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5张PPT。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定义:政治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集国家本质与形式于一体,是国体与政体的总和。
2.分类: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就政体而论,有分封制与中央集权制两种主要形式 中国早期
政治制度(奴隶社会)专制主义
中央集权制(封建社会)夏、商、周秦清朝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公元前2070年
—公元前476年)(公元前221年—1912年) 3.分期: 中国古代史包含三个社会形态:
原始社会----没有阶级的社会
奴隶社会 、 封建社会----- 阶级社会1.原始社会:距今约170万年前元谋人---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前
2.奴隶社会: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476年
(1)夏朝(前2070年---前1600年,大约5个世纪400多年)建立
(2)商朝(前1600年---前1046年,大约5个世纪400多年)发展
(3)西周(前1046年---前771年,大约280多年) 强盛
(4)春秋(前770年----前476年,大约近300多年)衰亡 夏商与西周,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 隋唐五代传,宋(辽夏金)元,明清王朝完。3.封建社会:前221年----1840年(鸦片战争前)第1课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了解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基本内容;
2.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课标要求:一、“王”的出现和“帝”的传说
——早期国家的出现; 1.时间:大约五千年前;
2.地区: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3.突出标志:金属器具的使用、贫富分化的产生、文字的成熟、城的出现和礼制的初步形成;(稍作了解)
4. 政治权利的维护:①核心:②城:③祭祀:④初步的政治管理秩序确定:⑤权力更替:王、帝战争、安抚、置官战争防御;权力和地位的象征政权和神权相结合“禅让” (传贤) ——尧舜禹二、夏商政治形式;1.夏朝
(1)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材料一:《礼记·礼运》是这样描述远古社会的状况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这就是所谓的“大同之世”。
材料二: 而夏朝建立后:“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这就是所谓的“小康之世”。
问题:请思考:上述材料反映出夏朝建立后,社会发生了哪些变化? “家天下”代替“公天下”,
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二、夏商政治形式;1.夏朝
(1)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⑵政治制度的特点: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由传贤变为传子世袭制----
1.含义-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
2.世袭的内容---(财产、爵位等);
3.方法---父子相传、兄终弟及。
4.作用---世袭制开始了一种私有制“家天下”,标志着我国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是私有制发展的结果;是社会进步的结果。2.商朝
1)商朝的相关史实:
商汤灭夏与武王伐纣(商朝灭亡、周朝建立)
2)商朝政治的特点:
①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
②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突出表现:凡事都要通过占卜予以决定) 二、夏商政治形式;商朝形势图西周形势图 周武王面临一个难题:领土空前扩大,当时交通极不方便,信息不灵,如何才能有效统治刚刚征服的领土和抵挡边境少数民族的骚扰?假如你是周天子,你会怎么管理?合作学习
①什么是分封制,分封制的目的是什么?
②如果我是周王,我该怎样进行分封呢?分给哪些人?分封者的获得的好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是什么?
③分封制的作用有哪些?
④分封制有哪些不足? 资料卡片 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
——《左传·昭公二十八年》
(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荀子·儒效》 依据材料分析,分封制的最主要对象是哪一类人?
由此可见分封制的实质是什么?最主要对象:王族子弟 实质:以井田制为基础,以血缘关系和嫡庶分封诸侯的制度。 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孟子·告子》课外延伸:阅读材料: 根据材料并结合教材内容,概括天子与诸侯之间是何关系? 分封之下诸侯对周天子的绝对服从;
诸侯有向周天子朝觐述职的义务。2.目的:巩固周王朝的统治;
3.分封的对象:王族子弟、功臣、先代的贵族;
4.权利和义务:
权利——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军权、财权、人事权和再分封权;
义务:服从周王命令、随军作战、镇守疆土、提供军赋和力役、定期朝贡述职。三、西周分封制;5.诸侯国:鲁、齐、燕、卫、宋、晋等;1.含义:分封,就是封邦建国的意思。周王把王畿以外地区的土地和人口分封给诸侯,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八年,伐陆浑(即嵩山地区,距洛阳仅六十公里)之戎,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对曰:“在德不在鼎。”庄王曰:“子无阻九鼎!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王孙满曰:“……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楚王乃归。 楚王问鼎说明了什么?给后世的统治者以怎样的教训? 鼎在当时象征这什么?最高统治权诸侯势力强大,周天子的最高统治权受到挑战,分封制受到破坏。削弱地方加强中央势力;对地方的集权。问题探究楚王问鼎三、西周分封制; 6.影响:(一分为二的看问题)
积极:有利于巩固统治;扩大疆域;促进经济文化交流;促进民族融合;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消极:后来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7.分封制的崩溃:春秋时名存实亡,因为周天子势力衰微和诸侯争霸局面的出现。战国时被郡县制所取代
1.西周后期,王权衰落,分封制受到破坏;
2.春秋时期楚王问鼎,是诸侯对分封制的公开挑战;
3.春秋战国时期,大国兼并小国,周天子失去控制;
4.战国末年,大部分王室土地被秦国吞并,周天子完全失去了分封大权。 周天子年老了,打算立下继承人。周天子有四个儿女:大儿子——二夫人所生,二儿子——大夫人所生,三女儿——大夫人所生,四儿子——大夫人所生。
大儿子:我是长子,年纪最长,你们都应该听我的。
二儿子:我是正室夫人所生,而且我又是儿子,当然应该由我来继承王位。
三女儿:我最聪明伶俐,学识渊博,所谓巾帼不 让须眉,当然由我来统治周朝。
四儿子:你们都别争了!我是父王最疼爱的儿子,父王一定会挑我的。王位之争王位应该由谁来继承呢?你的依据是什么呢?议一议四、西周的宗法制 2. 目的:巩固分封制的形成的统治秩序,
解决贵族之间的权利、财产和土地继承
上的矛盾,维护周王朝的政治稳定。 1.含义:是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关系的政治制度。
这种制度确立于夏朝,发展于商朝,完备于周朝,影响于后来的各封建王朝。四、西周的宗法制 (1)构成严密的宗法等级。通过大宗对小宗的层层分封。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样的宗法等级。
(2)嫡长子与分封下去的众子有双重关系。在血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又是君臣关系。3 .核心内容:嫡长子继承制(大老婆生的大儿子)。即嫡长子继承父亲的宗主地位,庶子进行分封。 4. 特点:周天子周天子周天子周天子周天子周天子诸侯诸侯诸侯诸侯诸侯卿卿卿卿士士士庶人庶人嫡长子庶子庶子庶子庶子嫡长子嫡长子嫡长子嫡长子余嫡子及庶子大宗
(宗主)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小宗
(大宗)小宗
(大宗)小宗
(大宗)嫡长子继承制返回 思考:“大宗”一定“大”吗?“小宗”就一定“小”吗?4.宗法制度的影响:
(1)进步性:
①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世卿世禄”)。
②凝聚宗族,防止纷争,巩固了分封制。强化王权,“家” “国”一体,有利统治集团的稳定和团结。
③宗法观念成为传统思想内容之一。
(2)局限性:
宗法血缘关系不能从根本上保证中央与地方的隶属关系,血缘关系经几代后就会逐渐疏远,封国的实力一旦强大起来,中央的控制效果必然减弱。 商纣王有两个同母的哥哥,长兄叫微子启 。纣王的父母都想立微子启为太子,但有大臣据理力争,说,生微子启的时候商纣王的母亲为妾,生纣王时,其母为妻,有妻的儿子在,就不能立妾的儿子为太子,虽然母亲为同一人。这位大臣之所以力争的主要目的是
A.保证统治集团内部团结
B.防止内部纷争,强化中央集权
C.解决权位和财产的继承与分配,稳定统治秩序
D.保证贵族血统纯正,维护等级制度c 时至今日,宗法制已经消亡,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法思想影响仍然存在。你能结合当今现实分析一下它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吗? 拓展研究何氏宗祠公祭黄帝陵(1)积极:注重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易于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有利于实现和巩固国家的完全统一。(2)消极: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的划分远近尊卑,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这与现代的平等与法制意识有些违背。宗法制分封制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关系里表分封制的核心和纽带宗法制在政治
制度上的体现 宗法制和分封制是支撑周朝政权的两大支柱。五、西周的礼乐制度 礼可以区分贵贱等级,乐可以使“人” 互相敬和。礼、乐的结合不仅维护了奴隶主贵族内部的等级秩序,也保证了社会的和谐,更能有效地统治人民。所以,“礼”是“乐”的内容,“乐”是“礼”的表现。 礼:是维护宗法等级秩序典章制度以及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交往的礼节仪式。乐:是与礼相应的乐舞,配合着礼的进行。 在统治阶级内部所设定的等级具体表现为“天子八佾(yì),诸公六,诸侯四”。古代舞队的行列,八人为一行,叫一佾。按周礼,天子的舞队用八佾(即六十四人),诸公六佾,诸侯四佾,士二佾。这样,阶层不同从而使用舞队人数的不同,是为了给人们灌输君权至上无人能与之相抗衡的等级秩序思想。 问题探讨: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礼 乐制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1.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
2.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上的反映。
3.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和血缘纽带,它维系了分封制,也是巩固分封制的重要手段,更保证了分封制的顺利推行和稳定实施。分封制是建立在宗法制基础之上的,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外在体现,两者缺一不可。他们共同体现了西周政治制度等级森严、政治与血缘结合的特点。
4.礼乐制是保证分封制、宗法制稳定推行的工具 。 问题探讨:
观察夏商周时期所形成的世袭制、分封制和宗法制等重要政治制度,分析归纳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材料一:在 考古中发现了大量新石器时代的大规模祭祀活动的遗迹;夏商周的王被称为“天子”;据大量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卜辞表明,当时商朝的统治者几乎是每日必卜,每事必卜,许多重要的军国大事都由神意来决定,商朝天子既是人,有是联接天人意志的神……据史料记载:“巫”是早期国家中最重要的官职之一。 特点一: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 如:祭祀祖先、占卜 材料二:禹的儿子启继承了禹的地位,政治权力由“传贤”转为“传子”,“家天下”的制度由此开始。……商代贵族以政治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各个宗族都是实体。……西周政治的典型特征是实行按照血缘关系来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宗法制。整个国家的政权就是由“大宗”、“小宗”的宗法血缘关系组织的。组织中的等级是对应统一的,这就形成了亲贵合一,家国一体的政治体制。 特点二: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例如:宗法制 材料三:早期国家是从部落制脱胎出来的……王权不可避免的受到各方面的制约。据史载:“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殷汤受命,其能存者三千余国”;西周实行分封制,“尚有千八百国”。这些诸侯国在自己的封地内享有极大的政治权力,当其羽翼丰满或王室衰微时,他们往往会起来反对王室。王国维在谈到早期国家权力时说:“盖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 特点三: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例如:分封制
1.神权与王权的结合
2.以血缘为纽带,分封制和宗法制是典型。
3.最高权力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小结: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
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注释】①世:古时称30年为一世。也有的把“世”解释为朝代。②因:因袭:沿用、继承。③损益:减少和增加,即优化、变动之义。【译文】子张问孔子:“今后十世(的礼仪制度)可以预先知道吗?”孔子回答说:“商朝继承了夏朝的礼仪制度,所减少和所增加的内容是可以知道的;周朝又继承商朝的礼仪制度,所废除的和所增加的内容也是可以知道的。将来有继承周朝的,就是一百世以后的情况,也是可以预先知道的。” 夏商周三代制度有所继承 1. 了解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基本内容
2.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回顾课标要求: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