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掌握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及五个民族自治区。了解政治协商会议、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的历史条件,理解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与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之间的关系。学生能够简要区别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三个概念。认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中国实际的政治制度,并且需要进一步发展。
【过程与方法】
采用配乐诗朗诵导入新课。综合运用各种史料帮助学生进行思考,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学习方法,通过教师的引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用实事求是和发展的眼光看待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取得的成就,增强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理解建设民主政治要从国情出发,要有序进行。
学情分析:
我校为省级示范高中,生源质量较好,高一文科班经过近半年的学习,基本掌握了高中历史学习方法。多数学生基础知识扎实,理解能力较强,学习努力。对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古代希腊民主政治、近代西方的代议制的基础知识掌握较好,并能初步评价这些政治制度,为理解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是,很多农村学生视野比较狭窄,探究问题时主动性不足,语言表达的丰富性、准确性比较薄弱,因此,需要教师对学生多加引导和鼓励,注重生生对话,合作探究,更好地完成本课学习任务。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
【教学难点】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权力来源于人民的理解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朗诵《祖国赞》(背景音乐《红旗颂》)
?????A:??那一天,欢呼声海涛般掠过天安门广场;
B:??那一天,澎湃的心潮顿时填满华夏的胸膛;
C:??那一天,多少代企盼的泪水突然变得滚烫;
D:?那一天,亿万双手托起的旗帜划破了漫漫长夜;
A:??啊,升起来了,太阳升起来了!伴着旭日,一个自尊的民族屹立在东方!
B:??老妈妈揉着泪湿的双眼,轻轻地说:这天儿真亮啊!
C:??雪白的鸽子从孩子们的肩头飞过,他们用哨音告诉岁月:这才是美丽的梦想!
D:??就这样,新中国的主人在礼炮声中开始了耕耘,废墟上从此就生长出了庄稼和楼房!
A:??就这样,用陶瓷和青铜塑造的民族被勤劳的手擦拭着,闪出金属的光亮!
B:??啊,六十六年,中国让儿女们拥有了自信与自豪!
C:??六十六年,儿女们让中国奔向了繁荣与富强!
D:??六十六年,中国让世界刮目!
A:??六十六年,世界为东方的雄鸡高唱!
B:??乘着新时代的曙光,把春秋跃进,让世界放飞中国人的心声,
(ABCD一起)共鸣出震撼世界的喧响!
【设计意图】振奋精神,调动积极性,使学生从上节课的思维中转变过来,给有特长的学生以展示机会。
???
?教师: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6周年,66年来,中华儿女用汗水和智慧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令世界瞩目的辉煌成就。比如经济建设方面的成就世界公认。那么,在政治制度方面,我们取得了哪些成就和经验呢?
【新课教学】
教师:下面,让我们从新中国建立之初的民主政治建设说起吧!
一、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
教师:政治协商制度是新中国立国的三大政治制度之一,当初,为什么要召开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请同学阅读教材后回答。
学生:……
教师:下面,请同学观看第一届政协会议的电影资料,请同学尽量记住电影的内容。
(多媒体播放)
第一届政协会议开会的几个场景:召开的时间;地点;出席会议的代表;大会通过的内容(通过《共同纲领》。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当选为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等为副主席。会议决定了首都、国旗、国歌。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
教师:下面请同学说说你记住的内容,同一小组同学可以提示。
学生:……
教师: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的历史作用及意义是什么?
学生:……
教师:说得好。新中国建立伊始,就体现了追求建立民主政治的新气象,从此,中国人民开始了民主政治建设的历史进程。今天,人民政协是各党派参政议政的协商机关,是统一战线组织,是中国三大民主政治制度之一。那么,人民政协拥有的最高权力是怎样转移出去的?接下来,我们学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对话,学生阅读教材及观看影片资料,对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有初步的了解,并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做以简单铺垫。减轻记忆负担,提高记忆效果。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创立的历史条件
呈现PPT
材料一????
???
?图一:被帝国主义控制的企业回到人民手中??????????图二:土地改革
材料二??工业总产值公私比重,已由1949年的43.8%与56.2%之比,变为1952年的67.3%与32.7%之比。私营商业在全国商品总值中的经营比重,已由1950年的55.6%降为1952年的37.1%。
————以上材料来自于互联网及金冲及著《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思考: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学生:……
教师:这些现象预示着什么?
学生:……
教师:这说明新中国建立后最初几年,我国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这必然要求我国政治制度作出改变。
呈现PPT:
材料三:《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新民主主义国家。
材料四: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是建立以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
思考:材料三与材料四之间是什么关系?
学生:……
教师:那么继承了什么?又发展了什么呢?
学生:……
教师:同学们再思考,如果我们的建设目标仅停留在《共同纲领》的规定,那么,我们就会在较长时期内是新民主主义国家,而不是社会主义国家,因此,二者关系是?
学生::……
教师:中国共产党人必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的方针政策,从而取代《共同纲领》。
呈现PPT
材料五
???1952年斯大林对刘少奇说:“你们不制定宪法,不进行选举,敌人可以用两种方式向工农群众宣传反对你们,一是说,你们的政府不是人民选举的;二是说,你们国家没有宪法。”
思考:?材料五与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有什么关系?
学生:苏联影响了我们。
教师:哪位同学简要概括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的历史条件?
学生:……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的过程
???准备工作:教师对PPT呈现的内容进行简要、清晰、准确地讲解。细致地讲解各级人民代表的产生方式。
教师:通过上述讲解,我们能够得出什么认识?
学生:……
教师:这个过程体现了“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拥有国家的最高权力。在形式上,我国实行了间接选举。下面请同学根据教材归纳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内容。
学生:……
教师:(果断地)那这样,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阅读两段材料。
呈现PPT
????关于国家的性质和政治制度,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这就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性质是人民民主国家。
宪法规定:从中华人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社会建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总任务是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就规定了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总目标。
思考:宪法体现什么原则?
学生:……。
教师:《共同纲领》规定,我国是新民主主义国家。从1953年开始,我国开始实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国家的最高权力由包括各民主党派在内的联合政府转移到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各民主党派的领导人从政府中退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为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下面对我国的权力架构做进一步的了解。
呈现PPT
???
??
教师按照PPT呈现的内容对学生进行简要讲解……概括地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
教师:学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要弄清三个容易混淆的概念
呈现PPT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指的是国家的整个政权体系,是政权构成的形式,也就是人民采取什么样的形式去组织自己的政权机关,从而实现管理国家事务的目的。
2?.人民代表大会(简称人大、人代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权力机关。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它的常设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3?.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
教师:根据前边的学习,请同学从政治制度角度分析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的历史意义。
学生:……
教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使中国真正地开启了走向民主的人间正道!然而,在一个有着漫长专制历史影响的国度里,民主政治的完善还需要时间与努力。
呈现PPT
有学者认为,人大制度“比想象中好许多?比理想中差不少”,想一想为什么这么说?
学生研讨:……
学生:……
教师:同学们的回答很精彩,既看到了成就,也看到了差距。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虽然于1954年建立起来,但是发展过程曲折坎坷,因此造成了一些人难以认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所蕴含的对人权的尊重、对民主的追求,对中国的适合。人民代表大会包含了人类先进的政治文明,体现了“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只有人民才有权力行使国家权力。但是,人大制度还不完善,民主形式还要有所创新,人民参与程度不足,人治的因素还没有彻底结束,而这些,恰恰是今后人大制度发展的空间。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不同类型的史料,使学生在探究中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的历史条件、内容和意义,并使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有所提高。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教师: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少数民族也必然成为国家的主人,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国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呈现PPT
内容是56个民族的典型形象及生活场景,背景音乐是交响乐《最炫民族风》。
教师:我国为什么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学生:……
教师:我国建立的五个自治区有哪些?
学生: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
【设计意图】在优美的乐曲中和充满生活气息的画片中,学生感悟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的历史依据。
【结语】?同学们,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三大政治制度建立的基本情况,重点学习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三大政治制度就是支撑人民共和国瑰丽大厦的坚强柱石。国家的兴旺发达需要良好的制度设计。在我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选择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是几代人搏击的结果。历史上,我们否定了君主专制,一度学习西方代议制,没有成功,我们也曾经对苏联模式充满憧憬,但是,那些制度都不适合我们,终于,我们走向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共和制。这些已经成为中国未来民主政治进一步发展的坚固基础。
【设计意图】使学生更深刻理解三大政治制度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课件25张PPT。第20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第20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一、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
1.结合教材相关内容,回答:召开政治协商会议的原因。
2.观看影片,回答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内容。
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的历史作用及意义。
电影资料: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的历史作用及意义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开始了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新征程。
是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舞台。
进行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体现了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新气象。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的历史条件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的过程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主要内容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的意义
1.1949-1954年,我国社会和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召开的历史条件被帝国主义控制的企业回到人民手中土地改革农民分到了土地“‘”“共同纲领中共理想 以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新民主主义国家2.《共同纲领》和中共理想之间存在矛盾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大会召开的历史条件 1952年,斯大林对刘少奇说:“你们不制定宪法,不进行选举,敌人可以用两种方式向工农群众宣传反对你们,一是说,你们的政府不是人民选举的;二是说,你们国家没有宪法。”3.苏联的影响:提出政权的合法性问题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大会召开的历史条件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的历史条件苏联以政权的合法性问题为由我国社会和经济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共同纲领》和中共理想之间存在矛盾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大会召开的历史条件1. 准备工作
以1953年6月30日24时为标准计算,进行了第一次人口普查,全国人口为601912371人,其中登记选民为323869084人。参加普选投票的选民达2.78亿人,占登记选民总数的85.88%,选出人大代表566.9万人。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的过程进行人口普查颁发选民证1. 准备工作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的过程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的过程人民代表的产生方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省、市人民代表大会县、乡人民代表大会选民直接选举出代表产生选出代表产生选出代表产生间
接
选
举人
民
当
家
作
主以毛泽东为首的宪法起草委员会起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1.准备工作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的过程人口
普查选民登记,选出各级代表宪法起草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的过程2.正式建立
1954年9月15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主要内容1.大会一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还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组织法》等重要法律。
2.大会一致通过了周恩来所作《关于政府工作报告的决议》。
3.根据宪法规定,大会选举了新的国家机构和领导人员。选举毛泽东为国家主席,朱德为副主席;选举刘少奇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决定周恩来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
……
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材料二: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社会建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总任务是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就规定了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总目标。
————以上均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主要内容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体现了什么原则?人民民主原则社会主义原则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主要内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国家主席国务院国防委员会最高国务会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各部、委、直属机构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主要内容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力有哪些?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有利于民主政治建设,为中国实现宪政奠定了基础。
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的意义 词义辨析:
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简称人大、人代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权力机关。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它的常设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指的是国家的整个政权体系,是政权构成的形式,也就是人民采取什么样的形式,去组织自己的政权机关,从而实现管理国家事务的目的。有学者认为,人大制度“比想象中好许多, 比理想中差不少”,想一想为什么这么说?蕴含的对人权的尊重、对民主的追求,对中国的适合。 人大制度还不完善,现代化的程度不高,人民参与程度不足,人治的因素还没有彻底结束,而这些,恰恰是今后人大制度发展的空间。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看图片,谈谈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理由。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的原因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主要内容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