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课件+表格式教案+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课件+表格式教案+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新人教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11-16 10:10:48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单元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学科 七年级历史 学段 第一学段 年级 初一年级
教材 书名: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1.教学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1)课标要求: 通过北魏孝文帝改革,初步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2)整体感知教学内容 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 ( http: / / www.21cnjy.com )材第一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中的一课。它属于三国两晋南北朝史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而这一时期时间跨度大,分裂时间长,涉及众多政权、众多民族,线索多,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繁多。本课主要是深入认识魏晋南北朝史的时代特征,展现长期分裂局面最终走向统一的重要因素——民族的交往、交流和交融,还为后来隋唐的繁荣奠定基础,也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做出了贡献。2.学情分析:对于初一学生来说,知识积累和历史学科思维能力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在材料的阅读方面,还有些困难,思维能力以形象思维为主。
2.教学目标(含重、难点)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了解淝水之战,了解鲜卑民族的发展演变,认识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和改革促进了北朝民族交往、交流和交融的表现。过程与方法 学生学习阅读史料并提取有效信息,并练习运用抽象思维方式学习。结合史料了解鲜卑的发展来探究改革的历史发展必然性与可能性;结合史料分析讨论改革内容,认识改革的历史意义。情感态度价值观 孝文帝的改革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一次重要的改革,它适应了历史的发展潮流,促进了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教学重点】孝文帝改革内容及意义【教学难点】孝文帝改革的背景【教学方法】问题启发式教学法【教学资源】课件
3.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导入以南北朝时北朝民歌《木兰辞》 ( http: / / www.21cnjy.com )导入。提问:作品中的传奇女英雄花木兰在真实历史中会有原型吗?作品中提到当时最高统治者叫天子或可汗,可汗不是北方少数民族首领的特定称谓吗?我们要回答这些问题必须走进那个特殊时期。投影魏晋南北朝历史演进示意图。明确:分裂割据、 战乱不休、民族混杂。从220年曹魏建立政权三国开始到589年隋朝重新统一天下,这长达369年的分裂时期是如何一步步走向统一?让我们从中选取历史的一个个片段去深入了解 由熟悉的人物走进历史并思考问题 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探究创设历史情境,初步呈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替情况
讲授新课第一目 淝水之战 出示《东晋前秦形势图》,教师讲述前秦的疆域四至。请同学讲述“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东山再起”等历史故事。问题:根据历史故事分析,前秦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教师讲述战争结果。并过渡。淝水之战后,前秦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乱状态。 学生听讲并思考学生发言 根据地图建立空间概念增加历史课堂教学趣味性
第二目 北魏孝文帝改革 下面大家一起观看一段有关的视频。并思考这段视频反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特征有哪些? 1.北魏统一北方 鲜卑者,亦东胡之支也,别依鲜卑山,故因号焉。 ——《后汉书 乌桓鲜卑列传第八十》问题设计:这段史料介绍了鲜卑民族的名称来历是什么? 因山得名——鲜卑山。专家们多年研究确认鲜卑山即今天的大兴安岭北部一带。最终人们也找到了鲜卑人的发源地——噶仙洞。 出示地图《鲜卑迁徙路线示意图》动画演示。为了部族的发展,拓跋鲜卑的祖先从噶仙洞出 ( http: / / www.21cnjy.com )发,一路南迁。从射猎到游牧,从单一民族到与匈奴的交融,其势力越来越大,史书记载“兵利马疾,过于匈奴”、“控弦上马二十余万”,发展起了强大的骑兵部队。拓跋鲜卑人平时牧民,战时战士,在他们各自酋长的带领下,掠夺男女生口、牛马财物,然后颁赐瓜分,最终以武立国。出示地图《宋、北魏时期全图》这就是他们建立的政权——北魏。386年,拓跋珪建立政权;398年, ( http: / / www.21cnjy.com )拓跋珪称帝,定国号为“魏”(北魏);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北魏的控制区已经包括了中原农耕文明区域。2、入主中原的挑战1)游牧文明与农业文明的不同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游牧文明与农业文明的不同,完成表格。投影表格: 汉族 鲜卑生产方式 农耕 射猎——游牧生活方式 定居 不断迁徙政治生活 统一大帝国皇帝专制集权制度 部落联盟文化生活 先进 相对落后面对巨大的差异,北魏统治者们做出了如下的选择: 登国(386——395年)初,太祖散诸部落(解散部落),始同为编民(编入户籍的平民)。 其后离散诸部,分土定居,不听迁徙 ( http: / / www.21cnjy.com ),其君长大人皆同编户。 ——《魏书》 问题设计:拓跋鲜卑发生了哪些变化?解散部落,分给原部落成员土地开始从事农耕生活并定居下来。进入中原农耕区后拓跋鲜卑开始从游牧文明向农耕文明发展。 以上措施促使北魏统治下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大部分游牧部落的组织分解,加速部落内的阶级分化;推动拓跋社会生产的发展,加速其产业由游牧向农耕转化;剥夺部落贵族统领部落的权力,将他们与部民一起编为国家的“编民”,从而把拓跋社会纳入封建统治的轨道。 迁都平城,始建宫室,建宗庙,立社稷。 ——《魏书》初建台省,置刺史、太守、尚书郎以下官,悉用儒生为之。 ——《资治通鉴》问题设计:从史料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拓跋鲜卑进一步作了哪些调整? 定都,确立统治中心;仿照汉族建立官制,任用汉族知识分子等。这些都说明北魏统治者进兵中原后,因所统 ( http: / / www.21cnjy.com )治的地区和对象发生了变化,同时又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便逐步建立起一套以中原王朝统治方式为主、其原有模式为辅的制度。出示地图《西晋时内迁各族的分布与迁徙方向》出示材料:“(西晋)太康元年,平吴,大凡户二百四十五万九千八百四十,口一千六百一十六万三千八百六十三。” “是以东夷西戎,南蛮北狄……前后至者八 ( http: / / www.21cnjy.com )百七十余万口。” ——《晋书》提问:民族杂居会带来什么影响?明确:不同发展水平,不同的生活习俗,尤其对财富的争夺等造成众多矛盾的出现。材料: (汉人冉)闵躬率赵人诛 ( http: / / www.21cnjy.com )胡羯,无贵贱、男女、少长皆斩之,死者二十余万,尸诸城外,悉为野犬豺狼所食。 ——《晋书》 北魏统治集团强迫汉、氐、羌、匈奴等族人民充当步兵,打仗时令他们冲在前面,鲜卑骑兵督阵在后,常有被骑兵践踏而死者。 从道武占中山到孝文改制的90年中,记载 ( http: / / www.21cnjy.com )于史册的各族人民起义,超过70余次,遍及整个北方各地。 ——杜世铎《北魏史》设计问题:史料信息反映了什么矛盾?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交织在一起,给北方所有民族带来痛苦,也阻碍了北方的恢复和发展。 从嘎仙洞到黄河流域,鲜卑人在 ( http: / / www.21cnjy.com )与其它民族交往、交流和交融中不断发展壮大。北魏早期统治者们了解自己民族追求发展的目的,作为民族的最高领导者,必须带领自己的民族不断前进,必须巩固北魏政权在中原的统治。如何进一步解决这些问题?时代呼唤杰出人物的出现。他就是孝文帝拓跋宏。3.北魏孝文帝改革出示表格:孝文帝小档案 姓名拓跋宏又名元宏生卒年公元467~499年民族 鲜卑出生地 平城(今山西大同北)影响最大的人祖母冯太后(汉族)特长诗赋、史书传记、诸子百家喜爱的人物孔子、比干、周文王等问题设计:从小档案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拓跋宏的一生深受什么影响?深受汉文化影响。(1)推行均田制 485年出示史料: 西晋灭亡之后,北方长期处于战乱状态,中原地区的农业人口大量死亡或迁移,致使土地被大量抛荒,导致农业经济严重衰退。 ——许兆昌等著《魏晋南北朝简史》因战争造成土地荒芜、劳动力缺乏。对于农耕经济来说,这两者是发展的关键因素。所以北魏政权掌握大量土地。出示史料:15岁以上的男子可以受露田(种庄稼不栽树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土地)40亩,妇女受露田20亩;男子每人还可以受桑田(栽桑、枣、榆树的土地)20亩,作为世业(可以世代传承),不宜栽种桑树的地区,男子给麻田10亩,妇女5亩。 ——《魏书》 北魏统治者掌握着大量无主的荒地,又通过此项改革满足农民对土地的需求。问题设计:改革会产生哪些积极影响?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又调整了农民与地主的矛盾,推动了农业的恢复与发展。改革成效是巨大的,但改革的阻力也是巨大的,于是孝文帝在493年大胆地推行迁都洛阳的改革。(2)迁都洛阳 讲述迁都洛阳的故事。8月11出兵出发南征, 9月22到洛阳,9月30再次准备出征,群臣请停乃定迁都。 问题设计:为何迁都洛阳?联系历史知识认识。西周营建洛邑。从东周起,经东汉、曹魏、西晋诸朝前后数百年,洛阳一直是京城所在。换言之,洛阳是汉民族政治、经济和文化发达地区。(3)禁胡服、学汉语、改汉姓、胡汉通婚等出示图片《北魏武士陶俑》和《北魏孝文帝率领文武百官礼佛时的场景浮雕》问题设计:鲜卑传统服饰的特点是什么?反映了鲜卑民族的什么信息? 迁都后孝文帝及其随从服饰的特点是什么?这说明了新的改革核心是什么?头戴风帽、身披假钟的陶俑为我们展示了北朝时期 ( http: / / www.21cnjy.com )鲜卑民族的服饰特色。假钟,是指古代一种无袖不开衩的外衣,以形如钟覆而得名。风帽,也称鲜卑帽,其顶部呈圆形,帽的前沿位于额部,脑后及两侧有垂至肩部的披幅(下垂的部分被称为垂裙)。这种帽子可以保温和抵挡风沙,适宜鲜卑人在北方寒冷地区生活之用。它是驰骋在北方草原上的鲜卑族特有的服饰。而迁都后的北魏推行汉族服饰。出示《北魏贵族元怀墓志》图片问题设计:北魏贵族墓志有何特征?汉字书写。这意味着推行学汉语、写汉字(魏碑体)。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魏故侍中太保领司徒公广平王姓元讳怀,字宣义。河南洛阳乘轩里人。显祖献文皇帝之孙,高祖孝文皇帝之第四子,世宗宣武皇帝之母弟,皇上之叔父也。问题设计:北魏元怀墓志片段告诉我们哪些历史信息?改汉姓、改籍贯 、采用汉族礼制。 从这些措施中,我们可以看到迁都洛阳 ( http: / / www.21cnjy.com )后,孝文帝的改革全面铺开,进一步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此发展下去,北魏境内的各民族间穿着相同的服饰,说着共同的语言、互相的通婚,胡汉差异几乎没有什么区别了。过渡:这正如著名学者黄学寅所谈到的“鲜 ( http: / / www.21cnjy.com )卑族从大兴安岭中走来,最终融合于中华民族之中。就保全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角度看,鲜卑族消亡了,但他们像落叶一样分解了自己,归位泥土,化为养分,溶入中华民族的血液之中。”而这正是北魏孝文帝的巨大历史贡献,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贡献。 观看视频阅读史料提取信息观察地图回答问题联系所学知识完成表格阅读史料提取历史信息。学生阅读史料回答问题读图阅读史料了解历史信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阅读材料提取信息听故事,思考问题思考问题阅读材料,提取信息 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认识拓跋鲜卑的发展壮大离不开民族交流、交往与交融学习识读地图,整体感知。用对比的方法帮助学生进一步的认识改革的必然性探究改革方向,了解孝文帝改革的基础了解孝文帝改革的必然性。设计问题,总结概括创设情境启发思考提高提取信息的能力增加学习的趣味性逐渐提高历史思维能力训练历史思维能力承上启下
第三目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1.汉人胡化出示图片《云冈第十窟菩萨坐于束腰圆凳之上》《穿裤褶服的南朝乐队》问题设计:图片说明当时人们着装有什么特点?汉族人的服装受到北方民族的影响。2.各民族友好交往让我们回到《木兰辞》这篇作品中去,在真实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南北朝历史中替父从军的花木兰可能出现吗?肯定可以。因为那是一个众多民族互相交流、交往和交融的时代。 在《木兰辞》中还提到了这样的诗句 ( http: / / www.21cnjy.com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生活在北魏的木兰已经称呼自己面对的敌人是“胡骑”,何为“胡”?特指少数民族。这说明除外表的变化外,通过改革当时人们已经产生了共同的民族心理,以汉族自居,这是民族交往、交流和交融的有力证明和美好结果。 最后让我们再来读一读史学大家陈寅恪先生的历史论断:魏晋时期,表明了一种倾向……以地域区分民族将让位于以文化区分民族。 观察图片,回答问题。 观察图片,得出结论概括本课核心精神
课堂小结 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北魏政治和民族交融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历史,了解到北魏孝文帝改革政策,也知道这一政策的实施对于北方各族和中原地区发展的重要意义。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隋唐的繁荣奠定基础。 总结本课知识 梳理本课所学知识
板书 一、淝水之战二、 北魏孝文帝改革1. 拓跋鲜卑南迁与兴起2. 入主中原的挑战3. 孝文帝改革三、北方各民族的交融1.汉族胡化2.各民族友好交往 帮助学生梳理本课知识点
拓展空间 查找相关资料,说明我们今天的衣服的样式的发展进程。 学生课下按照要求完成活动 通过该活动学生初步发展搜集材料的能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1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第13课 东汉的兴亡
一、选择题(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淝水之战后,在北方崛起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是( )
A.北魏 B.前秦 C.北齐 D.东魏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淝水之战后,北 ( http: / / www.21cnjy.com )方各民族纷纷脱离了前秦的统治,分裂为后秦和后燕为主的几个政权,北方重新陷入分裂之中,结束这一局面的是鲜卑族建立的北魏。
答案:A
2. “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文中提到的诏书,其发布者是 (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A.东周平王 B.东汉光武帝 C.曹魏武帝 D.北魏孝文帝
【解析】此文的意思是,令迁居洛阳的人,死后 ( http: / / www.21cnjy.com )安葬在黄河以南的地区,不准还葬北方。于是从平城南迁的人,都成了河南洛阳人。联系北魏孝文帝改革迁都洛阳的史实,即可得出这是孝文帝改革的内容。21教育网
答案:D
3.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龙门石窟佛像造型逐渐呈现汉化的风格,这反映了( )
A.佛教的传入 B.疆域的扩大
C.民族的交融 D.全国的统一
【解析】题干说明的是北魏开凿的龙门石窟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佛像的着装是中原民族的宽衣博带,这正是民族交融,互相学习、互相影响的具体表现。www.21-cn-jy.com
答案:C
4. 北魏孝文帝改革后,鲜卑族的文化精髓也融入中原文化文化中,表现在( )
①鲜卑族畜牧业生产经验中原地区得到广泛采用 ②中原人吃胡食现象
③汉人在服饰上受鲜卑文化的影响 ④中原人学习鲜卑文字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题目的内容是中原文化也深受北方民族的影响,如饮食、服饰等。
答案:B
二、主观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魏主下诏,认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 ( http: / / www.21cnjy.com )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上者。黄中之色,万物元也;宜改姓元氏。谓功臣旧族自代(郡名)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资治通鉴》
(1)根据材料说说北魏孝文帝推行了怎样的改革措施?
(2)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孝文帝改革还有哪些内容?(列举出三项即可)
【解析】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习俗等多方面,材料主要叙述的是,根据所学知识,还有易服、说汉话、迁都洛阳等内容。21cnjy.com
答案:
(1)改汉姓
(2)易汉服、说汉话、迁都洛阳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晋宋以来。视洛 ( http: / / www.21cnjy.com )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摘自[北魏]杨衔之《洛阳伽蓝记》
材料二 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 ( http: / / www.21cnjy.com )变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2)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孝文帝改革的历史意义。
【解析】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当时北方民 ( http: / / www.21cnjy.com )族的发展,有利于北方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也丰富了中原地区人民的生活,奠定了隋唐繁荣的基础,在中国古代史的发展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材料一中洛阳“礼仪富盛,人物殷阜”能看出北方经济的繁荣,材料二中“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能得出改革对隋唐发展的积极意义。21·cn·jy·com
答案:
促进洛阳的繁荣;推动北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促进民族交融;奠定隋唐国家统一的基础。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1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31张PPT)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北 京 六 十 六 中 学
黄 敏
北京课标版七年级上
 归来见天子,
天子坐明堂。
可汗问所欲,
木兰不用尚书郎
南北朝北朝民歌
木兰辞
北齐
西魏
北周
十六国
北朝
南朝


东晋
西

北魏
东魏


分裂割据
战乱不休
民族混杂


一、淝水之战
东晋前秦形势图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投鞭断流”“东山再起”
问题:根据历史故事分析,前秦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问题:根据历史故事分析,前秦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骄傲自大,一意孤行地轻率开战;
内部不稳,人心浮动;
初战受挫,即失去信心;
不知军情,随意后撤,自乱阵脚。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北魏统一北方
鲜卑者,亦东胡之支也,别依鲜卑山,故因号焉。
——《后汉书 乌桓鲜卑列传第八十》
译文:
鲜卑也是东胡的一支,因其别依鲜卑山,所以称为鲜卑。
问题:这段史料介绍鲜卑民族的名称来历是什么?
嘎仙河
嘎仙洞
代国·平城
386年,拓跋珪建立政权;
398年,拓跋珪称帝,定国号为“魏”(北魏)
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汉族 鲜卑
生产方式 农耕
生活方式 定居
政治生活 统一大帝国 皇帝专制集权制度
文化生活 先进
游牧
不断迁徙
部落联盟
相对落后
2.入主中原的挑战
游牧文明与农业文明的不同
登国(386——395年)初,太祖散诸部落(解散部落),始同为编民(编入户籍的平民)。
其后……分土定居,不听迁徙,其君长大人皆同编户。 ——《魏书》
游牧文明
农耕文明
问题设计:拓跋鲜卑发生了哪些变化?
迁都平城,始建宫室,建宗庙,立社稷。
——《魏书》
初建台省,置刺史、太守、尚书郎以下官,悉用儒生为之。 ——《资治通鉴》
定都,确立统治中心;
仿照汉族建立官制;
任用汉族知识分子。
思考问题:从史料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拓跋鲜卑进一步作了哪些调整?
“(西晋)太康元年,平吴,大凡户二百四十五万九千八百四十,口一千六百一十六万三千八百六十三。”
“是以东夷西戎,南蛮北狄……前后至者八百七十余万口。” ——《晋书》
北魏统治集团强迫汉、氐、羌、匈奴等族人民充当步兵,打仗时令他们冲在前面,鲜卑骑兵督阵在后,常有被骑兵践踏而死者。
尖锐的民族矛盾
尖锐的阶级矛盾
史料信息反映了什么矛盾?
从道武占中山到孝文改制的90年中,记载于史册的各族人民起义,超过70余次,遍及整个北方各地。
——杜世铎《北魏史》
3.北魏孝文帝改革
孝文帝
姓名 拓跋宏,又名元宏
生 卒 年 公元467~499年
民族 鲜卑族
出生地 平城(今山西大同北)
影响最大的人 祖母冯太后(汉族)
特 长 诗赋、史书传记、
诸子百家
喜爱人物 孔子、比干、周文王等
深受汉文化影响
15岁以上的男子可以受露田(种庄稼不栽树的土地)40亩,妇女受露田20亩;男子每人还可以受桑田(栽桑、枣、榆树的土地)20亩,作为世业(可以世代传承),不宜栽种桑树的地区,男子给麻田10亩,妇女5亩。
——《魏书》
(1)实行均田制 485年
作用: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推动了北方农业的恢复与发展。
问题设计:改革会产生哪些积极影响?
(2)迁都洛阳 494年 百万以上人口
西周营建洛邑。从东周起,经东汉、曹魏、西晋诸朝前后数百年,洛阳一直是京城所在。换言之,洛阳是汉民族政治、经济和文化发达地区。
问题设计:为何迁都洛阳?
武士陶俑
北魏(公元386年-534年)
北魏孝文帝率领文武百官礼佛时的场景浮雕
风帽、
鲜卑帽
假钟
(3)禁胡服 495年
北魏元怀墓志
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魏书》
北魏元怀墓志
魏故侍中太保领司徒公广平王姓元讳怀,字宣义。河南洛阳乘轩里人。显祖献文皇帝之孙,高祖孝文皇帝之第四子,世宗宣武皇帝之母弟,皇上之叔父也。
思考:北魏元怀墓志告诉我们哪些历史信息?
改汉姓、改籍贯 、采用汉族
鲜卑族从大兴安岭中走来,最终融合于中华民族之中。就保全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角度看,鲜卑族消亡了,但他们像落叶一样分解了自己,归位泥土,化为养分,溶入中华民族的血液之中。”
——黄学寅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1.汉人胡化
云冈第十窟菩萨坐于束腰圆凳之上
穿裤褶zhě服的南朝乐队
思考问题:两幅图片说明当时人们的着装有什么特点?
汉族人的服装受到北方民族的影响。
旦辞黄河去,
暮至黑山头,
不闻爷娘唤女声,
但闻燕山胡骑(jì)鸣啾啾。
——《木兰辞》
2.各民族友好交往
魏晋时期,表明了一种倾向……以地域区分民族将 让位于以文化区分民族。
——万绳楠整理《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