对应同盟会纲领的哪项内容。
2、武昌起义
过度:同盟会的成立和三民主义的提出,对革命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革命党人发动了一波又一波武装起义
这些起义虽然最后都失败了,但是这些起义都对辛亥革命的成功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其中影响最大的要数广州黄花岗起义。孙中山先生是这样评价黄花岗起义的,在课本43页阅读广场的第二段最后一句话“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教师阅读课本小字部分,大概介绍武昌起义的背景)让我们一起回眸历史,看一看这个爆发时的情景。大家视频看完了,请大家看课本44页第一自然段告诉老师这个视频里的起义爆发的时间、地点,过程。
生:阅读课本回答:
时间:1911年10月10日晚八点
地点:武昌
过程:武昌—武汉三镇—湖北军政府—全国一半以上省份。
师: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在武昌发动起义。第二天起义军占领武昌,接着,又攻占了汉阳和汉口。革命在武汉三镇取得胜利。1911年是旧历辛亥年,所以历史上称这次革命为辛亥革命。
3、中华民国的成立
武昌起义的胜利,在全国产生了连锁反应,革命形势席卷全国。(出示武昌起义形势图)
在一个多月里,共14个省先后独立了,表明清政府的统治已经土崩瓦解的局面。建立全国性政府的实际成熟了。请大家看课本44页第二自然段告诉老师,中华民国成立的时间,它的名称和它的大总统是谁。
生:名称:中华民国、
时间:1912年1月1日、
大总统:孙中山。
教师:同学们找的非常准确,中华民国1912年1月1日正式成立,孙中山于1912年元旦正式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采用民国纪元,意思就是1912年是中华民国元年,1913年是中华民国2年,那么请大家算一下1915年是中华民国多少年,大家在计算民国纪元的时候可以采用加的时候减一减的时候加一这样的运算方法,意思就是比如要算1915年是中华民国多少年,大家就用1915-1912+1=4,所以1915就是中华民国4年。同样的比如问你中华民国21年是哪一年,大家就用1912+21-1=1932年,就是公元1932年。
4、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孙中山是通过什么方式建立的中华民国?
生:起义
师:是的,孙中山是通过武装起义也就是革命的方式建立的中华民国。
所以他是一个革命派。那么此时的孙中山代表的是哪个阶级的利益呢?
生:
师:我们讲“洋务运动”的内容时,洋务派创办的民用工业的同时,一些商人华侨买办也投资于近代工矿企业,这标志着中国近代什么经济的兴起?
生:民族资本主义
师:所以这个时期资本主义经济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经济基础决定了此时的孙中山是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所以中华民国是一个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政府,它是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但是最后这个胜利的果实却被袁世凯窃取了,所以关于辛亥革命的评价也是众说风云。有人说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革命成功了。也有人说,辛亥革命只赶走了一个皇帝,剪了一条辫子,没有达到它所预期的目标,革命失败了。你们怎么看呢?请同学起来谈谈你们的看法。
生:谈自己的看法。
师:同学们回答的都非常好,评价辛亥革命呢也是一样的要用上次老师教过大家的辩证看待问题的态度,辛亥革命它是有积极性的。比如: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但是它也有局限性:因为它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而且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
6、课堂小结
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中国人民为改变自己的命运而奋起革命的一个伟大里程碑。辛亥革命的成败当由历史来检验。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武昌起义的浮雕充分说明,辛亥革命在中国发展历程中写下了重重的一笔。领导这场革命的孙中山先生,他的丰功伟绩将昭示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在探索富国强民之路上贡献自己的智慧与力量。我们相信孙中山先生提出的“振兴中华”的伟大理念一定能够实现,实现我们的中国梦指日可待。
7、课堂检测
下面的一段话中出现了4处错误,请大家找出来。
1911年1月1日是个不同寻常的日子,这天武昌那边出事了,接着孙中山在北京宣誓就职为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孙中山任职期间颁布了具有无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