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导学案
人民版必修1
※课标:
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和政策;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的外交方针并简要分析其制定的原因,了解新中国初期重大外交活动及其成就,探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利用教科书上的图片资料和通过各种途径查找与学习内容相关的其他图片、音像等资料,借助形象思维感知历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认识新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外交的屈辱局面;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和赞扬,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中国的国际地位和作用不断提高。
※学习重点: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新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学习难点:对新中国外交政策背景的分析;亚非会议。
课前预习
一.“另起炉灶”与“一边倒”
1、提出背景:
①
;
②
。
2、外交方针:
。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1、目的:
;
2、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3、影响:
①是新中国外交走向成熟的标志;
②
三.走向国际舞台
1、1949年同苏联建交;
2、1954年4月~7月,周恩来率代表团参加
,这是新中国第一次以
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
3、1955年4月,中国出席在印度尼西亚举行的
,这是第一次
的亚非国际会议。针对会议的分歧,周恩来提出“
”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顺利进行,会议显示的团结一致、共同协作的精神被称为“
”。
※预习自测
1.“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两方针的主要着眼点是
(
)
A.与各国建立新型的平等外交关系
B.废除旧政府屈辱的外交关系
C.清除帝国主义在华反动势力
D.团结世界和平民主力量
2.周恩来总理强调,为了抵抗美国的侵略和威胁,同苏联结盟是必要的,但“不能把自己的党和国家的独立性丢掉”。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对于各国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不同而产生的矛盾与分歧,鲜明的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说“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的而不是来吵架的”。这表明
(
)
A.在中苏结盟时期,我国的外交政策与苏联保持高度一致
B.与苏联结盟,是抵抗美国对中国侵略与威胁的根本保证
C.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新中国外交的根本政策
D.“求同存异”是我国处理与亚非国家关系的基本原则
※我的疑问
课内探究
1.近代中国与西方大国的关系是一种什么性质的关系?为什么说
“另起炉灶”就使中国在政治上建立起了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
2.简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形成过程及其内容。
3.亚非会议与会各国存在的“异”和“同”分别是什么?周恩来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求同存异”方针的?
※当堂检测
1.“一边倒”是指新中国在外交上站在
(
)
A.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B.第三世界国家一边
C.发展中国家一边
D.苏联一边
2.促使中国改变半殖民地的地位,在政治上建立起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的是
(
)
A.“另起炉灶”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一边倒”
D.团结世界各国人民
3.为了使新中国在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至于处于孤立地位,中国政府采取的外交方针是
(
)
A.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
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提出求同存异原则
D.“一边倒”
4.1953年中国政府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为了处理
(
)
A.同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
B.同邻国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关系
C.同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关系
D.朝鲜战争遗留问题
5.“求同存异”原则体现了我国政府在处理对外关系时
(
)
A.不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异同来定亲疏、好恶
B.不以国家利益的冲突与否来定亲疏、好恶
C.应放弃与他国相互冲突的观点,求得一致的意见
D.应放弃和他国相互冲突的利益,在妥协的基础上求得一致利益
6.对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外交的发展.表述正确的是:
①提出划分三个世界的理论,丰富了新中国的外交思想
②在联合国发挥了重大作用,初步确立了新中围的国际地位
③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形成了新中国成熟的外交政策
④打破了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的外交孤立,壮大了国际社会主义的力量
(
)
A.①②③
B.①②
C.③④
D.②③④
7.下列对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
A.和平外交是独立自主的表现
B.独立自主服从于和平外交政策
C.实现了独立自主就能实现和平外交
D.独立自主是和平外交政策的前提
8.下列哪项不是亚非会议各国存在的“异”
(
)
A.各自的社会制度
B.曾受殖民国家的压迫或奴役
C.各自的经济发展水平
D.各国的历史传统和社会习俗
※课后反思
※课后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