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1-17 20:49: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白杨礼赞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查阅资料,了解作者;掌握文中的生字词。
2、朗读课文,体会“我”对白杨树的特殊感情。
过程与方法
1、品味重要词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明确本文的抒情线索及由景到树、由树到人的写作思路
3、品味语句蕴涵的情感,赏析关键语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北方抗日军民的顽强不屈的精神和意志。
【重点难点】
象征手法及象征意义的揭示;
分析人与树的相似之处。
【课时安排】
2课时。
【预习要求】
1.通读全文,查字典,给生字生词注音释义。
2.朗读全文,体会本篇的思想感情。
3.划出精彩的语句,品味语言。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播放多媒体文件,《小白杨》,同学跟着唱。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我们欣赏过“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柳的风韵,我们瞻仰过”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松的雄姿,我们也遥望过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梅的倩影。这节课我们将走近白杨树的生命。
二、作家作品
1、作者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乌镇人。现代作家、文艺理论家、社会活动家。作品有小说《子夜》、《春蚕》、《秋收》、《残冬》、《蚀》三步曲、《林家铺子》等。
2、写作背景:《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的重庆,当时,蒋介石积极反共消极抗日。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和解放区进行疯狂“扫荡”。中国共产党积极发动群众,壮大抗日力量。1940年5月,茅盾在延安参观访问,在鲁迅艺术学院讲学。10月和董必武同志从延安到重庆。这期间,茅盾耳闻目睹在党领导下抗日根据地人民的沸腾生活,体验到抗日军民质朴、刚强、团结一致、艰苦奋斗的精神,受到极大的鼓舞,对民族解放的光明前途充满信心,满怀激情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三、解题
“礼赞”的含义是什么
选择下列义项(

A、表示高度的赞扬
B、表示尊敬和赞美
C、表示某种礼貌和风格
四、整体感知
1、听课文朗读,感知文章内容。
2、解决生字词,疏通阅读障碍。
大毡子(
) 开垦(
) 外壳(
) 锤炼(
) 主宰(

晕圈(

倦怠(
) 潜滋暗长(
) 旁逸斜出(

婆娑(

虬枝(

坦荡如砥(

恹恹欲睡(

3、掌握下列四字词
妙手偶得
无边无垠
潜滋暗长
绝无旁枝  紧紧靠拢
横斜逸出
倔强挺立
参天耸立
不折不挠
屈曲盘旋
积雪初融
傲然挺立 纵横决荡
五、朗读课文,理清思路
1、白杨树的“不平凡”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是否是本文的线索?
2、白杨树的“不平凡”各表现在哪几方面,各突出什么美?
(本文以白杨树的“不平凡”为线索,说明“礼赞”的原因。具体从三方面赞颂:生长环境不平凡----景色美;外部形态不平凡----形象美;内在气质不平凡----精神美。最后点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由景到树,由树到人。达到托物言志目的。)
六、研读课文,赏析品味。
学习课文第一、二部分
1.指名学生朗读第一、二部分。
2.思考:开头这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开门见山,点明文章题旨,直接抒发了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之情,为下文定下了感
情基调。)
3.找出文中描写黄土高原的优美词语和句子,体会作者是如何描写黄土高原的。然后思考:作者对黄土高原的总体印象是什么 (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4.面对黄土高原的景色,作者产生了什么样的情绪 (明确:恹恹欲睡。)
5.作者这样写黄土高原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以黄土高原“雄伟”“伟大”的背景衬托了白杨树的不平

6.学生默读第二部分内容,想像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体会作者为什么在见到白杨树时会
“惊奇地叫了一声”。
七、布置作业
1、生字词语
2、识记文学常识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
二、研读课文,赏析品味
朗读5---9自然段,欣赏白杨树的形美、神美
1、第5段中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绘白杨树的?分别用了哪些词语来概括白杨树的外形特点?
(提示:这一段对白杨树进行了细致描写,也就是象征手法中所说的,“对托意的物要进行细致描写”,从干、枝、叶、皮的描写中,含蓄地体现了人的“正直、团结、进取、质朴”精神。最后再写白杨树的总性格“倔强挺立”,突出坚强不屈的斗争性格。这是人的主观感受,是抽象的,精神的。文章写到这里已达到了由“景”到“树”的目的。)
2、第7段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用了什么手法?作者又是如何由树及人,写出了白杨树的内涵的?白杨树与北方抗日军民有哪些相似点呢?
(明确:欲扬先抑
后面用四个排比反问句,点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3、看第8段的在文中的主要作用,体现了怎样的主题?(主题句:“白杨树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少的朴直、坚强、以及力求上进的精神。”

4、篇末写楠木是否多余?
(说明:品味美文,提高审美能力;品手法,学习欲扬先抑的写法,温习衬托的写法。)
三、
小结
四、
品味写法
欲扬先抑
对比
衬托
象征
五、写作实践:
以梅、竹、粉笔、蜡烛、松或其它你喜爱的事物,任选一个事物,写一个小片段,以象征手法为主要表现手法。
3、指导写作:以梅为例,先说说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相似点。然后说说思路。最后写作。
范例:它既不要谁来施肥,也不需要谁来灌溉。狂风吹不倒它,洪水淹不没它,严冬冻不死它,干旱旱不坏它。它只是一味地无忧无虑地生长。松树的生命力可谓强矣!……在黑夜,它可以劈成碎片做成火把,照亮人们前进的路。总之一句话,为了人类,它的确做到了“粉身碎骨”的地步。
板书设计:
白杨礼赞
生长环境(欲扬先抑)
礼赞——

不平凡
外部形态
不平凡
人——礼赞
精神气质(对比象征)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