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浙江省嘉兴市)

文档属性

名称 最后一课(浙江省嘉兴市)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18.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8-03-21 18:13: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3张PPT。 最后一课(法)都德 都德(1840~1897),法
国小说家。1868年出版长篇自
传体小说《小东西》,获得
巨大成功,以此确立了在法国
文坛上的地位。 “普法战争”
期间,他的《最后一课》《柏林之围》由于具有深刻的爱国主义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技巧,成为世界短篇小说中的杰作。他是一位多产作家,一生写有12部长篇小说,4部短篇小说集。 这篇小说写的是1870年~1871年间普法战争后发生的故事。普法战争是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挑起的。他为了阻止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国,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发动了普法战争。但结果法国军队大败,拿破仑三世也率军向普鲁士投降了。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侵入巴黎,迫使法国资产阶级政府割地赔款。法国的阿尔卑斯和洛林东部割让给普鲁士了,普鲁士政府不准这两个地方的学校继续学法语。本文写的是韩麦尔先生给学生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所以取名为“最后一课”。 最后一课创作背景哽住赚钱捂住踱步惩罚祈祷诧异宛转喧闹皱边肃静懊悔钥匙郝叟胳膊掌握下列词语的音、形、义:听录音朗读,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的文体是什么
2.“最后一课” 的特殊含义是什么?
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哪些情感?
今天和平时有什么不同?
小 说 最后的教书生涯; 最后的学习自己母语的机会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的无限依恋之情;
对祖国语言的无比珍视之情;
对侵略者的无限痛恨之情;
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
整理故事情节(1-6)小弗郎士的见闻和心理活动。(7-23)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在 最后一课中表现的爱国热情。(24-29)写韩麦尔先生悲愤地宣告“最后一课”的结束。(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上学路上)(上课之前上课之中)(宣布下课)文章哪些地方是环境描写,说说其作用自然环境:“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社会环境:“普鲁士兵正在操练”“布告牌”等
反映小弗郎士的幼稚、纯真。
渲染一种悲剧气氛。设置了悬念为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作好铺垫。整体感知课文 课文以什么为线索来组织材料?以“我”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本文的主要人物是谁?“我”——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节课上,小弗郎士对学习对老师对祖国的思想感情发生了哪些根本的变化?说说他的这些变化 的原因是什么?贪玩 不爱学习
怕老师
幼稚 不懂事热爱法语 认真学法语理解 同情 敬爱 留恋老师热爱祖国 恨敌人原因韩麦尔先生爱国思想的教育 爱国精神的感染和 爱国行为影响他的爱国情感由潜在到成熟的升华过程。
作者主要运用什么方法描写小弗郎士?
人物形象总结---小弗郎士
不爱学习,天真贪玩。对敌人痛恨。有强烈的爱国心。心理描写
人物形象---韩麦尔先生 重点品读有关韩麦尔先生的语段,分析这一人物形象。从哪几方面描写的,具体是哪些,体现出人物怎样的形象外貌描写语言描写:(服饰):极为庄重自责、赞美法语(上课时)哽咽 (宣布下课)动作描写(行为):认真执教书写“法兰西万岁”(神态):脸色惨白恪尽职守、热爱学生
道德高尚、热爱祖国重点研习(24-29段)1.写粉笔字本来不是吃力的事情,韩麦尔为什么“使出全身的力量”?3.为什么韩麦尔竟至于“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2. “法兰西万岁”两个大字表明了韩麦尔先生什么感情?因为这一动作倾注了他爱国 恨敌人的全部感情是韩麦尔先生的心声,表达了他对祖国必胜的坚定信念这是因为韩麦尔先生面对祖国被占领的残酷现实,陷入了极大的痛苦之中分析课文的第二部分1.下面几段心理描写分别表现了小弗郎士怎样的思想感情?(1)“我这些课本,语法啦……舍不得跟它们分手了。”表现了小弗郎士朴素的爱国主义感情被唤起,
开始认识到祖国语言和历史的重要。(2)天啊,如果我能把那条……我都愿意拿出来。表现小弗郎士增强了民族的自尊心,产生了
学好祖国语言的责任感。(3)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表现了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
对侵略者的仇恨,对自由的渴望。(4)真奇怪,今天听讲,我全都懂。他讲的似乎挺容易,挺容易。表现了小弗郎士的爱国主义感情已经升华,化为一种学习祖国语言的强烈愿望和巨大动力,与老师的思想感情已经沟通。2.“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们,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象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监狱大门”比喻什么?“钥匙”比喻什么 ?全句的含义是什么?a. “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的统治和封锁;
b.“钥匙”比喻法国的语言;
c.全句含义:民族语言是一个民族的标志,它能使民族内部产生凝聚力,掌握祖国语言,可以激起人民的爱国意识,从而团结起来,打击侵略者,求得民族的解放。文中“法兰西”“阿尔萨斯”重复出现一次有什么作用?这样反复强调阿尔萨斯和法兰西永远在一起,表明祖国和家乡在人民心目中的神圣地位。韩麦尔先生“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为什么在上最后一课时穿戴呢?为了纪念这最后一课。“来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为什么小弗郎士觉得韩麦尔是“可怜的人”?表达了小弗郎士对韩麦尔先生的同情、理解,因为小弗郎士此刻对韩麦尔先生不得不和自己热爱的学生及从事40年的工作分手时极其痛苦悲愤心情的深刻理解?1.“忽然”一词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
突出了钟声的突然和无情,说明大家学得十分专心,感觉这一节课过得非常快,不知不觉中就到了放学的时间了。 作者在文中多次重复“最后一课”,其每一次用意是否相同,起怎样的作用? 韩麦尔先生在开课时宣布:“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几句话在小弗郎士幼小的心灵里轰然炸开,镇公所门前的布告,教室里异乎寻常的情景,现在全明白了。 “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句话,单独成节,表达了小弗郎士难过、愤慨的心情。
“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表明小弗郎士对“最后一课”的严肃意义的深刻理解,也表明他已经由天真幼稚变得懂事成熟起来了。重复出现,既紧扣课题,又表达了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小说主题: 小说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郎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的反映了法国沦陷区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意志,集中的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通过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是小说的中心,反映文章主题社会环境:交待时代背景
自然环境:交待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性格、感情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气氛平日上课最后一课学生老师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
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
街上也能听到。
上课前,开课桌啦,
关课桌啦,捂着耳
朵大声背书啦……
老师拿着大铁戒尺
在桌子上紧敲,“静
一点,静一点“……
平时,我迟到,会
遭到韩麦尔先生的责骂。
一切偏安安静静地,整个
教室都有一种不平常的严
肃气氛。
上课前,学生们已经都在
自己的座位上了。
韩麦尔先生跺来跺去,胳膊底下挟着那怕人的铁戒尺。
今天迟到,韩麦尔先生却温和地叫我快坐好。
老师穿……打……戴……(和平时不一样)
今天和平时有什么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