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太平天国运动》
一、课标要求
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主要作用与局限性。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为人民版教材必修一专题三第一节课。这一专题主要讨论的是近代中国民主革命时期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主要包括农民阶级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和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太平天国运动》是本专题的第一课,主要讲述了太平天国运动从兴起、发展到失败的发展历程,并重点讲解了太平天国的两个革命纲领,即《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史料教学和比较的方法,使学生了解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原因,通过对两个革命纲领的分析与比较,了解太平天国革命纲领的内容及局限性,从而进一步分析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了解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主要作用及局限性。
三、教学目标分析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包括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北伐、西征、东征、天京事变、天京陷落等。了解《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主要主张及局限性
(2)通过对从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过程的分析,培养学生识图和用图能力。
(3)通过阅读《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节选资料,培养学生观察和概括历史史实的能力。
(4)通过对太平天国兴起和发展及革命纲领的分析,探究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必然原因,理解太平天国运动所体现的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天国运动的兴起、发展和失败,使学生感知、认识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探究历史现象背后的本质规律。
(2)通过指导学生列表格等形式比较《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的异同,帮助学生掌握历史比较学习的方法。
(3)通过表格归纳太平军北伐、东征和西征的目的、领导人、结果等,教会学生列表归纳史实的方法。
(4)通过分析太平天国的作用及局限性,学会用辩证的观点认识和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太平天国运动的学习,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
(2)通过对太平天国革命纲领的学习,认识《天朝田亩制度》把两千多年来农民阶级要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提高到了单纯农民运动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但是,它只是一种空想,根本无法实施。
(3)通过太平天国运动的学习,使学生对中国近代的农民运动有恰当的认识。了解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和失败有一定的必然性。认识太平天国运动与近代民主革命的关系:农民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但依靠单纯的农民运动无法完成民主革命任务。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太平天国兴起的原因;分析比较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内容和异同点;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作用及局限性。
教学难点:比较《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异同;分析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及局限性。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运用展示图片提出问题的方法导入新课的学习。
多媒体展示图片:
[教师设问]
上面四幅图片主要讲述的是中国近代史上哪一次著名的农民运动?从以上四幅图中可以得出哪些信息呢?
[合作探究]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初步讨论,提示学生注意一些关键字和关键图片。
[教师总结]通过图片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这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太平天国运动。图片展示了太平天国运动的领导人、纲领等信息,那么太平天国运动是如何兴起、发展的,最后结果又是如何?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一起学习专题三第一课《太平天国运动》。
(二)讲授新课:
一、太平天国运动兴起与发展
1、兴起的原因:
教师展示材料,引导学生结合教材。
材料一: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为了支付总计大约7000万元的战费和2000多万元的赔款,加紧搜刮人民。地丁税在1841年--1849年八年之间增加了330多万两。1843-1850年规模较大的群众暴动有70余起,遍及十几个省。
材料二:鸦片战争后鸦片大量进口,10年当中从3万箱增至6、7万箱,造成白银大量外流,引发了银贵钱贱现象并日益严重。鸦片战争后,洋布、洋棉排挤了土布、棉布:“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
材料三:1846年-1850年,两广地区水、旱、虫灾不断,广大劳动人民陷入饥饿和死亡的困境。
材料四:洪秀全是广东花县人,几次参加科举,都名落孙山,屡试不第后,受宣传基督教的小册子《劝世良言》的影响,于1843年创立了拜上帝教。为了宣传拜上帝教,洪秀全把西方基督教义、中国儒家大同思想和农民的平均主义思想结合起来,写出了《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等文章。
[教师设问]请同学们结合上面四则材料,并结合教材,分析一下这一场农民革命运动是在什么样的社会背景下酝酿发生的呢?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原因:
外部原因:西方列强的入侵;直接原因:连年不断的自然灾害;根本原因:清政府的沉重捐税和地主的土地兼并与盘剥,导致国内阶级矛盾激化。
[过渡]在这样的背景下,1851年,爆发了由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那么洪秀全是如何准备和组织这场革命运动的呢?
2、酝酿
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洪秀全受西方基督教的影响,将基督教与中国的民间宗教相结合,创立了“拜上帝教”组织。
[过渡]在这样的背景下,1851年,这场轰轰烈烈的农民革命运动就爆发了。首先,我们来看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情况。
3、兴起与发展
多媒体展示:《太平天国形势示意图》,使学生直观的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情况。
(1)金田起义:运动爆发
1851年初,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率众起义,起义军称“太平军”,建国号“太平天国”。
从此,气势磅礴、波澜壮阔的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开始了。金田起义后,太平军由于受到清军围堵,转战至武宣东乡。在此,洪秀全称“天王”。
(2)永安建制:初建政权
1851年9月,太平军攻占永安后,洪秀全在永安整顿建制,分封王爵,初步建立政权,这样就初步奠定了太平天国政权的基础。(投影《永安封王表》)
《永安封王表》:分封诸王,并决定由东王节制诸王。
名号
东王
西王
南王
北王
翼王
人名
杨秀清
萧朝贵
冯云山
韦昌辉
石达开
(3)定都天京:正式建立政权
[教师讲解]永安建制后,清军3万余人包围了永安。由于城中粮盐弹药缺乏,使太平军陷入困境。1852年4月,太平军从永安突围北上,出广西入湖南。南王冯云山和西王萧朝贵先后在全州战役和长沙战役中牺牲。两位将领的早逝,对太平天国是重大的损失。之后太平军继续北上,1853年初,太平军攻克武昌。不久,在洪秀全、杨秀清指挥下,太平军从武昌出发,沿江东下,连战连捷,1853年占领南京。太平军占领南京后,改名为天京,定为都城,正式建立政权。太平军从金田起义、永安建制、进军武汉到定都天京,历时两年三个月。
(4)北伐、东征和西征:军事上全胜
(由于教材中对北伐、东征和西征内容讲述的较少,这一部分主要以教师讲解为主。)
[教师讲解]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清军在天京附近建立了江南、江北大营以围困天京。为了巩固政权,推翻清朝统治,太平军分兵进行了北伐、东征和西征,军事上达到全盛。
教师根据《太平天国形势图》和下面表格对太平军的北伐、东征和西征进行讲解。
事件
北伐
西征
天京突围
目的
推翻清王朝的统治
巩固大本营
解除天京之围
结果
失败
胜利
胜利
意义
沉重打击
根据地和物质基础
巩固了天京
①北伐
[教师讲解]要推翻清朝统治,太平军必须北伐。1853年,在东王杨秀清统一指挥下,太平天国派林凤祥、李开芳率兵北上。北伐将士从扬州出发,经安徽、河南等地进入直隶,攻到天津郊区。咸丰帝慌忙宣布京师戒严,从各地调兵阻挡北伐军。北伐军进行了两年浴血奋战,终未取得成功,最后失败。北伐沉重打击了清王朝在北方的统治。
北伐的同时,东王杨秀清统一指挥下,太平天国还进行了西征,北伐和西征是并举的。
②西征
[教师讲解]要巩固天京大本营,控制长江中游,必须西征。1853年,太平天国派赖汉英率兵西征。连续夺取安徽、湖北的重镇,进入湖南,与汉族地主武装、曾国藩的湘军交战失利。1855年,杨秀清派石达开指挥西征军,在鄱阳湖打败湘军,西征军取得了很大胜利,后进入江西,占领许多州县,巩固了天京革命大本营。西征的胜利为太平天国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根据地和物质基础。北伐、西征之后,太平天国又进行了东征。
③东征
[教师讲解]为断绝清政府的财源,充实自己的经济力量,1856年,燕王秦日纲率太平军东征。夺取扬州,攻破江北大营。又与石达开会师,一举摧毁江南大营,解除了天京之围。东征的胜利,就标志着太平天国在军事上达到了全盛时期。
[过渡]太平天国达到军事上的鼎盛后,内部却出现了严重的危机,成为太平天国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最后导致了太平天国的失败。
二、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1、天京事变:由鼎盛走向衰微的转折点
教师展示并讲解:
[教师讲解]天王洪秀全和东王杨秀清为争夺太平天国的军政大权展开了激烈的斗争,这样就破坏了太平天国领导集团起义初期的团结和谐局面。1856年8月,洪秀全密诏韦昌辉、石达开回天京,韦昌辉回天京后杀了杨秀清,总揽天国大权。石达开返回天京后,斥责韦昌辉滥杀无辜,韦昌辉又对石达开动了杀机,石达开连夜出逃。韦昌辉接着又围攻天王府,妄图加害天王。这样,洪秀全不得已下诏诛杀了韦昌辉。石达开重回天京,洪秀全却对他猜忌重重,不予重用,石达开就带着十万精兵出走。
天京事变是太平天国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从战略进攻走向战略防御的转折点。经过这场事变后,太平天国元气大伤,出现了国中无人、朝中无将的危险局面。而此时敌人却得到了喘息的机会,重建江北大营和江南大营,太平天国的军事斗争开始转向防御阶段。
天京变乱是太平天国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从战略进攻走向战略防御的转折点。经过这场变乱,太平天国元气大伤,出现国中无人、朝中无将的危险局面。敌人得到了喘息之机,重建江北大营和江南大营,太平天国的军事斗争开始转入防御阶段。
2、天京陷落:失败
经过:1864年,英国人戈登率领的“常胜军”和李鸿章率领的淮军一起进攻苏南地区,左宗棠率领的湘军进攻浙江,太平军形势危急。1864年6月1日,洪秀全病逝。天京陷落,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以失败告终。
[过渡]在太平天国运动过程中,在其前期和后期分别颁布了一个纲领性的文件,这就是《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三、太平天国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1、《天朝田亩制度》
[教师引导]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1853年颁布了一个重要的文件,这就是《天朝田亩制度》。
投影:《天朝田亩制度》书影。
(1)颁布时间:1853年
(2)内容:土地分配;产品分配;目的
(3)核心: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4)结果: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实行过。
[教师引导]
《天朝田亩制度》从字面上理解是太平天国的土地制度。但实际上它不仅涉及土地问题,同时还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司法等各个方面的社会改革措施。它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是以解决农民土地问题为中心,那下面让我们来看看它是怎样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的。
出示材料:
材料一: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多分,人寡则寡分,杂以九等。如一家六人,分三人好田,分三人丑田,好丑各一半。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凡天下田,丰荒相通,此处荒,则移彼丰处,以赈此荒处。彼处荒,则移此丰处,以赈彼荒处。务使天下共享天父上主皇上帝大福,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
——摘录自《天朝田亩制度》
材料二:
凡天下,树墙下以桑。凡妇蚕绩缝衣裳。凡天下,每家五母鸡,二母蔬,无失其时。凡当收成时,两司马督伍长,除足其二十五家每人所食可接新谷外,余则归国库。凡麦、豆、芝麻、布帛、鸡、犬各物及银钱亦然。盖天下皆是天父上主皇上帘一大家,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则主有所运用,天下大家处处平匀,人人饱暖矣。
——摘录自《天朝田亩制度》
[教师设问]
根据上述两则材料,并结合书本相关内容思考:
(1)《天朝田亩制度》
规定的土地分配原则和方法、产品分配原则和方法分别是怎样的?
(2)《天朝田亩制度》所要达到的基本目的是什么?你认为这一愿望能实现吗?为什么?
[学生思考回答]
略
[教师讲解]
(1)内容:土地分配的原则是:“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方法是: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产品分配的原则是:“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方法是:规定每户留足口粮,其余产品归国库。
(2)目的:建立一个“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保暖”的理想社会。这个愿望是不切合实际的。
(3)结果:《天朝田亩制度》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实行过。
(4)评价:《天朝田亩制度》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愿望,是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同时,《天朝田亩制度》具有一定的落后性和空想性。其所制定的平分土地的办法并不切合实际。要在小生产的基础上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平均一切社会财富,以求人人平等,只是农民平均主义的空想。
[过渡]在太平天国运动后期,又颁布了一个纲领,这就是《资政新篇》。
2、《资政新篇》
(1)时间:1859年
(2)目的:振兴太平天国
(3)内容:政治;经济;外交;文教
(4)结果:未能真正推行。
(5)评价:①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一个改革方案,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②由于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和实施条件,加之当时处于战争环境,因而未能真正推行。
[探究活动1]
比较《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异同
《天朝田亩制度》
《资政新篇》
背景
全盛时期
衰弱时期
社会经济主张
平均分配土地、产品
发展资本主义
群众基础
农民阶级支持,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没有得到农民的支持
作用
直接推动了太平天国革命斗争的蓬勃发展
未能付诸实行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在学生回答后,给予讲解。
[教师讲解](1)产生背景不同:《天朝田亩制度》是1853年初,太平天国刚定都天京后为巩固政权而颁布的革命纲领,此时太平天国正处于强盛时期。而《资政新篇》是1859年洪仁玕提出的改革太平天国内政和建设国家的主张,经过天京事变,这时太平天国已处于衰落时期。
(2)有关社会经济主张的不同:《天朝田亩制度》是一个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社会生活等款项,以改革土地制度为中心的全面系统性的纲领性文件。它要建立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以绝对平均主义为分配原则的理想的地上天国,即企图在小生产的自然经济的基础上消灭私有制,在生产力落后的情况下实行公有共享和绝对平均主义。《资政新篇》是作为太平天国政治纲领提出来的,在经济方面,主张学习西方,发展工商业和资本主义经济。
(3)群众基础不同:《天朝田亩制度》是是广大农民平等、平均的政治、经济要求的理想化,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民的利益和要求的革命蓝图,因而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而《资政新篇》在很大程度上是洪仁玕根据自己在香港、上海等处学习接触到的西方文化及自己所了解的情况写成的。它不是农民意识的产物,也不是太平天国运动的必然结果。由于这一纲领没有反映农民迫切的土地要求,因而没有引起农民的强烈反应。
(4)作用不同:《天朝田亩制度》这一纲领直接推动了太平天国革命斗争的蓬勃发展。但《资政新篇》由于没有反映农民的迫切要求,农民对这一纲领反映不积极。再加上残酷的战争环境,尤其是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先天不足,使它缺乏必要的经济基础,《资政新篇》未能真正推行。
[过渡]
尽管太平天国在前期和后期都颁布了革命纲领,但由于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和社会环境,没有真正推行。最终,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外势力的联合绞杀下以失败告终,那么如此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为什么会失败呢?下面让我们看一下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及其历史意义和教训。
四、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教训及历史意义
1、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
[探究活动2]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有哪些?从中我们得到哪些启示?
[学生思考回答]略
[教师归纳]
客观原因:中国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主观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①农民是小生产者,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提不出切合实际的革命纲领,广大将士革命目标不明确。②没有彻底战胜封建思想的武器,定都天京后,领导特权思想膨胀,贪图享乐,断送了革命的前程。③战略上的失误:偏师北伐,孤军深入。
教训启示:说明农民阶级作为小生产者的代表,缺乏科学理论武器的指导,承担不起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重任。
2、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
①是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运动,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②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③思想上、组织上都较以往的农民起义高出一筹,是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④同亚洲各国人民的斗争相互推动、相互影响,共同打击西方殖民主义者。
六、板书设计
一、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和发展
1、兴起的原因
2、金田起义
3、永安建制
4、定都天京
二、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1、天京事变
2、天京陷落
三、太平天国运动革命纲领
1、《天朝田亩制度》
2、《资政新篇》
四、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教训及历史意义
1、失败的原因及教训
2、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