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英鸦片战争 教学设计 (4)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 中英鸦片战争 教学设计 (4)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中华书局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11-14 19:11: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课 中英鸦片战争
1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了解和认识林则徐为维护民族利益进行虎门销烟的壮举;
2、.简述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二)
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和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英《南京条约》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用唯物史观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科学地整合历史资料说明历史问题的能力。21教育网
2、通过对中英《南京条约》主要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激活学生自我认知的智能,锻炼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www-2-1-cnjy-com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学习林则徐忧国忧民、严厉禁烟,维护了中华民族利益的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对民族英雄的钦佩、培养学生崇敬英雄、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唤起他们的历史责任感和献身精神。2-1-c-n-j-y
2学情分析
本课是中国近代史的起始课。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开始中国社会逐渐由封建社会转入半殖民地,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中国革命的性质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本节课所学内容鸦片战争,是使中国社会性质、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的重大历史事件,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由此中国开始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状态  21
cnjy
com
3重点难点
重点:鸦片战争爆发原因、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和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巨变。
2.难点;对鸦片战争失败原因的分析和如何理解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中英鸦片战争
1.
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播放有关鸦片的图片(比如罂粟果的彩色图片)和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影视片段,与广东、上海福州等有关的一组图片,让学生判断并指出:在这些地方曾发生过什么重大事件 它们又分别承载着怎样的一段历史呢?
(设计意图)
创设问题情景,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发学生观察、思考,从而帮助学生比较深入了解这一重大历史事件。www.21-cn-jy.com
多媒体显示课题:中英鸦片战争
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解决,教师点评
师生互动;(板书)一、林则徐虎门销烟
(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解决,教师点评)
教师先给学生补充介绍鸦片战争前夕国际国内基本情况,组织学生阅读教材,后观看《英国输入中国的鸦片激增表》,分组概括当时中英两国的情况思考: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输入鸦片?鸦片的输入给中国带来什么?在探讨过程中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并提供支持这一观点的依据,在此基础上教师做出适当补充。(问题探究)2·1·c·n·j·y
师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内容,然后回答问题。
1、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原因:生分组回答:
教师总结:为扭转对华贸易逆差,打开中国的市场,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丧心病狂的英国侵略者开始积极地向中国走私鸦片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思考:2,英国侵略者向中国输入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哪些危害?
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小组代表回答)一:鸦片的大量输入,导致中国的白银大量外流,这无疑加剧了中国的财政危机。二;吏治更加腐败”。三,毒害了中国人民的身心健康,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与日俱增,严重地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师在分析鸦片的危害时,对学生进行珍爱生命,远离毒品的教育。
(教师总结过渡):鸦片的输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面对英国的侵略,中国人民应该怎么办?。针对鸦片输入带来的种种危害,清政府有哪些反应呢?生回答,禁烟。【来源:21·世纪·教育·网】
多媒体显示:《英国输入中国鸦片激增表》、林则徐上书,《鸦片战争前中英贸易情况表》。
引出问题3
、虎门销烟。
(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表演反映林则徐禁烟活动短剧力求表现出林则徐的禁烟决心和鸦片贩子斗争的凛然正气。关于虎门销烟播放影视片段烘托气氛,激发学生对当时禁烟成果的自豪,认识到虎门销烟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气焰,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利益,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志,显示了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坚强意志。
(提问)英国对于虎门销烟这个正义之举,采取了什么举措?(回答)发动侵略战争21·世纪
教育网
(设疑)如果没有虎门销烟,鸦片战争也许不会爆发;对此你有什么看法?鸦片战争是否可以避免?为什么?
(组织学生讨论)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到:中国的禁烟运动只是英国侵略中国的一个借口,或者说直接原因;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英国要打开中国的市场,把中国变成它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既使没有林则徐的禁烟活动,战争也会发生,只不过是时间早晚而已。【来源:21cnj
y.co
m】
(板书)二、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多媒体显示:《鸦片战争形势动态示意图》和中国军民奋勇杀敌,浴血奋战的感人场面
(师生互动)指导同学们看《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并结合教材内容了解战争的经过,讲述一些顽强抵抗的英雄和贪生怕死将官的迂腐行径,同时播放有关影视片段,引导学生分析清政府战败的原因。【出处:21教育名师】
(教师引导设疑)鸦片战争中,处处可见中国军民奋勇杀敌,浴血奋战的感人场面。涌现了关天培、陈化成等一大批为国捐躯的爱国将领,可为什么还是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呢。【版权所有:21教育】
(组织分组讨论与探究):中国为什么会在鸦片战争中失败?
客观原因──英国综合国力强大
主观原因──清王朝的腐朽没落(经济落后、政治腐败、武器落后、措施失当)
根本原因──中国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无法抵抗新兴的资本主义。
(教师总结),中国的农耕文明已远远落后于世界工业文明进程,在双方的交锋中,中国的失败是一种必然的趋势,所以“落后就会挨打”便不可避免了,引出问题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及影响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勾画出条约签订的时间、地点。,同时指导学生看签约的图片并做一些讲解,组织学生讨论《南京条约》的内容。并分析条约给中国造成了哪些危害?(生讨论会后回答)21
cnjy
com
(教师过渡总结),既然鸦片战争使清政府从领土、关税、贸易方面丧失了一系列主权。战后,英国多次对中国进行勒索,,这势必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引出下一个问题。
(板书)三、中国社会的巨变
(师生合作探究),中国社会巨变,师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分析: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与以前相比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得出如下认识):鸦片战争前,中国在政治上主权独立,领土完整,经济上是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鸦片战争后,政治上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经济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的旋涡。
(课堂小结):鸦片战争引发了近代中国的生存危机,使中国的社会性质、社会主要矛盾、革命任务、思想观念、等方面开始发生全方位的变化。鸦片战争后,中国人民要同时反对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封建统治者,中国历史进入反帝反封建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上变化如此巨大,充分说明鸦片战争成为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套上了殖民枷锁,开始遭受列强的奴役、剥削。但是,中华民族有同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林则徐就是其中的代表,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和英勇反抗外国侵略者的精神永远闪耀着光辉。
情感升华
多媒体显示:问题讨论:通过本节课学习,你得到了哪些认识?(勿忘国耻,振兴中华!落后就要挨打!)
六、巩固练习;多媒体显示。
七、〔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参与园地及填充图册。
板书设计
第1课鸦片战争
一、林则徐虎门销烟
1..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原因
2、]英国侵略者向中国输入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哪些危害?
3、林则徐虎门销烟
二、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1、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
2:中国为什么会在鸦片战争中失败
客观原因──英国综合国力强大
主观原因──清王朝的腐朽没落(经济落后、政治腐败、武器落后、措施失当)
根本原因──中国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无法抵抗新兴的资本主义。
3、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及影响简表
权益类别
主要内容
对中国的影响
割地
香港岛
破坏了领土完整
开始丧失独立自主的主权
赔款
2100万元
财政更加困难;加重人民负担
通商口岸
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
便利英国商品输入
关税
中国需同英国商定
关税自主权开始丧失;便于英倾销商品
三、中国社会的巨变
1、社会性质的变化。
2、中国社会矛盾的变化。
3、中国革命任务的变化。
教学反思
1、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中国历史上遭受到的第一次资本主义国家大规模的武装侵略。我在讲述本课时充分运用多媒体播放,以一些形象直观的表现形式创设情境,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帮助学生比较深入地了解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体现了教师"学以致用"的思想。21·cn·jy·com
2、再讲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的内容时、启发学生对不平等条约的内容进行分析,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和学科意识,培养学生概括历史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在学习中国社会巨变时,组织学生通过列表的方式归纳鸦片战争前后发生的变化。运用史实分析认识历史问题,加强了学生"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学法指导。
3、本课教学中,重点的突出、难点的突破,都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实现的,比如再讲林则徐的虎门销烟时我组织学生阅读教材,分成两组分别概括中英两国的情况,引导学生讨论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真正原因。通过历史情境的设置提高学生参与探讨的积极性,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互动。21cnjy.com
本课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篇,旧内容如何讲出新意,这是教学中应该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再就是初中学生刚刚接触中国近代史的内容,对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感念缺乏感性和理性认识,无法理解中国社会的巨变。本课内容繁多,如何在有效的时间内提高课堂质量,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