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人教版高一历史第四单元《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课件(共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16年人教版高一历史第四单元《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课件(共27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11-15 16:22: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7张PPT。 刘公岛历 史悠久,扼守京津门户,横踞海上,形成天然屏障,是扼守东陲海疆的军事重地。这里是中国近代第一支海军、清政府北洋水师的诞生地,也是中日甲午战争的古战场,著名的黄海海战就发生于此。因此,刘公岛素有“不沉的战舰”之称。 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
和八国联军侵华 课程标准:
“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整体感知第一篇 甲午惨败 四万万人齐下泪第二篇 瓜分豆剖 天涯何处是神州第三篇 痛定思痛 敢问路在何方?一、甲午中日战争
(1894---1895年) 在1890年时,北洋海军二千吨位以上的战舰有七艘,共二万七千多吨;而日本海军二千吨位以上的战舰仅有五艘,共一万七千多吨。然而,1894年,日本悍然发动对大清帝国的战争。探究一:它怎敢打“师傅”?1、背景:(1)世界形势: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第一篇 甲午惨败 四万万人齐下泪一、甲午中日战争
(1894---1895年)1、背景:(1)世界形势: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2)日本:出台“大陆政策”,侵华野心蓄谋已久。“日本乃万国之本”,“开拓万里之波涛” ,“布国威于四方”。
—明治天皇《御笔信》明治天皇的御笔信
说明了什么问题?亚洲中国满蒙朝鲜台湾日本 世界日本“征韩侵华”的“大陆政策”一、甲午中日战争
(1894---1895年) 材料1:19世纪末,对于日本即将发动的对大清的战争列强各打着自己的算盘:
美国希望日本成为其侵略中国和朝鲜的助手;
英国企图利用日本牵制俄国在远东发展势力;
德法想乘机在中国夺取新的侵略权益;
俄国采取不干涉政策。 材料1反映了西方列强对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持什么态度?(3)欧美列强:默许或支持日本侵略。1、背景:(2)日本:出台“大陆政策”,侵华野心蓄谋已久。 材料2: 1894年11月是慈禧太后的生日,清政府上下官员忙于此事。。。(4)清政府:腐败懦弱 (5)导火线:1894年朝鲜东学党起义{直接原因}根本原因1894.7.251894.9.151895.2.21894.9.17黄海海战丰岛平壤旅顺威海卫1894.112.经过 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
是什么支撑他们的血肉之躯坚持奋战?北洋水师的浴血奋战对民族国家的道义、责任感 黄海之战中日战况简表一、甲午中日战争
(1894---1895年)3.结果:清朝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1895年4月17日,李鸿章和伊藤博文签订《马关条约》时的情形。VS慈禧:哪管国家兴亡 , 生日非过不可。“万寿无疆 普天同庆;三军败绩 割地求和。” 明治天皇:以饿肚皮的精神,一天只吃一餐饭,鼓动着他的臣民为战舰捐出口袋里的最后一个铜板。中国为何败?内因:统治腐朽,制度落后(根);清政府避战求和政策;未能充分动员民众;外因:日本蓄谋已久,且制度先进;西方列强对日本的支持。 材料二:黄海大战后,清军主力尚存。1895年,日军进犯北洋海军基地威海卫。丁汝昌主动请求歼敌,李鸿章下令:“如违令出战,虽胜亦罪”。 材料一: “海军备款三千万,仅购数艘,而西太后即命提款,营构颐和园。问海军衙门所管何职,则颐和园之工程也。”问题探究二: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有哪些? 材料三:战争以如此结果收场,李鸿章不禁老泪纵横。其实李鸿章了解中日海军的实力对比,并不主张开战。在甲午战争初期,李鸿章曾上了《覆陈海陆兵数》的奏折,其中说:“自光绪十四年后,并未添购一船。操演虽勤,战舰过少。” 政治腐败避战自保实力差距割三地进一步破坏中国领土主权,刺激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赔二亿加剧了人民负担,使列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经济命脉开四口使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内地设工厂直接掠夺中国原料和劳动力,严重阻碍中国民族资义的发展 探究学习:为什么说《马关条约》加深了中华民族的危机?分析《马关条约》与以前的条约有何不同?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民族危机空前严重。⑵不同:①经济:商品输出为主②政治:直接割地⑴危害:资本输出为主瓜分中国 世间无物抵春愁,
合向苍冥一哭休。
四万万人齐下泪,
天涯何处是神州?
——《有感》(1896年春)1895年5月~10月:抗击日军50000余人,打死打伤32000余人,击毙北白川宫能久亲王山根信成少将。台北台中台南全国人大十届二次会议期间,温家宝总理在答台湾记者问时,引用了清末诗人丘逢甲《春愁》: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万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问题:
(1)这首诗写与那一年?
(2)为什么“四万万人同一哭”?
(3)“春愁”是中国古代诗词中常见的词语,作者以此为题目抒发了怎样的情怀。1896年甲午战争失败,日本强占台湾领土被割的悲愤和爱国之情战后余波一、甲午中日战争
(1894---1895年)4、影响: ◆对日本:日本在甲午战争中花费:6097万日元。日本在甲午战争中攫得赔款:5836万日元。1894—1904年:日本公司总数从2844家增到8895家,公司股本总额24500万日元增至92100万日元。①获得巨大政治经济利益;
②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国力的增强;
③刺激了日本的军国主义倾向。辽 东 ◆对远东:列强在远东矛盾加剧,争夺为主。理性思考:谁是赢家? 甲午战争,中国失去的是国土、财富,乃至尊严,而日本失去的却是理智。一场受益颇丰的赌博,让日本毫不犹豫地走上了一次次国运的军事豪赌,最终,这个疯狂国家的赌运在二次大战后走到了尽头。一、甲午中日战争
(1894---1895年)4、影响: ◆对中国:①宣告洋务运动的彻底失败;②国际地位一落千丈④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救亡运动不断高涨 .1895-1898年间,国内新创建的商办厂矿企业,资本在万元以上就有六十多家,其中80%属于轻工业。不仅原来较好的上海、广州、汉口、天津等城市,民族工业有所发展,其他一些地方也出现了商办厂矿企业。 ③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列强掀起瓜分狂潮, 民族危机空前严重;⑤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二、八国联军侵华
(1900---1901年)1.原因:根因—列强要瓜分灭亡中国
直因--镇压义和团运动2.时间、参加国:1900年夏,英、俄、德、 法、 美、日、意、奥八国 3.经过:4.特点:以直接消灭中国人民革命力量为主要目标。第二篇 瓜分豆剖 天涯何处是神州排一排:请把八国联军侵华过程中主要事件按先后顺序排列。八国联军在天津大沽口登陆廊坊阻击战八国联军攻陷北京 清军、义和团与八国联军天津激战慈禧太后挟光绪仓皇出逃①②④⑤③        《辛丑条约》签订图
  1901年9月7日清政府与德、俄、英、法等十一个帝国主义国家签订了空前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这就是李鸿章和庆亲王奕劻代表清政府与各国列强签约时的情景。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税收受列强控制。 “国中之国”,成为列强侵华大本营。腹地京津至山海关广大地区,置于列强武装控制之下便于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清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列强通过外交途径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 赔设拆惩改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二、八国联军侵华
(1900---1901年)4、特点:以直接消灭中国人民革命力量为主要目标。嘿嘿,你们的地盘,我做主 中国此后仍须以华人制华地,凡有意开通中国之人,应该小心谨慎,团匪之事即可取以为鉴。
----英国外交大臣勃罗叠立克在议会演说5、影响:对中国:完全沦为;两大矛盾合流对帝侵华的影响:
侵华方式由政治瓜分变为“以华制华”政策。第三篇 痛定思痛 敢问路在何方?鸦片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灾难 刺激 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第三篇 痛定思痛 敢问路在何方?一思:清政府二思:国人的救国探索
(农民阶级、资产阶级)三思:根源? 1902年兰州弘毅院成立。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论语·泰伯章》3. “天津临时政府委员会”第299次会议记录显示,该委员会支付给公共工程局的右列款项用于履行一项条约。这一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拆除山海关炮台  10000元
拆除大沽南炮台  1000元
拆除大沽北炮台  3000元2.《马关条约》的各项内容中,最能体现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侵略进入新阶段的是
A.割占中国领土 B.巨额的赔款
C.开设通商口岸深入中国内地 D.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1.下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顺序是:
A.《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南京条约》
B.《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
C.《南京条约》《辛丑条约》《马关条约》
D.《马关条约》《南京条约》《辛丑条约》BDD4.有人曾对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场战争发出这样的感慨:“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而且失败得那样惨,条约又订得那样苛刻,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这场战争是
A.第一次鸦片战争??? 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第二次鸦片战争C5.《辛丑条约》的签定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主要是指:
A.中国封建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B.中国政治主权完全丧失
C.中国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D.中国的领土完全为列强所瓜分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