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教学目标:
(1)本课以中国共产党对民主政治的探索为基本立意:采用宏大叙事和个人叙事相结合的方式,以黄炎培和毛泽东的周期律对话经历作为整体情景,导入和收尾,引出和整合相关的知识。
(2)通过对数据材料(政协代表统计数据)和教材中的材料(中央人民政府人员组成示意图)的解读,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得出适当的结论。
(3)通过对《共同纲领》和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部分内容的对比解读,训练比较、归纳、概括材料信息能力。
(4)通过对人民代表大会运作模式的介绍,理解人民代表大会的原则、优点,进而深化对人大概念的理解。
学情分析:
学生对政治建设的历史并不熟悉,且这部分内容较枯燥,需要一定的概念解读的抽象思辨能力,且政治性强,因此教师提供材料,创设适应学生认知水平的情境,引用丰富的资料优化学生的课堂体现,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三大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现代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难点:认识建国初民主政治建设的特点和地位。
教学过程:
【导入】对话激趣
活动1:对话激趣
师:(出示资料)毛泽东和黄炎培的“窑洞对”
师:(背景简介)抗战胜利后,人民期待和平,反对内战。1945年民主人士黄炎培访问延安,被共产党人昂扬的精神面貌所感染,向毛提出关于“历史的周期率”问题。
黄炎培:“我生六十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总之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中共诸君从过去到现在,我略略了解了的,就是希望找出一条新路,来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
毛泽东:“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
(注:两段材料先后放映,老师适当讲解,解释‘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含义。)
师:背景介绍:
设问:1、黄炎培提出了什么观点?
2、毛泽东怎样回答?
生:……
师:毛泽东说的这条“新路”是怎么走的呢?让我们进一步回到现场,拂去历史的尘沙,先试着还原这条“路径”。
活动意图:“窑洞对”(或“历史周期率”对话)是笔者创设的一个首位呼应的情景,以此点题立意,即共产党在抗战胜利后对对民主政治的追求和和实践,激趣导入,进入历史现场,逐步引出相关背景,建构知识,在课尾进行总结提升。
【活动】数据研读
活动2:材料研读
师:(背景介绍)1946年内战不已人们意志为转移,爆发了,到了49年初,三大战役的胜利,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召开,解放全国指日可待,古人有云“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武力征服不能证明人心所向。随着条件的成熟,中共号召各方人士召开政治协商会议,筹建一个崭新的国家。各方反应如何?看下列数据,思考问题。
师:设问1.据图①,从代表来源的角度,分析指出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的特点。
??????? 2.据图②,从政府人员组成的角度,分析指出中央人民政府的特点。
生:……
师:政协代表广泛,正如参会的宋庆龄所说“这是第一次有这样一个广大代表性的人民的集会”。政府中较多民主党派人士担任要职,体现多党合作。经过坦诚和融洽的讨论,最终各方通过了《共同纲领》,这相当于参会各方的政治约定,或说临时宪法。
活动意图:用数据作为材料,训练信息提取、分析、概括能力,知道中共顺应民心的政治举措,中共以政治协商会议的形式筹建新中国,以此凝聚共识,表明追求民主政治的决心和诚意。
师:(出示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
??????????????????????????????????????????????????????????????????????????????????????????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设问:1.上述内容表明新中国是谁的国家?
??????????? 2.能不能把“人民”换成“公民”?
活动意图:分析教材文本内容,以词意辨别的方式,理解“人民民主”这一概念。
【活动】合作研讨
活动3:合作研讨
师:(过渡)有了政治协商会议制度和《共同纲领》的保证,中共相对顺利地推进各项工作,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开展抗美援朝、稳定经济秩序。仅仅到了1952年底,新中国基本上巩固了政权,恢复了经济。按照《共同纲领》的规定,政治制度可以升级了。1953.1开始地方普选。而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会议在北京召开。为巩固人大制度,大会制定了一部新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简称五四宪法。
师:(出示材料):
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在普选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以前,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全体会议执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保护国家的公共财产和合作社的财产,保护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及其私有财产……
?????????????????????????????????????????????????????????????????????????????????????????????????????????????????????????????????????????——1949年《共同纲领》节选
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利用、限制和改造的政策……逐步以全民所有制代替资本家所有制……
????????????????????????????????????????????????????????????????????????????????????????????????????????????????????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节选
师:(布置合作学习的任务)以小组为单位,阅读材料,结合教材,比较并概括两则材料内容的异同点。
生:……
师:(总结)同:人民民主原则,规定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异:后者规定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后者还规定改造私有制,向社会主义过渡(公有制)。
活动意图:教师事先发放学案,选择适量的文献材料,学生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深化学习体验,加深对五四宪法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的理解,训练学生对宪法文件内容的分析、比较、概括能力,突破重点。
【活动】概念解析
活动4:概念解析
师:出示示意图1:人大选举产生过程
出示示意图2:中央政府权力机构组成
?
师:(讲解人大运作流程)
设问1、人大的运作体现了怎样的原则?
2、从运作过程来看,人大制度有什么优势?
3、人大制度形成之后,政协是否该光荣解散?
生:……师:由此新中国形成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会议制度,前者是根本制度,人民民主的原则是灵魂,贯穿在其它制度之中。后者体现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体现与国情的结合。
活动意图:教师介绍人大制度的运行过程,通过问题链,师生互动,学生互动,达到课堂讨论的高潮,进而加深对人民代表大会和民主集中制概念的理解,突破重点。得出“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这一结论。
【活动】文献研读
活动五:材料研读师:(出示材料)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各民族一律平等。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各民族团结的行为。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师:设问:你认为宪法下列规定对我国民族发展有何意义?
生:……
师:(总结)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现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促进了民族区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
活动意图:通过文献分析,师生问答,让学生认识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体现了人民意志和中共处理民族政策的政治智慧,加深对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价值观认同。
【活动】板书设计
活动6:教学要点
?
?
2003年人民版 教材 专题四第一课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练习检测
1、下表是出席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表人数统计图(共662人)。从中可以获悉
A.新政协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B.中国共产党在会议中处于领导地位
C.新政协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能
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得以确立
2、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大会通过了《共同纲领》,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10月1日1下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有( )
①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共同筹建新中国
②《共同纲领》是当时中央人民政府的施政纲领
③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由中共党员组成,民主党派通过政协会议参政议政
④《共同纲领》中规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A.①③④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3、毛泽东说:“这个(1954年)宪法草案的特点,有两条,一条是总结了经验,一条是结合了原则性灵活性。”“宪法草案”所坚持的原则有( )
A.民主主义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B.民主集中原则和自由主义原则
C.民生主义原则和法律至上原则 D.中央集权原则和人民主权原则
4、1953年中共长治市委宣传部普选传单:“旧社会,太可恨,不把妇女来当人!新社会,大改变,男女都有平等权。积极参加大普选,认真行使民主权。”这主要是为了( )
A.宣示新中国与旧社会的区别 B.进行民主训练实践新民主主义
C.准备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解放妇女建立男女平等新社会
5、新中国成立之初,“政协”一直作为“临时国会”而发挥作用;其退居为“协商机构”是在( )
A.《共同纲领》失效后 B.1954年全国人大召开后
C.三大改造胜利完成后 D.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后
6、下列关于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共同纲领》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②民族区域自治是新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③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
④它实现了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④
课件15张PPT。 “敢问路在何方”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黄炎培:“我生六十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希望(中共)找出一条新路,来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 ——黄炎培《延安归来》 1945年重庆国讯书店出版毛泽东:“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历史现场】
黄炎培与毛泽东“窑洞对” 48.9-49初,三大战役基本消灭国民党军队主力
49.3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召开1949.9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代表据左图,从代表来源的角度,分析指出该次会议的特点。
据右图,从政府人员组成的角度,分析指出中央人民政府的特点。“今天参加着这个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就包括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少数民族、国外华侨,以及民主进步人士的代表。……这是第一次有这样一个广大代表性的人民的集会,以执行共同纲领和组织……人民民主政府。”
——宋庆龄在第一届政协上的发言析一析 1949年《共同纲
领》规定…:中
华人民共和国为
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 在中国,在现阶段,(人民)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对于人们内部,则实行民主制度,人民有言论集会结社等项的自由权。选举权,只给人民,不给反动派。
这两方面……互相结合起来,就是人民民主专政。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1949.6上述内容表明新中国是谁的国家?能不能把“人民”换成“公民”?【历史现场】
开国大典 “时间开始了”
——胡风
土地改革 镇压反革命 抗美援朝 恢复国民经济 凡在军事行动已经完全结束、土地改革已经彻底实现、各界人民已有充分组织的地方,即应举办普选,召开地方人民代表大会。
——《共同纲领》第十四条第四款 网易:您是怎么当选第一届人大代表的?
申纪兰:“我是从基层投票选出来的,然后在山西省里选出来……等选上我了,发通知来了,我才知道我当上了人大代表,哎呀,那妇女,我们全村人都高兴,说纪兰呀,你还能当上人大代表呢。——网易专访全国人大代表申纪兰
申纪兰在基层被选举为代表应该不早于哪一年? 辨一辨 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在普选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以前,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全体会议执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保护国家的公共财产和合作社的财产,保护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及其私有财产……——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节选——1949年《共同纲领》节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利用、限制和改造的政策……逐步以全民所有制代替资本家所有制…… 【合作学习】阅读材料,比较并概括两则材料内容的异同点。比一比材料一:材料二:《五四宪法》规定的新中国人大制度运作示意图1、人大的运作体现了怎样的原则?2、从运作过程来看,人大制度有什么优势?3、人大制度形成之后,政协是否该光荣解散?“只有民主集中制原则,才既能表现广泛的民主,使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拥有高度的权力;又能集中处理国事,使各级政府能集中地处理被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所委托的一切事务…。”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议一议 宁夏回族自治区
1958.10.25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55. 10. 1内蒙古自治区1947.5.1广西壮族自治区1958 . 3. 5西藏自治区 1965. 9. 9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三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各民族一律平等。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各民族团结的行为。 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这条新路,就是 。黄炎培:“我生六十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希望(中共)找出一条新路,来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 ——黄炎培《延安归来》 1945年重庆国讯书店出版毛泽东:“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民主【历史现场】
黄炎培与毛泽东“窑洞对”填一填 “然而一个新的政治社会体制之建立,除旧布新,完成一个适合自己的定型,不断改进实践,非两三百年不为功,三峡过尽,实验告终;国有定型,民有共识,始可重享太平。”
——唐德刚
【学习思考 】
概括唐德刚的观点。思考哪些因素会影响民主政治制度的发展?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根本前提新中国成立三大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根本)人民政协会议(基本)民族区域自治(基本)多党合作民主集中民主团结筹备:政协会议成立:开国大典
【知识要点】
“寻路”
“新路”
“长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