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说课教案
一、教材分析
1、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1)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一节内容。本节课主要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即1949年至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外交成就。外交是国家政治活动的延续,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从本单元来看,它为随后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从全书来看,本课上承中国政治活动史,下启世界政治活动史,有着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地位。
2、重点与难点
重点: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政策基本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难点:建国初期复杂的国际环境对制定外交方针的影响。
二、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在初中阶段对新中国的外交史有简单的知识积累,平时也接触到一些国际时事,外交方面的影音资料,这就为高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结合二战后国际形势特点,掌握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外交方针的内容,并分析其原因,由此培养学生分析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新旧中国外交的比较,探究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与旧中国屈辱外交的本质区别,提高学生比较分析历史事实的能力。
(3)掌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等历史知识,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以及中国对两次会议的推动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运用多媒体展示图片、音像、文献,使学生学会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形成良好的归纳,概括和分析能力
(2)通过对建国初期外交方针、政策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用的讨论,提高学生积极参与的主人意识和探究意识,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新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中国人民在外交舞台上真正站立起来了。显示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和爱好和平的愿望。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新中国外交的成熟,也为构建一个和谐的世界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四、教学方法
主要采用讨论法、问题探究法、比较法、启发式教学法和还原法(借助CA1课件最大化还原历史面貌)。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通过历史资料、画面、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恰当的问题设置和对比方法的应用,引导学生进行阅读、讨论、分析、归纳、总结,使学生动口、动手、动脑,亲身参与获取知识,提高能力。
五、学法指导:
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善于思考,注重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学会解决问题。
六、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设计
新课导入:运用多媒体放映一组图片:“中美破冰”、“亚太经合组织上海会议”、“中俄领导人会晤”、“安倍晋三访华”,由此引导学生探究新中国初期外交这一主题。
教学过程与方法:
(一)学习“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一目内容
1、首先我展示一组不平等条约的场景和不平等条约,根据图巧妙设疑:从旧中国屈辱外交史,我们得到什么启示?(营造历史场景,让学生感受历史,并积极思考)
2、然后,我又展示了下列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后每组推举一名同学在班上交流。
①建国初期,我国外交方针制定的背景是什么?
②新中国的外交方针是什么?
③新中国与旧中国外交有何本质区别?从中可以得出哪些历史认识?
④独立自主和平方针的内容是什么?
⑤如何看待新中国初期“一边倒”的外交战略?
为探讨这些问题,我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的同时,还精心设计了《开国大典》毛泽东的讲话、建国初期外交公函和《共同纲领》等历史资料。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了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比较分析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养成合作与共享的个人品质和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二)学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一目
1、我用一组图片,再现了中国与前苏联的友好场景,用另一组图片重现了我国伟大的外交家周恩来总理的个人外交魅力。(由此使学生感悟到我们今天的外交新局面离不开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丰功至伟,激发学生发奋学习,报效国家的拳拳之心。)
2、我还设置了一个表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背景、内容、影响)和一道“考考你”试题:美国轰炸我驻南斯拉夫大使馆……(多媒体显示)让学生思考完成,并提示学生注意课文109页注释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后来在措辞上的修改。
(既突出了重点,加深学生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意义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学以致用。)
(三)学习“步入世界外交舞台”一目
1、首先我用多媒体显示:《中国政府代表团在日内瓦会议上》和《周恩来率代表团出席日内瓦会议入会场》场景。
然后,我用表格的形式布置了一道课堂探究题:日内瓦会议的主题、成果和中国的作用是什么?(培养了学生的归纳能力,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学习万隆会议时,我首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
万隆会议召开的背景、内容、特点、意义各是什么?由学生分组讨论、探求答案。接着,我展示一段历史资料,进一步挖掘教材,突破重点:设问:材料中的“同”是什么?“异”又指是什么?最后,为使学生更好地感受历史,领略周恩来的外交风采,加强课堂的热烈气氛,我设计了请学生模仿周总理在万隆会议上讲话的环节。(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概括能力和阅读理解史料以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加深了对课文知识的理解。)
3、讲完万隆会议后,我设置了一个合作探究问题:
新中国成立初期,取得了哪些举世瞩目的外交成就?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是什么?(培养学生的概括、分析能力,并将学生的探究成果整理展示,便于学生掌握,满足学生成就感。)
课堂小结:(展示板书设计)
新中国取得的这些成就,在国际上树立了良好的形象,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后来中苏关系破裂,“一边倒”方针无法继续进行,中国处于美苏夹击的困境之中,中国的外交何去何从?我们下一课将继续学习。
课堂练习(点击文件菜单中课堂练习)
研究性学习课题:新中国外交成就感(点击文件菜单)
国际形势
国内形势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建国初期的外交成就
外交方针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