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永远新生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把握作者的观点,理清文章段落层次。
2.精读课文,理解重点语句。(难点)
3.赏析并学习本文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大英博物馆曾为一位中国画家推出了一项前所未有的展览,这位作家的作品创下了中国国画在国际画价的最高纪录。这个人就是学贯中西的艺术大师——吴冠中,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作品《永远新生》。
二、预习展示
1.走近作者。
吴冠中(1919—2010),当代油画家、国画家,是学贯中西的艺术大师。他的油画代表作有《长江三峡》《鲁迅的故乡》等。中国画代表作有《春雪》《狮子林》《长城》等。
2.解说题目。
本文选自《文艺研究》1999年第3期。这是著名油画家、国画家吴冠中先生为《世界现代艺术图典》一书所做的序。题目“永远新生”是本文中心论点的中心词。作者就怎样才能使艺术永远新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即只有不断地反传统才能使艺术永远新生。
3.读准字音。
筛选(shāi) 卞和(biàn) 梵高(fàn) 衰颓(tuí)
糟粕(pò)
妄想(wàng)
向隅(yú)
猎奇(liè)
4.理解词语。
向隅:面对着屋子的一个角落,比喻非常孤立或得不到机会而失望。
衰颓:衰弱颓废。
孤陋寡闻:学识浅陋,见闻不广。
糟粕:原指酒糟、豆渣之类的粗劣食物,现比喻粗劣而没有价值的东西。
猎奇:搜寻奇异的事物。
洋洋大观:形容事物美好繁多。
自以为是:认为自己的看法做法都正确,不接受别人的意见。
三、合作探究
(一)朗读课文,明确观点,理清层次。
1.阅读课文,简要说一说,在作者看来艺术怎样才能做到“永远新生”?
明确:做到了“反传统,反反传统,反反反传统”和“引入异种”,就能使艺术“永远新生”。
2.细读下列文字,并回答问题。
保管传统的孝子和盲目崇外的浪子都不是创造者,也许回头浪子倒居于优势,既跨越了孤陋寡闻,又立足于土生土长。
(1)这段文字用形象的语言讲了一个怎样的观点?
明确:这段形象的文字讲了这样一个观点:那些扎根于中国传统艺术,并学习、引入外国艺术精华的人有可能是中国传统艺术的创新者。
(2)你能举出实例来支持这个观点吗?
明确:例如著名的画家徐悲鸿、本文作者吴冠中都是扎根于中国绘画传统、又精于西洋艺术的大艺术家,他们的绘画都经历了一个不断反传统的、引入新异种的过程,所以他们都有所创新。
3.默读课文,划分本文层次,并概括大意。
明确:本文共4个自然段,以“艺术生命力”为线索,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论述世界上众多的艺术珍品都经历了时间的考验与筛选。
第二部分(2):论述艺术传统具有强劲的生命力,是由于不断反传统使之永远新生;异种的引入是艺术创新的关键所在。
第三部分(3):表达对《世界现代艺术图典》出版的肯定和支持。
第四部分(4):论述能够使中国传统艺术永远新生、不断创新的人是那些既继承了中国艺术传统又积极学习、引进西方艺术精华的人。
(二)师生共同探讨,赏析重点语句。
1.“历史太悠久了,传统之所以有如此强劲的生命力,正是由于反传统,反反传统,反反反传统的不断发展,永远新生。”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明确:“反”字的叠加运用,体现了哲学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概括地反映了艺术发展的事实:艺术传统具有强劲的生命力,是由于不断的反传统使之永远新生。
2.“现代中国人同现代外国人之间的距离将愈来愈缩小,感情的传染愈来愈迅速。同是今日地球人,地球又愈来愈缩小,彼此间的交往日益亲密,相互的了解也逐步深入了。”怎样理解这句话?
明确:地球愈来愈缩小(指交通、通讯的方便),彼此间交往日益亲密,了解也逐步深入的情况。现代外国人之间的距离也越来越小,感情的交流也越来越迅速。这是世界的潮流。
(三)品析写作特点。
本文写作特点很独特,请从以下方面结合课文进行品析。
1.文章高度浓缩,环环相扣,登高俯视,立意高远。
明确:作者站在中国艺术发展史的高度,指出:中国艺术传统之所以有极强的生命力,正是由于不断反传统,才使之永远新生,其中包括异种的不断引入。作者以此来支持《世界现代艺术图典》的出版,给予了高度评价,序文仅七八百字,但环环相扣,极具说服力,乃一派大家风范。
2.比喻论证,生动形象,说理透彻。
明确:文中多处用到比喻论证,使说理更为形象透彻,如“空手回”“一脚踢死”“绊脚石”,形象地描画出了对本文艺术的一概否定者,论证了引入异种并不容易。再如结尾句以“保管传统的孝子”“盲目崇外的浪子”“回头浪子”三种人的对比,形象生动地论证了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的人应是怎样的人。
3.用典型事例证明观点,行文干净利落。
明确:文章在叙述事例时,典型而又干净利落,这是因为议论文的记叙是为了证明论点,所以叙事力求干净利落,尽量用点睛之笔直取要害,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
四、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文是著名艺术大师吴冠中先生为《世界现代艺术图典》一书所做的序。我从作者和标题开始导入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后,理清文章思路。重点让学生赏析课文中的重要语句,这一环节,除了让学生在了解文题的基础上多朗读这些语句外,特别注重师生共同探讨来理解重点语句,从而水到渠成地把握文章主旨。另外对本文精妙的写作特点进行了具体分析,希望学生可以揣摩学习。
不足:对于课文以议论为主兼以适当的叙述的写法并未明确详细点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