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处不在的物质变化 教学设计(共2学时)

文档属性

名称 1 无处不在的物质变化 教学设计(共2学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粤科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6-11-16 11:50: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
无处不在的物质变化
教学设计(共2学时)
1教学目标
让学生初步感性认识物质是变化的,不同物质的变化是有差异的;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让学生逐步发展、总结出两大类物质变化。认识物质的变化有的是有利的,有的是不利的。
2学情分析
第1课《无处不在的物质变化》是《物质的变化》这一单元的第一课。本课通过一系列观察、比较、列举、分析、归纳、推理等活动,让学生获得知识、提高思维能力。本课先从“寻找身边的物质变化”活动入手,让学生初步感性认识物质是变化的?不同物质的变化是有差异的,然后引导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探究和讨论,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了解和归纳两类物质的变化?学习判断物质在变化过程中是否会产生新物质,并进一步认识物质的变化有的是有利的?而有的是不利的。
本课共安排了4个活动。通过活动1“寻找身边的物质变化”?如观察冰的融化、铁生锈现象等?让学生初步感知身边的物质是会发生变化的?认识到不同物质的变化现象各有不同。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煎蛋、燃放烟花、盐溶于水、和面、冰雪融化、铁生锈等现象?比较和讨论这些变化的异同?使学生逐步发现、总结出两大类物质变化?即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但教学中不需要给出这两个概念?只要求学生能理解和“形态变化”和“产生新物质”就行了.在活动2和活动3中?先引导学生从物理变化入手?观察冰融化成水后在状态、质量、颜色、温度、体积等方面的变化?再认识化学变化?观察没有生锈的铁钉和生锈的铁钉在颜色、触感等方面的不同?引导学生在观察、分析的基础上了解两种物质变化。最后通过活动4“给物质变化分类”?进一步强化学生对两类物质变化的认识?学习判断物质的变化是否会产生新物质?并认识物质的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3重点难点
经历观察、比较、描述、分析、交流等探究过程,了解物质的变化有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培养学生学习实验设计、进行实验验证的能力。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4.1.1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目标;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
2.能力培养目标;(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实验能力。(2)培养学生学习实验设计、实验验证的能力。(3)学习对探究过程中的现象进行分析和归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与人合作的精神。(2)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4.1.2学时重点
经历观察、比较、描述、分析、交流等探究过程,了解物质的变化有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
4.1.3学时难点
培养学生学习实验设计、进行实验验证的能力。
4.1.4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一、情境引入
由主题人物在厨房中发现在各种现象,让学生感受到身边到处都存在着物质的变化,引出“物质的变化是不是产生新物质”的问题,并板书课题《无处不在的物质变化》。
活动2【活动】二、活动探究
(一)活动一:寻找身边的物质变化。
1.课前导入,在我们同学中有哪些同学经历过像煎蛋、燃放烟花、盐放到水里、和面、冰雪融化、铁制品生锈这些日常生活中时常能见到的现象。在玩和做的过程中发现前后有什么变化 能不能说一说呢 还其他的物质的变化现象吗 (同桌或小组交流)
2.老师导出;我们身边的物质无时不在变化。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些物质是怎样变化的。
(二)活动二:学生小组实验《冰的融化》。
1.请同学们先回顾以前(四年级上学期)做过的蜡块加热的实验。(蜡块加热前是固状,加热时是液态,停止加热又成固装)
2.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一项一项地进行观察并做好记录,然后进行班级交流。对冰融化成水的变化现象达成共识。
3.老师演示实验;蜡块受热融化让学生更好比较。
4.比较讨论后,学生容易得出冰融化和蜡块融化都只是形态发生了变化。
5.讨论:P5页的现象,锡焊接电子元件、铁水铸成铁锭、卫生球不断变小的例子,总结出这些物质变化都是形态发生了变化。你还能举出类似变化的例子吗 加深学生对物质变化的认识。
6.课堂小结:从这节课学习到的这些现象都比较直观,也是我们同学比较熟悉的,同学们也一定发现了这些现象的共同点。下节课继续学习物质的变化现象。
活动3【活动】三、课外延伸
1.寻找铁钉和生锈铁钉进行观察。
2.观察身边其他生锈的现象。
3.注意卫生和安全。
4.2
第二学时
4.2.1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目标;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
2.能力培养目标;(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实验能力。(2)培养学生学习实验设计、实验验证的能力。(3)学习对探究过程中的现象进行分析和归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与人合作的精神。(2)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4.2.2学时重点
经历观察、比较、描述、分析、交流等探究过程,了解物质的变化有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
4.2.3学时难点
培养学生学习实验设计、进行实验验证的能力。
4.2.4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一、课前导入
1.铁生锈是我们生活中一种常见的物质变化现象。引出“铁锈和铁是不是同一种物质呢 ”(学生说法;是和不是。)
2.先引导学生按课前观察生锈的铁钉和不生锈的铁钉从颜色、触感、硬度有什么不同进行口述,并作记录。
3.铁锈和铁到底是不是同一种物质呢 你怎样获得铁锈 又通过什么的方法来证明自己的猜想
活动2【活动】二、活动探究
1.分小组按书中图的提示设计实验。强调安全、卫生的同时,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
2.小组交流汇报,先说本组的实验设计方案,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可以知道磁铁能吸引铁,若铁锈不被磁铁所吸引,自然就得到了“铁锈不是铁”的答案。
3.老师友情提示;不是铁,是什么呢 学生先猜想,然后老师给出学生的正确答案。
4.活动延伸和应用:生活中还有没有类似铁生锈这样的变化呢
5.活动拓展;探究蜡烛燃烧过程的变化。
教师按步骤进行演示实验,学生观察现象、交流、写好记录。
通过实验学生观察到一种容易发现的变化(蜡烛变成液体状态的蜡),可是同时发生的另一种变化(燃烧时产生的“烟”是不同于蜡的另一种物质)。
6.教师小结:通过以上两组实验,由此得出;物质的变化分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
活动3【练习】三、能力应用
1.给物质变化分分类;出示书本的五种物质变化过程情况。
2.学生进行讨论,从而作出判断。有的老师可提示。
3.学生通过身边的物质变化,简单交流物质变化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有利的方面,有什么不利的地方。
活动4【测试】四、全课总结
通过两节课的学习,我们发现;若物质变化不能变回原来的物质这样的标准来判断是否产生新物质的变化是比较科学的。同时也要知道物质变化有的是有利的,有的是不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