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课题
辛亥革命
课型
新
授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程标准
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教材分析
辛亥革命是近代以来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主义压迫所导致的一次革命能量的大规模释放,是社会矛盾激化、内忧外患加重的必然结果,是旧民主主义的顶峰,是20世纪中国历史的第一次巨变。教学活动注重引导学生分析历史材料,构建知识体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促使学生主动探究辛亥革命的影响及评价。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具备历史基础知识,掌握简单的学习方法,有一定的史料阅读和分析能力。作为竞赛课,在不甚了解学生的情况下,只能尽量兼顾不同层次的学情。普遍来看高一学生对抽象的历史概念难以理解,对历史规律难以归纳总结,更谈不上用历史的观点分析历史问题。因此,在课堂上必须通过巩固复习、情境创设、史料分析等多种方法,营造一种难度适宜、广泛参与、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适度提高,在快乐学习的同时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展示自我,提高能力,取得收获。
教学立意及设计说明
本课注重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提升,立足辛亥革命的基本史实,贯穿学科方法,着力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和历史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学科素养。就本课设计而言,重在让学生感受到对客观历史的深刻同情,对主观认识的不偏不倚,形成学生独具特色的历史视角和历史视野。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了解辛亥革命的过程,掌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认识中华民国的成立对中国近代社会的积极影响。2.了解袁世凯夺得领导权的过程和原因,分析辛亥革命的复杂结局,对辛亥革命做出多角度评价。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背景和条件,培养学生全方位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运用思维导图让学生学会自我知识体系的梳理与构建。通过史料解读让学生学会论从史出的史学方法。多角度的评价视角打开学生历史的视域,理解历史评价的多元性和复杂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了解民主革命认识的事迹,感受青年人的社会责任,学会勇于担当。2.通过感受中华民国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首创意义,理解中国近代化的历程,进一步体会民主共和的艰难曲折,来之不易。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如何看待辛亥革命的结果。处理方法:1.手抄报的方式短平快的让学生全面掌握革命爆发的原因。2.用思维导图和形势分析图透彻梳理和把握混乱的局势。[难点]1.袁世凯篡权。2.辛亥革命的评价处理方法:1.引导学生分析革命后的形势,图示各方博弈,清楚历史选择的必然性。2.展示辛亥革命评价的不同阶段特点,引导学生立足史料,以合理的角度对历史事件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
教学方法
思维导图,创设情景法,合作探究学习法,问题教学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手抄报,导学案
教学过程:导入设计教师:“中国”病了,为什么?怎么办?学生:自由回答(引入近代中国),进入新课学习。(设计意图:轻松随意,从已有知识入手,激发学生兴趣,构建单元框架,铺垫革命背景)新课讲授第一幕——乱象中国(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和条件)改良教师:展示手抄报,提供材料,提出问题,补充遗漏。学生:学生通过材料分析“新政”和“预备立宪”的主观目的和客观效果。(设计意图:内容相对简单,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调动学生参与课堂)革命教师:提供思维导图框架,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知识梳理。学生:自主学习,填补空白。(设计意图:运用思维特性,转变刻板的材料展示思路,让学生眼前一亮,进而积极思考问题的同时构建知识框架)民生关注教师:展示材料,让学生为新闻材料写标题。学生:完成老师任务。(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阅读,分析材料的能力,做到论从史出)时事新闻教师:给出任务,播放视频。学生:回答问题。(设计意图:视频材料,形象直观,为武昌起义爆发埋好伏笔)第二幕——新象中国(辛亥革命的过程与结果)武昌起义教师:播放视频,提出问题。
学生:回答问题(设计意图:通过视频材料形象直观的让学生快速了解武昌起义爆发的过程)辛亥革命的结果教师:展示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形势图,引导学生分析形势。学生:紧跟思路逐步分析,形成认识。(设计意图:学生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能力,结合教材,借此培养学生的推导能力)教师:展示袁世凯篡权的过程,分析各方势力之间的妥协。
学生:明白妥协的意义。(设计意图:突破难点需要适当引导,适度解释,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训练史学思维,顺水推舟,选择妥协的价值引领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从而突破难点)第三幕——印象中国(辛亥革命的评价)老师:提问如何评价辛亥革命?
学生:自由发散,阐述观点,积极参与即可。(设计意图:从不同角度说出辛亥革命的不同评价,形成观点分歧,为进一步讨论做铺垫)老师:展示材料,进一步分析,为什么对同一历史事件有不同的评价?学生:自由发散,阐述观点,积极参与即可。(设计意图:渗透历史评价的基本方法,同时全面认识辛亥革命)老师:展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提出问题。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梳理对辛亥革命的共识性观点。(设计意图:学以致用,掌握方法)课堂小结梳理板书,整合课堂内容,升华课堂教学,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领。
作业布置
“中国”病了,为什么?
教学流程图
长城
板书整理
导入
板书设计
中华民国成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情感态度
课堂总结
印象中国
新象中国
清政府的改良,
革命派的革命
乱象中国
评价辛亥革命
革命后的形势与结果
社会状况
有利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