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归鹿门歌》学案
一、学会读诗
夜归鹿门歌
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至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1、知人论世:孟浩然,唐代______________诗人。
2、整体把握:
A、本诗题目是“______________”,从题材上划分,属于______诗。
B、根据地点变化试着把诗歌分成两层,_______句为第一层,叙写了_______场景。______句为第二层,叙写了_______场景。诗人通过这两个场景的叙述,表现了自己________的情怀。
3、本诗是七言古诗,逐句导读:
首两句:写了傍晚江行见闻,听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望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悠然的钟声和尘杂的人声,显出山寺的_________和世俗的_________,两相_________,唤起联想,你眼前出现怎样的诗人形象?
三四句:三四句紧承首二句,具体描述日暮渔梁渡头的情景,“余”与“人”的归途一样吗?一个是__________,一个是___________,两种归途,两样心情,这表明了诗人怎样的志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好好想想:世人“向江村”,其实是归家,而诗人则是离家去鹿门山。在此,诗人为何不说“人随沙岸归江村,余亦乘舟往鹿门”?鹿门山既然不是诗人的家,为何用一“归”字?
五六句:夜晚攀登鹿门山山路,在月亮的映照下,山树如“____”,写出了山树的_____美。诗人陶醉在这景色中,融入大自然中,不知不觉来到了“______________”。从诗中可知,“鹿门”是什么地方?“______________”,由此可推知本诗主题与________有关。
※品味“鹿门月照开烟树”的优美意境。其中“开”为“明朗、清晰”意。
末两句:既归鹿门,归后的生活如何呢?诗人与______________为伴,“幽人”指________,从中可以体会出诗人______________的情趣。
总结:本诗紧紧围绕“归鹿门”展开,其中“归”字表面指诗人从“_________”到“_______”,实际上指从________到________的道路,全诗表现出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志趣。
读懂了吗?试着用散文的语言复述这首诗的内容。
二、举手提问
读完“学会读诗”的参考答案,你还有哪些疑问,说出来大家一起解决吧。
直击高考
1、此诗按照时空顺序,分别写了江边和山中两个场景,比较诗人描写这两个场景时不同的侧重点,说说它们是如何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诗境的。
2、“惟有幽人自来去”一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一种心境?
背诵这首诗。
课外有时间的了解一下孟浩然吧。
《夜归鹿门歌》学案答案
一、“学会读诗”1、知人论世:孟浩然,唐代山水田园诗人。
[作者简介]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早年隐居鹿门山。据考证,三十多岁到长安淹留,求仕失望,在江淮吴越间漫游了几年。张九龄贬荆州长史,曾因他为短期幕僚。后患疽,“食鲜疾动”卒。
诗多写个人怀抱与山水景物,以五言诗的成就为最高,与王维齐名,世称“王孟”,是盛唐山水田园派的主要作家之一。所作田园诗数量虽不多,但却清淡简朴,生活气息浓厚,给人以亲切之感。受到王维推崇。王维把他的像绘制在郢州刺史亭内,后遂称之为“孟亭”。由于生活经历不够丰富,所以题材不够广阔,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的创作成就。有《孟浩然集》。
[典故诠释]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步乡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为在鹿门山辟一住处。
2、整体把握:
A、本诗题目是“夜归鹿门歌”,从题材上划分,属于叙事诗。
B、根据地点变化试着把诗歌分成两层,前四句为第一层,叙写了江边场景。后四句为第二层,叙写了山中场景。诗人通过这两个场景的叙述,表现了自己隐逸的情怀。
3、本诗是七言古诗,逐句导读:
首两句:写了傍晚江行见闻,听着山寺传来黄昏报时的钟响,望见渡口人们抢渡回家的喧闹。
这悠然的钟声和尘杂的人声,显出山寺的僻静和世俗的喧闹,两相对照,唤起联想,你眼前出现怎样的诗人形象?
诗人在船上闲望沉思的神情,潇洒超脱的襟怀,隐然可见。
三四句:三四句紧承首二句,具体描述日暮渔梁渡头的情景,“余”与“人”的归途一样吗?一个是归鹿门,一个是回江村,两种归途,两样心情,这表明了诗人怎样的志趣?表明了诗人隐逸自得的意趣。
※好好想想:世人“向江村”,其实是归家,而诗人则是离家去鹿门山。在此,诗人为何不说“人随沙岸归江村,余亦乘舟往鹿门”?鹿门山既然不是诗人的家,为何用一“归”字?
诗人所说的“归”更侧重于心灵上的“归”,即回归自己的精神家园,而不是实体意义上的归家。
五六句:夜晚攀登鹿门山山路,在月亮的映照下,山树如“烟”,写出了山树的朦胧美。诗人陶醉在这景色中,融入大自然中,不知不觉来到了“庞公归隐处”。从诗中可知,“鹿门”是什么地方?“庞公栖隐处”,由此可推知本诗主题与归隐有关。
※体味“鹿门月照开烟树”的优美意境。其中“开”为“明朗、清晰”意。
写出烟树在月光照射之下轮廓变得清晰之景。
末两句:既归鹿门,归后的生活如何呢?诗人与岩扉松径为伴,“幽人”指诗人,从中可以体会出诗人归隐后悠然自得的情趣。
这“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自况,因为诗人彻底领悟了“遁世无闷”的妙趣和真谛,躬身实践了庞德公“采药不返”的道路和归宿。在这个天地里,与尘世隔绝,惟山林是伴,只有他一个人独来独去,悠然自得。
总结:本诗紧紧围绕“归鹿门”展开,其中“归”字表面指诗人从“渔梁”到“鹿门”,实际上指从世俗到归隐的道路,全诗表现出诗人恬然洒脱的隐逸志趣。
4、读懂了吗?试着用散文的语言复述这首诗的内容。
山寺里传来了黄昏报时的钟响,渔梁渡头,争渡一片喧哗。人们沿着沙岸回到江边的村庄,我也乘着船回归鹿门。朦胧的山树在月光的映照下变得清晰明朗了,不知不觉中,忽已到了庞德公隐居的之地。这里只有石门与松径与“我”相伴,幽寂无比,只有“我”一个人独来独去,悠然自得。
二、“直击高考”参考答案
1、此诗按照时空顺序,分别写了江边和山中两个场景,比较诗人描写这两个场景时不同的侧重点,说说它们是如何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诗境的。
答:江边场景,侧重写世俗,人们喧闹着争渡回家,但诗人保持着超脱、潇洒的心态;山中场景,侧重写诗人隐居,与尘世隔绝,孤独寂寞。从第一个场景到第二个场景,是诗人从尘世生活归到一人隐居,这中间突出了诗人的隐士形象,表现出他恬然洒脱的隐逸志趣.因此,这两个场景构成的诗境是和谐统一的。
2、“惟有幽人自来去”一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一种心境?
答:这一句是说,诗人隐居在这里,与世隔绝,周围只有山林,一个人孤独地来来去去。句中的
“幽人”,既是指庞德公,也是诗人自况。庞德公曾在这里隐居,诗人步他后尘,在这里一个人生活。在这个天地里,人似乎与大自然融化在一起,心中是多么宁静、超脱和悠然自得。
【诗意解读】
我读你,读你千遍也不厌倦!
暗夜,我在灯下,读你。试图走进你的世界,试图读懂你的矛盾和无奈。
终于在文字中缓缓向我走来,高古远旷,萧散简远,风神飘逸,疏朗古朴的,是你吗?
是谁袭一身白袍,屹立于山岳之间纵览山川?是谁乘“款段马”,在山野间悠然自得的轻吟漫谈?是谁徜徉岳麓山,在理性与感性的矛盾边缘挣扎?又是谁醉卧松云间,看尽白云苍狗红尘凡间?
是高洁如玉的你在俯瞰世界,是心静如水的你在轻吟;是“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的你,是在江湖与魏阙间徘徊矛盾的你。你,为什么让我如此的痴迷?是你挥挥仙袂飘然悠然的举动让我痴迷;是你颀而长,峭而瘦的身姿让我痴迷;是你骨貌淑清,风神散朗的精神让我痴迷;是你“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美景让我对你痴迷;是你“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的心境让我对你痴迷:是的,迷恋于你无需理由。
曾记得你在江湖与魏阙间矛盾的叹出“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徙有羡鱼情”的诗句。是的,你矛盾的性格灼烧着你的心:你欲事君主而无舟楫,但你没有在“羡鱼”之时“退而结网”。你选择了清逸、平淡、安静的布衣生活,在平淡中寻乐,在安静中自得。
你独上高楼,醉卧松云,隐逸于山野间抛弃了一切世俗的杂念;你把心交给自然,把灵魂交给自然。在桃花源式的桃园里,你忘却了不快,忘却了功利。在平淡的时光里你吟出了“出谷未停车,到家口已煦。回瞻下山路,但见牛羊群。樵子暗相失,草虫寒刁闻。衡门犹未掩,伫立望夫君”的淡淡诗句,你的诗淡的人怀疑它是否是诗。
你没有过多的诗篇,也没有太多的名篇;你不追求诗是圣人的境界,你认为诗纵非人的糟粕,而是人的剩余。你的诗如月,甚至要紧的时候还如说话;非是那些话,而是谈话人的那副“风神散朗”的姿态。读到“求之忽不得,沿月棹歌还”,我们得到一如张泊从画像所得到的印象:“风仪落落,凛然如生;骨貌清俊风神散朗”的形象。
你举起仙袂,昂首挺立,白袍在风中翼翼飘动;你——平淡的你,矛盾的你,安逸的你。难怪你的朋友李白也赠诗称赞你:
赠孟浩然
李白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我钟爱孟浩然,潇洒的风度,超人的天下人都知道。年轻的时候就抛弃了功名爵禄,晚年在青松白云间隐居。在月光下饮酒常常沉醉,迷恋景色不愿意侍奉国君。你的品格像高山一样怎么能够仰望得到?我只能在这里向你作揖崇仰你清香的德行。
千年之后,我在你的传记中,读出你的精髓,读出你的风骨,读出你的才华,读出你的品格。敬仰你的不图名利,淡泊清高的品格,羡慕你的淡雅的生活情绪。
我读你,读你千遍也不厌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