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
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1.概述孙中山领导推翻清王朝君主专制制度的主要史实。
2.概述孙中山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主要史实。
3.评价孙中山在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巨变中的历史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孙中山探索革命真理、创建中国同盟会和提出三民主义学说的基本史实,体会孙中山追寻救国之路的艰辛历程及其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了解孙中山在缔造中华民国、推翻清王朝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过程中的历史功绩,探讨孙中山在推动20世纪中国社会巨变中的历史作用。了解孙中山领导“二次革命”、反对袁世凯专制独裁斗争及领导护法运动的历程;探讨孙中山开创新三民主义时代的历史过程及其重要历史意义,对孙中山的先驱作用做出客观独立的历史评价。
2、过程与方法
运用归纳法对孙中山先生整理孙中山先生一生的主要革命活动;
运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对辛亥革命进行科学的评价;
运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归纳孙中山先生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孙中山组建兴中会、中国同盟会,举行广州起义等活动,展示了一个革命先驱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幸福不懈奋斗的精神。通过学习,应积极继承和弘扬这种民族精神,培养坚强的意志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树立为民族的复兴而矢志努力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
1、孙中山联合其他革命团体组建中国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孙中山领导推翻清王朝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史实。
2、孙中山领导“二次革命”和护法运动;改组中国国民党,提出新三民主义学说。
【教学难点】
1、理解孙中山领导推翻清王朝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是20世纪中国社会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
2、如何理解孙中山不断革命、与时俱进的精神品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新闻资料:
每逢重大节日,北京天安门广场南侧都要竖起孙中山先生的巨幅画像,画像周围有两名武装警察和两名公安警察护卫。这成为广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吸引许多海外游客。
某个五一假期间,有两名新加坡华侨在参拜了孙先生画像之后问在场的导游。
“你们习惯称呼孙先生为什么?”
答:“当然国父啊!”
“那 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啊?”
“……”导游哑然。
(二)讲授新课
一、早期转变
1、从医—从政
2、改良—革命
二、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同盟会
2、领导革命、建立民国
同盟会成立后,论战与革命并行。
领导辛亥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1912年1月1日,任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
1912年3月颁布《临时约法》。
1912年4月1日,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
3、维护共和
根据表格,结合教材,自主学习
名称
起因
经过
结果
二次革命
护国运动
护法运动
第二次护法运动
小结:
成功说 失败说
推翻两千多年之帝制 没有改变社会性质
建立民国、颁布法律 没有完成革命任务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革命果实被窃取
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障碍并未扫清
推动社会习俗的现代化 社会面貌没有根本变化
…… ……
未完全成功的原因:
主观原因
客观原因
具体原因 革命纲领
群众基础
革命武装
三、伟大转变—促成国共合作
1、召开国民党一大——促成合作
2、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合作的政治基础
旧三民主义的局限
新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
民权主义
民生主义
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3、筹建军校——黄埔陆军军官学校
四、鞠躬尽瘁
1、1924年,抱病北上
2、1925年,因病逝世
(三)结束:90年过去了,中国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逝者已矣,但孙中山先生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却只得我们永远秉承和发扬,同学们,让我们好好努力吧!努力成为一个高尚的人,成为一个出色的人!
课中及课后练习讲评
练习一
材料:幼年的孙中山很聪慧,博闻强识。崇拜英雄,四处学习。后来在哥哥的帮助下到檀香山、香港和广东等地学习,接受西方资本主义教育。在校学习期间,萌发了“改良祖国,拯救同群”的愿望。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孙中山认为“医国”比“医人”更重要,便“借医术为入世之媒”寻求救国途径。
从材料中指出,孙中山为什么会从“医人”转变为“医国”?
民族危机、接受西方资本主义教育、“改良祖国,拯救同群”的愿望
看清问法——要求从材料中指出
学生很容易找出民族危机这个原因,强调它的教育经历和强烈的救国愿望也很重要!
练习二
材料一“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回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 本也。…试观日本一国,与西人通商后于我,仿效西方亦后于我,其维新之政为日几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观……
——孙中山《上李鸿章书》1894年 6月
材料二“革命为惟一法门。”“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孙中山《在檀香山正埠荷梯厘街戏院的演说》1903年
料二与材料一相比在方法和目的上有何变化?
方法:以前是温和的改革,以后主张革命;
目的:以前未主张建立新的政治制度,以后主张建立共和国
材料二的内容比较好读,一看就明白!材料一学生并不能一下子总结出方法和目的,但能够看出要学习日本,可以引导——日本是通过什么事件,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学生能答出——明治维新,之后就明白了!
材料二中明确出建立民主共和,而材料一没有提出任何政治主张!这个可以先看材料二,再回头比较材料一!
练习三
探究:孙中山先生一生的伟大转变有几次?
这些转变能够体现出孙中山先生的那些品质?
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操。
愈挫愈勇的革命意志。
与时俱进的进取精神。
天下为公的博大胸怀。
这个其实算得上是个开放型的问题:真正的思想转变,三维历史课堂上列出了四点。鼓励学生找出更多的,即便有的算不上是伟大的转变!
品质的表述,学生会说出很多赞美伟人的词,不强求统一,其中几个显著的列出来展示一下就行了!
练习四
【材料一】他在当时新旧交替的政治激荡中,对过去是激进的,要求改革,不是保守的封建王权论者;对未来则是保守的,主张王权,不是激进的共和主义者,是一个矛盾的历史人物。
——顾学杰《王权还是共和?保守还是激进?——试论克伦威尔的政治观》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克伦威尔对英国政治民主化进程所起的积极作用,你又如何理解克伦威尔“对未来则是保守的”?(4分)
作用:打败王军,处死国王,推翻君主专制。
理解:因为他后来解散议会,担任护国公,建立军事独裁统治。
【材料二】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上海《申报》评论说:“中国数十年来为主义而奋斗者, 中山先生一人而已。中国政界中之人格,不屈不变,始终如一者,中山先生一人而已。中山先生真爱国者也,于为国之外,无其他杂念,可谓纯洁之爱国者。中山先生真实行者也,不顾成败,不问毁誉,可谓勇往之实行者。……故以有名于世者,中山先生诚中国一人而已”。
(2)材料二认为“中国数十年来为主义而奋斗者,中山先生一人而已”,请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4分)
说明:建立中国同盟会;
领导辛亥革命,推翻帝制;
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
把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推动国共合作。
(3)史学界对克伦威尔的评价分歧很大,褒贬不一,而对孙中山的评价则是一边倒的赞美之词,结合上述材料指出其原因。(4分)
原因:
克伦威尔对历史作出过贡献,但是也有很大的局限性;
孙中山终身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斗争,功勋卓著,品德高尚。
强调答题规范
注意每个问题所给分值
围绕材料中所谈内容,结合所学,组织文字进行回答,切不可抛开材料,随意用课本知识作答,否则容易偏离材料,答非所问!
课件27张PPT。 每逢重大节日,北京天安门广场南侧都要竖起孙中山先生的巨幅画像,画像周围有两名武装警察和两名公安警察护卫。这成为广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吸引许多海外游客。
某个五一假期间,有两名新加坡华侨在参拜了孙先生画像之后问在场的导游。
“你们习惯称呼孙先生为什么?”
答:“国父啊!”
“那天安门城楼上挂的那副画像,你们称为什么呢?孙中山建立的是中华民国,可现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啊?”
“……”导游哑然。
孙中山(1866-1925)名文,字逸仙。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杰出代表。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课标:
概述孙中山领导推翻清王朝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主要史实,评价其在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巨变中的历史作用。 1、从医—从政一、早期转变 幼年的孙中山很聪慧,博闻强识。崇拜英雄,四处学习。后来在哥哥的帮助下到檀香山、香港和广东等地学习,接受西方资本主义教育。在校学习期间,萌发了“改良祖国,拯救同群”的愿望。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孙中山认为“医国”比“医人”更重要,便“借医术为入世之媒”寻求救国途径。从材料中指出,孙中山为什么会从“医人”转变为“医国”? 材料二“革命为惟一法门。”“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孙中山《在檀香山正埠荷梯厘街戏院的演说》1903年 材料一“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回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 本也。…试观日本一国,与西人通商后于我,仿效西方亦后于我,其维新之政为日几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观……
——孙中山《上李鸿章书》1894年 6月 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在方法和目的上有何变化?
方法:以前是温和的改革,以后主张革命;
目的:以前未主张建立新的政治制度,以后主张建立共和国一、早期转变1、从医—从政
2、改良—革命1、创立政党二、民主革命的先行者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同盟会 二、民主革命的先行者2、领导革命、建立民国
结合教材,例举主要史实:
1、创立政党同盟会成立后,论战与革命并行。
领导辛亥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1912年1月1日,任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
1912年3月颁布《临时约法》。
1912年4月1日,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
教材P61: 孙中山认为“中国发展的政治障碍已经扫除,三民主义中的两个主义(民族、民权)已经实现了!”这个观点是否正确? (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反动统治,实现了“民族主义”,这种观点是片面的。因为,外来民族压迫依然存在。
(2)辛亥革命后建立了共和国,通过了宪法,但是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革命成果被袁世凯窃取,民主共和有名无实,所以,“民权主义”并没有完成。3、维护共和二、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1、创立政党2、领导革命、建立民国二次革命 护国运动 第一次护法运动 第二次护法运动 刺杀宋教仁及“善后借款” 袁世凯复辟帝制 段祺瑞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 为了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 1913年7月,孙中山组织发动讨袁 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积极参加 孙中山于1917年在广州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 1920年底,他在广州重组军政府,1922年5月北伐 由于力量对比悬殊和革命力量分而失败 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 遭到滇、桂军阀的排挤而失败 因陈炯明在广州发动叛乱而失败 为捍卫民主共和而斗争根据表格,结合教材,自主学习活动:小小辩论赛 ( 联系必修1、2、3相关内容 ) 正 方:辛亥革命成功了
反 方:辛亥革命失败了
规则:1、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
2、正反双方第一小组各选一人,开篇立论
3、正方双方自由辩论
(就对方某一论点提出反对或质疑,并给出理由)
4、正反双方第二小组各选一人,辩论总结
成功说 失败说
推翻两千多年之帝制 没有改变社会性质
建立民国、颁布法律 没有完成革命任务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革命果实被窃取
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障碍并未扫清
推动社会习俗的现代化 社会面貌没有根本变化
…… ……
二、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敢问路在何方?二、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未完全成功的原因:主观原因:客观原因:资产阶级的软弱和妥协中外反动势力过于强大具体原因革命纲领群众基础革命武装二、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三、伟大转变—促成国共合作1、召开国民党一大——促成合作
思考:具体有哪些原因促使孙中山作出转变,促成国共合作的?
1)捍卫共和的斗争屡屡失败
2)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五四运动的爆发
3)中国共产党的真诚帮助
4)孙中山救国救民的伟大情怀和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
三、伟大转变—促成国共合作1、召开国民党一大——促成合作
2、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合作的政治基础
反对帝国主义侵略,
各民族一律平等 民权的归属-普遍性
政治机构民主化平均地权、节制资本 耕者有其田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这“三大政策”没明确反帝,
忽视民族平等没有完全废除封建土地制度民权没有普遍性和可操作性三、伟大转变—促成国共合作1、召开国民党一大——促成合作
2、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合作的政治基础
3、筹建军校——黄埔陆军军官学校
1925年3月12日,一代伟人孙中山病逝于北京,终年59岁。图为孙中山先生遗容。1929年6月1日,孙中山灵柩移葬南京紫金山中山陵园。各国使节、各界群众前往送殡,队伍长达3公里。 四、鞠躬尽瘁1、1924年,抱病北上
2、1925年,因病逝世 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现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务须依照余所著《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及《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继续努力,以求贯彻。最近主张开国民会议及废除不平等条约,尤须于最短期间促其实现。是所至嘱!”
——孙中山遗嘱探究:孙中山先生一生的伟大转变
有几次转变?
这些转变能够体现出孙中山先生的那些品质?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操。
愈挫愈勇的革命意志。
与时俱进的进取精神。
天下为公的博大胸怀。
……从医—从政
改良—革命
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
对帝幻想—明确反帝活动:完成这份悼词(小组简短交流,自行整理) 今天我们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在此缅怀我们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
孙中山先生……(简要评价) 先生虽然早已离我们远去,但您天下为公的博大胸怀,与时俱进的进取精神一直在激励着我们,我们会好好学习,即便不能成为伟人,但我们可以成为一个高尚的人,可以成为一个出色的人!2015年3月12日是孙中山先生逝世90周年 孙中山先生一生追求真理,始终与时俱进;一生不懈奋斗,始终坚韧不拔;一生热爱祖国,始终致力于振兴中华。孙中山先生的一生,是为近代中国的民族独立、民主自由、民生幸福而无私奉献的一生,是为实现国家统一、振兴中华而殚精竭虑的一生。
——胡锦涛(2006年) 孙中山先生给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留下许多宝贵的精神遗产,特别是他的爱国思想、革命意志和进取精神,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继承和发扬。
——江泽民(1996年)【材料一】他在当时新旧交替的政治激荡中,对过去是激进的,要求改革,不是保守的封建王权论者;对未来则是保守的,主张王权,不是激进的共和主义者,是一个矛盾的历史人物。 ——顾学杰 《王权还是共和?保守还是激进?——试论克伦威尔的政治观》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克伦威尔对英国政治民主化进程所起的积极作用,你又如何理解克伦威尔“对未来则是保守的”?(4分) 作用:打败王军,处死国王,推翻君主专制。理解:因为他后来解散议会,担任护国公,建立军事独裁统治。练一练【材料二】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上海《申报》评论说:“中国数十年来为主义而奋斗者, 中山先生一人而已。中国政界中之人格,不屈不变,始终如一者,中山先生一人而已。中山先生真爱国者也,于为国之外,无其他杂念,可谓纯洁之爱国者。中山先生真实行者也,不顾成败,不问毁誉,可谓勇往之实行者。……故以有名于世者,中山先生诚中国一人而已”。(2)材料二认为“中国数十年来为主义而奋斗者,中山先生一人而已”,请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4分) 说明:建立中国同盟会;
领导辛亥革命,推翻帝制;
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
把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推动国共合作。 (3)史学界对克伦威尔的评价分歧很大,褒贬不一,而对孙中山的评价则是一边倒的赞美之词,结合上述材料指出其原因。(4分) 原因:
克伦威尔对历史作出过贡献,但是也有很大的局限性;
孙中山终身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斗争,功勋卓著,品德高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