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24课《大道之行也》表格式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24课《大道之行也》表格式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1-16 17:37: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4.大道之行也
教学课型
新授课
课时数: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 http: / / www.21cnjy.com ),背默全文.
能力目标;了解先贤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敢于冲破现实羁绊.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反复朗读,当堂成诵.教学难点:理解“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课前准备
学生:?1.查字典,扫除字词障碍。2.预习课文,要求结合注释疏通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现在要学习语文、数学
( http: / / www.21cnjy.com )、英语等科目,这些科目是你们中考必须要考的,那么你们有谁知道古时候那些考生要考上举人、状元,他们和你们一样必考的科目是哪些,请问有谁知道?(让学生踊跃回答)
是“四书五经”。我们今天上的〈大道之行也〉是选自〈礼记〉。而〈礼记〉就是“五经”之一。(请同学们认真看课文注解一)
《礼记》中也有相类似的理想社会的画卷。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礼记〉其中的一篇《大道之行也》。
二、全班朗读课文,老师解释文中重点文言字词
a大道之行也:施行
b选贤与能:通“举”
c讲信修睦:培养
d故人不独亲其亲:故,所以、因此
。亲,以……为亲
e矜:guān老而无妻的人
皆有所养:供养
g男有分:fèn职分,指职业
h货恶其弃于地也:憎恶
i不必藏于己:私藏
j谋闭而不兴:发生
k外户而不闭(从外面)
l盗窃乱贼而不作:乱,指造反。贼,指害人。作,兴起
三、全班再次朗读课文。
四、请三位同学分别翻译课文,老师帮助概括、总结。
理清文章脉胳,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文章内容。全文可分三层
第一层:“……讲信修睦”这一层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大道之行也——总提,以下分述:天下为公;选贤任能;讲信修睦
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这一层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
①故人不独亲其亲----人人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②男有分,女有养----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③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为己
-------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这一层是全文的总括句。
(同学们,本文的层次划分就是按照上面三位同学的翻译,划分的。)
五、请同学回答
1、总领全文的语句是什么?照应此句的哪句话?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2、“大道”
“大同”的各指什么意思?
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
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
3、
怎样实施“大道”,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请找出相关语句
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4、如何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大同”社会是夏以前的社会形态,过去有“孔子以五帝之世为大同”的说法,由此“大同”社会是以“五帝之世”的传说为依据,经过加工提炼而后构想出来的一个理想社会模式,孔子的原意是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孔子“大同”理想社会源于“五帝之世”同时又高于“五帝之世”。
提问: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理想的?
(1)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
(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男有有分,女有有归”。
(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5、作者所描绘的大同社会的景象是什么?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
六、全班再次朗读课文
七、探究讨论问题:
“大同”社会等同于“共产主义社会”?
“大同”社会是夏以前的社会形态(即原始社会末期社会形态)为依据的,是经过加工提炼而后构想出来的一个理想社会模式。这种社会模式是建立在小生产的基础上而不可能成为现实的,虽然不能实现,但它是我国社会思想史上的一份宝贵财富。而“共产主义社会”是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可以满足整个社会及其成员需要的程度。

课堂小结
九、作业
五、板书设计:本文是从三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理想:
(1)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六、教后反思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