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南州六月荔枝丹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了解本文先主后次、由表及里、从实到虚的说明顺序。(重难点)
2.按要求筛选信息,培养学生阅读科技说明文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荔枝,是一种生长在南方的水果,味道鲜美。宋代诗人苏轼曾有诗云:“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足见他对荔枝的喜爱。科普作家贾祖璋在《南州六月荔枝丹》中,系统地介绍了荔枝的知识。
二、预习展示
1.读准字音。
红缯(zēng)
紫绡(xiāo)
澧酪(lǐ
lào)
龟裂(jūn)
绛(jiàng)
渣滓(zǐ)
萌蘖(niè)
啖(dàn)
2.理解词语。
钻牛角尖:比喻费力钻研无法解决、得不到结果的问题。
术语:某一学科中的专门用语。
龟裂:呈现出许多裂纹。
绚丽:灿烂美丽。
吹嘘:夸张地宣扬。
萌蘖:指植物长出新芽。
不了了之:指把没有办完的事情或需要解决的问题放在一边不去管它,就算完事。
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规定适宜的方法。
三、合作探究
(一)精读课文,理清思路和文章说明顺序。
1.精读课文,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
明确:全文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1—10):介绍荔枝的生态知识。
第一层:(1)用幼年时对荔枝的疑问引出说明的对象,提出要说明的问题,是全文展开说明的总纲。
第二层:(2-5)介绍荔枝果实的外部形态。
第三层:(6-10)介绍荔枝果实的内部组织。
第二部分(11—14):介绍荔枝的生产知识。
2.小组讨论,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明确:本文是把荔枝作为水果来介绍的,按照从主到次,由表及里的顺序来写。课文主要介绍荔枝的生态特征,次要介绍荔枝的生产情况。在介绍果实时,又根据它的结构特点,采用了由外到内,由表及里的空间顺序。在说明荔枝果实的外部特征时,又按照壳面构造、色泽、外形、大小、重量的观察顺序来写。这样既突出了荔枝的形态特征,又说明了有关它的其他知识。
(二)细读课文,按要求筛选信息,培养学生阅读科技说明文的能力。
结合课文内容,小组讨论,分析下列句子正确与否。
1.荔枝大多数是深红色或紫色的。
2.我们吃的这部分荔枝是荔枝真正的果肉。
3.荔枝的肉是白色半透明的,说它“莹白如冰雪”完全正确。
4.古代讲荔枝的书共有十三种。
5.能产荔枝的地区,应该大力发展荔枝的生产。
6.荔枝的成熟期,福建是四月下旬到七月,广东是六月下旬到八月,都以七月为盛期。
提示:科技说明文的阅读主要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理解重要语句的能力,其中筛选信息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查。
明确:①在原文的基础上,增加或减少个别词语。如上面第3句原文是“荔枝的肉大多数白色半透明”,所以这个表述是不准确的;②在原文的基础上,替换个别词语。如上面第5句原文是“盛产荔枝的地区”,把“盛”替换为“能”。表意大不相同;③在原文的基础上,颠倒个别词语的顺序。如上面第6句原文是“广东是四月下旬到七月,福建是六月下旬到八月”,应把“广东”与“福建”的位置调换;④在原文的基础上,增加或删减附加条件。如上面第1、4句与原文相比,分别少了“成熟的荔枝”“现在知道的”条件,所以这两个表述是不准确的;⑤根据文章,逻辑推理。如第2句,根据原文内容,荔枝的真正的果肉应是连同果壳扔掉的那一层膜,所以这个判断也是不准确的。
四、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本文作者引用诗词典故的作用。
2.分析文章的说明方法,把握其表达效果。(重点)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的科学性和文学性。(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理清了作者的写作思路,对荔枝有了一个整体性的了解,接下来,让我们继续来了解和探讨这篇文章所用的说明方法及其语言特点。
二、预习展示
1.阅读课文,找出文中引用的诗文,并说明其作用。
明确:《荔枝图序》说明荔枝的外形及内部特征。《咏荔枝膜》说明荔枝膜的轻薄。《过华清宫绝句》中的第一首诗说明荔枝的不耐贮藏。苏轼的诗突出苏轼对荔枝的喜爱。
2.文中引用了哪些掌故,作用是什么?
明确:唐明皇宠幸杨贵妃派人兼程送荔枝,说明荔枝不耐贮藏。宋徽宗移荔枝于宣和殿,说明荔枝性喜温暖。文征明说顾氏种活荔枝的事,说明荔枝性喜温暖。
3.文中引用了哪些比喻,作用是什么?
明确:绛囊、红星、珊瑚珠,说明荔枝颜色红的特点。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重,说明荔枝成林成片的绚丽美景。
三、合作探究
(一)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这篇课文在介绍有关荔枝的科学知识时,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举例说明,并体会其作用。四人一小组进行讨论,并选出代表发言。
明确:1.打比方:使说明的事物更生动形象,让读者更易理解。如:把荔枝比作“绛囊”“红星”“珊瑚珠”,把成片的荔枝林比作“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重”,把稀奇的荔枝品种比作“细长如指形的‘龙牙’、圆小如珠的‘珍珠’”等等。
2.列数字,使得事实确凿,更具说服力。如:介绍荔枝大小时说,“通常是直径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如介绍荔枝贮藏时说,“现经研究证实,温度保持在1℃到5℃,可贮藏三十天左右”;等等。
3.举例子,增强文章的厚重感和说服力。如:唐明皇为了让杨贵妃吃上鲜荔枝,“就要派人兼程飞骑从南方远送长安或洛阳”;如:为证明广东很早就有荔枝,用了“南越王尉佗曾向汉高祖进贡荔枝”的例子。
4.引用,既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色彩,又充实了文章的内容,因而也更能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本文最突出的说明方法是引用。引用古诗文、史料、故事多达十余处。举例略。
(二)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的科学性、文学性。
本文是一篇科学小品,既有一般说明文的特点,又有清新的诗意。
1.本文科学性的特点体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①限制性词语的运用。“现在科学发达,使荔枝北移,将来也许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作者用揣测语气,说将来有可能发生这样的事,如果改成“将来是完全可能的事”,就变成了肯定语气,指将来必然产生的事实。②语言的科学性还表现在确数、约数的运用上,如“一年开花两次”,“大的重六十克”,“通常是直径三四厘米”等等。③语言的科学性还表现在语言的周密上,如“成熟的荔枝,大多数……紫色”中的“大多数”,“荔枝大小,通常是直径三四厘米”中的“通常”,“荔枝肉的细胞壁特别薄,……一般都不留渣滓”中的“一般”,“荔枝晒干或烘干……完全失去洁白的面貌”中的“完全”等等。
2.本文语言的文学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本文语言的文学性主要体现在引用古诗文、史料、故事上。文章从标题开始,相继引用了陈辉、郭明章、邓肃、徐
、杜牧、苏轼等诗人的诗句,既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色彩,又充实了文章的内容。
四、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南州六月荔枝丹》说明的对象是荔枝,说明的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内心。教学过程中,从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开始,并且锻炼学生筛选和概括文章要点的能力,从而达到对文章内容具体而深刻的理解。课堂上,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强,能准确快速地捕捉到主要信息。另外,我的重点是引导学生理解科普说明文内容充实丰富、语言生动活泼的特点;理解“引用”这种说明方法在本文中的运用。
不足之处:从课堂反应来看,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活动参与度高,知道怎样收集资料,怎样把说明文写得的生动形象,对语文与生活、科学与情感关系的认识有了一定程度的加深。由于时间所限,学生活动的时间空间受到了一定限制,学生的学习要求还不能一一满足,教学效果还需要进一步巩固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