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版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3课辛亥革命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新课标版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3课辛亥革命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6.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11-15 21:22: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1.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
2.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孙中山创建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等历史基础知识;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深刻社会背景和历史条件,并学会解决历史背景问题的方法;理解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的深刻影响;通过阅读、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通过用多元史观评价辛亥革命,培养学生多角度、多元化思考问题的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的意识。
【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和意义;用不同史观评价辛亥革命。
【教学难点】
袁世凯为什么能篡夺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辛亥革命的局限性及其阶级和经济根源。
【教学方法】诱思探究教学法、问题式教学。
本节课的教学采用“问题式”和“诱思探究”教学模式和思路,在教师积极引导下,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同时配合史料阅读、质疑答疑、课堂讨论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努力实现师生教与学的有机互动。在教材的处理上,应突出重点、难点内容,点拨思路,启导分析,给学生留下较多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借以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的习惯。
【设计思路】
一、重温历史、感受壮举:让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全过程
二、追问历史、体验危局:让学生通过追问历史的方式深刻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和条件
三、评价历史、传承文明:让学生深入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认识革命失败的原因、并学会用多元史观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出示课标】
2016年10月10日是辛亥革命105周年纪念日,11月12日是孙中山诞辰150周年,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中国民主化进程中的丰碑——辛亥革命。
【学习新知】
一、重温历史、感受壮举。青史千秋彰武昌,惊天动地谱春秋(感受辛亥革命过程)
1.课件展示辛亥革命的简要过程。
2.提出两个疑问:一是不到一个月时间大半个中国就脱离清政府,什么原因?二是速度太快有没有隐患和危机?
二、追问历史、体验危局。山雨欲来风满楼,英雄既出志凌云(探索历史背景)
1.方法指导:如何分析历史背景。历史背景=亟待解决的问题+历史条件。
2.展示《时局图》和慈禧太后“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言论,让学生总结辛亥革命前民族危机的加深和清政府的态度。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总结辛亥革命的历史条件。概括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
(1)社会问题:《辛丑条约》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而清政府又沦为洋人的朝廷。
(2)革命条件
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阶级力量壮大;
思想基础:民主革命思想传播;
组织基础:中国同盟会成立;
军事基础:革命党人发动的一系列武装起义
(3)有利时机:发生保路运动使湖北防务空虚。
3.解决前面提到的两个疑问,结论是:革命速度快的原因是矛盾尖锐和条件成熟;速度过快的原因还有立宪派和封建官僚的投机革命,革命潜伏着危机。
三、评价历史、传承文明。民主革命铸丰碑,敢叫日月换新天(理解辛亥革命影响)
1.展示《临时约法》相关内容,引导学生分析它所体现的民主精神。
2.合作探究。
探究1:政治体制上孙中山学习了哪个国家的什么做法?孙中山在政治制度上除了学习西方之外,还有没有创新?如果有,是什么?孙中山这样做有什么考虑?
结论:1.学习美国的三权分立。
2.有创新,责任内阁。目的:总统和内阁相互牵制,
防止总统专制独裁。
探究2:革命爆发后,革命阵营面临着哪些压力?革命的最后结局如何?
结论:结局:清帝退位,但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果实(革命成果落入代表封建势力、也是帝国主义在华代理人的北洋军阀头子袁世凯手中)
探究3:革根据以下材料合作探究孙中山和革命派最后向代表封建势力的北洋军阀头子袁世凯妥协的深层次根源。
材料: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没有大量的资金和雄厚的技术水平,所以民族工业多集中在面粉业等轻工业领域,涉及军事和经济命脉的煤钢等重工业很伤涉足;从分布区域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只集中上海等少数几个通商口岸城市;因此,态度上,民族资产阶级虽然对阻碍自身发展的封建专制统治和外国资本主义深恶痛绝,但却缺乏强大的实力与之相抗衡,甚至有时候对它们还有一定的依赖性。
结论: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结构畸形;地区分布不均衡;民族资产阶级既有革命性,又有软弱性和妥协性。
3.分别用革命史观、近代化史观、社会史观和文明史观评价辛亥革命。
研究以下史料,用相应的史观评价辛亥革命。
[革命史观]
溥仪宣布退位诏书
从革命任务是否完成这个角度谈谈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和不足。
结论:
(1)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也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认为革命胜利的原因);
(2)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改变(认为革命失败的原因)。
[近代化史观]
材料: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民享有……等项权利。约法按照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
——据人教版《中国近现代史》(上册)整理
辛亥革命对当时中国政治引发哪些变化?
结论:政治民主化、社会法制化
材料:1912—1919年,中国新建厂矿企业达470多家,投资近1亿元,加上原有扩建新增资本达1.3亿元以上,相当于革命前50年的投资总额,中国工厂使用的蒸汽动力,1913年为43
448马力,1918年为82
750马力,约增加1倍。
──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
以上数据反映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
结论:经济工业化
材料:
1915年,袁世凯公开复辟帝制,遭到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83天后,被迫取消帝制。1917年,军阀张勋拥戴清朝废帝溥仪登基,在全国人民的怒斥声中,12天后复辟丑剧就草草收场。
——据人教版《中国近现代史》(上册)整理
此材料反映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结论: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社会史观]
根据材料,说明辛亥革命在哪个方面对当时中国社会产生变化?
结论:社会生活习俗的变化
[文明史观]
材料:100年前,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发动了震惊世界的辛亥革命,开启了中国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驱为中华民族建立的历史功绩彪炳史册!辛亥革命永远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一座巍然屹立的里程碑!
——胡锦涛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上讲话
以上材料侧重于在哪个方面评价辛亥革命?
结论:辛亥革命在中华文明发展史
上占有重要地位
总结辛亥革命的性质、影响
性质和地位: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影响
政治:它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
经济: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思想: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社会:推动了社会的近代化
【课堂小结】
用三个步骤中总结出的6句话作本课小结:山雨欲来风满楼,英雄既出志凌云;青史
千秋彰武昌,惊天动地谱春秋;民主革命铸丰碑,敢叫日月换新天。
【拓展提升】
辛亥革命后,社会各阶层和各种政治力量都在经历着一次历史性巨变。假如我是A工人或B实业家或资本家或C革命党人或
D立宪派和投机政客或E帝国主义

F旧官僚(前清官员)或
G农民,则我的感受是……让学生把感受写出来。要求:请同学们任选一角色来谈“你”身边的变化和感受,发言要有史实依据。
(命题动机:深刻理解辛亥革命的影响)
【教学反思】
1.大胆取舍教材和对教材进行必要的顺序调整是必要的,在教学设计中能够做到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构建新的教学结构。用多元史观评价辛亥革命,重点突出辛亥革命这一历史事件对中国历史的功绩。尊重历史,求真求善。
2.本节课在设计上,遵循一个基本模式,从提出问题到分析、解决问题、反思、归纳评价,每个环节环环相扣,也充分体现了问题的基础、层进、综合、开放等特性。特别注重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讨论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合理使用课程资源,注重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的运用。重视师生互动,与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3.在教学设计中还存在一些不足,本课容量很大,还可以对部分内容进行取舍,比如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中的部分内容。本课内容头绪众多,一节课内既要让学生充分参与,培养能力,又要实现教学目标显得有些仓促,学生参与的空间不够大,教师讲述可能过多,这些都需要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