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25课《杜甫诗三首》获奖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25课《杜甫诗三首》获奖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1-16 08:40: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杜甫诗三首
教学目标
1.领会诗歌的丰富内涵和精美语言,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和诗歌修辞方式。
2.反复诵读,品味感悟。
3.充分理解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感受作者人格的伟大。
教学重难点
反复诵读,品味感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调节学生情绪,激发学习兴趣】
杜甫曾评价李白的诗歌时说“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其实他自己的诗歌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著名评论家胡应麟就曾称赞杜甫的诗说“气象雄盖宇宙,法律细入毫芒”。那么今天我们就通过他的律诗来体会一下沉郁顿挫的风格,品味诗歌的意境。
课堂实录
一、朗读感知,学习《望岳》
【设计意图:意在感受诗歌的韵律美。赏析诗歌语言】
1.播放录音,学生朗读。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感、正音正字。
2.指名读课文,学生互相评议,教师从节奏、语调、情感等方面加以指导。
3.师生同读,同时多媒体显示朗读节奏、重音,要求学生读出感情。
4.分组朗读交流,理解诗歌的竟境美。
(1)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
(2)全诗中最让你感到心胸激荡的两句?说说偏爱这两句的理由。
(3)作者当时为什么有这样的理解呢?
明确:
(1)这首诗主要描写了泰山地域之广阔(齐鲁青未了),景色之秀美(造化钟神秀),山势之高峻(阴阳割昏晓;会当凌色顶,一贤众山小)。
(2)唐朝盛世。 诗人年轻,意气风发。 漫游泰山,热情歌颂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进而透露出诗人早年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
二、合作探究,赏析诗歌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再现形象,把握物境。】
1.诗歌的首联写了哪几个形象?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颔联写了几个形象,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
3.让学生想象颈联、尾联的形象及画面。
4.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5.全诗抓住哪些词语和意象来表达心情?
明确:
1.写了国都、山河、城、草木四种形象。这是一幅论陷长安城的破败景象:国都论陷,城池残破,山河依旧,乱草丛生,满目凄然。
2.写了花、鸟。春花盛开,鸟儿和鸣,但诗人在视听上并没有愉悦之情,因他与家人的别离感伤所致。
3.烽火连天,兵荒马乱,诗人盼望得到家书,可一直都大失所望,由此而焦虑忧愁,满头白头,头发稀疏得不能插簪。
4.全诗抒发了诗人忧国思亲的情感。 5.国“破”——国家支离破碎
草木“深”——更令人满目凄凉、花溅泪,鸟惊心——衬托诗人因国破家亡而产生强烈伤痛的感情。
“抵万金”——表达诗人对妻子儿女及家中亲人的思念。
“搔”——不胜簪:头发稀疏不能插针簪,衰老得快,忧国、伤时、思家所致。
三、阅读赏析《春望》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再现形象,把握物境。】
1.诗歌的首联写了哪几个形象?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颔联写了几个形象,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
3.想象颈联、尾联的形象及画面。
明确:
1.学生写了国都、山河、城、草木四种形象。这是一幅论陷长安城的破败景象:国都论陷,城池残破,山河依旧,乱草丛生,满目凄然。
2.写了花、鸟。春花盛开,鸟儿和鸣,但诗人在视听上并没有愉悦之情,因他与家人的别离感伤所致。
3.烽火连天,兵荒马乱,诗人盼望得到家书,可一直都大失所望,由此而焦虑忧愁,满头白头,头发稀疏得不能插簪。
四、体会情感,把握情境。
【设计意图:感悟诗人的情感,理解诗人的心情】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2.全诗抓住哪些词语和意象来表达心情?
明确:
1.全诗抒发了诗人忧国思亲的情感。
2.国“破”——国家支离破碎
草木“深”——更令人满目凄凉、花溅泪,鸟惊心——衬托诗人因国破家亡而产生强烈伤痛的感情。
“抵万金”——表达诗人对妻子儿女及家中亲人的思念。
“搔”——不胜簪:头发稀疏不能插针簪,衰老得快,忧国、伤时、思家所致。
课后小结
《望岳》首诗主要描写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积极向上、不怕困难、勇攀高峰的精神和远大抱负。
《春望》这首诗是诗人忧乱伤春之作,诗人眺望春景,想望亲人,盼望军官,最后以望者的形象作结——一位稀疏白发的诗人,站在残破的长安城头,面对遍地草木,心思远方的亲人,老泪纵横,忧心忡忡,叫人怆然泪下。将前面感时、恨别之情概括无遗,又给人以实感,这也是诗人所擅长的写法。
课后习题
1.分别以这两首诗的题目为上、下联的开头,试写一组对偶句。
2.把这两首诗译成现代诗歌,尽量做到押韵。
板书
望岳
(唐)杜甫----“诗圣”
首联:
远望
绵延不绝、树木苍翠
颔联:
近望
神奇秀丽、巍峨高大
颈联:
细望
云涌云翻、鸟儿归巢
尾联:
不畏艰难
俯视一切
春望
首联写景
心生伤痛
颔联抒情
离愁别恨
借景抒情
颈联叙事
眷家思亲
寓情于
尾联描写
忧国伤时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诵、背诵这首诗。
2.体味诗歌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学习“藏问于答、明暗结合”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难点
体味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感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调节学生情绪,激发学习兴趣】
战争意味着城市毁灭,战争着意味田园荒芜,战争意味着百姓无家可归,战争意味着人民妻离子散……一代诗圣杜甫对战争的罪恶有深切的体会,在唐王朝长达8年之久的安史之乱中,神州大地已经是“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的战乱恐怖景象。安史之乱中期,唐王朝军队四处抽丁补充兵力,诗人杜甫亲见差吏将老人、少年、结婚才一天的青年统统抓去当兵,心情沉痛激愤,创作出了著名的组诗《三吏》《三别》。这组诗篇镜子般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今天,我们随着诗人的描写走进那恐怖的战乱时代,走进石壕村那个在战争中家破人亡的不幸家庭,去感受战争带给百姓的深重灾难。
课堂实录
一、初读诗歌
【设计意图:采用多种方式的听读、朗读,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1.朗读这首诗,注意读准读音、把握节奏和重音、读出感情。
2.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可以男女生对读,也可以小组合读,可以读全部课文,也可以选择一部分读。
3.播放录音朗读。听完朗读请学生给故事另取一个题目并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4.让学生试着每人说一句话,把自己读课文后的感受告诉大家,用这样的句式:从“……”这句诗里,我看到了……(从“……”这句诗里,我听到了……从“……”这句诗里,我想到了……从“……”这句诗里,我感受到了……)
二、品读赏析
【设计意图:再次走进诗歌,品读诗歌,品析人物,体悟情感。】
1.用原文中的一句诗来概括一下。(有吏夜捉人)
2.请以“从“▁▁▁”(字、词、诗句)中,我读出了(官吏、老妇、作者)的▁▁▁▁。”
的方式走进文本,品读诗文。
明确:
1.我认为官吏是一个凶狠的人,因为“有吏夜捉人”中的“夜”字表明了是黑夜突袭,老百姓没有防备,可以抓到人,说明了官吏的凶狠。
2.从“有吏夜捉人”中我读出官吏是残暴的人,“捉”字带有强制性,有暴力倾向。
3.从“吏呼一何怒”中,我读出官吏的蛮横,“怒”表明怒气冲冲。
4.从“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的“新”中,我读出了老妇的凄苦无奈,“新”字说明老妇的两个儿子刚刚战死,血迹未干,老妇心灵的创伤还未痊愈,官吏又来抓人,真是雪上加霜。
5.从“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中,我读出作者的无奈。因为“幽咽”表明作者整夜未眠。作者的心在哽咽,为这一家人的遭遇而哽咽,为所有遭受战乱之苦的百姓而哽咽,从而得出主旨: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三、品读探究
【设计意图:理解学习本诗的艺术特点——藏问于答、明暗结合。】
本诗语言精炼。明代末年一位有独到見解的學者和詩論家陆时雍称赞这篇诗“其事何长!其言何简!”是的,全诗仅用二十四句,就写出了典型性很强的环境、人物和情节,在惊人的广度与深度上反映了生活中的矛盾与冲突,蕴含了诗人矛盾而复杂的思想感情。
1.为什么这首诗能够以非常少的语句表达非常丰富的内容呢?
提示学生:思考并回答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一题中的第一小题。
2.为什么诗人要用“藏问于答、明暗结合”的手法呢?直接写官差是怎样抓人的、怎样逼问的,不是更能反映官差的凶暴、从而更突出老百姓的痛苦吗?诗人又为什么不这样写呢?
3.全诗是通过什么展开情节的?你从诗歌中感受到什么?
明确:
1.本诗在艺术表现手法上运用了“藏问于答、明暗结合”,如“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概括了双方的矛盾,但并没复写吏的蛮横凶暴,而是从老妇的致词中暗示出来。
2.诗人看到安史之乱给百姓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内心是痛苦的,但他毕竟身受封建正统思想影响,认为唐朝统治者平息那场战争是正义的。他既同情百姓又觉得唐朝政府“捉”人没错,可以说作者的心情是极其矛盾的,而造成这一切的罪魁祸首是战争。
3.主要人物:老妪、石壕吏。过对话描写描写展开情节。全诗内容的核心: 一家人的悲惨遭遇。在普通的七口之家中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妪夜往。父子、兄弟、祖孙、婆媳,无一不受到残酷战争的迫害。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在诗中得到了清晰的展现。
课后小结
人民的痛苦,国家的危亡,诗人的情感煎熬,这一切都是战争“惹得祸”。时至今日,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里,还有许多的战争正在继续着。然而”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战争带给人们的永远都是灾难!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让我们珍惜和平,让石壕吏的故事不再重演!视频播放和和平鸽动画音乐。
课后习题
1.想象并补写:老妪和她的儿子如果不死,战场归来看到的石壕村会是怎样的情景?
2.背诵默写全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