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一专题二第3课 伟大的抗日战争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16年【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一专题二第3课 伟大的抗日战争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11-15 14:07: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所用教材版本
人民版
所属模块
必修1
单元
第2单元第三课
设计主题
伟大的抗日战争
1.整体设计思路、指导思想及依据的说明
依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基于高一学生对这部分知识已有的学习基础,本课将教材的知识结构进行重组,包括“扶桑之恶”、“兄弟齐心”、“日落神州”、“中华英雄”四部分组成,更加突显教学主题。本课教学设计重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情感体验、价值观升华,通过指导学生整理国共两党及人民抗日的活动,完成课标知识的落实,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提供学习空间,使学生体验自主之乐,合作之趣;通过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并关注学生的心理体验与思考分享,尊重学生亲身体验与感受的权利,适时、适度地发挥教师的引导、提示、升华和启迪作用,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此外,中日关系是当前社会热点,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将历史与现实联系,反思历史,体现历史的社会功能,特别是对现实社会的实际指导作用。
2.
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其心理特质是思维活跃、主动参与意识明显,有激情易冲动,在教学中应适当放手让学生参与教学环节,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本课内容易使学生陷于仇日情绪,需要教师注意理性引导。关于抗日战争的有关内容,学生在初中已经较为系统地学习,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因此,在讲述时应避免与初中教材的简单重复,而应该注重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我校属于二级达标学校,学生的学习基础较不扎实,而高中历史教材的编写采用了专题的形式,打破了时空的界限,加上高一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有待提高,对历史的领悟力也还比较欠缺,故存在一定的学习困难,需要教师更为精心地引导他们通过学习活动有所收获。
3.
教材分析
《伟大的抗日战争》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第一册》(人民版)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第3课。本课主要呈现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华民族团结一致抗日救亡,最终取得抗战胜利的悲壮历史。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自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民族保卫战,它在近代民主斗争中及整个中国政治发展史上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世界现代历史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本课知识结构包括“扶桑之恶”、“兄弟齐心”、“日落神州”、“中华英雄”四部分组成,“扶桑之恶”即学生能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兄弟齐心”则要求学生能简述中国军民抗战的主要史实,并通过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日落神州”通过相关材料,引导学生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特别是在世界历史中的地位;“中华英雄”通过回顾抗战历史,结合抗战老兵的现状,激发学生对于抗战无名英雄的关注和尊敬,进行德育渗透。本课重点:掌握日本侵华罪行和中国人民抗日的具体历史事实,充分理解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难点:探讨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地位和评价问题。
4.
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能力:⑴通过教材所提供的文字和图片资料,学生能说出日本在全面侵华战争期间犯下的滔天罪行,并通过分析、归纳,概括出日本侵华的危害:严重践踏中国的主权,中华民族又一次面临生死存亡。⑵知道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包括抗日救亡和全民抗战两个阶段,理解全民族抗战的重要性,并能依据材料总结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2.过程与方法⑴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及教师提供的考古资料、相关历史网站的内容,进行思考和分析,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通过分组活动呈现危难关头,中国人民全民族浴血抗战的悲壮历史。⑵学会运用阅读法、观察法、讨论法等来学习相关问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通过中国军民团结抗日史实的学习,感受“团结就是力量”,体会国难当头,民众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进而促进学生自我人生理想的提升。⑵通过阅读和分析相关资料,学生感受战争对人性的泯灭,进而思考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形成关爱世人,追求和平的人生态度。⑶通过教师补充材料,学生进一步了解抗战的史实,了解抗战老兵的现状,激发学生对于抗战无名英雄的关注和尊敬,更关注小人物的命运起伏。
5.
教学策略设计
1.创设情境,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探究性教学活动。在学习日军侵华罪行时,利用丰富的图片、文字等材料,引导学生探究,并对情境进行分析。在学习中国抗日相关史实时,学生自行阅读、合作完成学习,并展示学习成果,在此基础上形成知识框架,从而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突破重点。2.采用材料式教学模式,通过教师补充中国抗日战争的相关材料,学生阅读、思考材料观点,从而形成自己对中国抗日战争历史地位的认识。3.补充2012年9月15日西安、厦门等地的反日大游行材料,学生通过阅读、思考,形成对“理性爱国”的认识。
6.
教学过程设计
步骤1:导入新课:投影厦门“915”反日大游行概况和日本教科书相关内容,启发学生思考中日敏感关系的由来,并说明日本国内极右势力的状况。设计意图:抓住日本问题这一热点,激活学生初中基础知识,为之后的教学创设条件。步骤2:教师投影课标,解读课标内容。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步骤3:学生阅读教材,讨论归纳日本全面侵华时期所犯下的种种罪行。教师板书:一、扶桑之恶1.发动侵华战争2.进行大屠杀3.血腥的殖民统治设计意图:落实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步骤4:教师投影相关侵华日军罪行图片及视频,创设历史情境,使学生心灵受到冲击。设计意图:多媒体展现日军罪行对人性的泯灭,让学生有所触动,更有所思考。步骤5:学生阅读教材,分组分别归纳:中共的抗日活动、人民大众的抗日活动、国民党爱国将领的抗日活动、国民政府的抗日活动。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小组学习的成果。教师板书:二、兄弟齐心教师在小组展示结束后投影中国人民主要的抗日活动及相关的图片,并进行总结。设计意图: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掌握构建知识体系的方法,进行小组合作式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步骤6:教师板书:三、日落神州1.抗战胜利标志学生自主学习,并将知识要点落实于书本。设计意图:学生自主学习,巩固基础知识步骤7:教师投影中国人民庆祝抗战胜利的视频资料设计意图:创设情境,使学生以亲历者的心态感悟历史步骤8:教师板书:2.抗战胜利意义投影材料:材料1: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有多少个师团的日本兵,可以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
——罗斯福材料2:如果日本进军西印度洋,必然会导致我方在中东的全部阵地崩溃。能防止上述局势出现的只有中国。
——丘吉尔材料3:只有当日本侵略者的手脚捆住的时候,我们才能在德国侵略者一旦进攻我国的时候避免两线作战。
——斯大林请思考:⑴罗斯福、丘吉尔和斯大林是怎样解释中国抗战的意义?学生回答:中国的抗战有效地牵制了日本的兵力,配合了世界其他战场的反法西斯斗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重大贡献。⑵教材是怎样解释中国抗战的意义?学生回答:①国内:近代最伟大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完全胜利;为民主革命胜利奠定基础。②国际: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重要组成部分,做出巨大贡献。投影材料:1941~1945年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日军偷袭珍珠港,美英对日宣战。1942年26国发表《联合国家宣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宣言》签名方式,苏美英中排在26国之首,中国作为世界“四大国”之一,正式出现在国际文件上;同年中国10万远征军入缅作战。1943年中美英签署开罗宣言,规定中国收回台湾。1941~1944年敌后战场对日作战5万多次,歼灭日伪军50多万。1945年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大反攻;同年中国被确认为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请思考:中国国际地位有何变化?变化的原因又是什么?学生讨论后,回答:中国的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变化原因:由于中国坚持抗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重大贡献。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阅读史料、提炼信息、整合语言表达的能力,从世界历史的角度去认识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价值,更具有全球史观。步骤9:教师板书:四、中华英雄投影:抗日将领张自忠、谢晋元、杨靖宇、赵尚志、左权等图片,结合寻找抗战老兵的视频及媒体报道,引导学生感悟抗战历史。学生观看视频、图片及资料,了解更为丰富的抗战历史,认识到:尽管国民党、共产党政见存在分歧,但只要支持抗战、参与抗战者都是中华英雄!设计意图:通过补充材料,弥补书本关于国民党抗战部分的不足。通过抗战老兵的境遇,使学生认识到社会还存在这样的无名英雄群体需要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心和帮助。步骤10:教师投影:915西安反日大游行中日系李建利被砸伤资料;西安青年高举“前方砸车,日系调头”的纸板;915厦门反日大游行中厦门市民用五星红旗覆盖日系车标,让车通行的图片,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理性爱国”。学生阅读资料,分享自己关于“理性爱国”的感受。教师总结:爱国是一种尊严,更是一种信念。爱国需要激情,更需要理性!设计意图:与导入首尾呼应,讲述中日之间的敏感关系,更要引导学生客观、理性地表达爱国情绪。步骤11:教师投影本课相关练习(略)设计意图:以练促学,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步骤12:课后延伸:请以“正视历史,以史为鉴”为主题,提笔给你的同龄人——日本中学生写一封信。要求:
1.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告诉他们你所知道的日本军国主义罪行,以及中国人民反侵略、热爱和平的心愿。
2.字数200字左右,注意书信格式,收信人是“日本中学生”,落款是“厦门市高一学生”。设计意图:将本课学习延伸到课外,让历史与现实紧密联系。
7.
教学设计特色
教学立意:本课教学设计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通过学生探究学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过程强调材料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及思考能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突出了历史教学的“能力立意”;还通过创设历史情境,引导学生将历史与现实相联系,拓展学生的历史思维意识。教学构思:本课教学构思大胆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重组,包括“扶桑之恶”、“兄弟齐心”、“日落神州”、“中华英雄”四部分,使教学环节主题性更为突出,并补充多元历史材料,让学生从不同的维度对抗日战争进行深入思考,特别是通过915全国反日大游行的对比,让学生对理性爱国有了更为深入的反思。
8.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生成之处和存在问题生成之处:本课以“915厦门反日大游行”图片作为新课导入,抓住社会热点,贴近学生生活,顿时吸引学生眼球,激活学习兴趣;分组归结和展示不同阶层的抗日活动,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提供了丰富的拓展素材,如著名的“24拐”、飞虎队、驼峰航线等,将中国的抗日战争放在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大背景下进行审视;在对比915反日大游行时国人对待日系车方式的不同,学生有所悟,甚至自发地为厦门市民的应对方式鼓掌叫好。存在问题:选用资料丰富,但略显偏多,材料选择上应有更好的把握;学生展示小组学习环节,各组表现不均衡,有的小组准备充分,有的小组简单应付,有的小组就是材料的堆砌,而小组展示时间过长,也影响了课堂的进程。此外,本课注意创设学习情境,但教师的主观情绪很有可能会影响到学生的客观判断和分析。分析问题形成的原因: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虽有主线,但想要表达的内容偏多,取舍不够;小组活动存在差异,是因为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仍需要一定过程,学生历史学科的基础知识与能力存在差异,也需要时间的积淀;历史教学需要情境式教学,但教师所提供的素材应该尽可能地多元中立客观,教师的某种主观表达在特定历史情境下会影响学生的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而可行的措施及办法
1.备课过程应将主题进一步提炼,从学生认知角度进行材料的取舍,宜精不宜多。
2.客观分析学生学习小组的差异性,在鼓励肯定学生活动的同时,指导学生将收集的材料围绕主题进行筛选、组合,突出各组活动内容的代表性。
3.教师表达尽可能不带倾向性,以旁观者的角度展示相关历史情境,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与判断。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