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岳麓版高二历史选修4第二单元第6课 康熙皇帝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课件(共3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16年岳麓版高二历史选修4第二单元第6课 康熙皇帝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课件(共30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2.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11-16 10:57: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0张PPT。 第6课
康熙皇帝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评述康熙帝在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 【课标要求】教学目标:
列举康熙帝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举措:平定三藩之乱、统一台湾、抗击沙俄侵略和签定《尼布楚条约》等。
评述康熙帝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
强化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意识,奠定中国的版图。穆宗 同治
1861-1874
←德宗 光绪
1875-1908
←溥仪 宣统
1908-1911↓文宗 咸丰
1850-1861
→宣宗 道光
1820-1850
→仁宗 嘉庆
1796-1820↓圣祖 康熙
1661-1722
←世宗 雍正
1722-1735
←高宗 乾隆
1735-1795↓世祖 顺治
1643-1661
→太宗 天聪
1626-1643
→太祖 天命
1616-1626清朝皇帝世系表圣祖 康熙
1661-1722清圣祖仁皇帝名爱新觉罗·玄烨(1654-1722) 年号 康熙(康,安宁;熙,兴盛)万民康宁,天下兴盛
8岁登基 14岁亲政 在位61年 享年:69岁
属相:马 谥号:仁皇帝 庙号:圣祖
陵寝:景陵(清东陵)  
父亲:顺治帝 祖母:孝庄文太皇太后
子女:35子,20女
继位人:胤禛(雍正)
最得意:16岁智擒辅臣鳌拜
最失意:三丧皇后
最不幸:幼年丧父、丧母 康熙简介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一、背景说明康熙初年,清政府确立了对全国的统治,但在中央鳌拜专权,在地方割据势力尚未清除,满汉民族矛盾尚未平息,对边疆地区如台湾和西藏还没有完成有效的控制,游牧于漠西和漠北的蒙古各部需要加强管理;沙俄势力东来,侵入了我国的黑龙江流域。
国家安定、民族团结和抵御外侮是其重大的使命。二、主要措施1、平定“三藩”之乱(三藩、策略、意义)
2、降服郑克塽,设立台湾府(时间、意义)
3、平定漠西蒙古准葛尔部贵族葛尔丹的叛乱
4、多伦会盟(知识链接)
5、册封五世班禅为“班禅额尔德尼”,加强对西藏管理巩固统一国家维护国家主权6、抗击沙俄侵略,订立《尼布楚条约》三、结果和意义1、促进了民族融合。
2、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3、为今天我们统一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清朝前期的领土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尔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近的钓鱼岛、赤尾屿,南包南海诸岛。是亚洲东部最大的国家。抵制外来侵略对康熙帝的评价康熙帝的自我评价
晚年的康熙帝曾对自己的一生作过评价,他引用诸葛亮的话,“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后人对康熙的评价关于康熙学习继承汉族文化的评价学习汉文化的目的是为了重建封建秩序,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关于康熙帝的经济决策及其评价1、重视农业生产的发展,固守农本思想实行“更名田”。更名田又叫“更名地”“更明地”,明朝藩王田庄遍布各地,明末农民战争中,明代诸王宗室大都被杀被逐,丧亡殆尽。清初许多农民继续耕种藩王田庄的土地,也有部分土地因无人耕种而抛荒。康熙八年(1669年)政府下令“将前明废藩田产给予原种之人,改为民产,号为更名地,永为世业”,更名田的实施,对于鼓励农民从事农业生产,开发荒地起了一定的作用。
摊丁入亩。又称“摊丁入地”,是将丁银并入田赋征收。为了保证丁税征收,掌握人口实数,清廷实行地丁合一、摊丁入亩的政策。康熙五十一年(1712),清廷规定以康熙五十年的丁税额数作为定额,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这一措施为人口的繁衍提供了有利条件;丁银和田赋以田亩为征税对象,简化了税种,是税役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生产的发展,顺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鼓励垦荒,修治黄河。有力的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2、严格限制手工工场和对外贸易的发展。历史纵横——康熙智擒螯拜顺治死后,辅政大臣螯拜开始骄横跋扈。康熙14岁亲政后,螯拜仍然专权,时有侵犯皇权,少年皇帝决心除掉他。康熙挑选十几名身强力壮的侍卫,天天练习摔交,螯拜误以为康熙是个不务政事、贪玩的孩子,暗自高兴。有一天康熙单独召见螯拜,螯拜刚进宫廷门槛,突然从两旁冲出一群少年,将其按住捆绑起来,随即康熙列举了螯拜欺君擅权、结党乱政的30条大罪,但却免他一死,禁止株连。从而稳定了朝廷秩序,总揽朝政大权。 郑成功驱逐荷兰侵略者,维护了中国领土完整和民族尊严,是民族英雄,有利于台湾的早期开发。 与清政府分庭抗衡,形成分裂状态,不利于国家的统一。探 究 如何认识郑成功收复台湾与郑氏集团
对抗清政府的两种做法?  康熙时,蒙古族分为漠南蒙古、漠北蒙古和漠西蒙古三个部分。除了漠南蒙古早已归属清朝外,其他两部也都臣服了清朝。准噶尔是漠西蒙古的一支,本来在伊犁一带过游牧生活。 自从噶尔丹(1644—1697)统治准噶尔部以后,他野心勃勃,先兼并了漠西蒙古其他 部落,又向东进攻漠北蒙古。漠北蒙古 抵抗失败后逃到漠南,请求清朝政 府保护。噶尔丹自以为有沙俄撑腰, 十分骄横,以追击漠北蒙古为名, 大举进犯漠南,威胁到中央王朝。平定准噶尔部 材料一:噶尔丹自立为准噶尔汗。他向康熙帝提出:“圣上君南方,我长北方。”1690年,在沙俄支持下,他悍然进军内蒙古,康熙帝亲自带兵在乌兰布通打败噶尔丹。1696年,康熙帝再败噶尔丹于昭莫多。噶尔丹众叛亲离,次年服毒自杀。
—《中国通史全编》(下)
材料二:“四月天山路,今朝瀚海行。积沙流绝塞,落日度连营。战伐因生罪,驰驱为息兵。敢云黄屋重?辛苦事亲征。”
—康熙 思考:康熙平定噶尔丹叛乱的主要历史作用是什么?为了能长久“息兵”,康熙对蒙、藏还采取了什么措施?有何作用?巩固了统治,维护了国家统一。
加强与蒙藏民族的团结,尊重喇嘛教,特封四大活佛,分而治之。
促进了民族融合,巩固了统治。康熙尊崇儒家文化,恢复开科取士,廷揽汉族文士
康熙十七年(1678),曾开“博学鸿儒科”,由在京三品以上大臣,在外各地督抚,保荐有一定才学和声望的知识分子,直接进行殿试,只考诗赋,不考八股,一经录取,即授翰林院官职。这一次“特科”,招罗了汉族知识分子中的“名儒”如朱彝尊、汤斌、毛奇龄等143 人。 缓和了阶级、民族矛盾,加快了满族文化的发展步伐。 《尼布楚条约》意义: 1.双方平等协商下签署的平等条约; 2.肯定了“两江一岛”属中国。 (即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和库页岛)
3.从法律上确定了中俄东段边界,也是中国和西方国家签订的第一个平等条约噶尔丹的侄儿策妄阿那布坦攻占西藏。公元1720年,康熙帝又派兵远征西藏,驱逐了策妄阿那布坦,护送达赖喇嘛六世进藏。以后,清政府又在拉萨设置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册封五世班禅 三大措施:册封制度、驻藏大臣、金瓶掣签
按喇嘛教的说法,在达赖和班禅逝世时出生的男孩,为他们的“转世灵童”。以往,达赖、班禅转世制度很不严密,常常出现几个同时出生的男孩争夺转世灵童地位的矛盾。为了防止这一弊端,乾隆帝颁发金瓶,由驻藏大臣将找到的“灵童”们的名字,写在象牙签上,投入金瓶中,由喇嘛诵经后,经驻藏大臣主持,摇动金瓶抽签。中签的灵童,报中央政府批准后,即为合法的继承人。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知识结构面临危机边疆危机内地危机宫廷危机智擒鳌拜平定三藩统一台湾平定准噶尔部 尊崇儒家文化解决措施作 用巩固
维护缓和、加快稳定、显示评价缔造、巩固、奠基抗击沙俄入侵 课标:评述康熙帝在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 评价康熙
册封五世班禅 材料一:痛哉!吾台民。从此不得为大清国之民也!吾大清国皇帝何尝弃吾台民哉!… … (2005年江苏高考) ——1895年《台湾人民抗战檄文》
材料二:两岸同胞要共同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活动。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任何涉及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问题,必须由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共同决定。—选自《胡锦涛十七大报告》思考:材料一、二反映的共同主张是什么?从中说明了什么?反对把台湾从祖国分割出去,要维护国家主权。
说明统一台湾是两岸人民的共同心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后人对康熙帝的评价问题 两种不同的评价观点
一种观点是对康熙的称颂——是一位杰出的封建帝王。 另一种观点是对康熙的重新评价——延误了历史的进程,认为康熙帝有才无识,没有把握住历史的机遇,因循误国。所谓的“康乾盛世”只能说是落日的余辉。课外延伸一种观点是对康熙的称颂——是一位杰出的封建帝王。
1、机智果敢。十六岁智擒螯拜,稳定了朝廷秩序。
2、维护并巩固了国家统一。平定三藩之乱和准葛尔贵族葛尔丹的叛乱,派兵攻入台湾设立台 湾府;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统治;组织雅克萨之战,迫使俄国签定《尼不楚条约》维护了国家的领土主权。
3、学识渊博,弘扬了中国古代文化。一生苦研儒学,推崇程朱理学,开博学鸿儒科,编撰《古今图书集成》《全唐诗》《康熙字典》。
4、重视农业发展。实行更名田制度和摊丁入亩制度,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5、拉开了长达150年的“康乾盛世”的序幕。17—18世纪中国与欧美发展特点[思考探究]
1、“四月天山路,今朝瀚海行。积沙流绝塞,落日度连营,战伐因声罪,驰驱为息兵。敢云黄屋重?辛苦事亲征。”与康熙这首诗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平定三藩叛乱   B清军进入台湾
C平定噶尔丹叛乱   D收复雅克萨之战
2、康熙帝即位后面临的问题有( )
①郑氏家族割据台湾 ②噶尔丹妄图分治西北 ③驻藏大臣长驻拉萨 ④沙俄侵入黑龙江流域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3、康熙帝在《中秋日闻海上捷音》中写道:“万里扶桑早挂弓,水犀军指岛门空。”他的这首诗与下列哪一历史事件相关( )
A螯拜集团被铲除 B清军平定三藩
C郑成功收复台湾 D清军进入台湾CAD[思考探究]
1、郑经死后,康熙帝抓住时机,命清军进入台湾,对此事最正确的评价是( )
A 坚持了国家统一的立场 B 消灭了明朝的残余势力
C 扩大了清朝的统治区域 D驱除了外来势力的入侵
2、下列哪一事件的性质与其它事件根本不同( )
A平定三藩 B统一台湾 C雅克萨之战 D平定准噶尔叛乱
3、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初设立台湾府的相同历史作用是( )
A驱逐殖民势力 B加强对边疆的管辖
C巩固东南海防 D维护国家主权完整
4、康熙帝特别尊重喇嘛教,主要是为了( )
A促进中国佛教文化的发展 B缓和日益激化的民族矛盾
C 尊重蒙藏等族的文化传统 D巩固对蒙藏地区的统治
5、康熙帝曾评价自己的一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对历史发展作出的最突出的贡献是( )
A通过抗击外来侵略维护了国家的主权 B将清政府的统治扩展到全国
C缔造了巩固和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D尊重和弘扬各民族传统文化ACDDC ⑴贡献:
①巩固统一国家的活动(对内):A平定三藩;B收复台湾:收复后台湾隶属福建省。促进了台湾开发,巩固了海防。C三征噶尔丹,打击了新疆蒙古分裂力量。D册封五世班禅,加强对西藏的管辖。
②维护国家主权的活动(对外):抗击沙俄入侵,组织两次雅克萨之战,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肯定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⑵局限:对内专制(文字狱等),对外轻视西方(未能紧跟先进潮流,为后来被侵略埋下战败隐患)
⑶历史影响:扫除了地方割据势力,抗击了外来侵略,基本奠定了中国版图,推动了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他开创了我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繁荣时代——康乾盛世。是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 康熙帝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做出了什么贡献?
如何对他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呢? 试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对外方面对比康熙时代的东西方世界。说明了什么问题?政治: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强化;西方逐步确立资本主义制度。
经济:中国封建经济持续发展,重农抑商资本主义萌芽受阻;西方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处于工业革命前夕。
思想文化:中国实行思想文化专制政策;产生批判封建君主专制的思想;传统科技逐渐落后于世界;西学东渐。西方启蒙运动兴起,近代科技形成。
对外:中国逐渐走向闭关锁国;西方对外殖民扩张。
说明:中国逐渐落后世界,康乾盛世是落日的余辉。评述秦始皇、唐太宗、康熙帝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巩固所作出的贡献。
秦始皇: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王朝,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①灭六国,结束分裂,建立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初步建立和奠定了中国现有的疆域的基础。②废分封,行郡县,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③为巩固统治推行了一系列措施和政策,尤其是统一文字、度量衡、货币等有利于国家统一和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中华民族的形成。④修筑长城,兴修水利,这些工程虽耗费大,但却遗泽千年,保障内地生产,开发边疆经济,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唐太宗:对国内各民族实行开明的民族团结政策,在突厥地区设羁縻府州和安西都护府,加强管理,对吐蕃实行和亲政策,促进了民族团结和发展。唐太宗的民族政策和措施揭开了中国民族关系史的新篇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入鼎盛时期。
康熙帝:平定三藩叛乱;收复台湾设台湾府;平定噶尔丹叛乱;尊重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加强与汉、蒙、藏族的团结;两次组织雅克萨自卫战,签订《尼布楚条约》。以上措施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维护了国家主权,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