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10课《鸦片战争》说课课件(3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新课标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10课《鸦片战争》说课课件(30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11-18 09:02: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0张PPT。第10课 鸦片战争二.课标要求一.本课地位(一).教材分析(二).教学流程(三).教学反思二.课标要求 《鸦片战争》是历史(必修Ⅰ)《政治文明历程》第四单元第一课内容,是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的开篇章。鸦片战争对我国的影响是巨大的,它是近代中国百年屈辱的开始,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在教材中具有开篇点题的地位和作用。   熟悉两次鸦片战争的起因及后果一.本课地位三.教学目标一.本课地位(一).教材分析(二).教学流程(三).教学反思二.课标要求
三.教学目标
三维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将进行详细阐述(一).教材分析(二).教学流程(三).教学反思一.课前准备
依据
手段
预期目标
二.课堂教学
三.课后延伸 依据--高一学情
高一学生的抽象思维和对历史理论的理解能力比初中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历史知识储备和认知能力还是相对有限。(一).教材分析(二).教学流程(三).教学反思一.课前准备
依据
手段
预期目标
二.课堂教学
三.课后延伸 手段
1.为学生提供相关的参考文献及研究鸦片战争的网站,指导学生利用空闲查阅相关资料,形成自已的见解。
2.把学生分为四个调查组,从领土 经济 政治和文物保护方面调查中国在两次鸦片战争中的损失。 附:调查委员会各部门的任务 (一).教材分析(二).教学流程(三).教学反思一.课前准备
手段
依据
预期目标
二.课堂教学
三.课后延伸预期目标
1.调动学生多渠道获取史料的积极性
2.培养学生独立运用基本原理和史料评说历史的能力(一).教材分析(二).教学流程(三).教学反思一.课前准备
二.课堂教学
三.课后延伸含教法学法教学目标   一个忘记了自己历史的民族,是
麻木的!
 一个忘记了自己屈辱历史的民族,更是
可悲的!!! 手段:
利用极具震憾力的图片和文字,使学生心里产生强烈共鸣,极大激化学生对本节内容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迅速凝聚注意力,进入课堂状态。(一).教材分析(二).教学流程(三).教学反思一.课前准备
二.课堂教学
三.课后延伸含教法学法教学目标手段:
将基本知识点整合为一系列环环相扣的问题, 通过三幕历史情景剧形式, 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链。第一幕.
诉求公理第二幕:
庭审辨驳第三幕
媒体追访课改理念:
历史内容也许是沉重的,但在教学时,应该让学生感觉到历史学习是轻松的。(一).教材分析(二).教学流程(三).教学反思一.课前准备
二.课堂教学
三.课后延伸含教法学法教学目标明确重点
突破难点
铺垫下文(一).教材分析(二).教学流程(三).教学反思一.课前准备
二.课堂教学
三.课后延伸含教法学法教学目标重点①.
虎门销烟与鸦片战争的关系 1.组织辨论:设置争议问题,让学生思辨历史发展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同时进行情感教育,使学生认识林则徐是伟大的民族英雄. 2.历史销烟与现实禁毒教育相结合:
深刻揭露毒品的危害,告诫学生珍爱生命,远离毒品,将学生培养成一个个有健全人格的合格公民探究2:
如果你是主审法官,你是否会裁定则徐违反了国际贸易法?为什么?
探究1:
箱子里到底是什么?
为什么英使不直接说明?
英国人为什么要把它运进来?
林则徐为什么又要销毁它?二十年前,中英确有战事.当年,清国大臣林则徐率领暴民扣我英商,焚我英货.我国只是对这种强盗行径进行正当报复罢了.突破方略
(一).教材分析(二).教学流程(三).教学反思一.课前准备
二.课堂教学
三.课后延伸含教法学法教学目标重点②.鸦片战争的后果
突破方略
1.运用视频资料,再现签约场景(一).教材分析(二).教学流程(三).教学反思一.课前准备
二.课堂教学
三.课后延伸含教法学法教学目标重点③.鸦片战争的后果
突破方略
1.运用视频资料,再现历史场景2.设计多个“活动”:
(1).找错误:让三个同学分别默写三个条约的基本内容,再由全体同学找出其中的错误
(2)由课前分成的四个中国损失调查组推举代表,从领土 经济 政治和文物保护方面公布调查结果,填写中国在两次鸦片战争中的损失表。 鸦片战争损失清单(一).教材分析(二).教学流程(三).教学反思一.课前准备
二.课堂教学
三.课后延伸含教法学法教学目标难点:中国战败的根源
突破方略:
  指导学生围绕着“武器落后是不是清军战败的根本原因”展开课堂辨论。再由教师全面总结学生观点请看,如此形势,即使先皇重用林则徐, 结局也焉能不败? 探究8:
如果是林则徐领导,有无希望打赢中英战争?
清王朝是否真正认识到清朝战败的根源?
假设火力相近,清军能否避免战败?PK课改理念:
观点论证题是高考常见题型
1.培养学生辨证思维水平,对历史问题的独有感悟和新视角。
2.形成学生独立思考,勤于探索的学习态度(一).教材分析(二).教学流程(三).教学反思一.课前准备
二.课堂教学
三.课后延伸含教法学法教学目标略讲部分1:
两次战争的过程史地综合
利用动态地图进行演示.要求学生结合地图,形成正确的空间概念.第一次鸦片战争(一).教材分析(二).教学流程(三).教学反思一.课前准备
二.课堂教学
三.课后延伸含教法学法教学目标略讲部分2:
火烧圆明园 通过播放视频,让学生在愤怒中认识到殖民者的无耻与丑恶.激发学生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而努力学习的爱国热情.(一).教材分析(二).教学流程(三).教学反思一.课前准备
二.课堂教学
三.课后延伸含教法学法教学目标略讲部分2:
火烧圆明园(一).教材分析(二).教学流程(三).教学反思一.课前准备
二.课堂教学
三.课后延伸含教法学法教学目标铺垫下文
手段: 设置悬念,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在课后对下节内容先行预习请问英使阁下,你如何看待中英关系在将来的发展?中英今后即为友邦.我们是准备以朋友之谊对中国的困难予以考虑的 探究9:
中国的困难其实是指什么事件?
英国采取什么手段来帮助中国政府?其出发点是什么?
两国政府的关系有何变化?中英是否真会成为友邦?(一).教材分析(二).教学流程(三).教学反思一.课前准备
二.课堂教学
三.课后延伸含教法学法教学目标铺垫下文
预期目标:
通过提问,自然过渡,激发学生对下节历史内容浓厚的兴趣.使学生掌握系统有序的历史知识链,形成良好的历史逻辑思维习惯.(一).教材分析(二).教学流程(三).教学反思一.课前准备
二.课堂教学
三.课后延伸含教法学法教学目标(1). 小结
(一) 十九世纪上半期,英国鸦片牟暴利, 鸦片输入中国后,中国贫弱更加剧。 1839 林则徐,虎门销烟长志气, 销烟200多万斤,民族英雄后人记。 (二) 1840鸦片战,琦善与英搞谈判, 民族英雄遭查办, 1842签条款, 《南京条约》割香港 ,赔款2100万
开放五处商口岸,近代历史此开端。 (三) 1856到60,二次鸦片起战争, 1860占天津,10月攻入北京城, 联军火烧圆明园,烧杀抢掠无人性。 沙俄乘机起歹心,系列条约不平等, 割地一百五十万,民族灾难更加深。 (一).教材分析(二).教学流程(三).教学反思一.课前准备
二.课堂教学
三.课后延伸含教法学法教学目标(2). 板书
一.鸦片战争的爆发:
1.战争前夕的中外局势
2.虎门销烟及战争经过
3.南京条约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
1.爆发原因
2.战争过程
3.<<天津条约>>和
<<北京条约>>板书设计(一).教材分析(二).教学流程(三).教学反思一.课前准备
二.课堂教学
三.课后延伸含教法学法教学目标(3)课堂练习
手段及课改理念:
  紧贴高考,限时训练与本节相关的历年高考题.通过学生分组对抗答题,活跃课堂气氛,同时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一).教材分析(二).教学流程(三).教学反思一.课前准备
二.课堂教学
三.课后延伸含教法学法教学目标研究性课题 论点: 文明的衰败根源,到底是在于外部力量的打击,还是在于内部机制的退化?论据: 以鸦片战争为例,阐述自已观点形式: 写成小论文.不超过500字 交流: 粘贴到校园网历史论坛上,或发送到本人网站xswzsun.gbaopan.com 标题:论”物必自腐而后虫生”(一).教材分析(二).教学流程(三).教学反思一.课前准备
二.课堂教学
三.课后延伸含教法学法教学目标课改理念:

1.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独立思维能力
2.师生课后的互动,进一步培养师生感情,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一).教材分析(二).教学流程(三).教学反思一.课前准备
二.课堂教学
三.课后延伸含教法学法教学目标参考网站http://www.ydjps.sc.cn????
鸦片战争纪念馆网站 http://www.yuanming
yuanpark.com???
圆明园网站 http://www.china-hero.org/njdts.htm??
中华英雄网站 (一).教材分析(二).教学流程(三).教学反思一.课前准备
二.课堂教学
三.课后延伸含教法学法教学目标课后反思
本课特点 教育的对象是人,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是每个教师的责任.在实际教学中,急需突破的一个瓶颈就是:教师能否向学生提供发挥各项潜能的机会?教师是否具备提供这种机会的能力? 历史教师应在新教学理念的指导下,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把探究作为学习的核心,给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的空间,使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得到长足的发展。 (一).教材分析(二).教学流程(三).教学反思一.课前准备
二.课堂教学
三.课后延伸含教法学法教学目标  3.注重加强历史学科与其它学科的有机渗透,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创新意识。  2.充分发挥了师生双主体的作用,在探究式学习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1.真正实现课堂角色的转变,教师由传授者、给予者转变成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由居高临下的权威变成“平等中的首席”。 本课特点课后反思
本课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