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设计)
整
体
设
计
一、本课概述
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两大阵营对峙的“冷战”格局,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是我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54年,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的地位参加了日内瓦会议,发挥了积极作用。1955年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总理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二、思路设计
1、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新中国成立初期所取得的外交成就。
难点:建国初期,复杂的国际环境对制定外交方针的影响。
2、教学方法:比较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还原法(借助CA1课件最大化还原历史面貌)。
3、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
4、课时安排:1课时
三、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结合二战后国际形势特点,掌握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外交方针的内容,并分析其原因,由此培养学生分析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新旧中国外交的比较,探究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与旧中国屈辱外交的本质区别,提高学生比较分析历史事实的能力。
(3)掌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等历史知识,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以及中国对两次会议的推动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运用多媒体展示图片、音像、文献,使学生学会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形成良好的归纳,概括和分析能力
(2)通过对建国初期外交方针、政策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用的讨论,提高学生积极参与的主人意识和探究意识,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新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中国人民在外交舞台上真正站立起来了。显示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和爱好和平的愿望。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新中国外交的成熟,也为构建一个和谐的世界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教
学
设
计
导入设计
运用多媒体放映一组图片:“中美破冰”、“亚太经合组织上海会议”、“中俄领导人会晤”、“安倍晋三访华”,由此引导学生探究新中国初期外交这一主题。
推进新课
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多媒体显示:《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近代不平等条约图片,并巧妙设疑:从旧中国屈辱外交史,我们得到什么启示?
学生回答后,用多媒体小结,外交启示:①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②社会制度落后必然导致外交失败;③誓死捍卫国家主权,提高综合国力。
问题探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面临怎样的国际、国内形势?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是什么?
多媒体显示:《开国大典》、《建国初外交公函》、《共同纲领》材料。
学生回答后,多媒体显示:方针制定的背景、方针。并进一步探究:新中国与旧中国外交有何本质区别?从中可以得出哪些历史认识?
学生分组讨论,老师小结(多媒体显示区别和历史认识)。
教师提问: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的基本外交方针有哪些?
学生回答:①“另起炉灶”;②“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③一边倒。其中:“另起炉灶”是指对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旧时外交关系一概不予承认,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外交关系;“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是指清除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在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和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一边倒”是指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国际斗争中,坚定地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多媒体展示:新中国成立初期基本外交方针:①②③
合作探究:如何看待新中国初期“一边倒”的外交战略。
①其实质是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严正立场。
②它既不意味着中国政府绝不同美、英等资本主义国家来往,也不意味着中国政府放弃独立自主,无原则地倒向苏联一边。
③“一边倒”方针的提出,是由当时历史条件决定的:当时,两大阵营对峙;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美国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中。中国实行“一边倒”方针,既可以打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孤立、封锁、包围,更可以壮大社会主义阵营,从而有利于保障人民革命成果,维护国家的独立和主权。
多媒体逐条显示:如何看待新中国初期“一边倒”的外交战略。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教师讲述:新中国刚刚成立,就积极开展外交活动。那时,美国和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采取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威胁的政策,但是,新中国冲破了帝国主义封锁。建国后的第一年里,就同苏联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1、同苏联等17国建交
多媒体展示:《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场景《毛泽东与斯大林会晤》场景。引导学生看课本109页历史纵横栏目内容。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
教师提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的?内容包括哪些?有何影响?
学生回答:1953年,中印两国政府谈判西藏地方关系问题,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中印、中缅发表联合声明,一致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国与国之间的基本准则。
内容包括: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影响: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多媒体显示:①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与印度总理尼赫鲁会谈;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背景内容和影响。为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我设了一道“考考你”试题(多媒体显示)。
1998年,美国轰炸我南斯拉夫大使馆,我国为什么表示强烈的谴责和抗议?在这个事件中,美国违反了五项原则中的哪一条?
三、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1、参加日内瓦会议
多媒体显示:中国政府代表团在日内瓦会议上和周恩来率代表团出席日内瓦会议入会场画面。
教师提问:日内瓦会议的主题是什么?成果呢?中国起了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回答:
会议主题: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
成果: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公约》。
中国的作用: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重要的国际会议;周恩来的建议推动了会议的成功,同时也说明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教学过渡:新中国政府积极参加国际事务,扩大外交成果。1955年4月,中国派周恩来率团参加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会议。
2、参加万隆会议
多媒体显示:1955年在万隆会议上的中国代表团。
教师提问:万隆会议召开的背景内容是什么?有何特点和影响?这次会议有何特点?
学生回答后,老师用多媒体展示学生答案。
之后,放映一段历史资料。并设问:周恩来在讲话中说“应该求同存异”,你认为“同”是什么?“异”又是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同”是指亚洲国家有着相同的历史遭遇,都遭受过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掠夺和统治。另外还有共同愿望,即解除殖民主义的奴役和灾难。“异”是指各国采取不同的政治制度和政策。
教师总结:答得很好。总之,在各国代表团的共同努力下,会议就经济文化合作和维护世界和平等问题达成了协议。通过了《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合作的宣言》。会议所表达的亚非人民团结一致反对殖民侵略,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反对侵略、维护和平、促进亚非各国友好合作的精神,被誉为“万隆精神”。会议有力地推动和鼓舞了亚非人民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新中国通过参加万隆会议,树立了崭新的国际形象,开拓了外交新局面。
合作探究:新中国成立初期,取得了哪些举世瞩目的外交成就?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将答案用多媒体展示出来。
外交成就:①同苏联等17国建交;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③参加日内瓦会议;④参加万隆会议。
原因:1、国际方面:①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被削弱;②社会主义力量的加强;③亚非拉许多半殖民、殖民地国家赢得民族独立。
2、国内原因:①周恩来等卓越外交家努力;②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③英明的外交决策。
课堂总结:解放前,中国国际地位低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指导下,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同许多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和万隆会议,取得了许多崭新的外交成就,树立了良好的国际形象,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后来中苏关系破裂,“一边倒”方针无法继续进行,中国处于美苏夹击的困境之中,中国的外交何去何从?我们下一课将继续学习。
展示板书设计
课堂练习(点击文件菜单中课堂练习):
研究性学习课题:新中国外交成就感(点击文件菜单)
国际形势
国内形势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建国初期的外交成就
外交方针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