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市第一中学
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年级语文试题
第I卷(选择题,共39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3小题,每小题3分,共39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一)基础知识(共6小题,每题3分,共18分)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字音全部正确的是(3分)
A.央浼(měi)
投奔(bēn)
滑稽(jī)
祈(qí)祷
B.洞穴(xué)
泅(qiú)水
箭镞(zú)
蕴藉(jiè)
C.征戍(shù)
寒砧(zhēn)
精髓(suí)
颦蹙(cù)
D.毗(pī)邻
戗(qiàng)兽
迄(qì)今
黏菌(jǔn)
2.下列各项中,字形全部正确的是(3分)
A.仓廒
搠倒
封妻荫子
唉声叹气
B.垂涎
俗滥
锱珠必较
嘉树清圆
C.蛾眉
精捍
既景生情
凌风出尘
D.修葺
穹窿
旁稽博采
富丽堂璜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1)精于谋划小圈子的人,拉帮结派,编织自己的关系网,以使自己左右逢源,如鱼得水。结果却是
,到头来圈住的定会是自己。
(2)作为城里人如果错误地认为农村远离城市,对农村污染视而不见,甚至把城市污染物转移到农村,终究要
,用自己的健康来偿还。
(3)机器能够为人类造福,但如果将来机器发展得足够智能,那么人工智能就是“人类最大的潜在威胁”,玩弄人工智能等同于“召唤恶魔”,
。
A.自食其果
玩火自焚
作茧自缚
B.玩火自焚
自食其果
作茧自缚
C.作茧自缚
玩火自焚
自食其果
D.作茧自缚
自食其果
玩火自焚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这篇文章的作者以深厚的学养与丰富的想象,把“树”与“木”、“树叶”与“木叶”、“木叶”与“落叶”、“木叶”与“落木”所造成的诗的意境的差别,作出了极为精细的美学辨析。
B.从长期的发展情况来看,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
,以后就逐渐腐化,而且缺乏变化。
C.文学既然是语言的艺术,诗歌又是语言最精粹的一种文学体裁,那么,研究诗歌自然离不开对诗歌语言的研究,离不开对语义的研究。
D.古往今来,青青翠竹吸引了无数诗人和画家,竹画成为我国诗画的传统题材,它象征了中华民族坚定顽强、不卑不亢的气概。
5.下列各项中,对加点词的解释全部正确的是(3分)
A.遂见用于小邑
见:表示被动。
曷不委心任去留
曷:为什么。
B.识盈虚之有数
数:定数。
一言均赋,四韵俱成
一言:一句话。
C.我决起而飞
决:决定。
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匹:和……相比。
D.逮奉圣朝
逮:及,到。
且臣少仕伪朝
少:时间短。
6.下列各项中,两句句式一致的是(3分)
A.复驾言兮焉求
既自以心为形役
B.农人告余以春及
童子何知
C.宾主尽东南之美
纤歌凝而白云遏
D.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二)现代文阅读(共3小题,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7~9题。
中国文艺评论史上有一种非常独特的评论样式——“评点”。“评点”始于唐,兴于宋,成于明。金圣叹评点《水浒传》、李卓吾评点《西游记》、张竹坡评点《金瓶梅》、脂砚斋评点《红楼梦》等等,都是“评点体”文艺评论的代表作品。时至晚清,受西方传入的哲学、美学和文学思想等的影响,新派文艺批评家们崛起,“评点”的地位不再突出,用论文的形式来评论文艺作品逐渐成为更多人的选择,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就是个中代表。两种方式各有所长,就好比在《红楼梦》的评论史上王国维和脂砚斋无法互相取代一样。
综合、直观、凝练,是“评点体”的主要特征。无论是金圣叹评水浒,还是脂砚斋评红楼,时而把目光聚焦于作品本身,剖析其艺术特色,时而论及作者及其所处的时代,揭示作品背后的社会文化环境,所使用的语言自成特色,三言两语、简短犀利、睿智幽默,常令人掩卷深思或会心一笑。而且,“评点体”紧贴文本展开,既是对原作的再创造又和原作融为一体,为作品经典化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些“评点”既提升阅读快感,又促进对作品的理解,具有独特的价值。
不过,传统意义上的“评点”其外在形态是用笔写下的语句,必须依存于以文字为载体的原作。随着历史进入近现代,视听艺术蓬勃发展,“评点”也似乎已失去了用武之地。但历史总是呈螺旋式上升,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增强了文艺的互动性,使文艺作品在线观看和即时评论成为可能。现在,“弹幕”又来了,评论者对作品的评点可以借助网络工具,如子弹般密集、快速地呈现在屏幕上,这也是“弹幕”得名的由来。于是,评论的互动性和即时性进一步增强,评论和作品文本的融合度也进一步提高。对此,舆论反映喜忧参半。喜的是“弹幕”的出现,提高了欣赏者和消费者在艺术活动中的主体性;忧的是不受控制以及低水平的“吐槽”,破坏了作品本身的美感以及艺术欣赏的完整性。
新事物总是让人欢喜让人愁,因为它的出现打乱了现有的秩序,难免给人造成心理不适。面对新事物,人们也总是会习惯性地和旧事物做比较,但新事物和旧事物的孰优孰劣其实不是最重要的,因为很多所谓“优”不过是“看顺了眼”,或说成自然了的“习惯”,更重要的是捕捉新事物预示的变革方向。“弹幕”确实创造了一种令人兴奋的条件,使传统的“评点体”文艺评论有可能在视听化、网络化条件下“满血”复活。或许,当下我们对眼前飞来飞去的“评论”还不太习惯甚至有点头晕目眩,但请不要急于闭上双眼,因为那会让你错过美丽的风景。时代变革及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呈加速度向前推进,几年前还对“看豆”(kindle阅读器)阅读很不习惯的人,今天却已手不释“豆”了。所以,不妨让子弹继续飞一会儿吧。
既然问题不在文艺欣赏的习惯,那么,问题在哪里呢?这就要说到金圣叹了。面对“弹幕”的袭来,我们真正应该思考的是如何寻找或培养现时代的“金圣叹”,也就是适应文艺视听化、网络化和评论互动化、即时化这一新格局的批评家。“弹幕”是从互联网的母体中诞生的,弹幕时代的“金圣叹”同样也将在互联网中孕育。事实上,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工具织成的网络文艺世界中,已经活跃着不少网络文艺评论家了,作为互联网时代的“金圣叹”,他们目光锐利、思路敏捷,对艺术有着良好的感知力和鉴赏力,使用的语言短小精悍、活泼清新,适合互联网传播特性。有的时候,他们一条微博,寥寥一百四十字,就能对文艺创作者和欣赏者产生巨大的影响,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此外,不少弹幕时代的“金圣叹”们还承担着“文化搬运工”的使命,把学院派、理论化的文艺评论转化为大众愿意听、听得懂的格言警句,让评论者与创作者的对话更加直接,评论者对欣赏者的引导更加有效,进而使评论以前所未有的深度介入到文艺创作生产、欣赏消费、传播反馈的全链条之中。
可以预计,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达及其与艺术的进一步融合,“弹幕”还会得到更深刻的发展,而其发展路径大体上有两大走向。一是“弹幕”介入的领域进一步拓展,也就是说,“弹幕”的使用或许会逐渐从影视扩展到戏剧、曲艺等艺术门类,尤其是相声、二人转这些本身就具有强烈互动性的艺术门类,可能会较早地与“弹幕”结缘。二是“弹幕”向“平台”的回归。“弹幕”说到底是一种技术,真正有价值的是技术承载的内容。随着互联网市场的自我“提纯”机制作用的发挥,弹幕技术的发展,以及相关行业管理部门的介入,精彩的评论将凸显出来,无意义的“吐槽”将失去市场,评论整体质量不断提高,人们会把焦点从这个新平台本身转移到平台上高水平的评论。最后,弹幕也许就会成为文艺作品经典化的重要台阶。经过时间的积淀,那些耐人品味的评论将沉淀下来,与原作一起成就网络时代的艺术新经典。到那时,人们可以选择欣赏作品的“原版”或“弹幕版”,如果你选择了后者,那么就可以借助特殊的视听设备,一边欣赏作品,一边咀嚼评论家的点评,并与其他的欣赏者互相交流,而文艺评论对作品、作者、欣赏者乃至社会的意义也将达到一个崭新的高度。
(选自《中国艺术报》,作者:胡一峰。略有删改)
7.下列关于中国文艺评论史上的“评点”这一评论样式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评点”是中国文艺评论史上的一种非常独特的评论样式,综合、直观、凝练是它的主要特征,在西方文化传入之前,它对我国读者影响较大。
B.“评点”既能关注作品本身,剖析作品的艺术特色,又能分析作者和作者所处的时代以及文化环境,这些都对读者理解作品有帮助。
C.“评点”的语言自成特色,大多较为简短,往往三言两语却能切中肯綮,睿智幽默,犀利又独到,能够发人深省或引人会心一笑。
D.“评点”以原著为载体,是对原著的一种再创造,又与原著融为一体,使得它所评论的作品成为经典,如金圣叹评点《水浒传》等。
8.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弹幕”因字幕快速、密集而得名,是网络时代的一种评论方式,有了它,文艺作品在线观看和即时评论成为可能。
B.“弹幕”可以加强评论的互动性和评论的即时性,提高评论和作品文本的融合度,提高观赏者在艺术活动中的主体性。
C.“弹幕”有利有弊,“弹幕”的不当使用会破坏作品本身的美感或影响艺术观赏的完整性,这是值得人们关注的问题。
D.“弹幕”与传统的“评点”颇为相似,“弹幕”的流行使传统的“评点体”有可能在视听化、网络化条件下得到复活。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适应文艺视听化、网络化和评论互动化、即时化这一新格局的文艺批评家,也可以被称作现时代的“金圣叹”。
B.弹幕时代的“金圣叹”们可以使专业化的文艺评论走近大众,促进艺术活动参与者之间的交流,他们的角色就像是“文化搬运工”。
C.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弹幕”或许会优先与相声、二人转这样一些有强烈互动性的艺术门类结缘,进而与艺术实现融合。
D.“弹幕”的健康发展,既有赖于技术本身的发展和互联网市场的自我“提纯”机制,也需要相关行业管理部门的介入。
(三)文言文阅读(共5小题,选择题部分有4小题,每题3分,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0~14题。
吕端,字易直,幽州安次人,端少敏悟好学。历国子主簿、太仆寺丞、秘书郎、直弘文馆,换著作佐郎、直史馆。为政清简,远人便之。
会秦王廷美尹京,召拜考功员外郎,充开封府判官。太宗征河东,廷美将有居留之命,端白廷美曰:“主上栉风沐雨,以申吊伐,王地处亲贤,当表率扈从。今主留务,非所宜也。”廷美由是恳请从行。使高丽,暴风折樯,舟人怖恐,端读书若在斋阁时。
时吕蒙正为相,太宗欲相端,或曰:“端为人糊涂。”太宗曰:“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决意相之。端为相持重,识大体,以清简为务。虑与寇准同列,先居相位,恐准不平,乃请参知政事与宰相分日押班知印,同升政事堂,太宗从之。时同列奏对多有异议,惟端罕所建明。一日,内出手札戒谕:“自今中书事必经吕端详酌,乃得闻奏。”端愈谦让不自当。
初李继迁扰西鄙保安军奏获其母至是太宗欲诛之以寇准居枢密副使独召与谋。准退,过相幕,端疑谋大事,邀谓准曰:“边鄙常事,端不必与知,若军国大计,端备位宰相,不可不知也。”准遂告其故,端曰:“何以处之?”准曰:“欲斩于保安军北门外,以戒凶逆。”端曰:“必若此,非计之得也,愿少缓之,端将覆奏。”入曰:“昔项羽得太公,欲烹之,高祖曰:‘愿分我一杯羹。’夫举大事不顾其亲,况继迁悖逆之人乎?陛下今日杀之,明日继迁可擒乎?若其不然,徒结怨仇,愈坚其叛心尔。”太宗曰:“然则何如?”端曰:“以臣之愚,宜置于延州,使善养视之,以招来继迁。虽不能即降,终可以系其心,而母死生之命在我矣。”太宗抚髀称善曰:“微卿,几误我事。”即用其策。其母后病死延州,继迁寻亦死,继迁子竟纳款请命,端之力也。
端姿仪瑰秀,有器量,宽厚多恕,善谈谑,意豁如也。虽屡经摈退,未尝以得丧介怀。李惟清自知枢密改御史中丞,意端抑已,及端免朝谒,乃常参朝官告疾逾年而受奉者,又构人讼堂吏过失,欲以中端。端曰:“吾直道而行,无所愧畏,风波之言不足虑也。”
(选自《宋史》,有删改)
【注】①赵廷美,宋太宗之弟,曾封秦王。
10.下列对文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A.廷美由是恳请从行
从:跟随。
B.虑与寇准同列
虑:担心。
C.准遂告其故
故:缘故。
D.以戒凶逆
以:用来。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初李继迁扰西鄙/保安军奏获其母/至是/太宗欲诛之以寇准/居枢密副使/独召与谋
B.初/李继迁扰西鄙保安军/奏获其母/至是太宗欲诛之以寇准/居枢密副使/独召与谋
C.初/李继迁扰西鄙/保安军奏获其母/至是/太宗欲诛之/以寇准居枢密副使/独召与谋
D.初李继迁扰/西鄙保安军奏获其母/至是太宗欲诛之/以寇准居枢密副使/独召与谋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吕端,字易直
字:古代男子十八岁成年时取字,作为对“名”的补充,供他人称呼,多与“名”的涵义相近或相辅。
B.主上栉风沐雨
主上:和“圣上”“皇上”“陛下”一样,是古代臣子对君主的尊称,此处“主上”指太宗。
C.端备位宰相
备位:是居官的自谦之词,意思是自己本来能力不够,愧居其位,担任这个官职不过是聊以充数。
D.高祖曰:“愿分我一杯羹。”
高祖:与在民俗中对家族前辈的称呼不同,此处是古代帝王的庙号,文中的“高祖”指汉高祖刘邦。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吕端有洞察力。太宗征讨河东时,他力劝赵廷美不要留守京城,而要上表随从太宗一起出征,廷美听从了他的建议。
B.吕端能识大体。他因自己先登相位,担心寇准心理不平衡,提出了使二人承担相同职责的建议,太宗听从了他的建议。
C.吕端勇于任事。太宗原本想杀死叛将李继迁的母亲来惩戒叛逆,吕端主动探知后,劝止了太宗,并提出了妥当的办法。
D.吕端平和宽厚。李惟清从掌管枢密院改任御史中丞,怀疑自己受了打压,就在吕端下班之后,弹劾中伤吕端,吕端不以为虑。
第II卷(非选择题,共141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6小题,共141分。
(一)文言文翻译(10分)
14.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必若此,非计之得也,愿少缓之,端将覆奏。(5分)
(2)其母后病死延州,继迁寻亦死,继迁子竟纳款请命,端之力也。(5分)
(二)名篇名句默写(9分)
15.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9分)
(1)
,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
。
(2)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
!
(3)渔舟唱晚,
;雁阵惊寒,
。
(4)若夫乘天地之正,
,以游无穷者,
?
(5)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
,形影相吊。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4分)
1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她长得像我妈
巩高峰
①在一溜搬运工里,我见到她的时候,吃了一惊。嗯,女搬运工本来就很少见,何况她这么矮小瘦弱,我都不知道她能不能搬动一箱瓷砖。
②让我吃惊的另一个原因是我昨天下午刚刚见过她,就在一家大超市门口。当时之所以多留意了她几眼,是因为她长得有点像我妈,满脸都是皱纹,看上去明显超出实际年龄。只是她看起来稍稍年轻一点,但是更瘦小,像远在千里之外老家的小一号的我妈。我记得因为这个,我还笑了笑。
③当时她正和儿子吵架,虽然她努力表现出家长训斥孩子的样子,可俩人看起来就是在吵架。儿子也就十三四岁的模样,却比她高半头,她得仰着头数落他——因为那个男孩自己做主在超市买了一双耐克鞋,而且从超市一出来就立马换上了,那双旧鞋则拎在手里。
④她说她天天在超市门口整理自行车,打扫卫生,一个月才挣八百,他一双鞋就给花没了。她儿子看起来更生气,说篮球队的同伴买的都是今年的新款,最便宜的也一千多,他买了双旧款,还打六折,结果还是被唠叨半天。
⑤今天竟然又见到她,巧得让我不由多看了她一眼。她很敏感,很快发现我注意了她一下,而且她误会了我的眼神,特意从一排搬运工里跑过来,跟我保证说她能搬动,让我放心,她不是来混搬运费的。我不过是帮朋友一点小忙,替他看着搬运工腾挪一个仓库。所以我朝她点点头,说:“你可以挑小箱搬,注意别砸着脚。”
⑥她本来都转身走了,听我说了这句话,回头看了我一眼,显然又理解错我的意思了。第一箱她就赌气搬了个最大的,一箱足足70斤。我试过,两个人抬都有些吃力。她个头矮,不能像别人用背的方式,只好抱着箱子,身子后仰,下巴紧紧顶着,走起来有点摇晃。虽然很吃力,倒也顺利搬到了仓库门口的车厢口。她停了一下,用右腿顶住,深吸一口气,“嗨”的一声将瓷砖箱举高了一些,由车上面的搬运工接过去。她掸了掸衣襟上的灰尘,扭头看了看我,眼神里有点小得意。
⑦第一车装满的时候,搬运工们突然嗷嗷叫着往车上爬,争抢去卸车的机会。卸车和装车的价钱一样,但是比起装车,那活儿可轻松多了,所以需要的人也少,只用四个就可以。最先爬上车的四个人,就算抢到了机会。她反应明显慢了,等她挤到车厢边,四个胜利者已经坐在瓷砖上微笑了,有种占了便宜的兴高采烈。
⑧我不知道该怎么称呼她,那些男搬运工背后带着讥笑议论她时,都叫她“那个女的”。他们说她是被亲姑姑从四川拐卖到这边的,卖给了一个大她十八岁的老男人。最初几年怕她跑了,老男人把她拴在屋里,整天不让她出来,直到后来她接连生了三个孩子,让她走她也不肯走了。
⑨显然,他们对她既排斥又有些同情,他们觉得搬运东西是男人干的活儿,她不该来分他们的搬运费,也不该干这么辛苦的活儿。
⑩我把一张塑料凳子递给她,示意她坐下来歇歇:“一会儿车还得回来,腾空这个仓库怎么也得十几车,下一趟再去。”
她勉强笑了笑,没说话。这些搬运工里就她没带杯子,于是我用一次性杯子倒了水给她,她边喝水边谢了我三次。
我说:“我昨天见过你,你不是在那个超市门口管理自行车吗?怎么又来干这个?”
她听我这么说,惊讶地挑了挑眉毛,笑了,“那个活儿只干半天,下午四点到晚上十一点。上午都闲着没事儿,反正多赚一点是一点嘛,是吧?”她其实很健谈,而且话里果然有些四川口音。后来,她就跟我聊开了。她说她男人年纪大了,身体不太好,也懒,还喜欢喝酒。她有三个孩子,大女儿读大学了,从第二学期开始就不让家里给钱了,都是自己做家教赚学费和生活费。二女儿明年也要高考了,她心气高,只想考北大清华。就是小儿子从小惯坏了,不太听话。
说这些的时候,她满脸都是笑——心疼、欣慰又有点骄傲。只是说到小儿子叛逆,还跟她顶嘴、吵架时,她的脸上罩上了乌云。说着说着,她突然毫无征兆地哭了,鼻涕眼泪混在一块,一把抹了擦在鞋帮子上。
那姿势、口吻和表情,跟我妈当年为我生气时几乎一模一样。有那么一瞬间,我很是恍惚,仿佛自己又在倔强地面对着伤心的母亲。
后面的几趟车,我跟司机交代了,每趟都让她跟去卸车,而且不用挤在车厢里,就坐在副驾驶的位置上。她每次去卸车时都回头感激地朝我笑一下。
她不知道,每次她一朝我笑,我就想哭。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有误的两项是(
)(
)(4分)
A.
小说的语言含蓄蕴藉,描写如行云流水,叙述自然,人物形象鲜活,为读者展现了小说表现现实生活的艺术魅力,可圈可点。
B.
女搬运工是小说的主要人物,为了使女搬运工的形象更加鲜明生动,小说综合运用了细节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等手法。
C.
小说第⑧段中男搬运工们对女搬运工身世的议论,表现了男搬运工们对她的同情,为小说增添了一抹温暖的色调。
D.这篇小说的标题“她长得像我妈”,虽然朴实无华,但是内涵丰富,除了可以设置悬念、提示情节,还蕴含着作者的情感,彰显了文章主旨。
E.
小说采用的是第一人称叙述方式,加入“我”与女搬运工的情感交流与情绪互动,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和真实性。
(2)小说末尾处“她不知道,每次她一朝我笑,我就想哭”,这句话体现了“我”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文意简要概括。(6分)
(3)小说中的女搬运工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4)你怎样看待小说中女搬运工的儿子这一人物?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看法。(8分)
(四)语言表达(8分)
17.依照示例的句式,运用对偶修辞给人物写评价。(4分)
示例:
《祝福》中的祥林嫂:一生若草芥,讥笑声中行乞鲁镇;残年如风烛,祝福声里惨死街头。
(1)《水浒传》中的林冲:
(2)《红楼梦》中的王熙凤:
18.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概括相关内容。(每点不超过8个字)(4分)
太空旅行是人类长期以来的梦想。举世闻名的霍金,为了实现太空旅行,曾经在美国体验仿太空失重的“零重力”飞行,这让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对漫步太空跃跃欲试。目前,好些国家的商业机构已开始参与太空旅游业的竞争。未来的太空旅游可望向旅游者提供灵活的服务项目,更诱人的是,每个人的太空旅行费将降低到不超过2000英镑。然而,宇宙也还不是每一个普通人都能到的地方,因为不是人人都可以承受超重或失重给身体带来的不适,只有通过“上天”前包括微重力、超重力在内的各种测试的人,才能承受在太空中的种种新挑战。为了让太空旅行更加安全可靠,科学家们花费了许多心血,对火箭、飞船的生产和操作运行定制了一系列严格的规范措施,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地加以改进完善。太空中的各类生活设施还要进行不断的改良,如卫生间设备的改良,使之更能适用于没有经过宇航特殊训练的普通人。我们相信,太空漫步的“宇航员特权时代”将会过去,越来越多的普通人能冲出地球,走向茫茫宇宙。
从文段内容来看,实现太空旅游的四个条件是:
①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④
三、写作(60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学生学习不好或犯了错误被“叫家长”,这在中小学并不少见。日前,西安某学院的学生在网上曝出,挂科的同学被强制叫家长,“凡是有不及格课程的同学现在通知父母来学校,每个班统一由班长统计父母来学校的时间。”网上这篇文章质疑:“大学生都是成年人了,挂科叫家长合适吗?”
从该学院一名负责人的介绍看,学院有一个学业预警机制,根据课程不合格的情况,学业预警分为红、橙、黄三个等级。学生出现挂科并在重考后仍不及格的学生,学院将向家长寄发《学业预警通知书》。达到最高的红色预警时,除了寄发通知书,还会电话沟通,邀请有条件到校的家长来校就学生学业问题面谈。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年级语文试题答案
第I卷
一、
(一)选择题
1.【答案】B【解析】A项投奔bèn,C项精髓suǐ,D项毗pí邻、黏菌jūn。
2.【答案】A【解析】B项锱铢必较,C项精悍、即景生情,D项富丽堂皇。
3.【答案】D
【解析】“作茧自缚”比喻做了某事,结果使自己受困,也比喻自己给自己找麻烦。此处与语境中“圈住的定会是自己”呼应。
“自食其果”指自己做了坏事,自己受到损害或惩罚。此处与语境中“用自己的健康来偿还”呼应。
“玩火自焚”比喻干冒险或害人的勾当,最后受害的是自己,程度较重。此处与语境中“玩弄”“最大的潜在威胁”呼应。
4.【答案】C【解析】A项“把……作出辨析”
项搭配不当,应将“把”改为
“对”。B项语序不当,应将“逐渐腐化”“缺乏变化”互换。D项搭配不当,“它”指竹画,竹画不能象征气概。
5.【答案】A【解析】B项“一言”意为一首诗,C项“决”意为快速的样子。D项“少”意为年轻的时候。
6.【答案】D【解析】A项前为宾语前置句,后为被动句。B项前为介宾后置句,后为宾语前置句。C项前为判断句,后为被动句。D项皆为介宾后置句。
(二)现代文阅读
7.【答案】D【解析】夸大了评点的作用。原文是“为作品经典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8.【答案】A【解析】“有了它,文艺作品在线观看和即时评论成为可能”错误,偷换概念。根据原文,使在线观看成为可能的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9.【答案】C【解析】倒因为果。据原文,“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达及其与艺术的进一步融合”,“弹幕”会得到更深刻的发展,前二者是弹幕深刻发展的条件,所以“进而与艺术实现融合”有误。而且原文的“进一步融合”说明弹幕早就与艺术融合了,并非自与相声等结缘才开始融合。
(三)文言文阅读
10.【答案】B【解析】虑:考虑。后文“恐”才是“担心”。
11.【答案】C【解析】初,李继迁扰西鄙,保安军奏获其母。至是,太宗欲诛之,以寇准居枢密副使,独召与谋。
12.【答案】A【解析】“十八岁”有误,古代男子二十岁成年,行冠礼,取字。
13.【答案】D【解析】“在吕端下班之后”有误。根据文意,是在吕端因病免于朝见之后,这样他弹劾长期休病假而领俸禄的官员,才会涉及吕端。
【参考译文】
吕端,字易直,是幽州安次人,吕端年少时敏捷聪悟爱好学习。曾经担任过国子主簿、太仆寺丞、秘书郎,也曾在弘文馆当值,后来换成著作佐郎,任职于史馆。治理政务清正简约,远处的人也感觉到便宜。
时逢秦王赵廷美担任京城的府尹,授命吕端为考功员外郎,并充任开封府判官。太宗征讨河东,秦王赵廷美将可能接到留守京城的命令,吕端对廷美说:“皇上不顾风雨,来慰问百姓和讨伐罪人,而大王您处于皇上的亲人和贤臣的地位,应当上表随从护驾。如果主持留守事务,是不合适的。”廷美因此恳请跟从随行。吕端出使高丽,暴风吹折了船的桅杆,船员们惊惧害怕,吕端读书还像在斋阁中一样。
当时吕蒙正担任宰相,太宗想任命吕端为宰相,有人说:“吕端为人糊涂。”太宗说:“吕端小事上糊涂,大事上不糊涂。”拿定主意要任命吕端为相。吕端任宰相,谨慎稳重,识大体,办事清平简约。他考虑与寇准同在朝班,而自己先居宰相之位,担心他内心不平,就奏请参知政事和宰相分开日期轮流统领群臣,主持朝政,一起登政事堂,太宗听从了他的建议。当时一般同事上朝奏对时,大多发表独特的意见,只有吕端很少有所倡议。一天,宫内传出皇帝的手书,命令说:“从今以后中书省的事务必须经过吕端详细斟酌,才能上奏皇帝。”吕端更加谦让不敢承当。
当初,李继迁骚扰西部边境,保安军奏报说捉住了李的母亲。此时太宗想处死李母,因为寇准任枢密副使,便单独召见,跟他商量此事。寇准回去时,经过宰相办公之处,吕端猜想是商议大事,便邀他说:“边境上的日常事务,我不必参与知晓。如果是军国大事,我位居宰相,不能不知道。”寇准就告诉了事情的原委。吕端说:“怎么处理这件事?”寇准说:“想要在保安军北门外将李母斩首,以此来惩戒凶贼逆臣。”吕端说:“(如果)一定像这样办,不是合适的办法,希望(您)暂缓办理这事,我将再去上奏。”进了朝堂,他就说:“从前项羽抓住了太公(刘邦之父),想要烹煮他,高祖说:‘(如果你一定要烹他)希望能分给我一杯肉羹。’办大事的人,不顾虑他的父母,更何况李继迁这样的悖逆之人呢?陛下今天杀了李母,明天就能捉住李继迁吗?如果不能捉住他,那就只是跟他结下怨仇,更会坚定他的叛逆之心而已。”太宗说:“那怎么办呢?”吕端说:“依照臣的愚见,应当在延州安置李母,让人优厚地服侍她,以便招降李继迁。即使不能立即招降他,最终可以牵住他的心,而他母亲的生死又掌握在我们手里。”太宗拍着大腿,连连称好,并说:“要不是爱卿,几乎误了我的大事。”就采用了他的计策。李母后来病死在延州,李继迁不久也死了,继迁的儿子终于缴纳赎罪款请求效命,这是吕端的功绩。
吕端姿容仪态瑰美俊秀,有才能气度,宽厚仁爱,喜欢开玩笑,心胸豁达。虽然多次被排斥降职,不曾把个人的得失放在心上。李惟清从掌管枢密改任御史中丞,怀疑是吕端打压自己,等到吕端特免不再参加朝拜时,就经常弹劾告病超过一年还享受官俸的官员,又交结一些人指责朝堂官吏的过失,想以此来中伤吕端。吕端说:“我正道而行,没有什么愧疚和害怕的,风波一样的流言不值得忧虑。”
第II卷
二、
(一)文言文翻译
14.【答案】(1)(如果)一定像这样办,不是合适的办法,希望(您)暂缓办理这事,我将再去上奏。(采分点:“必”“非计之得也”判断句、“愿”、“覆”+句意)
(2)他的母亲后来病死在延州,李继迁不久也死了,继迁的儿子终于缴纳赎罪款请求效命(或:投诚),这是吕端的功绩。(采分点:“寻”、“竟”、“纳款请命”、“端之力也”判断句、+句意)
(二)名篇名句默写(9分)
15.【答案】(1)引壶觞以自酌
审容膝之易安
(2)乐夫天命复奚疑
(3)响穷彭蠡之滨
声断衡阳之浦
(4)而御六气之辩
彼且恶乎待哉
(5)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茕茕孑立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16.
(1)【答案】AC【解析】A项“含蓄蕴藉”错,这篇小说的语言应为质朴生动。C项,小说中男搬运工们对女搬运工既排斥又同情,因为他们认为她不该来分他们的搬运费,也不应干这么辛苦的活儿。
(2)【答案】①对辛苦工作供养儿女的女搬运工的同情。②对自己远方年迈母亲的想念。③对坚韧伟大的母爱的感动和赞美。④对自己当年不能体会母亲心情的痛悔。(答出任意三条即可,每条要点2分,意思对即可)
(3)【答案】①吃苦耐劳:在超市门口管理自行车,打扫卫生;做搬运工和男人抢着干活,不怕苦,不怕累。②节俭朴素:因儿子自作主张买了昂贵的鞋子训斥他。③友善朴实:“我”倒了水给她,她谢了三次;“我”跟司机交代照顾她,也感激地朝“我”笑。④自尊要强:为了不让“我”误会,搬最大的箱子,和男人比着干活。(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4)【答案】要点:①儿子在叛逆的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体会母亲的难处,这个人物有令人同情之处。②儿子也承受着一定的社会环境的压力,处在一个成长过程中艰难的阶段。③儿子的形象反映了社会环境的影响,增强了作品的现实感。④儿子买球鞋的要求,更深刻反映了女搬运工生活的艰辛。⑤儿子带来的压力并未使母亲放弃责任,反衬了她的坚韧。⑥儿子的叛逆使“我”反思自己过去对母亲的态度,有助于深化主题。(能答出四点,言之成理即可,如有其他合理答案,也可给分。)
(四)语言表达(8分)
17.【答案】(1)雪压山神庙,英雄遭难落荒地;火烧草料场,义士杀敌上梁山。(2)八面玲珑,放诞泼辣,明是一把火;巧言狡黠,机关算尽,暗是一把刀。(每小题2分,内容和语言形式各占1分。)
18.【答案】①旅行费用相宜②身体符合条件③旅途安全可靠④生活设施便利
三、写作(60分)
19.【参考立意】
话题1:请挂科学生家长到校这种做法是否合适。
观点A:合适。
理由:从学校对这一机制的介绍来看,已到红色预警才会“请家长”,这一举动并不轻率,体现了学校为学生负责的精神;在学生心理年龄普遍低幼化的时代,这样的做法有现实的合理性;只要学生处在受教育阶段,家长都不能完全摆脱教育之责;大学生一般仍在靠父母供养,父母有权利和学校充分沟通,了解学生在学校的真实情况……
观点B:不合适。
理由:大学生一般已成年,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完全责任;请家长来校,对家庭来说付出了额外的经济或时间成本,给学生家庭增加了负担;请家长来校,不利于维护学生的自尊……
话题2:大学生的成长是否还应该由家长高度介入。
观点A:应该。
理由:被“叫家长”的学生,学业已出现了严重问题,单靠学校和学生个人已无法完全解决问题,需要家长也发挥作用;大学生虽已在法律上成年,但出现严重问题的学生,心理上仍未成年,需要更多的成年人来帮助;大学生求学依然要靠家庭供养,学业面临失败,家长及时介入,更有利于及时挽救,避免造成更严重的问题。
观点B:不应该。
理由:大学生一般已经成年,从法律上说,完全应该自己对自己负责;如果依然延续中小学阶段“叫家长”的做法,会使他们的心理成熟更加延迟;在家长不介入的情况下,大学生可能会更快地意识到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如有其他立意,只要能扣住材料,也应视为符合题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