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雪》获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够准确熟练地背诵全诗。
2.掌握本词中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体会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博大的胸襟,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博大的胸襟。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兴趣,创造宽松的学习氛围,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进入新课学习。】
播放歌曲《东方红》。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这是我们的父辈们非常熟悉,而且人人会唱的一首歌曲。歌词中有一句“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人民的大救星”,这是对毛泽东的赞美,
毛泽东不光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带领人民建设新中国,他还是一位诗人,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亲自感受一下他的词风。
课堂实录
一、简介作者与写作背景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伟人及相关的写作背景有更全面的了解,进而更深刻的理解诗词的思想内容。】
毛泽东,字润之,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诗人,书法家。主要著作《毛泽东选集》(四卷)、《毛泽东文集》(八卷)、《毛泽东诗词》(共43首)。
《沁园春·雪》是毛泽东于1936年(丙子年)2月在山西省石楼县留村所创作的一首词。诗词分上下两阕,上阕描写乍暖还寒的北国雪景,展现伟大祖国的壮丽山河;下阕由毛泽东主席对祖国山河的壮丽而感叹,并引出秦皇汉武等英雄人物,纵论历代英雄人物。
二、介绍词的知识
【设计意图:旨在让学生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词,又称长短句。一首词的字数、句数、段数、韵律、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这就是词谱,词人依照词谱填词,词谱的名称叫词牌。比如《沁园春》、《虞美人》、《水调歌头》等。
一首词称为一阕;词若有上下两段,就称为上下阕。今天学习的课文“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这首词的题目。
三、听朗读,整体感知
【设计意图:学生听朗读,让学生进入情境。扫除文字障碍,感受诗歌的意境,为“品味语言”环节做好准备。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走入文本,读出感觉。】
1.放录音,想象本词所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词作所表达的感情。
2.指导学生朗读课文:①读出激越豪壮的情调 ②读出重音、停顿、速度、节奏。
3.明确重点字词的读音和意义、重读的字词以及应该停顿的地方。
分(fèn
)外妖娆 成吉思汗(hán)
今朝(zhāo)
惟余莽莽
风流人物
折腰
风骚
红装素裹
四、深入阅读,理解思想和艺术
【设计意图: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相互讨论,相互启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互补作用培养学生交流、倾听、评价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多媒体展示思考题
1.这首词的题目是《雪》,哪些句子是写雪的?
明确:词的上阕。
2..词的上阕哪些句子总写北国雪景?这些词句创造了一个什么意境?
明确:前三句。创造了一个广阔博大的意境。
3.讨论:作者对雪景的描述,由哪个词领起?它统领了哪些句子?
明确:“望”字。它统领了以下句子“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4.上阕末尾三句写的是实景还是虚景,试加以分析。
明确:虚景。从“须”可以看出。“须”字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写出了雪后景象的清朗、娇艳、多姿多彩。
5.试分析“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
明确: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江山”一句是承上“如此”,是指上阕中风光的壮丽。“无数英雄”是启下,概括了下阕所议论的封建统治阶级的几个代表人物。
6.作者对词中杰出的历史人物进行的总体评价是?
明确:“惜”惜中含褒,肯定他们是英雄;委婉的批评了他们缺少文治、文学才华欠缺。
7.作者认为谁是真正的英雄人物?你是从哪句诗看出来的?
明确:新时代的人民群众。“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8.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有什么深刻含义?
明确:说明过去的历史人物毕竟有很大的局限性,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是今天的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只有他们,才是祖国河山的真正主人,才是真正的历史创造者。
课后小结
这首词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表达了空前伟大的抱负和无比坚定的信心。上阕主要是写景,但句句有情;下阕主要是议论,但也结合着抒情。先评论历史人物,最后直接表达作者观点——肯定“今朝”的革命英雄。
课后习题
1.背诵这首诗歌。
2.搜集毛泽东的诗词,与同学一起品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