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课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2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教案+课件(58张)(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优课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2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教案+课件(58张)(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11-16 08:29:15

文档简介

第12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 ? ? ?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基本史实、原因;
2、能力目标
? ? ? ? 培养学生寻找历史因果关系的能力、历史结论探究的能力、学习小组组织和交流的能力;
? ? ? ? 尝试乡土历史实施有效教学的方法与途径,培养学生乡土历史综合实践的能力;
3、情感目标
? ? ? ? 激发学生的爱乡爱国情感,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学情分析:
1、高一年(1)班为实验班,学生具备一定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和品质。?
? ? 2、高一年(1)班历史学习问卷调查显示:1、你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最大的困惑是什么?3.57%不懂查资料、21.43%不懂整理资料、50%写结论、25%其他。2、你认为老师的最大作用是什么?80.36%方法指导、14.29%丰富知识、5.36%情感交流、0没有帮助。
教学重难点:
学习重点: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基本史实、原因;
? ? 学习难点:分析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问题与图片导入
?
? ? ? 从古到今,如果让你选择穿上某个历史时期的衣服,你会最想穿哪个时期的?
? ? ? 请欣赏一组图片:关于近代服饰的变化。背景音乐:《花样年华》(激起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我会最想穿这个时期,清末民初,改良的旗袍,中西合璧,舒适合身,又不乏特色。
? ? ? 这一课,我们将共同学习和探讨一个有趣的课题《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先读题,注意课题里的“新”,如《新航路的开辟》中的“新”,《罗斯福新政》中的“新”。新潮指:进入19世纪中期近代工业起步,中西文化的碰撞和交汇扑面而来,产生了新的事物和新的思想观念;社会生活指:人们的衣食住行。工业文明崛起后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产生了冲击,新的事物和思想观念冲击着中国的社会生活。
????? 明确《课程标准》: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其变化的因素。
【讲授】导学案预习反馈
【自主学习】课前预习
? ? (有效教学策略一:做好预习。认真听讲的孩子偶尔成绩好,认真自学的孩子永远成绩好。保守的教育重视复习,进步的教育重视预习,复习是跟老师走,预习是自己往前走。)
? ? ? ??总结本课的知识要点,画出知识树,构建本节课的知识体系。
? ? ? ? 构建知识体系是思维“编码”的过程,要理清线索,线索要简明扼要,详略得当,能清晰地展示历史发展的轨迹。线索好比树干,每个枝节上都缀满了知识点,要把历史史实、概念科学合理地与线索组合起来,构成有筋骨有血肉的知识体系。知识结构的表达形式有:如纲目式、图示式、表格式、问题式等。
? ? ? ? 预习反馈:《学生优秀作品展示》
? ? ? (有效教学策略二:即时评价。即时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不是非得把学生分个三六九等,而是力图把评价结果即时反馈、回流,促使学生反思学习过程、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 ? ? ? 反思:运用多元智能理论,评价的目标可以放在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出初步的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上。作为教师,可以从多方面观察、评价和分析学生的优缺点,并以此为根据选择和设计出适宜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评价确实成为促进每一个学生智力充分发展的有效手段。)
? ? ? 衣食住行作为社会文化的载体,展现时代特有的精神风貌。?
? ? ?(本课内容整体浏览)请欣赏图片组:关于近代社会习俗、娱乐休闲、礼仪方面的变化。背景音乐:《飞的理由》(回忆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基本史实)
? ? ?
2、爱奇艺:《花样年华》、《长恨歌》
【合作探究】课堂学习小组讨论合作完成
? ? ? ??探究一:如何寻找原因?
? ? ? ? 思考一:阅读材料思考问题:剪辫的原因是什么?
? ? ? ? 材料: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意不亲,邦交不结矣。且今物质修明,尤尚机器,辫发长重,行动摇舞,误缠机器,可以立死,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且兵争之世,执戈跨马,辫尤不便,其势不能不去之。欧美百数十年前,人皆辫发也,至近数十年,机器日新,兵事日精,乃尽剪之,今既举国皆兵,断发之俗,万国同风矣。且垂辫既易污衣,而蓄发尤增多垢,衣污则观瞻不美,沐难则卫生非宜,梳刮则费时甚多,若在外国,为外人指笑,儿童牵弄,既缘国弱,尤遭戏侮,斥为豚尾,去之无损,留之反劳。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康有为《请断发易服改元折》
原因:①西方自由民主平等思想影响;
②辫子不适合近代工业发展的需要;
③辫子不适合近代军事发展的需要;
④辫子的弊端:不卫生、不方便。
? ? ?方法:材料题:紧扣材料,逐句解读。文字表达规范化、提示化、要点化、序号化、面要宽、点要多、话要短。
? ? ? ??思考二:联系课文内容,总结近代社会习俗变迁的原因。
原因:①西方国家对中国侵略的客观影响;(外因)
②政府政策的影响;(内因:政治)
③近代工商业发展的影响;(内因:经济)
④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内因:思想)
? ? ?方法:原因分为内因和外因,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必然性原因和偶然性原因,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根本原因和一般原因,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等。
①根本原因
? ? ? 在同一历史事物的若干原因中,起着决定作用并带有必然性的因素是根本原因。我们可以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阶级本质、内因等方面去分析。
②主要原因
? ? ? 同时存在的若干原因中,定有主次之分,主要原因就是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原因。相比较而言,历史的内因、根本原因、必然原因一般都是主要原因。
③直接原因
? ? ? 它是指不经过中间事物和中介环节,是导致事件发生的近期原因。导火线也是直接原因。
④因事而因
? ? ? 有一些历史现象不能用上述诸观点和方法进行分析,需要就事论事的归在这一类中。例如工业革命的原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快慢的原因等。对具体事物进行具体分析的方法是知识结构分析法。例如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原因是从政治条件、资本、劳动力、原料、市场、科技等知识结构进行分析的。
? ??(有效教学策略三:方法指导。学习的方法要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再复杂的问题都分解为若干个简单的子问题,步步逼近真实结果,取得收获。
? ? 反思:落实“两个转变”是重点,就是在发展过程中,一是要由原来关注教师的“教”转变到关注学生的“学”,二是从关注“具体的教材教法的研究”转变到“关注有效的学法指导的研究”。要把“以学定教”的原则根植于教师的教学理念中,不偏离,不游移,并真正落实体现。在课堂上要重点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
? ? ? ??探究二:如何得出结论?
? ? ? ? 思考一:课文P58“解析与探究”
? ? 上述现象说明辛亥革命期间的剪辫行动是绝大多数汉人的要求,具有反清革命的政治色彩;封建势力和传统习俗仍然存在;但文明进步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结论是传统陋习的变革、人们观念的更新以及社会的变革,都需要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
? ???方法:
(1)“得出结论”是对指定材料内容所隐含的实质进行揭示,考查的是分析论证能力。所得出的结论,实际上就是指定材料的内容进行深入分析之后,总结出来的一种理性认识。?
? ? ? ?对这类“得出结论”的?设问,许多考生感到困难的是在认识上很难有深度,要么停留在就事论事的低水平上,要么就唱出与材料内容不合拍的高调,出现史论不符的情况。究其根源,主要是没有弄清材料与结论之间的关系。其实,依据材料得出结论的设问,就是只给论据不给论点,要求考生依据所给的论据去寻觅相应的论点。因此,突破这一难点的?关键在于深入分析指定材料的内容究竟能证明什么?还是以上引例题为例,三则材料反映不同人对辫子的不同态度。材料一中绝大多数汉人剪去辫子,象征着反抗满清贵族政府的压迫;材料二中一部分人因为效忠清王朝或坚持传统习俗等原因,抵制剪辫;材料三中商团岗警剪去辫子。
? ? ? 这种依据材料得出结论的设问,其结论和材料,或论点与论据是统一的。它可用逆证法得到证明,即得到的结论又可以用指定的材料作为论据来印证。如果结论与材料不统一,那么这个结论就是不可用的。 (2)“从中得出的结论”可以是历史经验教训,也可以是规律性的认识。史论结合。
? ? ? 结论,认识,启示:从变化的内容、原因、(影响、评价)几方面去谈。即:三步骤,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 ? ? ? ??思考二:从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中,你得到什么认识?
? ? ? 是什么?
①内容:工业文明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巨大冲击。如“竞尚洋装”,说明工业文明对中国物质生活的巨大冲击;“读报刊与看电影”,说明工业文明对中国精神生活的巨大冲击,所以工业文明对我国的冲击是全方位、深层次的。
影响:通过我国社会在工业文明崛起后产生的变化及影响,认识东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 ? ? 为什么?
②原因:近代社会变化的原因,从根本上说就是近代西方文明相对于中国近代落后文化的先进性,导致了这些变化的产生。
? ? ? 怎么办?
③评价:西方的工业文明,使中国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变化,并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向前发展,但不能认为西方列强是中国近代发展的功臣。对待西方文明,应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 ? ??探究三:如何去实践?
? ? ? 历史研究性学习:“探寻刺桐古巷”乡土历史综合实践活动(以学习小组为单位)
? ? ? 下一阶段研究:子课题《新潮冲击下的刺桐古巷》
要求:
1、调查近代以来,泉州古巷变化的史实;研究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2、把调查研究的结果写成历史小论文,发至老师邮箱。
? ? ?
课件59张PPT。课题《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Ⅱ)?经济成长历程》(岳麓版)
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第12课
花旗袍上身,甲壳虫也记花样年华历史必修(Ⅱ)(岳麓版)第12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自主学习】 总结本课的知识要点,画出知识树,构建本节课的知识体系(纲目式、图示式、表格式、问题式 )。《同学优秀作业展示》
衣食住行作为社会文化的载体,展现时代特有的精神风貌。 资源链接1、百度:近代以来的社会生活 相关论文410374篇
http://xueshu.baidu.com/s?wd=%E8%BF%91%E4%BB%A3%E4%BB%A5%E6%9D%A5%E7%9A%84%E7%A4%BE%E4%BC%9A%E7%94%9F%E6%B4%BB&tn=SE_baiduxueshu_c1gjeupa&ie=utf-8&bcp=22、爱奇艺:《花样年华》、《长恨歌》 【合作探究】探究一:如何寻找原因?
思考一:阅读材料思考问题:剪辫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意不亲,邦交不结矣。且今物质修明,尤尚机器,辫发长重,行动摇舞,误缠机器,可以立死,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且兵争之世,执戈跨马,辫尤不便,其势不能不去之。欧美百数十年前,人皆辫发也,至近数十年,机器日新,兵事日精,乃尽剪之,今既举国皆兵,断发之俗,万国同风矣。且垂辫既易污衣,而蓄发尤增多垢,衣污则观瞻不美,沐难则卫生非宜,梳刮则费时甚多,若在外国,为外人指笑,儿童牵弄,既缘国弱,尤遭戏侮,斥为豚尾,去之无损,留之反劳。 ──康有为《请断发易服改元折》 【合作探究】探究一:如何寻找原因?
思考一:阅读材料思考问题:剪辫的原因是什么?
方法:(材料题)紧扣材料,逐句解读。规范化、提示化、要点化、序号化、面要宽、点要多、话要短。 【合作探究】 探究一:如何寻找原因? 思考二:联系课文内容,总结近代社会习俗变迁的原因。①西方国家对中国侵略的客观影响;(外因)
②政府政策的影响;(内因:政治)
③近代工商业发展的影响;(内因:经济)
④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内因:思想)【合作探究】 探究一:如何寻找原因?方法:
历史原因:分为内因和外因,
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
根本原因、主要原因、直接原因,
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
必然性原因和偶然性原因等。 【合作探究】 探究一:如何寻找原因?①根本原因
在同一历史事物的若干原因中,起着决定作用并带有必然性的因素是根本原因。我们可以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阶级本质、内因等方面去分析。
②主要原因
同时存在的若干原因中,定有主次之分,主要原因就是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原因。相比较而言,历史的内因、根本原因、必然原因一般都是主要原因。
③直接原因
它是指不经过中间事物和中介环节,是导致事件发生的近期原因。导火线也是直接原因。【合作探究】 探究二:如何得出结论? 思考一:课文P58“解析与探究”1、结论:传统陋习的变革、人们观念的更新以及社会的变革,都需要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
2、方法:“结论”可以是历史经验教训,也可以是规律性的认识。
这种依据材料得出结论的设问,其结论和材料,或论点与论据是统一的。
史论结合【合作探究】 探究二:如何得出结论?思考二:从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中,你得到什么认识?
方法:从变化的内容、原因、(影响、评价)几方面去谈认识。
即:①是什么?②为什么?③怎么办? 【合作探究】 探究三:如何去实践? 历史研究性学习:“探寻刺桐古巷”乡土历史综合实践活动(以学习小组为单位) 子课题《新潮冲击下的刺桐古巷》 要求: 1、调查近代以来,泉州古巷变化的史实;研究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2、把调查研究的结果写成历史小论文,发至老师邮箱。资源链接1、百度:刺桐古巷 相关结果9470个
http://www.baidu.com/s?wd=%E5%88%BA%E6%A1%90%E5%8F%A4%E5%B7%B7&pn=0&oq=%E5%88%BA%E6%A1%90%E5%8F%A4%E5%B7%B7&ie=utf-8&rsv_pq=94b5e7410000d4af&rsv_t=abf8yehRpbDNLklAzRcmdxabVdiy8J3MY%2FP7l0O5SVKQjwkULbtGlJlngvE2、书籍:《泉州味道——古城廿四巷读册》 (2009年3月出版)是泉州老城区24条古巷的人文、地理读本,通过12万字和近500张图片展示了泉州古巷风情。
泉州古城内有333条小街小巷,每条小街巷都承载着千百年的历史,而且都有一段脍炙人口的故事。这些小街巷是历史文化的“活化石”。
难怪著名学者易中天感叹:
“行走在泉州城,一不留神你就会跟历史撞个满怀!”
历时18个月 踏遍150条巷子 小伙欲 绘“刺桐百巷”图 黄强1989年出生于鲤城区,在漳州读大学时,有一年“五一”节,他带同学们来泉州游玩。同学中有广西的,也有厦门的,玩了几天后,几个人都抱怨泉州没什么好玩的。
????这句话大大地刺激了他。
????就这样,他先后买了200多本泉州文化方面的书。他还将市区的三个博物馆都走遍了,发现馆里有很多关于泉州历史、建筑、习俗等的介绍,“了解了很多泉州的过去,觉得很有味道”。 1915年——洋楼巷洋楼巷位于西街西段北向,又称八角楼巷。巷口有座楼,因其主体建筑立面是八个角,被称为“八角楼”;
八角楼的建造者名为汤文景,年轻时汤氏三个兄弟到印尼做生意,功名成就后在这里盖起了八角楼。这处位于清幽静谧的院子,面积达到300平方米,至今有近百年的历史。这座八角楼的建筑轮廓错落有致,前大门和窗为典型西式风格的荷兰式柱子和窗台,内部结构和装饰依旧遵循泉州古大厝的格局进行建造,是中西合璧的典型建筑,也是当时西街一带最为气派的洋楼。 1915年——裴巷故事:裴仙公,又称裴道人,宋代人,他常头戴通草花,行歌于市曰:“好酒吃三杯,好花插一枝”。裴道人自幼聪颖,在剑术上有较高造诣。传说,因他在成仙前,曾常在该巷卖过驱魔镇邪的草药和有驱除蟒妖为民除害的功绩,所以人们非常崇敬他,就在该巷建了一座裴仙公宫来奉祀,所在的巷也就取名为“裴巷”,并一直沿用至今。世事变迁,昔日的裴仙公宫旧址已变为店面。 传承闽南文化,保护泉州古巷。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