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一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教案
一、课标要求
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识记层次),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理解层次)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历史必修一政治卷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的第一课,本课所讲述的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形成在整个中国历史的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起到了重要的奠基作用,其中的宗法思想一直影响至今;
作为本单元的第一课,为后面三课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
本课主要包含夏商时期的王位世袭制、基本国家行政管理制度及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宗法制等内容,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认识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初步学习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为之后的学习做积累。
三、学情分析
本课包含夏商时期王位世袭制的形成、基本国家行政管理制度及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宗法制等内容,学生在初中阶段(初中一年级上)对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有简单的学习,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但多停留在识记层次,对各项制度的理解不够深入,对彼此之间的关系理解不到位。作为初中升入高中之后的第一课,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且思维活跃,是教学的有利因素,但应注意学生历史思维的培养,引导学生把握好初中和高中之间学习方法和内容的差别,通过图片、图示、史料等进行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并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夏商时期王位世袭制的形成过程和国家行政管理制度;知道分封制和宗法制确立的目的、内容,理解宗法制的特点、核心,认识夏朝始创的王位世袭制对西周政治制度的直接影响,理解分封制和宗法制所带来的影响及两者的关系,提高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夏商西周政治制度的学习,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提高归纳总结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图片展示、故事讲述及史料分析,了解王位世袭制形成过程及国家基本的行政管理制度,学会分析历史图片和分析史料、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
通过疆域对比,知道分封制确立的目的,学会比较的学习方法;
通过图示法,知道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内容,理解宗法制的特点和核心,认识王位世袭制在其中的影响,理解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学会分析历史问题,抓住事物间联系的学习方法;
通过史料展示,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学会归纳总结的学习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从禅让到王位世袭制的学习,感受中华民族历史的源远流长,提高民族自豪感;
通过分封制与宗法制度的学习,感受古人的伟大智慧,感受宗法思想在中国社会中所起到的纽带作用,影响深远。
五、教学重难点
依据课标要求、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制定出以下重难点
重点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基本内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难点
宗法制的特点及核心、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六、教法、学法
通过图片展示、图示法、史料教学法、讲授法、小组讨论法等展开教学
七、教学过程
(一)设计思路
本课将以两幅图片(治水时期的大禹与建立夏朝之后的大禹)导入,形成对比,引发学生思考,并在教材子标题的基础上将整课分为三部分展开教学
(二)导入新课
【师】上面所呈现的两幅图都是大禹,左边的是治水时期的大禹,右边的是舜传位给禹,建立夏朝的禹。观察这两幅图,大禹的服饰发生了哪些变化?
【生】由头戴草帽到戴冕,由手拿铲子到拿圭,衣服更加华丽
【师】冕是古代帝王专用的礼帽,圭也是帝王举行礼仪所持的玉器。也就是说,大禹此时已是帝王。之前最高统帅比如尧舜,他们是部落首领,而到禹却成了帝王。这之间发生了什么?是如何过渡的?
(三)新课教授
从禅让到王位世袭
【名词解释】
什么是禅让制——统治者把首领之位让给别人。禅:在祖宗面前大力推荐。让:让出位置。也就是并不是靠纯粹的血缘关系传位给自己的大儿子,而是通过推举传位给有才德的人。
什么是王位世袭制——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父死子继或兄终弟及。
【故事讲述】
从黄帝炎帝、尧舜禅让、大禹治水,到启灭益
禅让制实行于上古五帝时代(BC2337——BC2110),五帝指少昊、颛顼、帝喾、尧、舜,五帝并不是真正的帝王,而是原始社会的部落首领,人们为了表示对他们的尊敬,称“帝”。五帝间的部落首领位置都是通过禅让的方式进行的,从黄帝开始,首领的位置就通过禅让的方式传给了少昊,少昊又禅让给了颛顼,继而帝喾、尧舜。舜死后,部落首领的位置由治水有功的禹继承。
【展示PPT】
材料:禹继位后,社会进一步发展,阶级已经形成,组成国家的各政治、军事要素已经具备,国名“夏”,禹就是“夏后氏”(夏朝)的第一位国王……他的儿子启杀掉益而夺得王位。从此,“禅让时代”结束,“夏传子,家天下”的时代开始。
——《中外历史问题八人谈》
【师】禹继位,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封建王朝,夏朝,他的位置原本按照禅让制应通过推举传给伯益,但禹的儿子启想继承王位,杀伯益而为王,禹的王位被儿子启继承,首领的位置由传贤变为传子,从此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代替,启之后,王位有时父死子继,有时兄终弟及。
【展示PPT】
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礼记·礼运》
材料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是谓小康。
——《礼记·礼运》
【师】由“公天下”——“家天下”。所谓“公天下”即“天下为公”,天下是所有人的,不会偏私,任何人都可以做部落首领。
“家天下”即“天下为家”,全天下都是一家一姓的,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因此我们说启继承禹的王位,是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是从“公天下”到“家天下”
【思考】
有人说,禅让制体现了一定的民主,王位世袭制体现了一定的专制。那么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
【小组讨论】
【思路引领】明白为什么原始社会时期要实行禅让,部落首领的职责是什么?——原始社会时期,社会生产力低下,单靠个人力量无法生活,必须群居,过集体生活,原始人创造出的劳动产品很少,常处于饥饿或半饥饿状态。人们的私有东西很少,东西都是集体共有。在对抗野兽攻击、带领集体寻找食物、开辟新的生活环境等过程中,总有一些人表现得很突出。原始人群在分配劳动产品时,也需要一个能为氏族服务的人,由此推举出氏族部落首领,掌管劳动产品的分配,为氏族部落服务。因此必须是有贤能的人,而我们不能确定每个首领的儿子兄弟都是最贤能的人,所以要禅让,通过推举产生。
随着人类的发展,生产工具的进步,人们的劳动产品除了分给每个氏族成员吃饱后,还有剩余的,这些剩余的产品就越来越多地集中于部落首领为中心的家庭中,这样慢慢必然会引起其他氏族成员的不满,为了争夺剩余产品而开始战争。结果就是因为首领的家族实力雄厚,取得胜利,为了保护私有财产,积累了大量财产的氏族部落首领希望由他家族里的人,通常是儿子来继承首领位置和私有财产,由此从禅让发展为王位世袭。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师】为了保护私有财产,夏商的统治者会采取什么措施,制定什么样的制度来巩固统治呢?
首先确保了自己权力的来源:
【展示PPT】商时期的甲骨
【师】(讲述甲骨的发现)在重大问题上,为了做出决策,同时使大家信服,夏商统治者一般是用占卜的方法征询神意,并把占问的事情和结果、占问后事情发展的经过,用文字记录、刻在龟甲和兽骨上。后人把这种文字称作甲骨文,也叫卜辞。体现了王权与神权的紧密结合,夏商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展示PPT】在具体的行政设置上
实行王位世袭制,中央设置相、卿士等,相负责辅佐王,在地方设侯伯,定期纳贡,奉命征伐。产生奴隶制等级关系。
【展示PPT】
材料:
帝太甲既立三年,不明,暴虐,不遵汤法,乱德,於是伊尹放之於桐宫。三年,伊尹摄行政当国,以朝诸侯。
帝太甲居桐宫三年,悔过自责,反善,於是伊尹乃迎帝太甲而授之政。帝太甲修德,诸侯咸归殷,百姓以宁。伊尹嘉之,乃作《太甲训》三篇,褒帝太甲,称太宗。
——《史记 殷本纪》
请思考:商王被流放说明了当时王权的什么状况?
【生】相权很大
【师】夏商时期的相权很大,王权还没有实现高度集中。
过渡:商末,纣王残暴,武王伐纣,建立周朝。那么周朝又实行了什么样的政治制度来巩固姬姓统治呢?
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图片展示】
【师】位于我们省会太原,有一个著名的旅游景点,晋祠,晋祠是为了纪念成王的弟弟叔虞而建的。叔虞是接受周王的分封,建立晋国的,这也是我们山西省简称晋的来源。周王为什么要分封诸侯?叔虞又为什么能够得到分封?都有哪些人和叔虞一样可以得到分封?他们又有哪些权利和义务呢?——分封制
【地图展示】——夏商周的疆域变化
【师】为什么要实行分封制呢?先看下西周建立后面临着什么样的形势呢?——观察图片
【生】周朝相比于夏商时期,领土空前扩大,而当时交通不便,不能够对边远地区进行有效统治,且周边少数民族环绕,易受到侵袭,为了巩固统治,需要实行分封制。
【史料补充】封立亲戚为诸侯之君,以为蕃篱,屏蔽周室。
——顾炎武
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亲戚,以蕃屏周。——《春秋左氏传·僖公》
(注:“封建”,是一个政治名词,分封土地,建立国家。)
【师】周王为了巩固统治实行分封制,什么是分封制?包含分和封两部分内容。
分封制的具体内容
【师】那么叔虞又为什么能够得到周王的分封呢?还有哪些人可以获得分封呢?
【史料呈现】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奭于燕。封弟叔所于管,弟叔度于蔡。余各以次受封。
【生】归纳总结: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
【史料补充】在这些受分封的人中,最重要的、受封最多的是哪类?
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荀子·儒效》
【师】由材料可知,西周实行分封制目的是为了维护周王的统治。71封国中,重要的有燕、齐、鲁、晋、宋……因此,现在的北京一带称为燕蓟之地、山东称齐鲁大地、山西称三晋大地)。
各封国的统治者称国君,一般叫诸侯。周天子将土地连同土地上的平民、奴隶一同分封给诸侯,诸侯又可将自己领地内的土地和人民分封给下一级的卿大夫,卿大夫可再分封士,由此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层层分封,形成统治阶级,平民和奴隶是被统治阶级,形成金字塔般的等级结构。
从示意图中,我们可以归纳出分封制的两个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展示PPT】叔虞作为受封的一方诸侯,在享有土地和人民的同时,需要为周天子尽哪些义务呢?正如《诗经·小雅》中所记载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诸侯必须拥戴周天子,为周天子尽义务。
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周公教成王说:“你得用心考察众诸侯谁纳贡,谁不纳贡。”
《史记》记载,周幽王为博宠妃褒姒一笑,点燃了烽火,诸侯见到烽火,全部率军赶来。
周王室要兴建宫室或其他重大工程,各诸侯国要提供力役。
【生】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即“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论语·季氏》
【展示PPT】
扩大了统治区域,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拱月般的政治格局。
【展示PPT】随着诸侯势力的增强,诸侯和周天子间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出现了“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现象
◇周王曾派人向鲁“告饥”“求金”“求车”。
—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
◇春秋之世,鲁之朝(周)王者二,……而如齐至十有一,如晋至二十
。
—(清)顾栋高《春秋大事年表》
(春秋的时候,例行朝拜周天子,鲁国两次朝拜会去一次,齐国十次朝拜会去一次,晋国二十次朝拜会去一次,说明春秋时期周天子地位下降,天下共主的威势地位不再受诸侯尊重,诸侯不再听从他的号令!)
【师】上述材料中周王和诸侯之间关系的变化揭示了什么重大问题?
【生】春秋时期,王权衰弱,诸侯势力强大,分封制走向瓦解。
【补充材料】春秋初期有170多个诸侯国,大国诸侯与周天子地位差不多。到战国时代,诸侯国只剩七、八个,周天子的地位更可怜!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楚强盛后,庄王曾率军至周都洛邑郊外示威,向周王的代表询问鼎之大小轻重,史称“楚王问鼎”。鼎是王位的象征,说明楚庄王有替代周王号令天下的野心。
【师】随着实力的变化,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出现割据征战局面,这也是分封制的局限所在。
【分封制总结】
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宗法制——宗族法规制度,以父系血缘关系为纽带,按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来分配政治权力。适用于同姓、一个大家族之间,与异性贵族通过婚姻来联结。
【展示PPT】目的——“自中丁以来,废嫡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史记.殷本纪》
【师】从商朝中丁以来,王位并不是都由嫡长子继承的,为了争夺王位,各子弟相互征伐。西周分封制下,同样没有解决这个问题,谁来继承天子的位子,谁来继承诸侯的位子……因此为了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实行宗法制。以血缘宗法关系来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进而强化王权,把“国”和“家”紧密结合在一起。
【阅读教材】归纳西周宗法制的主要内容,并指出其主要特点。
【提示】宗法制的内容:谁有继承权?谁是大宗?谁是小宗?大宗和小宗之间的关系?
【展示PPT】内容
【生】周王称为天子,王位由嫡长子继承,为大宗;其他儿子分封为诸侯,他们对天子来说是小宗,但在自己的领地内却是大宗。诸侯的爵位,也只有嫡长子才能继承,其他儿子领有封地成为卿大夫。卿大夫对诸侯来说是小宗,但在自己的领地内又是大宗。卿大夫与士的关系,以此类推。大宗可以命令和约束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周王是天下的大宗,也是政治上的最高领袖。
【师】所谓的嫡长子,就是正妻所生的第一个儿子。
嫡长子继承也是宗法制的主要特点。嫡长子平位继承,余子降位分封
【注意】这是按照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来划分大小宗的;大宗和小宗是相对的;每一宗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展示PPT】议一议:王位该有谁来继承?依据是什么?
周天子年老了,打算立下继承人。周天子有四个儿女:
大儿子——二夫人所生,二儿子——大夫人所生,三女儿——大夫人所生,四儿子——大夫人所生。
大儿子:我是长子,年纪最长,你们都应该听我的。
二儿子:我是正室夫人所生,且我又是儿子,当然应该由我来继承王位。
三女儿:我最聪明伶俐,所谓巾帼不让须眉,当然由我来统治周朝。
四儿子:我是父王最疼爱的儿子,且学识渊博,是最有才能的儿子,父王一定会挑我的。
【生】二儿子继承,因为他是嫡长子
【师】王位由嫡长子,也就是正室所生的第一个儿子继承。大儿子和二儿子之间,选二儿子是因为他是嫡子,而大儿子是二夫人所生;二儿子和三女儿间,是因为女儿没有继承权;四儿子与二儿子间,虽然都是正室所生,四儿子比二儿子有才能,但他不是正室所生的第一个儿子,即使有才也无济于事。
总结起来宗法制的原则就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确立继承者,都是正室所生的,年龄大的继承;同样都是儿子的,看身份的尊贵,正室所生要尊贵,妾生的是庶子。
【师】宗法制对西周当时的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呢?
【引导提示】从宗法制确立的目的、宗法制的内容来分析
【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团结与稳定,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师】宗法制中所体现的重视血缘宗亲关系在我们现在的社会中还能不能找到遗存?
【生】尊宗敬祖,认祖归宗,重男轻女,太庙、家祠……
【师】宗法制同样对后世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日常生活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探讨】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是维护西周统治的两个重要政治制度,你认为二者的关系如何?——引导学生阅读和理解课本《西周宗法制与分封制关系示意图》,力求弄懂课文中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这句话
【解释说明】分封制是西周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政体)(国家按照什么方式进行统治,就是通过分封,即封邦建国来统治,下有诸侯、卿大夫、士),在分封制的大的框架下,实行宗法制(谁来继承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位置,才能更有利于维护统治呢,按照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来分配权力,血缘关系越近,获得的权力越大),这里“国”乃是“家”的大而化之。
从政权角度说,周王是最高统治者,是天下诸侯的“周天子”,双方是君臣关系;从宗族角度说,周王是姬姓宗族的大家长,与诸侯是兄弟关系或者父辈与子侄的关系。
【归纳】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是分封制确立和实施的基础和依据。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
【宗法制总结】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学生归纳总结,可小组讨论】
夏商时期的占卜——神权与王权结合
西周分封制——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王位世袭制与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帝令雨足年帝令雨弗其足年
勿伐帝不我其受又
卜辞举例:
释义:上神要下雨来使年辰好吗?上神要下雨使年辰不好吗?不要征伐,上神不会给我们以保佑。
商王(王权神秘)
中央官员
地方方国
相、卿士
卜、册、史
师
侯
伯
效
忠
纳
贡
奉
命
征
伐
辅
佐
奴
隶
制
等
级
关
系
产
生
了
天子
诸侯
卿大夫
庶人
奴隶
士
土地、人民
土地、人民
土地、人民
统治阶级
①
分
封
制
A.目的:巩固统治
B.分封对象:亲族、功臣、先代贵族
C.义务: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
D.权利:
E.影响:a.有利于稳定统治秩序,巩固统治,扩大
疆域。
b.周的文化形式也因此覆盖到了整个黄河
中下游地区,推动了落后地区经济发展。
c.随着实力的变化,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
弱,出现割据征战局面。
②
宗法
制
A.含义:是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利的制度。
B.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
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C.内容:a.b.c.d.e
D.主要特点:嫡长子继承,等级森严
E.影响:
a.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b.有利于统治集团的内部团结和稳定。
c.对后世中国传统社会结构、日常生活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③分封制和宗法制关系:相辅相成、互为表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