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甲午中日战争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 甲午中日战争 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中华书局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11-14 19:32: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4课
甲午中日战争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甲午战争爆发的背景;甲午战争的重大战役、《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危害。
[能力目标]
(1)通过对甲午中日战争之前国际、国内形势的分析,培养正确分析和归纳历史知识,总结相关历史史实之间内在联系和综合评价历史的能力。
(2)通过对《马关条约》的分析及与《南京条约》的对比,培养综合分析、归纳概括历史事件的能力。
2学情分析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其危害。
教学难点:《马关条约》对中国的影响。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导入新课)
19世纪70年代以后,世界主要的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80年代发生了中法战争,战争中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刺激了列强的胃口,时隔不到10年,一场更大规模的侵华战争爆发了。
活动2【讲授】甲午战争爆发的历史背景
(1)日本
日本在明治维新后走上了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封建残余及天皇制国家机制相结合表现出非常强烈的侵略性。在向帝国主义过渡的过程中,日本统治者为满足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贪欲,转移人民的斗争视线,竭力从对外侵略扩张中寻找出路,并制定“征韩侵华”的大陆政策,这成为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2)西方列强对日本侵略采取默许或纵容态度
帝国主义列强为了各自的侵略利益,对日本侵华所采取的默许、纵容态度,助长了日本的侵略野心,成为日本实施其侵略计划的有利条件。
(3)朝鲜:1894年,朝鲜东学党起义,中日共同出兵,日本借机扩大事端发动战争。朝鲜问题成为战争的导火线。。(教师简单解释东学党起义)
(4)中国:19世纪末,中国边疆危机进一步加深,而清政府政治更加腐败,各种矛盾进一步激化。面对一触即发的战争形势,清政府却希望于各国“调停”,而不认真备战,致使清军处于被动不利的地位。
活动3【讲授】甲午战争的经过
1
爆发:1894年7月,丰岛海战,战争爆发。
2.重大战役
战争
清朝政策
抵抗将领
结果
平壤战役
“先守定局,再图进取”
左宝贵
平壤失守、战火引到中国本土
黄海战役
命北洋舰队推进威海港内,不准出海巡战。
邓世昌、林永升
北洋舰队尚存主力,但失去主动权
辽东战役
几乎没有任何抵抗
聂士成
辽东失守,日本制造旅顺惨案
威海战役
不准出战。“如违令出战虽胜亦罪”。
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活动4【活动】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原因分析
(1)主观方面:清政府的腐朽,造成中国军队在甲午战争中失败。
①战前,清政府不作认真准备,战争爆发后极力奉行“避战自保”的方针,贻误战机,如平壤之战,威海卫之战的惨败。
②慈禧太后在国家危难之秋,大搞万寿庆典,不惜挪用军费,置国家利益于不顾。
(2)客观方面:日本蓄谋已久,准备充分,实力略强,中国相对落后。
纵观中国的社会状况,与日本相比不仅在军事、经济和科技上落后,还在于政治制度腐败。北洋舰队的覆灭,说明了单纯学习西方的技术的道路已走不通了。从此,中华民族开始了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改变中国落后政治制度的尝试。
活动5【活动】战争结果
1
1895年清政府代表李鸿章和日本代表伊藤博文在日本马关签订了《马关条约》
二、中日马关条约
1、条约内容及分析
①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割三地)
辽东半岛是北洋门户,与山东半岛相合环抱渤海,南端是旅顺军港,割让其使京津安全直接受到威胁。台湾省是中国沿海第一大岛,包括本岛、澎湖列岛及其他大小岛屿七十多个,与福建省隔台湾海峡遥遥相对,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和经济价值。
日本占据辽东半岛直接威胁了京津安全。占领台湾,不仅是掠夺了资源,而且又将台湾变成侵略我国东南沿海各省的基地。
②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赔二亿)
巨额赔款,严重破坏了中国的财政,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清政府当时的财政收入,一年不足九千万两。为了偿付赔款,除了加紧搜刮人民外,只得大借附有苛刻条件的“洋债”。
这笔巨额赔款,相当于日本全年收入的三倍多,其85%被日本政府充作军费,日本迅速发展成军事帝国主义,成为侵略中国的主要敌人之一。
③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允设厂)
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便利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资本输出。从此,帝国列强取得了在中国直接投资开办工厂的权利,剥削廉价劳力和掠夺原材料。严重阻挠了中国初步形成的民族工业的发展。
④增辟通商口岸。(开四口)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便利了日本及其他帝国主义国家掠夺中国最富庶的长江流域特别是江浙两省的财富,掠夺从沿海深入到内陆。
2.《马关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给近代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是帝国主义变中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个重要的步骤。
(1)台湾等大片领土的割让,进一步破坏了中国主权的完整,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2)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同时,加速了日本军国主义的发展。清政府大借外债,列强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3)通商口岸的开放,使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
(4)允许在华投资办厂,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马关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问题思考:联系甲午战争爆发时世界历史发展的状况分析说明《马关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对华侵略的时代特点和原因。
3、战后余波
(1)
三国干涉还辽
沙皇俄国是“三国干涉还辽”事件的主要策划者。俄国早已企图霸占中国东北,把东北变为“黄俄罗斯”。日本如果占有辽东半岛将直接构成对俄国独霸东北的威胁,影响其在太平洋地区的利益。沙俄财政大臣维特供认:“决不可让日本渗透到中国的心脏而在辽东半岛攫得立足点。”“为俄国的最大利益着想,要求维持中国的现状。”法国是沙俄在欧洲的盟国(1892年,为对付三国同盟的威胁,法俄达成军事互助协定),在干涉还辽过程中,基本以俄国立场为转移,同时希望“还辽”之后,能向清政府邀功索偿,乘机谋求侵略权益。德国在欧洲与法、俄处于敌对状况,为什么也支持俄国干涉日本还辽呢 德国的目的,一方面是想在远东扩大侵略势力,企图在“还辽”之后向清政府要求“报酬”,从中国割占一个海军基地。另一方面希望借此加深俄国和日本的矛盾,把俄国的注意力引向东方,减轻法俄同盟在欧洲对自己的压力。“三国干涉还辽”的本质,一是欧洲列强对日本明治维新后在亚洲扩张怀有戒心;二是俄国企图霸占中国东三省;三是帝国主义国家争夺和瓜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时既相互勾结又相互斗争。
(20
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出现两支抗日力量,刘永福的黑旗军;徐镶的义军。体现了台湾人民的反侵略精神。
活动6【讲授】补充讲解:中法战争与甲午中日战争的比较
(1)都发生在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阶段,都以侵略中国的邻国引起。
(2)在两次战争中,中国军民都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抵抗,涌现出一些清军爱国将领。
(3)清政府奉行妥协退让的方针,中法战争中李鸿章奉行“未可与欧洲强国轻言战争”的投降政策,甲午战争中奉行“避战自保”的方针,致使中国军队处于被动挨打局面。
(4)中法战争中清政府以胜求和,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法新约》,甲午战争中,清政府战败求和,签订《马关条约》,二者都使中国丧失了一些主权和利益,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活动7【练习】(课堂小结)  
多媒体课件再次展示本节课的三大主要内容,简要归纳总结。
活动8【作业】【布置作业】
1、教材课后练习;
2、《历史点练》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