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一
设计教师:张启专
1·2·2
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学号:_________
一、学习目标
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一)歌颂三元里:三元里抗英
知能一
能知道三元里抗英斗争发生的背景,产生的影响
1、原因:
清军_____
清政府_______
中国人民__________________
2、概况:1841年5月,三元里人民及附近103乡的群众包围了四方炮台的英军,并诱敌至三元里
牛栏岗
围攻。5月31日,三元里人民再次包围四方炮台,但被广州知府强行解散。人民群众发出《
申谕英夷告示
》,警告英军。
3、意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表现了中国人民抵御外侮、坚决维护国家主权的爱国精神。
(二)缅怀左宗棠:左宗棠收复新疆
知能二
能知道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国际国内背景,过程,清政府如何加强西北的防务和管理
1、背景:
国际背景: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列强将侵略的魔爪伸向中国西北(俄英侵略新疆)、西南(英国侵略西藏)、和东南地区(日美侵略台湾)
国内背景:俄英竟相拉拢和控制阿古柏政权(1865年,阿古柏率军侵占
喀什葛尔
,两年后成立“
哲得沙尔汗国
”,1870年又侵占
吐鲁番
和
乌鲁木齐
等地。)1871年,俄军直接出兵强占
伊犁
。
2、目的:驱逐
阿古柏
,收复
新疆
。策略:“
先南后北
,
缓进急战
”。
3、过程:
1876年左宗棠率军
西征,在各族人民的大力支持下,消灭阿古柏势力,
于1878年收复除伊犁外的新疆地区。1880年左宗棠赴新疆统筹军务。在
哈密
建立抗俄军事基地。曾纪泽与俄外交谈判中据理力争,于1881年中俄签订《
改订条约
》等条约中收回伊犁,
但俄割占中国西部七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4、结果:(清政府如何加强西北的防务和管理?)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__行省___,加强了对新疆地区的控制。
定格黄海英魂与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知能三
能知道黄海海战和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的具体史实,体会中华民族不屈的斗争精神
1、黄海海战:(1)爆发:
1894
年9月,日军偷袭护送清军去朝鲜的中国
北洋舰队,其仓促应战。(2)代表人物:丁、刘、邓、林、叶(3)过程:(回答书上31页学习思考问题。)
(4)结果:
直接结果:黄海海战后,北洋水师主力尚存。最终结果:
北洋水师
全军覆没,被迫签订《
马关条约》。
2、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1)原因:《马关条约》割
台湾
及澎湖列岛给日本。全国人民反对割地议和,怒斥清政府
投降卖国
。
(2)概况:①1895年5月,日军登陆台湾北部,台湾巡抚
唐景崧
逃跑。
②台湾人民在丘逢甲、徐骧领导下组成
义军
,与
刘永福
的黑旗军共同痛击日军。
③结果:
1895
年10月,台湾全部沦陷。
(3)意义:台湾人民不畏强暴、为保护祖国神圣领土,写下了可歌可泣的篇章。
思考:你认为台湾全部沦陷的原因是什么?(客观:敌强我弱
主观:清政府的腐朽)
(四)纪念义和团: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
知能四
能知道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发展、失败及意义
1、兴起的原因:①根本原因:19世纪末,列强掀起
瓜分中国
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矛盾空前激化。②客观原因:国势垂危,无法指望清政府,中国人民只能挺身而出。
③直接原因:山东人民的反洋教斗争。
2、兴起:义和团源于
义和拳,是
山东、
直隶一带的民间秘密结社组织,进行
反清
斗争。
3、发展:(1)义和团反帝运动中心转移和发展的原因:(直接原因、主观原因、客观原因)
①直接原因:1899年底,清政府任命
袁世凯
为山东巡抚,血腥围剿义和团。②主观原因:义和团英勇抵抗清政府的镇压,没有受“扶清”的限制。
③客观原因:清政府采取“抚而用之”的政策。
义和团运动发展的表现:1900年6月,扒铁路、毁电线,阻击八国联军进犯
北京
。
围攻
落垡
、廊坊一带的侵略军。围攻北京
东交民巷
使馆和西什库教堂。
结果:在
中外反动势力
联合绞杀下最终失败。
失败的原因:①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②主观原因:对清政府放松警惕;盲目排外、迷信色彩;各自为战、缺乏统一指挥。
意义:(1)是中国近代反帝爱国
斗争史上光辉的一页。(2)阻止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阴谋的实现,是列强未能把中国变为殖民地的主要原因。
二、问题与例题
1、材料一近代诗人张维屏在《三元里》中写道:“三元里前声若雷,千众万众同时来。因义生愤愤生勇,乡民合强强徒锤。”
材料二不用官兵,不用国帑,自己出力,杀尽尔等猪狗,方消我各乡残毒之害也!
——《申谕英夷告示》
材料一描写了近代历史上的什么事件?材料一、二表达了中国人民怎样的爱国精神?该事件产生了什么影响?该历史事件有何特点?
2、材料一:清光绪六年(1880年)69岁的陕甘总督左宗棠,抬着自己的棺材,挥师进驻哈密,表示与外国侵略者决一死战的浩然气概。
材料二: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杨昌浚《恭颂左公西征甘棠》)
根据材料及所学概述左宗棠收复新疆过程?我们如何评价左宗棠?
3、材料一“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讲,日本是我们最近的邻邦。……然而,在地球上现有的国家中,日本却是离我们最远的一个国家。”———央视主持人水均益
材料二:日本吉田松阴1855年公开宣称:“一旦军舰大炮稍微充实,便可开拓虾夷(今日日本北海道),晓谕琉球,使之会同朝觐;责难朝鲜,使之纳币进贡;割南满之地,收台湾、吕宋、占领整个中国,君临印度。”
材料三:明治维新以后,随着军事实力的上升,日本在1887年制定的《清国征讨方略》,奉行“国之兴废,在于兵力”的原则,积极扩军备战。到甲午战前,日本已经建成了一支近代化的海陆军,并把朝鲜、中国东北和渤海海湾的军事地图也都绘画了。为此,日本外相陆奥宗光密令驻朝大使:“促成中日冲突,实为当前之急务,为实行此事,可采取任何手段。”
材料三:“没有别国的帮助,它(日本)无论在财政上或军事上都没有独立行动的能力。”
----列宁
结合材料及所学,分析黄海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及原因,并能概述黄海海战经过。
4、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历史上曾有三次被迫与祖国大陆分离:第一次是1642年荷兰殖民者入侵台湾,第二次是甲午战争后割让给日本,第三次是1949年蒋介石退踞台湾。阅读材料
材料一: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田横尚有三千客,茹若间关不忍离。--郑成功
材料二: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这首诗是邱逢甲于1896年4月17日写的《春愁》,
材料三:2005年5月11日,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在清华大学演讲时指出:“为了台独而否认日本人,不仅扭曲了历史,也否认了台湾人,…既丢了根,又抛了本,所以是根本不对。”
材料一放映了作者在完成哪一重大活动后的心情?材料二、三台湾军民为何“同一哭”?为此进行了哪些斗争?
5、材料一
既占上海,又割台湾,胶州强立埠,国土欲瓜分,自古夷狄之横,未有甚于今日者。
苑书义等《中国近代史编》
材料二
最恨合约,误国殃民,上行下效,民冤不伸,原忍至今,羽翼洋人,趋炎附势,肆掠同群。
《拳匪纪事》
材料三
义和团各团场,均门前树立大旗,上书“保清灭洋”等字,人皆耀武扬威。
《庚子纪事》
材料四
先砍电线杆,后拆火车道,杀尽外国人,再与大清闹。
黄曾源《义和团事实》
材料五
中国民众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机……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瓦德西拳乱笔记》
据材料回答:(1)材料一、二说明义和团运动爆发的原因是什么?19世纪末,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而清政府仍然奉行卖国政策,人民不堪忍受帝国主义的压迫和剥削。
(2)材料三、四反映义和团对待洋人的态度怎样?灭洋
(3)材料四反映义和团运动的口号是什么?有什么局限性?如何评价?
扶清灭洋,带有笼统的排外性质,具有爱国性质,反映了当时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已经成为主要矛盾;但有很大的局限性:“抚清”有利于争取官军,却容易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灭洋”能够动员群众参加反帝斗争,却带有笼统排外的色彩。
(4)材料五“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机”指的是什么?说明义和团的作用是什么?既然“瓜分一事,实为下策”,那么此后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上策”是什么?指当时义和团不畏强暴的英勇斗争精神。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显示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力量,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妄企图。“以华制华”扶植清王朝作为其统治中国的工具。
(5)总结义和团运动中清政府政策有何变化?反映什么本质问题?
变化:剿——抚——剿
本质问题:清政府已完全成为列强侵略中国的工具。
小结:合作探究:本课所讲述的斗争有何共同特点?你认为:中华民族没有被列强灭亡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共同特点:都是为了维护国家主权都表现了不屈不挠、不拍牺牲的斗争精神。虽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最终都没有彻底胜利。
主要原因:列强争夺中国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使他们不能完全瓜分中国。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尤其是在义和团运动中表现出来的反抗外来侵略的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是列强未能把中国变为殖民地的根本原因。
三、目标检测
1、三元里抗英斗争是
(
)
A、清政府统一组织领导B、以外国教堂作为目标
C、采取武装斗争的手段D、被中外反动势力绞杀
2、从维护国家统一的角度讲,左宗棠在历史上最杰出的贡献是
(
)
A、主张向西方学习B、编练新式军队C、率兵收复新疆D、兴办洋务企业
3、使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的战役是
(
)
A、平壤战役
B、辽东战役
C、黄海战役
D、威海卫战役
4、下列关于台湾人民反对日本割占台湾斗争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台湾人民发布檄文,誓与台湾共存亡
B、各族人民组织义军,与黑旗军共同伏击日军
C、斗争得到清政府的大力支持
D、表现了台湾人民不愿脱离祖国的强烈爱国精神
5、义和团运动是下列哪一矛盾的必然产物
(
)
A、阶级矛盾B宗教矛盾C、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D、民族矛盾
6、《微历史:1840~1949历史现场》中叙述了这样的场景:“有六位学士路遇义和团,因身边带有铅笔一支,洋纸一张,便被乱刀拿下。还有一家因有一根火柴,结果一家八口全部被杀。”这反映了义和团
(
)
A.滥杀无辜百姓
B.盲目排斥洋货
C.极端排外情结
D.维护传统社会
四、课后配餐
A组题
1、最能反映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特点的是
(
)
A、中国禁烟运动的伟大胜利
B、显示了中华民族反侵略的坚强决心
C、沉重地打击了英国侵略者
D、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来侵略的斗争
2、新疆有一座晚清名臣的祠堂,悬挂一副楹联:提挈自东西,帕首靴刀,十年戎马书生老;
指挥定中外,塞云边月,万里寒鸦相国寺。它颂扬的是
(
)
A、曾国藩
B、左宗棠
C、李鸿章
D、张之洞
3、甲午战争时,“所有官兵都携家带眷住在陆上,把兵舰当作一个衙门,点卯应粮,而海军经费则全部移去修建颐和园,……。”据此,你认为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
A.军备落后
B.政府腐败
C.军费匮乏
D.军纪松弛
4、有关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的说法正确的有
(
)
①刘永福的黑旗军和邱逢甲、徐襄组织的义军并肩战斗,消灭了大量日军②清朝政府封锁沿海,不允许接济抗日军民③台湾人民的反抗斗争极大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侵略气焰④唐景崧积极抵抗,弹尽粮绝,被迫退往厦门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5、清朝官员袁昶说:“中国是礼仪之邦,春秋之时已有明约,两国相争不斩来使,如今攻使馆,要开杀戒,一背礼义之道,二背国际公法。拳术不可恃,外衅不可开,杀公使,悖公法,事将不可收拾。”从材料中可得出的确切信息是
A.袁昶反对利用义和团来抗击八国联军B.袁昶注重用古今中外的历史和现实作为依据
C.袁昶的观点得到了当时统治者的支持D.印证了当时八国联军有灭亡中国的野心
B组题
1、下列事件属于人民群众自发抗击列强侵略的是
(
)
①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②黄海海战
③刘永福黑旗军
④义和团运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19世纪六七十年代,外国资本主义国家造成中国边疆地区的危机,其中力图在新疆扩张势力的国家是
(
)
A、日本、英国
B、俄国、日本
C、俄国、英国
D、美国、日本
3、右图义和团散发的宣传揭帖,该揭帖把帝国主义和教会侵略势力喻为猪羊,画边题联为:“万箭射猪身,看妖精再敢叫不。一刀斩羊颈,问畜牲还想来么。”从中获取的信息不包括
(
)
A.表达了义和团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决决心
B.反映民族矛盾是当时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C.义和团运动把斗争矛头直指在华洋教势力
D.放弃了对清政府的幻想,依靠自身力量进行反侵略斗争
4、面对甲午战争后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朝野的态度是
(
)
A、波澜不惊B、清政府没有进行任何方面的改革
C、中国社会各阶层以不同形式展开救亡图存的斗争
D、只有中国的知识分子开始救亡图存的斗争
5、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这样评论义和团:“义和团事件明显是由反动的满族朝廷、顽固的保守派官僚和士绅,以及无知和迷信民众的联合力量所推动的。这种反抗外国帝国主义的感情和愤怒的爆发是愚蠢的、非理性的,但也不能忽视其中所固有的爱国主义成分。”对此评论理解准确的是
( )
①作者对义和团运动的背景分析符合史实
②作者认为义和团运动是全民族广泛参与的群众运动③作者对义和团的评价具有辩证性
④反映了作者的主要史观是革命史观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
①③
6、1895年5月台湾士绅提出了台湾独立的主张,并于当月25日拥原台湾巡抚唐景崧为总统,改年号为“永清”,正式宣告台湾民主国成立。对“台湾民主国”认识比较正确的是
( )
A.是台湾士绅脱离祖国而独立的分裂行为
B.“永清”的含义是台湾永远是清朝的,因此是维护清朝统治的爱国行为
C.是借清朝割让台湾之机的政治投机,但有效地抵抗了日本对台湾的侵略
D.是非常情况下采取的一种保卫祖国领土完整的特殊措施
C组题
材料:1900年10月16日英国和德国就中国问题签订《英德协定》,相约遵守下列原则:“第一,将中国之江河及沿海各口岸各国贸易及其他正当经济活动,自由开放,毫无差别。此为列强之共同永久利益;两国政府相约凡其势力所能及,对于一切中国领土均应遵守此原则。第二,德帝国政府及英女王陛下政府不得利用现时之纷扰在中国获得任何领土利益,其政策应以维持中国领土不使变更为指归。第三,若他国利用中国现时之纷扰,无论用何种方式,欲获得领土利益时,两缔约国关于为保护本国在华利益所采之步骤应保留初步之谅解。第四,两国政府应将本协定通知其他关系列强,如奥、法、意、日、俄、美等国,并请其接受本协定所采之原则。”
意大利和奥地利表示“深愿接受”此协定,“毫不踌躇而赞同之”。日本此时正“不安达于极点”,不仅表示“赞同此协定”,而且还愿意“加入此协定”。美国政府的答复则是,接受前两条,对第三条则无需表示任何意见,法国附和美国答复之内容。俄国声称对第一条“表示欢迎”,第二条尤与俄国的意旨相符,因为俄国政府在此次纷扰之初,即曾首先倡导将保全中国的完整和“旧国家制度”,作为对华政策的基本原则。
——摘编自《德国外交文件有关中国交涉史料选译》
(1)说明1900年前后列强对华政策的转变及其实质,并指出列强提出或接受《英德协定》的原因。
(2)简要分析《英德协定》对中国局势的影响。
(1)转变:由瓜分到“保全”。
实质:进一步侵略和共同控制中国。
原因:中国人民的反抗;列强在中国的争夺加剧,需要调整利益关系。
(2)清政府进一步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列强在华矛盾暂时缓和;殖民地程度加深;进一步激发了反帝反封建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