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说课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新课标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说课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11-18 13:45: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新课标必修1《祖国的统一大业》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属于《课程标准·历史(1)》第6个专题“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即人教版教材“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单元)中的内容,本课主要介绍了“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香港、澳门的回归,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等内容。本课内容是本单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中国在政治方面对世界和平发展事业作出重大贡献的重要体现。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港、澳、台问题的由来,理解“一国两制”伟大构想提出的背景,掌握“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形成过程和内涵、认识“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重大意义。
(2)掌握港澳回归的过程、认识港澳回归的历史意义。
(3)了解海峡两岸关系和缓与交流的表现,理解党和政府为推动两岸关系发展所采取的方针、政策及其影响。
2、过程与方法
采取“引导—发现—探究—总结”范式进行教学。通过文字、图片等多种史料的阅读,让学生初步学会分析运用史料的方法,初步学会科学地分析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通过合作探究设计方案,初步学会合作学习,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师生共同欣赏《七子之歌》、一起诵读于右任的《望大陆》,体验祖国人民对于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与要求;小组合作分析、概括“一国两制”理论提出的过程、基本内涵及意义,获得分析、概括、评价历史概念、历史现象和合作学习等方面的能力与方法。
(2)阅读图片和材料,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掌握香港回归过程、理解港澳回归的原因和影响,获得站在一定的思想立场上运用已有的知识阐释历史事实的能力,深刻认识“一国两制”构想的理论和实践对于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3)观看两岸交流与发展的图片,掌握党和政府在台湾问题上采取的政策、措施及两岸关系新发展的重要事实,坚定“坚决阻止任何制造分裂祖国的图谋,自觉维护祖国统一”的信念。正确认识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前景,树立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实现民族振兴而奋斗的崇高理想。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一国两制”的提出,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
教学难点:“一国两制”理论的运用。
二、说教法
采用多媒体设备,将教材中的重要信息加工成声、情、形的动态信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设置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尽可能地给学生动脑、动口的机会,启发其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主体意识、创新意识和能力,形成一种“以学生参与为标志,以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参与性、开放性创新教学的模式。
三、说学法
1、学情分析
高中学生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但学习的方法和习惯还有待养成。高一年级学生尤其应当培养阅读把握教材和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高中学生对时政热点联系密切的历史知识比较感兴趣,有探究的热情,应该着重引导他们分析背景资料,掌握分析方法,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以凸现中学历史课程现代公民教育的本质。
2、学法指导
(1)自主探究学习法:在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教材,通过阅读相关书籍、上网搜集相关资料等方式了解港、澳、台问题的形成及港澳回归的历程及两岸关系发展情况。
(2)合作探究学习法。教师创设问题情景,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教师以平等的地位与学生进行交流、对话,教师扮演课堂教学引路人的角色。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内容理论性、时事性较强,学生接受起来会感觉有一定难度,针对这种情况,我对教材知识进行了优化组合,把本课内容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问题之源:1、香港问题的由来;2、澳门问题的由来;3、台湾问题的由来。第二部分:统一之策:一国两制(形成过程、内涵、意义)第三部分:统一之程:1、港澳回归(历程、原因、意义)2、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表现、有利因素和阻力、对待台湾问题的基本立场),运用多媒体将教材内容与相关音像、图片、文字材料进行整合,使之有机融入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对抽象的理论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具体操作进程如下:
(一)导入新课:情景导入,营造学习氛围
课前播放《七子之歌》,课上师生共读国民党元老于右任《望大陆》,渲染一种游子思念祖国,渴望祖国统一的情感,为进入新课学习创造一种氛围。接着引入:同学们,你们刚才从歌声中听到了远离祖国孩子们的什么心声?从诗歌中读到了作者的什么情感?(学生回答)对!听到了游子们盼回归的心声,读到了作者渴望祖国统一的情感。今天我与大家一道学习《第22课
祖国的统一大业》。
本课的知识结构如下:
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整体把握教材,弄清教材各子目之间的内在联系。
在古代秦汉、隋唐、元明清时期我国曾是大一统的国家,为什么到现代我们还提“祖国统一大业”这一问题呢?
(二)问题之源——港、澳、台问题的由来
找个别学生来说说港、澳、台问题的由来,目的在于让他们展示自主学习的成果,激发自主学习的热情。教师以激励性原则对学生自主学习成果给予点评,并以课件图片、文字形式展示问题形成过程。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港澳与台湾问题有何本质区别?”并以“基于港、澳、台地区的现状,采用什么样的策略才能推进祖国的统一大业呢?”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习热情,进而了解“一国两制”构想的由来,同时自然过渡到第二个部分的学习。
(三)统一之策:“一国两制”(形成过程、内涵、意义)
,山山
课件打出思考题:“‘一国两制’构想是怎样形成的?‘一国两制’的基本内涵是什么?实行‘一国两制’会不会改变我国的社会性质?构想提出有何重大历史意义?”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和方法。
过渡:“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统一的最佳方案,这一方案最先是针对台湾问题而提出的,而首先在港澳地区得到了成功的运用。
(四)统一之程:港澳回归和两岸关系的发展
1、港澳回归历程
学生回答后,课件展示相关知识。香港回归图片展:“邓小平会见撒切尔夫人”“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在北京签署”“香港回归交接议式”“香港第一任行政长官董建华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澳门回归图片展:“中葡《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的签署”“澳门回归交接仪式”“人民解放军进驻澳门”“第127任葡萄牙驻澳门总督韦奇立手抱降下的葡萄牙国旗”“第一任澳门行政长官何厚华及澳门特别行政区区旗”吸引学生注意力,增强历史的直观感,加深学生对港澳回归历程重大事件的记忆效果。
2、港澳回归的原因和意义
课件出示下列关于香港回归的材料解析题:“‘撒切尔夫人在她的回忆录中谈到中英《联合声明》时也承认:对英国来说,这不是也不可能是胜利,因为我们是同一个不愿妥协和实力上远占优势的对手打交道。英国谈判开始时并不打算把香港整个交还给中国,到最后不得不同意交还整个香港地区。这是英国不情愿又不得不做的。’结合材料思考,中国为什么能够成功解决香港、澳门问题?”中国政府成功解决香港、澳门问题有何重大意义?
通过材料及问题的设计,激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合作习,培养初步运用史料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精神。
过渡:“一国两制”的构想在港、澳问题上得到了成功的运用,在这一科学理论的影响下,海峡两岸关系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3、
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课件出示两岸关系发展的概况:隔绝(1949—1979)——暖风(20世80、90年代)—寒流(90年代后)——契机(2005年)。出示两岸关系发展的表格,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完成表格。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归、概括重大史实的能力。
4、和平统一台湾的有利因素和阻力
课件出示问题:“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中有哪些有利因素和阻力?”同时展示图片:第一组:“暖风吹佛,统一在望”图片展:图片1:
两岸亲人相见而泣;图片2:汪辜会谈

图3:台资企业遍各地;图4:包机盼团圆
;图5:“胡连会晤”;图6:海峡两岸大学生夏令营。接着引导学生根据图片反映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归纳有利因素;接着展示第二组:“寒流袭击,道路曲折”图片展:图1:美国售台武器
;图2:李登辉、陈水扁闹台独,引导学生归纳和平统一台湾的阻力。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图片获取有效信息,培养运用史料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对待台湾问题的基本立场
课件展示图片:“两岸人民反台独斗争”“胡锦涛发表对台讲话”“人大高票通过反国家分裂法”和问题:“我们在台湾问题上应坚持怎样的立场呢?”通过图片向学生宣传两岸人民维护国家统一的行为及我们党和政府对台的方针政策(既基本立场是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平统一台湾,但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通过图片和问题的设计坚定学生“坚决阻止任何制造分裂祖国的图谋,自觉维护祖国统一”的信念。正确认识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前景,树立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实现民族振兴而奋斗的崇高理想。
课堂小结:不管台独势力如何狂獗,但台独分子的企图决不可能实现,因为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大陆与台湾领土相连,人心相连,血浓于水;统一是中国历史的必然趋势,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心愿。
下面让我们再来品读一首余光中先生的诗歌《乡愁》吧。课件出示:在精心设计背景的图片上显示余光中的《乡愁》。
《乡愁》
小时侯/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母亲呵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将来啊/乡愁是一座长长的桥
你来这头,我去那头
我相信,随着海峡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余老乡生的愿望一定能变为现实,祖国的统一大业一定能实现,让我们共同祝愿祖国的统一大业早日实现!展示课件:在三面区旗上方升起三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
目的是与开头相呼应,再次渲染两岸人民渴望统一的情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使课堂教学进入高潮。
课堂反馈:
1、撒切尔夫人说:“对英国来说,这不是也不可能是胜利,因为我们是同一个不愿妥协和实力上远占优势的对手打交道.”这段话主要是指

C

A.中国处理国际关系不妥协
B.中国享有崇高的国际地位和荣誉
C.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越强,在国际关系中的主动权越大
D.英国霸权地位丧失
2、按照“一国两制”的方针,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可以拥有比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更大的自主权,这主要是指

D

A.保持资本主义制度不变
B.外国资本不动
C.中央政府不干涉台湾地方事务
D.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
3、我国之所以能用“一国两制”原则解决港澳问题,根本原因在于(
C

A.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B.殖民国家力量的削弱
C.改革开放的实行及其成就
D.中国外交政策的成就
4、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就是

B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②香港、台湾也要进入共产主义社会
③香港、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④中华人民共和国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④
5、20世纪20年代末,闻一多先生以悲愤的心情写下了《七子之歌》。诗中将香港、澳门和台湾等地比作流落在外的七个孩子,盼望着他们回到祖国的怀抱。
(1)1945年以来,
香港、澳门和台湾三地与祖国大陆的关系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
香港、澳门分别于1997年和1999年回归祖国。台湾于1945年回归祖国;1949年大陆解放后,国民党残余势力跑到台湾,形成台湾与大陆暂时隔离的状态。
(2)我国政府的“一国两制”方针在对台湾和对港澳的具体政策中有何不同?
台湾在与祖国大陆统一后可以保留军队。
(3)目前妨碍台湾与祖国大陆统一的政治因素有哪些?
台独势力,国际反华势力
6、(作业——必做题)“一国两制”伟大构想是怎样提出来的?简述其内涵和重大意义。
学习延伸
研究性学习课题(选做题):
1、《你知道我在等你吗?—给台湾中学生的一封信》
2、《紫荆花开满园春,回归十年话香港》
反馈练习的设计,目的在于检测学生课堂学习效果,巩固所学知识。学习延伸问题的设计,目的在于满足那些对历史感兴趣的同学的需求,深化对教材的理解。
五、教学反思
1、由“教教材”转向“用教材教”,需要教师在备课时,研究课标、教材、学生,找准三者的连接点,将教材当作重要的课程资源加以利用,以确保课堂教学有序、有效地进行。
2、本课教学内容多,课时有限,而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层次参差不齐,有的班级学生自主学习效果不佳,因此往往不能有效完成教学任务,如何因材施教贯彻新课改理念有待进一步探讨与研究。
3、在教学中如何把贯彻新课改理念,减轻学生学习负担与掌握高考必备知识点有机结合也是有待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香港问题的由来
问题之源
第22课
祖国的统一大业
统一之策
一国两制的构想
香港回归
澳门回归
两岸关系的发展
统一之程
澳门问题的由来
台湾问题的由来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