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一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第4课 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课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16年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一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第4课 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课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11-15 21:13: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概括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具体史料的分析,使学生在分析、比较、概括中去探究问题,思考问题,从而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能够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强化的进程的认识及客观全面的评价,认识到君主专制制度的积弊是造成近代中国落后的重要原因,初步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教学重点】:内阁制度的形成;军机处。
【教学难点】:君主专制制度的评价及其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的阻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电视剧《宰相刘罗锅》播出后,深受观众的喜爱,但有些历史学家认为这部电视剧犯了历史性错误,为什么呢?通过学习本节课《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你会找到答案。(展示课题)
讲授新课:
导语:“宰相”
是法定的皇帝以下中央一级最高的行政长官。宰相辅助皇帝、统领群僚、总揽政务,权力很大,往往会威胁皇帝的统治。
明初丞相胡惟庸便对明太祖构成了重大威胁,看案例1回答问题:
案例1:胡惟庸任宰相时骄横跋扈,擅自决定官员人等的生杀升降,先阅内外诸司奏章,对己不利者,辄匿不上报。……胡惟庸还千方百计地拉拢犯臣,令他们在外收集军马,以图谋反……朱元璋深感臣下权力太大,会导致元末“宰相专权”、“臣操威福”的局面重演。1380年,明太祖诛杀胡惟庸同时下令废除丞相制度。丞相制度从此被永远废弃。
◆明太祖为什么要废除丞相制度?
一、明朝——君主专制空前加强
1、废丞相
原因:相权过重、威胁皇权
◆结合教材回答:废除丞相后中央权力是如何分配的?
权力分配:六部直属于皇帝
◆请结合案例2,谈谈“废除丞相”的结果。
案例2:有人统计,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八天),各机关奏事文书多达1660件。就是说,朱元璋平均每天要处理207件文书(假设平均每件用5分钟,他每天要批阅17个多小时)。
结果:皇帝政务繁多,难以应付;
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导语:所以明太祖让官位比较低的官员入文渊阁当值,形成了内阁制的雏形,明成祖正式设立内阁制。
◆请结合教材与视频,谈谈你所了解的内阁。
(提示:从是什么机构、地位、职权、作用等角度)
答案:为皇帝提供顾问助理机构(性质);无法定的地位;职权不明朗(无实权);受司礼监牵制;
使君主专制空前加强;不能制约皇权。
导语:内阁是皇帝提供顾问助理机构,无法定的地位,无实权。后来内阁的权势和地位逐渐提高。当皇帝年幼或懦弱时,便出现了内阁首辅专权的现象。我们熟知的张居正便是其中的一位。
材料:张居正出任首辅时,神宗年方10岁,张居正依仗皇太后的宠幸,侵夺六部职权,六部皆俯首听命,一切军政大事均由张居正主持裁决。前后当国10年,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收到一定成效,史称张居正改革。
内阁首辅是否就等同于丞相了呢?请比较丞相制与内阁制(详见课件)。
导语:明朝废除丞相使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得到最终解决,让我们回忆这一历程(填表,见课件)。
◆即时演练:
电视剧《宰相刘罗锅》播出后,人们认识了清朝官吏刘墉,但有些历史学家认为这部电视剧犯了历史性错误,他最有可能的理由是(

A、刘墉不是驼背,所以不能称为“刘罗锅”
B、丞相制度在明代已废除,称“宰相刘罗锅”会误导观众
C、刘墉既不是驼背,也不是宰相,所以剧名错误
D、当时宰相的权力已大大削弱,而电视剧夸大了宰相的权力
◆思考:内阁制的设立反映了什么时代特征?(学生可扩展探讨。如反映了明朝专制统治加强,政治制度的逐步成熟,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等。)
二、清朝——君主专制的顶峰
1.军机处
问题探究:阅读教材回答以下问题:
1).军机处的职责是什么?军机大臣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跪受笔录,上传下达。
2).设置军机处的结果如何?君主专制制度达到了顶峰。
3).设置军机处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强化皇权
4).军机处设置的作用是什么?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提高了工作效率。
2.密折制
学生阅读归纳出其内容及作用。
3.清朝的边疆政策
1)学生阅读课本归纳:
清政府处理边疆政策的基本原则是什么?清中央主管边疆民族事务的机构是什么?有何职权和作用?
2)改土归流
(1)原因 土司世袭,形成割据势力,不利中央集权
(2)含义 结合课本“知识链接”加以分析
(3)概况
(4)意义 课本分析比较简单,可让学生展开讨论。(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改变了当地落后闭塞和割据纷争的状态;促进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学生讨论思考:怎样认识君主专制制度?(或如何评价君主专制制度?)
在分析这个问题时,要学生掌握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方法,评价一个历史事情或一个历史人物,要把其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并且能一分为二地客观公正全面准确地对其评价。
【答案:积极影响: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安定、封建经济文化发展和繁荣。
消极影响:1.压抑了地方的政治自主性和能动性;3.阻碍中国社会进步,开始落后于西方。
(深远影响)2.决策具独断性、随意性,易出现失误和导致暴政,易使政治黑暗、腐败。】
课堂小结
巩固练习
1.钱穆曾说“内阁只是皇帝的私人办公厅,不是政府正式的政事堂,内阁学士也只是皇帝的内厅秘书,不是外朝正式宰相之职,于是皇帝在法理上变成在政府里的真正领袖。”钱穆认为皇帝成为“政府的真正领袖”是因为
A.唐朝设政事堂
B.元朝设中书省
C.明朝废除宰相制
D.清朝设军机处
2.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
A.统领六部,处理各种事务
B.参与决策,并负责朝廷各种事务
C.参与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
D.负责各地的军政要务
3.秦朝以来,直至清朝前期,中国政治制度演变的最突出特点是
 
A、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斗争激烈
B、国家的统一和分裂相交替
C、专制皇权的日益强化
D、专制皇权与相权的斗争日益激化
探究作业:
你认为君主专制制度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