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第二册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第一部分:教案内容
【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我校2013年晋级为省一级达标高中。2014级高一招收10个班,包括两个重点班和一个艺术班。
高一年级的历史学习,是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历史的起点,也是关键。能否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念,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一定的历史思维,决定了学生历史学习的好坏。
由于我市初中历史采取开卷考的形式,导致学生对历史往往存在这样一些印象:历史是“副科”;是死记硬背,与现实联系不大;是无用之学……由于初中的基础不扎实,对于高中历史学习产生了不利影响。高中历史教材的编写采用了专题的形式,以专题为线索展现历史发展脉络,打破了时空的界限。这本应建立在学生掌握通史的基础之上。但初中历史教育的现状,决定了众多学生既对初中历史知识的掌握情况不理想,无法形成学习高中历史课程必要的知识基础;又缺乏必要的学习能力和方法的培养。采用专题的形式编写教材,这一体例对教学有以下几点不利:⑴知识系统不完整,同一阶段不同历史现象的联系不紧密;⑵专题之间的跳跃性大,新知识的学习缺少旧知识的铺垫;⑶专题性的历史内容理论性强,难度加大;⑷各模块教材之间历史知识的重复。所以教学时,一定要注意专题内知识的完整性问题,同时还要考虑本专题知识与其他专题的联系。在有限的时间里,如何深入浅出地把历史知识向学生讲述清楚,并引导他们通过学习活动有所收获,这对历史教师无疑是一个重大挑战。
针对这些挑战,在备课和上课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⑴反复推敲上课怎样开头,怎样结束。开头要激发兴趣,结束要让人回味。开头结束都力求短小精干,切忌拖泥带水。板书演示要清楚明了,重点关键要突出鲜明。⑵上课要关心每位学生,要使绝大多数都能真懂。在让学生思考、操作、讨论时,优秀生和后进生应有所区别,体现出“因材施教”。要使优秀生感到一定困难,要使后进生感到在进步。⑶要善于提出恰当的问题,要让学生有独立思考和独立操作的时间。一堂课要有动有静,有张有弛,有严肃有笑声。每一节课的最精华之处,一定要放慢速度,让学生能铭刻在心。⑷教学过程的关键是“交流—互动”。要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活动。学生的听、说、读、写、议、辩、练、评要交替进行。⑸每次上课后,要及时记下自己成功之处和不足的地方。要作“教学日记”,随时总结经验,自觉进行反思。要及时将教学经验上升到模式建构,从个别上升到一般。
教学思路:
历史课程标准: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015年福建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基础会考历史学科考试大纲(试行)》:了解铁农具的应用、牛耕的发展,了解都江堰的史实,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学习要求:知道古代中国农业从刀耕火种到精耕细作的耕作方式;了解铁农具的应用、牛耕的发展,知道都江堰、井渠等著名水利工程,认识农业耕作工具的发明与改进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了解商周井田制、北魏和唐均田制等古代土地制度,知道除自耕农土地私有制外,以地主土地私有制为主;从行业主次、生产方式、经营方式、土地所有制、水利兴修等方面认识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重点: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主要特征。
难点:理解中国古代依存于土地的两个不同阶级的深层次关系;理解土地集中与农业经济发展和民众暴动的关系;理解生产工具的革新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
教材分析:⒈本课在整个专题中的地位: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中心之一,古代中国发达的农业,不仅为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同时也为中华文明的萌生和发展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中国五千年文明的辉煌成就都是和农业的发展分不开的。⒉教材内容分析:第一课“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分五目。首先讲述了“神农”的传说,说明远古时期起,农业就在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其次介绍了古代中国农业耕作方式和在农业生产发展中起关键作用的生产工具革新;第三目介绍了古代中国经济生活中的普遍现象——土地高度集中,以及为解决该问题,许多开明政治家所做的努力;第四目介绍了古代中国的赋税制度和徭役,说明古代国家是通过赋税剥削人民的经济收入,为政府财政支出提供物质保证的,并且说明繁重的赋税和徭役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压抑,从而阻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由此引发的社会动乱往往成为王朝覆灭和社会经济文化凋弊的直接原因;第五目叙述了中国古代水利事业的发展,为中国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中国自远古时期起,农业就逐步占据了经济的主导地位;了解中国古代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
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农业耕作工具的改革和演进,从而认识到工具的变革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深入了解古代中国的土地问题,并了解依附于土地的两个不同的阶级;了解中国古代的土地集中现象。了解中国古代的赋税和徭役,进而知道古代中国农民承受的承重负担。通过了解中国古代水利事业的发展,并结合课本中的历史图片认识几个著名的古代水利工程。
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学习,找到古代中国农业占据主导的经济地位的原因,锻炼学生的历史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通过对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的了解,理解工具变革在生产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培养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深入理解古代中国赋税和徭役的内在关系,以及徭役过重在历史更替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历史探究能力。
理解古代中国水利事业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作用,通过深入了解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来培养学生的历史联想能力和人文素养。
二、过程与方法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教材内容以及教材所提供的历史史料和历史图片,进行大胆想象及适当的数理分析和创新性思维;深化对古代中国农业生产情况的理解;运用比较法、阅读法、观察法和历史联想法等方法进行历史问题的分析和解答。
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问题探究,避免“灌输”。对于学生的学习过程要始终进行及时和恰当的评价。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古代中国有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实践中建造了大量的世界闻名的水利工程,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
通过对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了解,培养学生的历史生态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流程】
同学们刚刚度过了新春佳节,俗称“过年”,你们知道什么是“年”吗?
答:怪兽。
这是传说中的“年”,历史上的“年”究竟指什么呢?要了解“年”的来历,我们不妨从目前所知中国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中一探究竟。
“年”在甲骨文中最早的写法是一个人背负成熟的禾的形象,表示收成。禾,早期甲骨文在“木”(代表植物)的末梢上画出下垂的穗子。造字本义:谷类作物的总称。晚期甲骨文也是在“木”末端增加下垂的穗子形象。
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以“年”便被引申为岁名了。可见,过年与农业密切相关。
播放:2010年上海世博会城市生活馆宣传动画
请同学们结合视频画面思考:农业在古代中国具有怎样重要的地位?
答:农业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形式(P.4“课前提示”)。
所以有句老话:国以农为本,民以食为天。
投影:
“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相当于今31市亩)……”
——《汉书·食货志》
法国中世纪的农户每份地标准是13公顷折合195市亩;英国中世纪早期大家庭的份地有120英亩,相当于730市亩。
——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
从这两则材料中,同学们发现了什么?
答:……
(板书)大国小农——探讨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一、大国出小农
1、大国何时出小农?(小农经济出现的时间)
阶段
时间
耕作方式(生产力)
生产组织形式
起源阶段
远古
原始阶段
夏商周
发展阶段
春秋战国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4的第一目“‘神农’的传说”,想一想:在中国早期神话传说中,“神农”为什么有特殊的地位?
答:神农是农业的始祖。
中国古史中“神农氏”,正是原始种植业产生时的人物。中国农业从其产生之始,就是以种植业为中心的。在长期的采集生活中,对各种野生植物的利用价值和栽培方法进行了广泛的试验,逐渐选育出适合人类需要的栽培植物来。从“尝百草”到“播五谷”和“种粟”,就是这一过程的生动反映;而所谓“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毒”,则反映了这个过程的艰难和充满风险。神农氏“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成为农业的始祖。为了使农业经济得以确立,要有相应的工具的创造,反映在传说中就是神农氏创制斤斧耒耜,“以垦草莽”。所谓“神农氏”的传说,正是这一时代中国农业的反映。原始农业先是简单模仿自然界植物生长过程,进行播种和收获。
神农氏还有一个更响亮的名字:炎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之一。可见,中华民族自远古时代起,农业就占据了经济的主导地位。
阶段
时间
耕作方式(生产力)
生产组织形式
起源阶段
远古
神农(农业的起源)
原始阶段
夏商周
“刀耕火种”
集体耕作
发展阶段
春秋战国
铁犁牛耕
小农经济
投影:
由于刀耕火种农业耕作技术原始落后,所以在生产中普遍存在互相协作的组织。这种协作盛行于同一氏族或同一家族之间。
——《黑龙江民族丛刊》1994年
(板书)一、大国出小农
2、大国何以出小农?(小农经济产生的条件)
阶段
时间
耕作方式(生产力)
生产组织形式
土地所有制(生产关系)
起源阶段
远古
神农(农业的起源)
原始阶段
夏商周
“刀耕火种”
集体耕作
土地公有制(王有)
发展阶段
春秋战国
铁犁牛耕
小农经济
土地私有制
投影: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
——《诗经·北山》
民不肯尽力于公田。
——《公羊传》
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
——战国李悝描述魏国小农
投影:磨制石斧、石锄、骨耜、战国铁农具
问:你能说说这些农耕工具的改进之处吗?
答:……
(板书)一、大国出小农
3、哪一种更有利于小农的发展?(更有利于牛耕普及全国)
答:……
(板书)二、大国保小农
1、大国为何要保小农?
投影:
“……农伤则国贫……”
——《汉书·食货志》
(1)国家的经济基础和财政来源
“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
——《商君书·农战篇》
(2)战争时期士兵和粮食的主要来源
“民农则朴,朴则易用,易用则边境安,主位尊。”
——《吕氏春秋·上农》
(3)有利于稳定封建国家的统治秩序
(板书)二、大国保小农
2、大国如何保小农?
投影:
秦汉至清自然灾害统计表
从这张表格中,大家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答:……
(板书)二、大国保小农
2、大国如何保小农?(从唐朝初年的角度)
投影:
唐朝初年,由于经历了隋末农民战争,社会经济凋敝。“茫茫千里,人烟断绝……”
——《贞观政要》
以人口为例,唐初三省(山东、河南、河北)的户数还不到70万,约为隋初470余万的七分之一。面对这样残破的社会经济……
答:……
(板书)三、小农叛大国
播放:《大明劫》片段
孙传庭怒斥侵占土地的土豪劣绅:“天下糜烂,百姓从贼,皆因饥饿,百姓饥饿,皆因无地可耕。得人心者得天下,你们知道什么是人心吗?人心,就是粮食,就是源源不断的后备兵源。这就是为什么他李自成可以输个十回八回,而我孙传庭连一回都输不起。”
问:小农何以叛大国?
答:……
投影:
安史之乱后,均田制既坏,土地兼并再无限制。“……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
——《陆宣公集》
(1)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柘:是一种树;苗:一种附加税)
——《全唐诗》
(2)繁重的赋税与徭役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是什么?请同学们阅读下列材料:
投影: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
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
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
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生为村之民,死为村之尘。
——白居易《朱陈村》
答:……
(板书)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一、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
二、农民占有少量的生产资料,精耕细作;
三、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第二部分:反思与点评
【课后反思】
在讲到土地制度时,由于学生初中没有学过这方面的内容,给教师的教学带来极大的困扰。特别是教材中基本不使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这样的概念,所以在讲土地制度的时候如果按照传统归纳“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封建土地所有制”,总觉得在概念上存在问题,但一时又不知道该如何向学生讲解清楚。
学生的文史知识很薄弱,讲到都江堰,竟然不知道都江堰为什么著名,令人大跌眼镜。
第三部分:相关资料
【练习与测验】
课本第4页“学习思考”
答:⑴中国自远古时代起,农业就开始在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⑵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建立在农业经济正常发展的基础之上。⑶农耕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社会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⑷据说,神农氏创制了原始工具耒、耜,教导民众耕作,这对农业经济的贡献是巨大的。所以,“神农”在中国早期神话传说中有特殊的地位。
课本第7页“学习思考”
答:首先,历史研究的方法应该是多样的,阶级分析的方法只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一种,除此以外,历史调查的方法、历史比较法等方法也非常重要。其次,中国社会长期停滞不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⑴中国自然经济延续的时间达两千多年;⑵中国古代战乱频繁;⑶每个王朝的中后期都会出现大规模的土地兼并;⑷统治者实行了一套“重农抑商”的政策;⑸统治者对思想和政治的控制极其严厉等。
课本第9页“学习思考”
答:发生在邺县(今河北临漳)。
课本第9页“自我测评”
答:⑴在原始阶段经历了“刀耕火种”的落后耕作方式。⑵中国古代传统的农业耕作方式是小农户个体经营。长期以来,耕作技术没有革命性的进步。⑶土地高度集中,地主和农民的阶级矛盾激化,民众暴动不断发生。⑷赋税和徭役繁重,使大批农民被迫长期离开土地,导致经济生活秩序遭到破坏。⑸历朝历代的水利兴修防御了自然灾害,推动经济不断向前发展。
课本第9页“材料阅读与思考”
答:⑴中国传统社会的农业人口中,地主和农民是两个基本阶级,地主占有土地剥削农民;农民没有土地,是被剥削阶级,所受压迫非常严重。残酷的土地兼并会使大量的小农破产。⑵由于农民是劳动者,进行了生产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改进和革新,并且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推动社会生产力不断向前发展,所以是中国古代物质文明的创造者。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伟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