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一专题五第1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导学案(答案不全)

文档属性

名称 2016年【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一专题五第1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导学案(答案不全)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11-15 16:08: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审核人:
审批人: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课前依据导学案问题导引,预习自学课本内容,勾划课本并写上提示语,力争全部掌握。
2.认真书写,规范作答,按时上交,人人争取得A。
【学习目标】
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问题引导】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1、背景:(1)世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2)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
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初步形成并走向对峙。(3)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实行遏制和孤立中国的政策。2、外交方针:(1)“另起炉灶”:含义:不承认
建立的一切屈辱的外交关系,而是与各国另行建立新的_________外交关系。意义:这就使得新中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建立起_____________的外交关系。(2)“一边倒”:含义:
就是新中国政府在外交上旗帜鲜明的站在____________阵营一边。意义:使新中国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不至于处于_____________的地位。(3)“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含义:就是清除____________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意义:巩固了新中国的________和________。3、外交成就:(1)苏联政府第一个宣布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随后保加利亚、匈牙利等17个国家与中国建交。(2)1950年,中苏签订《
》。二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背景:(1)1953年朝鲜停战后,国际形势趋于
。(2)为争取国际局势的进一步好转和为国内即将展开的大规模
建设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2.提出:
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就西藏问题首次提出。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时,正式确立。3.基本内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后改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后改为平等互利)、和平共处。4、意义:(1)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2)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原则。三
走向国际舞台1、参加日内瓦会议:(1)召开:中、英、美、法及有关国家于___________年4月在瑞士的日内瓦举行。(2)目的:为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3)结果:最终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结束了法国在印度支那地区长达八年的殖民统治。(4)意义:中国首次以______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扩大了新中国的国际影响。2、参加万隆会议:(1)背景:亚非民族解放运动高涨。(2)召开:__________年4月29个亚非国家政府首脑在印尼的________举行。(3)特点:是第一次没有____________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代表着国际舞台上一种新兴力量的崛起。(4)成果:①周恩来提出了“_____________”的方针。
②通过了《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③形成了“_____________”:指亚非会议所显示的亚非人民团结一致,反对殖民主义,保卫世界和平,增进各国人民间友好合作的精神。(5)意义: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会后,中国同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释疑解难】
1、结合史实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是怎样开拓外交工作新局面的。
(1)新中国成立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实行“另起炉灶”“一边倒”的外交方针,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在第一年里先后与苏联等10个国家建交。(2)1953年,周恩来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影响深远,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3)1954年,第一次以世界大国身份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推动会议取得了成功,扩大了新中国的国际影响。(4)1955年,周恩来在亚非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成了会议的圆满成功。这些外交活动,打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政策,使中国以独立自主的姿态步入国际舞台,开拓了外交的新局面。
2、如何理解“求同存异”方针?
(1)提出背景: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以及与会国之间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而产生矛盾和分歧。
(2)含义:“同”:共同的遭遇,即都曾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共同的任务,即都面临着发展民族经济和维护民族独立的任务;
共同的愿望,即都要求加强团结与合作,维护世界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异”:指与会国家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宗教信仰、生活习俗都存在差异。“求同存异”就是要超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差异,为了共同的利益加强团结与合作。
(3)影响:“求同存异”的方针推动了万隆会议的圆满成功,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间的联系,开拓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
【课后习题训练】
下列邮票是1950年发行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纪念”邮票(图略),它表明新中国的外交方针是


A.不结盟
B.一边倒
C.另起炉灶
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对于国民党政府与外国政府所订的各项条约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应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体现此规定精神的外交政策是


A.一边倒
B.另起炉灶C.不结盟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3.1949年2月初,毛泽东在同苏联领导人米高扬谈话时说:“我们这个国家,如果形象地把它比作一个家庭来讲,它的屋内太脏了……解放后,我们必须认真清理我们的屋子……等屋内打扫清洁、干净,有了秩序,陈设好了,再请客人进来。”对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是


A.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
B.团结世界各国人民,巩固和发展和平力量
C.清除帝国主义在华残余势力,为建立平等的外交关系奠定基础
D.中国政府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4.周恩来说:“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倒在地上办外交的呢 我们不学他们。”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不学他们”的突出表现是


 A.采取“另起炉灶”的外交方针
B.采取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C.采取“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方针
D.采取“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5.“如果这些原则能为一切国家所遵守,则侵略和干涉内政的威胁和对侵略干涉内政的恐惧将为安全感和互信所代替。”文中的“原则”应是
(  )
A.“一边倒”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不结盟原则
D.“另起炉灶”
6.1950年除夕,上海《新民报》报道:“毛主席和斯大林元帅给我们带来了过年礼物,教我们全国人民大年夜欢欢喜喜高高兴兴过个年。”文中的“礼物”指的是


A.苏共将派代表到西柏坡
B.签定《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C.苏联支持中国抗美援朝
D.苏联援助中国实施“一五”计划
7.
1954年周恩来在一次国际会议的发言中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于目前正在它的邻邦进行的战争和战争扩大的危险,不能不加以密切的注意。”这是针对会议讨论的


A.和平解决朝鲜问题
B.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
C.亚非国家独立的问题
D.反对美国的“冷战”政策
8.“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善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周恩来说这段话是在


A.与尼克松会面时
B.与田中角荣会面时
C.出席万隆会议时
D.出席联合国大会时
9.被称为“人类历史上有色人种的首届洲际大会”是


A.日内瓦会议
B.万隆会议
C.第26届联合国大会
D.上海APEC会议
10.据统计,1955年一年内到中国访问的使者,有来自亚、非、欧、澳、美五大洲的63个国家的417个代表团,共4760人,比1954年增加64%。这一年中国外交出现新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一边倒”政策的实施
B.“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


C.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实现
D.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的开展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世界各国不分大小强弱,不论其社会制度如何,是可以和平共处的。各国人民的民族独立的自主权利是必须得到尊重的。各国人民都应该有选择其国家制度和生活方式的权力,不应受到其他国家的干涉……如果这些原则能为一切国家所遵守,则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和平共处就有了保证,而侵略和干涉内政的威胁和对于侵略和干涉内政的恐惧就将为安全感和互信所代替。
材料二:周恩来出席日内瓦会议(图略)
材料三:1955年,在万隆召开了亚非会议,又称“万隆会议”。在这次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而存异……我们并不要求各人放弃自己的见解,因为这是实际存在的反映……我们应该承认,在亚非国家中是存在有不同的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求同和团结。”
  请回答:
 (1)材料一所说的“这些原则”指什么?“这些原则”在国际事务中有什么意义?
 
(2)材料二所反映的历史事件中,中国取得了什么样的外交成就
(3)指出材料三中所说的与会各国的“异”指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会各国的“同”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4)简述周恩来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的,这对会议起到了什么作用?

(5)简要说明万隆会议对当时的中国外交所起的作用。




线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