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必修1第四单元第12课,为“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的核心内容,上承两次鸦片战争,下启辛亥革命,包括三部分内容:“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正是这两次战争和两个条约,加剧了中华民族的民族危机。面对列强侵略,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抗争,促使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使社会各阶级投身到救亡图存挽救民族危亡的潮流当中,加速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这就是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对该课的内容在初中阶段有所学习,但缺乏历史理论知识和分析能力。
通过本单元前两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对近代中国落后的状况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具体到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这一阶段的国际国内现状还有待细化和深化。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识记:掌握1894--1901年间列强侵华的主要史实;掌握《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内容;概述在侵华战争中中国人民英勇反抗的事迹。
2.理解:理解甲午战争以及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的背景;分析两个不平等条约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史料的阅读,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索西方列强发动侵略中国战争的原因。
2.引导学生对不平等条约内容进行探讨,让学生从中概括和归纳其危害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两次侵华战争中,中国人民奋起反抗,借此史实培养学生不畏强权的精神;同时通过两次侵略战争,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2.通过对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政府失败的分析,培养学生为民族崛起而奋斗的信念。
3.通过战争中人民所遭受的苦难,告诉学生要珍惜和平,为维护世界和平而奋斗。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和《马关条约》及其影响;《辛丑条约》及其影响。
难点:《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五、教学方式
讲授法为主,辅之以自主探究和师生交流讨论提问。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有关我国民众抗议日本将钓鱼岛“国有化”游行示威的画面,结合时事热点,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二)进入新课
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一、 甲午中日战争
【探究一】阅读课本58—59页,思考甲午中日战争发生的原因,简述其经过,结合《马关条约》的内容,分析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1.先让学生阅读课本自主探究,同时播放课件漫画,使学生认识日本侵华的必然性,引导学生总结出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
2.先由学生概括出战争经过,教师再简单总结战争过程及五次主要的战役:丰岛战役、平壤战役、黄海战役、辽东战役和威海战役,指出战争后果。
3.在讲述《马关条约》主要内容及造成的影响时可让学生运用论从史出等方法进行合作学习,从《马关条约》主要内容指出其危害,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最后教师总结提升:《马关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探究二】
阅读课本59—60页,思考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发生的原因,简述其经过,结合《辛丑条约》的内容,分析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1.让学生阅读课教材自主探究,归纳出战争爆发的原因,老师总结。
2.战争经过由学生自主学习完成连线,教师简单总结战争过程:6月从天津向北京进犯;7月占领天津并再次向北京进犯;8月攻陷北京并杀掠。
3.在讲述《辛丑条约》主要内容及造成的影响时让学生合作探究,从《辛丑条约》主要内容中指出其危害,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最后教师指出:《辛丑条约》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列强侵华进入扶植工具、以华制华的新阶段。七、课堂小结
回顾本课主要内容,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掌握重点知识,提升学生能力,深化学生认识。
八、课堂演练
习题设计包括课堂达标题和课堂提升题,主要突出教学中去舍部分的知识点和重难点知识的检查,确保学生在掌握课堂达标题的基础上完成知识的提升。
九、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一、甲午中日战争
二、八国联军侵华
1.原因
1.原因
2.经过
2.经过
3.《马关条约》及其影响
3.《辛丑条约》及其影响
十、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