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甲午中日战争 课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 甲午中日战争 课件+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中华书局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11-14 19:34:42

文档简介

课件20张PPT。《中日甲午战争》 三、教学目标1、教材地位
甲午战争大大加深半殖民地化。它上承两次鸦片战争;下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清王朝腐朽不堪、积贫积弱现象彻底暴露,亡国之祸迫在眉睫。因此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2、课程目标
展示黄海海战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体会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民族气节和斗争精神;
简述《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说明《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3、教材重难点
重点:
甲午战争的过程
难点:
《马关条约》的影响。二、学生分析1、初一学生的知识面较窄,但个性突出。思绪活跃。应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2、通过学案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培养一些历史学习的基本认识。1、基础知识:
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和经过;
邓世昌与黄海海战;
《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2、能力培养:
(1)通过学案对《马关条约》影响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
3、情感体验:
(1)邓世昌等民族英雄不畏强暴、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的精神。
(2)不忘历史,敢于承担,努力学习报效祖国。
三、教学目标导入:猜测图片中的事物第1板块 甲午之战的背景第2 板块 甲午之战的经过第3 甲午战败及《马关条约》的影响设计目的:
引起学生的注意提高学习兴趣。
教学方法:
情景创设法导入:猜图片中的展示的是什么?(2min)定远舰305毫米开花弹教师讲述并与学生一起分析
设计目的: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加深对甲午战争发生的原因了解。第1板块 甲午之痛的背景 日本“文化之父” 培理纪念碑 明治天皇 《御笔信》
朕与百官诸侯相誓 意欲继承列祖伟业 不问一身艰难??
亲营四方?? 安抚汝等亿兆 开拓万里波涛?? 布国威于四方大陆政策台湾朝鲜满蒙中国亚洲乃至全世界日本大陆政策明治天皇第2 板块 甲午战争的经过多媒体教学直观、形象、生动,能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具有化难为易,变抽象为具体的作用。
多媒体教学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情境,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师生互动提供了有利条件。丰岛海战丰岛海战平壤战役致远舰管带邓世昌此日漫挥天下泪,
有公足壮海军威。材料分析题 材料:“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请回答:
(1)假如你是此人,面临生死抉择的时候,会怎么做? (2)如何评价此人?我们应该学习他什么样的精神?练习(1)就义,为国捐躯,死如泰山之重;求生,留得青山在,再抗日寇。?无固定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情景创设法,让学生理解历史人物是由一定的历史背景造就的。丰岛海战平壤战役黄海海战辽东战役丰岛海战平壤战役黄海海战辽东战役威海卫战役第3 板块 甲午战败及《马关条约》的影响学生分小组参照教材完成表格。
设计目的:合作探究,对比《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形成认识。《马关条约》的签订
时间:1895年4月
地点:日本马关
双方代表:李鸿章(清)伊藤博文(日本首相)
内容: 1、割地
2、赔款
3、开放通商口岸
4、允许开设工厂制作历史事件小卡片1、课堂没有对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进行讲授。通过布置课后作业作为补充。
(课标没要求)
2、多媒体手段采用能更逼真反映历史,但是仍要对学生进行历史知识的掌握,所以会配合堂上练习和课后作业,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第4课 甲午中日战争
一、学生分析
刚进入初二的学生对自主学习还不大习惯,缺乏相应的主动性;另外从学生的心理角度出发,他们对新鲜、有趣的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本课要提供大量的学生感兴趣的材料,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并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教材分析
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次深重的民族灾难,它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耻辱,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它上承两次鸦片战争,但损失之惨重超过了鸦片战争以来历次外祸之总和;下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在这以后中国更为全方位地被迫开放,并且相继受到大规模的军事侵略,是民族危机最严重的时期。清王朝腐朽不堪,积贫积弱现象彻底暴露,亡国之祸迫在眉睫。也正是这场战争,促成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危机也是转机。因此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让初中生深入认识甲午中日战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并从中吸取教训是非常必要的。
三、教学构思
1、本课共分黄海海战、《马关条约》两个子目。为使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的前因后果有一个完整深刻的印象,教学线索安排如下:
战争起因 经过 结果 影响 启示
2、根据以上线索,利用真实、形象、有说服力的感性材料加以佐证,使学生的理性认识的得到升华和提高。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战争中的重要战役及邓世昌的事迹;中日《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等。
2、通过引导学生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具体分析说明《马关条约》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教师导学质疑,在演示课件的同时,以启发和讨论探究为主,运用史料分析问题,从中日两国的角度思考问题,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2、利用闻一多和丘逢甲的诗句,增加课堂教学的感染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通过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战争中中国失败的原因、《马关条约》影响的认识,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增强历史责任感。
2、学习邓世昌等英勇反击侵略、不怕牺牲的精神,认识抗击外来侵略、捍卫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黄海大战中民族英雄邓世昌的英雄事迹;《马关条约》的内容与危害。
难点: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中国战败的原因和《马关条约》危害。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配乐诗朗诵:闻一多《七子之歌·台湾》
“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台湾。
我胸中还氤氲着郑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这里的“夏日”是指哪个国家?台湾又是怎样离开母亲的呢?引出本课的内容——甲午中日战争。
合作探究
1、引导学生学习甲午中日战争发生的历史背景。
19世纪的清王朝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师引导概括:“腐败无能,饱受欺凌”)
教师指出,此时的日本通过明治维新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不仅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还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思考,讨论并回答老师的问题。
学生小组讨论回答: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从不可一世的天朝大国沦为任列强宰割的对象,中国已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创设情境,激起学生的注意,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在自主探究、交流中感知历史,享受探究的乐趣,锻炼学生的感悟能力。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改革 富强,野心勃勃”。与清朝形成了鲜明对比。它的野心是什么呢?
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这就是明治维新后日本确定的对外扩张的“大陆政策”。那么其发动对华战争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呢?答案是必然的。
1894年,夹在两国间的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朝鲜请求清政府“助剿”,处心积虑的日本寻找到了挑起战争的机会。这一年是旧历甲午年,所以称这次战争为甲午中日战争。
2、教师结合地图作相应的战争进程演示,引导学生概括介绍黄海大战的经过。可以先有老师放映影片《甲午风云》的重要片段,然后让课前准备好故事的学生进行演讲,要突出邓世昌的事迹。
3、教师展示黄海大战的时间、地点、邓世昌像。
邓世昌
学生问答: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
边看课本相关段落边听教师的讲述。
学生阅读相应段落,讲述黄海大战的经过,说出自己的感想。
学生积极发言,感受“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学习邓世昌等爱国官兵英勇反击侵略、不怕牺牲的精神,认识抗击外来侵略、捍卫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培养学生从史料中寻找有效历史信息,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
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史料中寻找有效历史信息,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
培养学生概括 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识图的能力。
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和价值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指出日本多艘战舰遭受重创,死伤舰长以下官兵六百余人。但是,日本控制了制海权。
4、面对日军的侵略,统治者的态度怎样呢?教师演示辽东半岛陷落的过程:九连城、花园口、大连、旅顺。出示反映日军旅顺屠城的照片,揭示日军罪行。


5、日军又进攻了哪里,结果如何呢?教师伴随着学生回答,演示日军荣成湾登陆,海路夹击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至此,清朝所谓“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画上了句号。最终的结果是什么呢?
6、《马关条约》签订的时间、双方的代表、内容是什么呢?
教师活动
请2~3位学生同时扮演邓世昌的英雄形象,由大家评判优劣。 教师作“画外音旁白”,学生配合表演适当的动作或对话。
学生回答,妥协退让,避战求和。
学生说出感想:不忘国耻,落后就要挨打。
学生:清政府与日本议和,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又一个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
学生回答: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两亿两。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增辟通商口岸。
学生活动
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学生在自主探究、交流中感知历史,感受历史,享受探究的乐趣。
设计意图
7、教师出示1895年4月《马关条约》签订现场、李鸿章、伊藤博文像、条约内容。结合地图背景中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从中国和日本两个角度分析影响。


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具体分析。
8、1895年,有人写出这样一幅对联“台湾今已归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联系上联归纳本课主要内容。下联又说明了什么问题?当时中国是大国,有四亿人口,军队95万,是正义的反抗战争;而日本是小国,军队只有29万,是非正义的战争。可是最终清政府失败了。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政府战败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分角色扮演谈判中的伊藤博文和李鸿章,表演一段情境剧。
学生分小组讨论,得出:《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学生同桌讨论后回答: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还与统治者避战求和、妥协退让,清军军备废弛,部分官兵临阵逃脱等有关。根本原因是落后的封建制度无法对抗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

通过角色扮演更直观形象的展现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
义情感和对侵略者的憎恶之情。
为学生提供一个发现自我,展示自我的平台,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
心。
9、情感升华:在《夜深沉》的乐曲中出示《春愁》:“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10、谈古论今: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被迫允许列强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改革开放后,中国政府又主动招商引资,鼓励外商来华投资办厂。试述这二者有何不同。
11、课堂小结: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又一次深重的民族灾难,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是民族危机最严重的时期。清王朝腐朽不堪、积贫积弱现象彻底暴露,亡国之祸迫在眉睫。
12、当堂练习(教师设计练习并多媒体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