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课件+教案+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0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课件+教案+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7.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11-16 09:12:25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火车和轮船、有线电报、照相和电影、新闻报纸和出版事业等在中国的出现及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
2.过程与方法
理解资料处理信息认识近代工业文明的传入,使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顺应人类历史潮流的变化,是历史的进步;同时 也使中华民族付出了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沉重代价认识作用分析利弊。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社会进步发展观点工业文明的传入,在改造中国社会物质文 明的同时,也改造着中国人的文化生活和社会习俗。
【教学重点】
掌握交通、通讯、社会习俗、文化生活变化的史实
【教学难点】
分析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感悟社 会生活变化之中历史的进步。
【教学方法】
情境讨论式教学法、启发式谈话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视频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放假了,放假了,一听到这个消息是不是有点小激动呢?同学们,你打算利用假期干什么呢?八年级学生小Q正在考虑利用假期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去北京?去上海?这些对我们来说都不是个事了。只要我们喜欢,火车、飞机、高铁、汽车都可以,可是这些对100多年前的中国人来说可就没有那么简单了。那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又是怎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打开尘封的记忆,走进一百多年前的中国,感受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二、新课学习
(一)交通工具
1.教师组织学生思考问题:近代以前人们的交通工具有哪些?
学生回答:轿子、人力车、木船、骑马等
教师总结:近代以前,交通工具主要利用人力、畜力、自然力等,速度慢,落后。
2、学生阅读教材,回答问题:近代以后,交通工具有哪些变化?
①轮船出现:我国建造的第一艘轮船:“黄鹄号”。1864年1月,徐寿和华蘅芳合作制成一艘木壳轮船“黄鹄”号,船长50余尺,时速40余里,是中国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1868年9月,徐寿与其子科学家徐建寅在江南制造总局制造了第一号火轮“恬吉”号(载重达600吨)。
②早期火车:火车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1876年,英国商人在中国修筑的第一条正式投入运营的铁路——淞沪铁路。淞沪铁路是中国最早建成的一条铁路,原为吴淞铁路,由英国商人投资兴建,1876年7月3日通车营业,引起轰动。8月3日,因碾死一名士兵,沿途居民阻止列车继续运行。10月24日,清政府出银28.5万两买下,并于次年10月予以拆毁。1881年,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起自唐山,止于胥各庄(今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长9.7公里。现为北京至沈阳铁路的一段。于1881年5月开工兴建,11月完工。由于这段铁路用骡马牵引货车,所以被世人称为“马车铁路”。
③中国人对火车的反应:光绪二年(1876)沪淞铁路通车,中国人就是在这儿,第一次听到了火车的汽笛声。参加淞沪铁路通车典礼的一位记者在《申报》上写文章说:“火车为华人素未经见,不知其危险安妥,而(乘客中)妇女及小孩竟居其大半”“先闻摇铃之声”“又继以汽笛数声,而即闻 作响声者,车即由渐而快驶矣。坐车者面带喜色,旁观者亦皆喝彩,注目凝视。”
3、教师出示材料,学生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夫地方之有铁路,譬如人身血脉流通,手足灵捷……其未建铁路者,则如风痹之人,半体不遂,举动不灵,横逆之来,无可相助,亦惟任其侮辱而莫之御。
——郑观应《盛世危言》
问题:火车和轮船的出现,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哪些影响?
答案:方便了人们的出行,促进了商品的流通。
(二)、通讯工具
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近代以前,人们怎么交流信息呢?
学生回答:民间主要是代捎信件,官方有驿站等。
2、学生阅读教材,回答问题:近代以后,通讯方式有何变化?
①早期电报:最早是有线电报,主要用于官商通报,后来又出现了无线电报,主要是用于军事目的。
②早期电话,这种手摇电话机,摇动的是一台小直流发动机,电压有七八十伏。它的作用是发出信号,如果有人工总机,总机上和这部话机相应的磁铁让一个表示信号的金属片翻下并响铃,总机的值班人员就用插头和这部话机接通对话,根据要求连接通话。打完电话后,还要手摇一次,告知总机。如果忘记了,时间太长,值班员和反摇这部分机,分机就会振铃。 如果就是两部这样的手摇电话机直接连接,一部手摇,另一部就振铃。个别达官贵人和外国人使用,普及率非常低。
(三)、社会娱乐
1、照相的出现
教师出示早期照相机的照片,作简单介绍。出示图片:慈禧和其它皇宫的妇女的照片,让学生感受真实的慈禧是什么样的,进而感受照相的作用。教师继续出示照片:普通妇女的合影和八国联军斩杀义和团的情景。这些历史遗留下来的照片,成为今天我们研究历史的重要的资料。
2、电影的出现
①《定军山》:我国第一部无声电影是1905年拍摄的、由京剧大师谭鑫培先生主演的京剧片《定军山》。1904年,也就是《定军山》拍摄一年前,慈禧太后七十寿辰之际,英国驻北京公使曾进献放映机一架、影片数套庆贺。英国公使敬献的放映机质量一般,放映技术恐怕也了了,这次皇家放映实验中途突然发生爆炸。慈禧老太太以为这是一个不吉利的兆头,当即下达了一个不准再在宫里放映电影的命令 。
②《歌女红牡丹》:这部拍摄于1930年的影片,描写的是一京剧名伶红牡丹,嫁了一个吃喝嫖赌、肆意挥霍的恶丈夫。但她忍气吞声,逆来顺受,终因染病而倒嗓,名声一落千丈,收入骤减。丈夫遂变本加厉施以虐待,甚至将亲生女儿卖人娼门,以还赌债。红牡丹丈夫卖女后,受良心谴责,最后误失杀人被捕人狱。当女儿由一直追求着红牡丹的富商赎还后,软弱的红牡丹又一次原谅了丈夫。
③《渔光曲》:中国第一部在国际电影节获奖的影片。《渔光曲》这是一个渔民家庭的悲惨故事。故事发生在旧中国东海渔村一个贫苦善良的渔民家里。他叫徐福,被渔霸欺压剥削得一贫如洗。一个狂风暴雨的晚上,他的妻子生下了双胞胎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为了养活一家老小,徐福到海上打鱼,不幸葬身大海。父亲早亡的小猫、小猴在母亲的拉扯下长大,租何家船以捕鱼为生。因军阀混战,生计无法维持。后来,小猴不幸受重伤,在姐姐凄婉的《渔光曲》歌声中死去。 《渔光曲》于1934年6月在上海公映后,连映3个月,造成轰动效应。主题歌《渔光曲》十几万张唱片一抢而空。1935年2月,《渔光曲》在莫斯科举行的国际电影节上获得“荣誉奖”,成为中国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影片,从而使本片编导蔡楚生一跃而成为世界性的电影艺术家。
3、动脑筋:学生小组讨论,无声电影里的人物说话没有声音,用什么方法可以让观众知道他(她)在说什么?
学生回答:无声电影可以采用字幕、朗读、录音机或留声机配音等方式让观众明白电影人物说的是什么。
(四)、大众传媒
1、申报:教师出示《申报》的照片,并作以简单介绍:1872年在上海创办,刊载新闻、评论、广告等内容,是旧中国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份报纸。
2、报纸一经出现就受到人们的欢迎,报纸成为当时交流作息、传播思想、登载广告的重要媒介。中国近代重要的报纸主要有以下几种:维新变法运动时期的《万国公报》,宣传维新变法思想;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报》,宣传民主革命思想;新文化运动的《新青年》、《每周评论》,宣传民主、科学。
3、出示商务印书馆的图片。商务印书馆——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
4、小组讨论问题:有的报纸上的广告太夸张了,那是不是说明它在欺骗读者呢?
小女孩说的对,广告太夸张,明显不符合事实,所以是骗人的。言之有理即可。
(五)社会习俗
1、播放视频:清末民初剪辫运动,通过视频让学生亲身感受社会习俗的变化
出示图片,清代男子的辫子、辛亥革命时期军警给男子剪辫子、溥仪剪辫装。
2、出示近代男子的发式,清爽、卫生。
3、服饰变化:出示图片清代的便服:马褂和官服。近代以后,男子服饰的变化,西装和中山装开始出现。
教师补充:20世纪30年代,中山装的造型被赋予了革命及建国的含义:前襟的四个口袋代表礼,义,廉,耻;袋盖为倒笔架形,寓意以文治国;前襟的扣子改为五个,寓意国民党五权分立这有别于西方国家的三权分立;袖口的三个扣子代表三民主义;衣领为封闭竖领。表示“三省吾身”严谨治身的理念。
4、近代女装的变化:出示图片,清代妇女旗袍;近代以来妇女改良版旗袍。
5、废除缠足:教师出示图片,古代妇女的缠足。缠足是旧中国的陋习,是对女性的严重摧残。
社会进步,妇女解放首先从废除缠足开始,天足运动开始兴起。出现图片,民国时期时尚海报。由此可以看出,妇女以天足为美。
6、礼仪称呼的变化:学生思考 :人们在称呼和礼节方面有哪些变化?
预设答案:过去人们称呼老爷、大人、小人、草民,现在改称先生;过去人们见面行跪拜、作揖之礼,现在人们见面互相鞠躬、握手。
这说明过去人们受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束缚;辛亥革命后,民主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
7、小组讨论问题:为什么清末民初中国的社会生活会有如此大的变化?
预设答案:1、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例如:火车、轮船的出现,西装、照相、电影等都是由外国传入的。2、政府的重视。例如:废除缠足,男子剪辫等。3、辛亥革命的推动。
三、课堂总结
本课主要叙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鸦片战争后,在西方文明传入、社会发展、政府推动等因素的作用下,中国社会生活在交通工具、通讯工具、大众传媒、社会娱乐和社会习俗等方面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交通工具的变化主要有火车、轮船的出现。通讯工具的变化主要是电报、电话的出现。社会娱乐方面主要是照相、电影的出现。大众传媒主要是《申报》和商务印书馆等。社会习俗方面主要有剪发辫、废缠足、易服饰、改称呼、变礼仪。
四、课堂练习
1、近代以来,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显著变化。下列现象不可能发生的是( B )
A.1909年,张某乘坐火车,行驶在中国人自己设计修筑的铁路上
B.1910年,李某上网查询考试成绩
C.1911年,王某通过《中报》获得了武昌起义的消息
D.1912年.赵某穿着中山装参加宴会
2、在政府以法令形式强制推行后,男子剪掉辫子和女子停止缠足的做法逐渐被人们接受。这种情况最早应该发生在( A )
A.辛亥革命后
B.戊戌变法后
C.新文化运动后
D.五四运动后
3、在1905年的《申报》中可以阅读到的信息有( C )
①废止科举考试
②创立中国同盟会
③京张铁路通车
④第一部电影《定军山》拍摄成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4、在1898年的上海,一位清朝官员不可能做到的是( D )
A.阅读《申报》
B.参观“轮船招商局”
C.买一本商务印书馆编印的书籍
D.观看无声电影《定军山》
5、近代社会政治革新与风俗的变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下列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尚变化的是( D )
A.披件西洋衣,穿双西式履
B.阴阳合历,你过你的年, 我过我的年
C.宣读婚誓,互抉约指,携手同归
D.小脚一双三寸莲,作揖跪拜大人前
五、作业布置
1.背诵本课知识点
2.做练习册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社会生活的变化》一课是第六单元《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迁》的第二课,该单元分别从经济和社会生活两个角度阐述了中国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时期的一系列变化,本课侧重于以新式交通工具,大众传媒,西方娱乐方式,社会习俗等为代表,说明鸦片战争以来,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的步步深入,中国在社会生活领域里的变化。本册教材的一条主线索是中国社会被动地,踉踉跄跄地迈入近代化的过程,本课是讲述生活中的近代化,与第一课是并列关系,本课各子目之间也是并列关系。中国近代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变化的过程,实际上是中国被动地与国际接轨,融入世界的过程。中国近代化的步伐尽管艰难,但势不可挡。这是历史的进步。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6 页 (共 6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社会生活的变化》练习
一、填空题
1、中国出现的第一条正式运营的铁路是( )
2、我国拍摄的第一部无声电影是( )
3、我国拍摄的第一部有声电影是( )
4、中国第一部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的影片是( )
5、中国近代最著名的报纸是( )
6、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是( )
二、选择题
7、“啦啦啦……我是卖报的小行家……”,假如这位“小行家”卖的是我国近代第一份商业性报纸,那么他推销的是( )
A. 《申报》
B. 《万国公报》
C. 《新华日报》
D. 《国闻报》
8、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影片是( )
A. 《马路天使》
B. 《定军山》
C. 《杨乃武与小白菜》
D. 《马房失火》
9.假如你生活在19世纪末的上海,你不可能经历( )
A.乘火车出行
B.参观“轮船招商局”
C.发电报给亲友
D.在网吧聊天
10.“番菜争推一品香,西洋风味睹先尝。刀叉耀眼盆盘洁,我爱香槟酒一斛。”这首诗主要反映了中国近代 ( )
A.饮食习俗的西洋化
B.文化娱乐的大众化
C.服饰发型的革命化
D.称谓礼仪的平等化
11、2.下图生动再现了“剪辫子”的历史情境,它应该发生在 ( )
A. 辛亥革命时期
B. 洋务运动时期
C. 五四运动时期
D. 北伐战争时期
12、下列有关近代前期社会生活的描述,不符合史实的一项是( )
A.周某在《申报》上读到《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非常气愤
B.戊戌变法期间,郑某在商务印书馆担任编辑
C.吴某乘坐火车,沿京张铁路进京,参加科举考试
D.《辛丑条约》签订后,王某一家被迫从世代居住的东交民巷搬出
13.近代社会政治革新与风俗的变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下列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尚变化的是( )
A.披件西洋衣,穿双西式屐
B.阴阳合历,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
C.宣读婚誓,携手同归
D.小脚一双三寸莲,作揖跪拜大人前
14.“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兴,瓜皮帽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此民谣出现的时间是 ( )
A.辛亥革命以后
B.共产党的成立以后
C.北伐开始之后
D.抗日战争胜利之后
15.1913年,实业家张謇的大生纱厂要了解江汉平原的棉花等级、棉花价格等相关信息,最快捷的方式是:( )
A.乘轮船到湖北实地考察
B.在《申报》刊登有关广告
C.拍电报了解行情
D.邮寄信件了解行情
三、材料分析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所示电话机首先在中国出现是什么时候?
(2)材料二中图一、图二是两款新式服装,请分别写出其名称。
(3)材料三的表格中,辛亥革命前后这些礼节、称呼的变化表明了什么?
(4)上述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社会生活的变化》答案
一、填空题
1、淞沪铁路
2、《定军山》
3、《歌女红牡丹》
4、《渔光曲》
5、《申报》
6、商务印书馆
二、选择题
7.答案:A
解析 : 我国近代第一份商业性报纸是《申报》,故选A。《万国公报》是1868年在上海由林乐知等传教士创办的一份刊物;《新华日报》是最早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党的大型机关报;《国闻报》是清末维新派的报刊。
8.答案:B
9.答案:D
解析: 考察对科学发明出现时间的记忆。网络出现的时间是20世纪50年代,所以在材料提供的时间不可能出现,故选择D.
10.答案:A
解析: “番菜争推一品香,西洋风味睹先尝。刀叉耀眼盆盘洁,我爱香槟酒一斛。”体现的饮食方面的变化,故答案为A。
11.答案:A
12.答案:C
解析:由所学可知,《申报》是1872年创办,故A正确;商务印书馆创办于1897年,故B正确;1909年京张铁路通车,而1905年清政府就废止了科举考试,故C错误;《辛丑条约》规定,在东交民巷划分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故D正确。
13.答案:D
解析: “小脚一双三寸莲,作揖跪拜大人前”体现了旧中国妇女缠足陋习,无法体现民国初年社会风尚变化,故D错误。
14.答案:A
解析:题目材料体现了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迁,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大力提倡社会习俗要废旧立新,男子剪发辫,女子废除缠足,社会礼仪、称呼也发生了深刻变化 ,故答案为A。
15.答案:C
解析:注意题干关键信息“时间:1913年”、“最快捷”,由所学可知,答案为C。
三、材料分析
16、答案:(1)清末。
(2)新式旗袍;中山装。
(3)国民的人格平等观念已逐渐取代了传统的封建等级观念;体现了资产阶级追求平等的愿望。
(4)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势力的侵入,近代文明猛烈地冲击着封建传统,悄然改变着中国人的衣食住行、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其他言之有理也可)
解析:该题第1、2问,主要考查基础知识,由所学即可回答。第3问,辛亥革命前后废除了具有封建性的叩头、大人、老爷等,改之握手、先生、君等,体现了平等的思想。第4问,开放性问题,没有标准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4 页 (共 5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36张PPT)
人教版 八年级上册
社会生活的变化
导入
北京
上海
新授
交通工具
近代以前人们使用的交通工具有哪些?
新授
黄包车
快船
新授
近代以后交通工具有哪些变化?
“黄鹄号”
1864年1月,徐寿和华蘅芳合作制成一艘木壳轮船“黄鹄”号,船长50余尺,时速40余里,是中国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
新授
早期火车
淞沪铁路是中国最早建成的一条铁路,原为吴淞铁路,由英国商人投资兴建,1876年7月3日通车营业,引起轰动。8月3日,因碾死一名士兵,沿途居民阻止列车继续运行。10月24日,清政府出银28.5万两买下,并于次年10月予以拆毁。
新授
李鸿章视察唐胥铁路
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起自唐山,止于胥各庄(今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长9.7公里。现为北京至沈阳铁路的一段。于
1881年5月开工兴建,11月完工。由于这段铁路用骡马牵引货车,所以被世人称为“马车铁路”。
新授
中国人对火车的反应
妇女及小孩竟居其大半,先闻摇铃之声,又继以汽笛数声,而即闻 作响声者,车即由渐而快驶矣。坐车者面带喜色,旁观者亦皆喝彩,注目凝视。
新授
夫地方之有铁路,譬如人身血脉流通,手足灵捷……其未建铁路者,则如风痹之人,半体不遂,举动不灵,横逆之来,无可相助,亦惟任其侮辱而莫之御。
——郑观应《盛世危言》
火车和轮船的出现,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哪些影响?
使人们的出行速度大大加快
促进了商品的流通
通讯工具
新授
近代以前,人们怎么交流信息呢?
新授
早期电报机
最早是有线电报,主要用于官商通报,后来又出现了无线电报,主要是用于军事目的。
早期的手摇电话机,摇动的是一台小直流发动机。主要供个别达官贵人和外国人使用。
新授
社会娱乐
清朝有钱家庭合影
斩杀义和团
新授
《定军山》
《歌女红牡丹》
《渔光曲》
我国第一部无声电影。1905年拍摄,由京剧大师谭鑫培先生主演的京剧片。
我国第一部有声电影。
我国第一部在国际电影节获奖的影片。
新授
无声电影里的人物说话没有声音,用什么方法可以让观众知道他(她)在说什么?
字幕、朗读、录音机或留声机配音。
动脑筋
新授
大众传媒
《申报》,1872年在上海创办,刊载新闻、评论、广告等内容,是旧中国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份报纸。
新授
中国近代报刊
新授
20世纪初商务印书馆
商务印书馆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1897年创办于上海。
被日军炸后的商务印书馆
新授
有的报纸上的广告太夸张了,那是不是说明它在欺骗读者呢?
小女孩说的对,广告太夸张,明显不符合事实,所以是骗人的。
动脑筋
新授
社会习俗
新授
清朝梳辫图
辛亥革命后军警为行人剪辫子
新授
近代男子发式
新授
马褂
清官服
西装
中山装
新授
你 知 道 吗 ?
礼,义,廉,耻
以文治国
五权分立
三民主义
新授
清朝旗袍
近代女装的变化
民国旗袍
新授
古代女人的缠足
民国时期的时尚海报
新授
废除跪拜等,改为鞠躬、握手
革除 “大人”“老爷”等称呼,一律改称官职,并规定民间普通的称呼为“先生”或“君”。
新授
为什么清末民初中国的社会生活会有如此大的变化?
1、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
3、辛亥革命的推动
2、政府的重视
总结
具体表现
社 会 生 活 的 变 迁 交通工具
通讯手段
社会娱乐
大众传媒
社会习俗
火车、轮船
电报、电话
电影、照相
《申报》、商务印书馆
剪辫易服、变称呼礼仪
1. 近代以来,人们的社会生 活发生了显著变化。下列现象不可能发生的是( )
A.1909年,张某乘坐火车,行驶在中国人自己设计修筑的铁路上
B.1910年,李某上网查询考试成绩
C.1911年,王某通过《中报》获得了武昌起义的消息
D.1912年.赵某穿着中山装参加宴会
练习
B
2. 在政府以法令形式强制推行后,男子剪掉辫子和女子停止缠足的做法逐渐被人们接受。这种情况最早应该发生在( )
A.辛亥革命后
B.戊戌变法后
C.新文化运动后
D.五四运动后
练习
A
3.在1905年的《申报》中可以阅读到的信息有( )
①废止科举考试
②创立中国同盟会
③京张铁路通车
④第一部电影《定军山》拍摄成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练习
C
4.在1898年的上海,一位清朝官员不可能做到的是( )
A.阅读《申报》
B.参观“轮船招商局”
C.买一本商务印书馆编印的书籍
D.观看无声电影《定军山》
练习
D
5.近代社会政治革新与风俗的变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下列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尚变化的是( )
A.披件西洋衣,穿双西式履
B.阴阳合历,你过你的年, 我过我的年
C.宣读婚誓,互抉约指,携手同归
D.小脚一双三寸莲,作揖跪拜大人前
练习
D
作业
1.背诵本课知识点
2.做练习册
板书
社会生活的变化
交通工具:火车、轮船
通讯工具:电报、电话
社会娱乐:照相、电影
大众传媒:《申报》、商务印书馆
社会习俗:剪辫易服、改称呼礼仪
谢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