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一.课题名称
辛亥革命
二.教材依据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3课
三.课标要求
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四.设计思想
本课设计以教材内容的重、难点为依托,着力于深入挖掘新史料的功用,选择孙中山作为贯穿始终的线索。以孙中山追求民主共和的曲折道路作为本课突破口,通过孙中山与同时期清王朝作对比,形成一明、一暗两条线索:其一,孙中山追求民主共和的具体过程;其二,清王朝统治后期的社会大背景。通过大量、详实的史料的对比,让学生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掌握其过程,从而自然地体悟到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探索民主共和道路的艰辛。更为重要的让学生能够自然地站在政治文明进程的角度理解辛亥革命重大意义。
五.教学目标
通过阅读材料学生能从中找出关键信息,概括说出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能复述武昌起义的过程。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所规定的政体及特点。感悟辛亥革命在中国政治文明进程中的丰碑,体会孙中山作为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开拓者所具有的人格魅力以及为了救亡图存、追求民主共和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六.教学重点
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临时约法》的特点、民主革命丰碑的意义
七.教学难点
如何学会从史料之中分析背景并归纳、如何体悟辛亥革命是民主革命的丰碑
八.活动设计
层层递进:问答互动
思维互动
情感互动(摒弃形式上的互动)
九.教学设计流程图导入:
明线
社会背景
暗线(孙中山经历
)
(清王朝的状况)
十.板书设计一、山雨欲来——背景二、武昌圆梦——过程三、铸就民国——成果四、走向共和——影响
十一.教学反思
中国人对科学与真理的追求: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
中国人对于民主的探索
孙中山、辛亥革命
“洋务运动”
“山雨欲来”
“医人”到“医国”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战败
民族危机加重
上书李鸿章的失败
组建兴中会
八国联军的入侵
施行“新政”
成立同盟会
镇压武装起义
领导、参与武装起义
均失败
阶级矛盾尖锐
被迫启用袁世凯
“武昌圆梦”
武昌起义成功
中华民国成立
就任临时大总统
袁世凯对南京临时政府的态度
清帝退位;
袁世凯宣布赞成共和
“铸就民国”
制定《临时约法》
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
让位袁世凯
“走向共和”
当时人评价辛亥革命
十年后:
再读辛亥革命
百年后:
再读辛亥革命
孙中山解读辛亥革命
民主革命丰碑的树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