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课 童趣
邱孔龙
课前5分钟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童稚 藐小 土砾 鹤唳云端 yí___然称快 凹者为hè ___ lài hámɑ______
答案:zhì miǎo lì lì 怡 壑 癞蛤蟆
2、把词语和相应的含义连线。
明察秋毫 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
庞然大物 形容外表上庞大的东西
怡然自得 比喻为人十分精明,任何小问题都看得很清楚
答案:明察秋毫—— 比喻为人十分精明,任何小问题都看得很清楚
庞然大物—— 形容外表上庞大的东西
怡然自得—— 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
3、《童趣》节选自_____________,此书为________体散文,作者是清代文学家_________。
答案:《浮生六记·闲情记趣》 自传 沈复
4、文章描写了哪些事,展现了儿童神奇美妙的内心世界。从以下各项中选择。( )(多项选择)
A、观蚊飞鸣
B、观虫斗鞭打蛤蟆
C、夏蚊成雷
D、观察花台草木
解析:做此类题要疏通文意后,概括文章主要事件。本文主要写了三件趣事:观蚊飞鸣、观察花台草木、观虫斗鞭打蛤蟆。
答案:A B D
课中10分钟
按课文填空。
(1)余忆童稚时,能___________,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__________。
(2)以土砾凸者为___,凹者为____,神游其中……
(3)观之,兴正浓,忽有_____,拔山倒树而来.
答案:(1)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物外之趣
(2)丘 壑
(3)庞然大物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1)项为之强
(2)故时有物外之趣
(3)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
(4)兴正浓
(5)又留蚊于素帐中
(6)鞭数十,驱之别院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解释。做此类题要具体语言环境具体分析,掌握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古汉语知识。
答案:(1)通“僵”,僵硬的意思。 (2)这里指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 (3)正(4)兴趣(5)未染色 (6)鞭打
3、“怡然称快”“不觉呀然一惊”等描写心情的句子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做此题,先在阅读课文时勾画出“怡然称快”“不觉呀然一惊”等描写心情的句子,然后深入体会它们的作用。此题考查描写心情的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
答案:描写心情的句子,可以使人感觉到“察物纹理”时的投入,聚精会神,情随物动,别有一番情趣,从而突出了文章的情趣。
4、指出下面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1)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2)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
解析:抓住句中关键词语来辨析。“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运用了比喻、夸张两种修辞方法;(2)“果如鹤唳云端”可看出运用了比喻。
答案:(1)比喻、夸张(2)比喻
5、第一段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它与其他各段是什么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明确这一段在结构上的作用要先理解此段的内容,体会此段与全文的关系,及与各段的联系。第一段中的“物外之趣”总领全文,引出下文,点明了文章的主旨。
答案:第一段总领全文,引出下文,点明了文章的主旨;下文具体描写“物外之趣”,因此第一段与全文是总分关系。
志鸿乐园
回家之路
警察看见一个醉鬼摸着一个大木桶在绕圈子,便问:“你怎么了?”
“没事,我正在回家!”
“你绕着木桶转圈,怎么能回家?”
“什么木桶?这木栅栏的尽头就是我的家!你喝多了吧?”
课后30分钟
基础题
1、将下列各句译成现代汉语。
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翻译,做这类题要首相理解句中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以便正确疏通文意。
答案:①见到微小的事物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细密之处。②夏天的蚊子嗡嗡地像雷声一样,我便把它们模拟成在天空中飞舞的仙鹤。
2、给句中加粗的字注音。
①项为之强。( ) ②以土砾凸者为丘。( )
③盖一癞虾蟆。( ) ④凹者为壑,神游其中( )
解析:①项中“项为之强”中的“强”是通假字,通“僵”,应读“jiāng”,做此类题要注意文言文中通假字的读音。平时要多积累。
答案:jiāng tū lài hè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童趣》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记趣》
B、《童趣》一文作者追忆了自己的童年生活,展示了儿童丰富的想像力。
C、《童趣》一文采用了先总后分的结构方式。
D、《童趣》的作者沈复,是明代文学家。
解析:此题考查文学常识、文章内容和结构方式的特点。做此类题要对文章有全面的认识。A、B、C三项都对,D项有误,沈复是清代文学家。
答案:D
4、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х”)
(1)“能张目对日”写出了我的淘气;“鞭数十”写出了我的残暴无常。( )
(2)“必细察其纹理”中的“必”和“细”写出了喜欢观察“藐小之物”的特点。( )
(3)从“神游其中”一句可以看出我是一个富有想像力的孩子。( )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2)(3)项都正确,(1)项错误,鞭数十”写出了我的爱憎分明。
答案:(1)√(2)√(3)х
5、下列各项加点词语解释有一处错误的是( )
昂首观之 (观看) 作青云白鹤观(景观)
余忆童稚时 (时代) 故时有物外之趣(时候)
徐喷以烟 (用) 以丛草为林(把)
以土砾凸者为丘(当作)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认为)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文中实词、虚词的含义。做此类题要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具体分析。A、C项解释全对;B项全错,第一个是“时候”的意思,第二个是“时常”的意思; D项有一处错误,第二个翻译成“被”。
答案:D
阅读理解
(一)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6、你能根据下面句子中数词的使用情况,总结一下这几个句子使用数词的规律吗?
①见二虫斗草间。
②盖一癞虾蟆。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文中数词运用的规律。文言文中一般省略量词,数词直接修饰限制名词。如“二虫”应译成“两只虫”。
答案:省略了量词,数词直接修饰限制名词。
7、联系上下文理解“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一句。
“庞然大物”是指___________,这是相对__________而言的。“拔山倒树”中的“山”是指______,“树”是指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能力。要理解句中词语指代什么,以便更好地把握文章内容。“庞然大物”指癞蛤蟆。“山”和“树”指什么联系上下文做答。
答案:“庞然大物”指癞蛤蟆;“山”指“土砾”;“树”指“丛草”。
8、我对癞蛤蟆一点也不害怕,从文中第四段的三个动词_____、______、______可以看出来。这很符合儿童天真无邪,无忧无虑的性格,用一句俗语来概括这种性格特点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道题考查我们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寻找有关“我”不怕癞蛤蟆的动词,表现“我”天真无邪、无忧无虑的性格特点,并能用俗语来概括这一特点。
答案:捉 鞭 驱 初生牛犊不怕虎
9、从课文看,发现或产生物外之趣的条件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我们对文章内容的把握能力。文中儿童产生物外之趣,关键在于爱观察和观察能力强。
答案:观察能力强和观察细致。 (二)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杨补凡为余夫妇写载花小影,神情确肖。是夜月色颇佳,兰影上粉墙,别有幽致,星澜醉后兴发曰:“补凡能为君写真,我能为花图影。”余笑曰:“花影能如入影否?”星澜取素纸铺于墙,即就兰影,用墨浓淡图之。日间取视,虽不成画,而花叶萧疏,自有月下之趣。芸甚宝之,各有题咏。 《浮生六记?闲情记趣》
10、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①神情确肖 ②即就兰影 ③我能为花图影 ④芸甚宝之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文实词的含义,做此类题要具体语言环境具体分析。
答案:①相似 ② 趁着 ③画,描绘 ④把……当成宝
11、下列翻译句子有误的一项是( )
是夜月色颇佳,兰影上粉墙,别有幽致
译文:这天夜里月色很好,兰花的影子映在粉墙上,别有一番优雅的情趣
花影能如人影否
译文:花的影子能像人的影子吗
日间取视,虽不成画
译文:白天拿来观看,虽然不像一幅画
D、星澜取素纸铺于墙,即就兰影
译文:星澜拿白纸铺在墙上,描绘兰花的影子立刻完成了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句子的理解,做此类题要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以便更好地疏通文意。D项的意思是“星澜拿白纸铺在墙上,立刻趁着兰花描绘它的影子”。
答案:D
12、为什么兰影不成画,“芸甚宝之”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我们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疏通文意后,便能了解答案。
答案:虽不成画,但花叶萧疏,也有月下影子的乐趣。
13、本文与课文一样都充满了生活情趣。二者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篇?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道题考查我们比较阅读能力,是开放题,谈自己喜欢哪一篇文章的理由,言之有理即可。可从写法角度谈,也可从表现的主题方面谈。
答案:示例:如我喜欢课文。课文描写童年的生活情趣,有极强的童年色彩,表现儿童天真、活泼、机敏、聪明的特点。而本文是描写成年生活的一个小插曲,展现了成年生活的闲适、惬意,有极强的生活性。
三、探究题
14、这是一篇充满童趣的文章,作者以生动的笔调,充分展开联想和想像,追忆自己的童年生活,表现了“物外之趣”。童年是多姿多彩的。作者的童年乐趣无穷:戏蚊之乐、观虫斗之趣,连驱赶癞蛤蟆也让人觉得趣味横生。你的童年也有类似的趣事吧?请选择一个有趣的场面描述下来,说给大家听。
解析:此题是考查我们写作、口语表达能力的,回忆自己童年生活中的趣事,反映儿童富有想像和联想能力,表现你童年天真、活泼、机敏、聪明的特点。
答案:略。
四、中考题
15、(2005年湖北黄冈非课改)某校初三(2)班同学在阅读《西游记》时,对唐僧这个人物有两种不同看法,为此语文老师组织了一场辩论。假如你是反方,针对正方辩词该怎么说?
正方:我方认为,唐僧能历尽千辛万苦去西天取经。他意志坚定,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从来没有动摇取经的决心;他心地善良,有仁爱之心,即使误放妖魔,也不愿伤及无辜;他不求名,不贪财,是一个可亲可敬的人。
反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名著阅读知识。针对文中人物功过是非,发表自己的看法。本题采用双方辩论的形式,由正方的观点,谈反方对唐僧的看法。反驳要有针对性,扣住“固执己见”、“人妖不辨”,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示例:我方认为,唐僧的仁爱之心是虚伪的,在惩罚为他一路降妖除魔的孙悟空时,毫不手软;他一意孤行,在西天取经的路上,人妖不辨,经常被妖魔鬼怪所迷惑。是一个毫无原则、是非不分、固执己见的人。
《童趣》学案
教师寄语:学习这件事不在于有没有人教你,最重要的是在于你自己有没有觉悟和恒心。——法布尔
学习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明察秋毫,怡然自得,庞然大物、夏蚊成雷”等成语。
2、了解古今词义的差别,掌握基本的解词方法,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培养阅读和翻译能力。
3、疏通文句,把握文章内容,品味作者在叙写中表现出的童年生活的乐趣,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像思维。
学习过程
一、基础知识
1、结合注释和字词典,掌握字音:
童稚( ) 鹤唳( ) 怡然称快( ) 土砾( )
丘壑( ) 癞虾蟆( ) 藐小 ( ) 项为( )之强( )
2、 解释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 )( )
鞭数十,驱之别院( ) 以虫蚊为兽( ) 项为之强( )
兴正浓( ) 果如鹤唳云端( ) 以丛草为林( )
方出神( ) 驱之别院( ) 则或千或百( )
3、 指出加粗的代词在文中所指代的事物:
① 必细察其纹理( ) ② 昂首观之( )
③ 使之冲烟而飞鸣( ) ④ 蹲其身( )
⑤ 观之,兴正浓( ) ⑥ 驱之别院( )
二、理解探究
1、(1) 找出文中音同形不同的字。
(2) 找出文中义同字不同的字。
(3) 找出文中字同义不同的字。
(4) 找出文中意义相对、相反的字词。
(5) 找出文中的通假字。
(6) 找出文中的成语并解释。
(7) 找出文中的省略句。
2、“我”为小虫打抱不平,为什么只是“驱之别院”,而不是将癞蛤蟆处死?
三、合作释疑
3、学生集体背诵全文,思考、交流:
⑴ 文章首句叙写自己童稚时获得的“物外之趣”,依朗读时对句意层次的把握,分析第1段在结构上的作用。
⑵ 课文第3段中,“林”“兽”“丘”“壑”俱全的美妙境界完全出于敏锐的童心,它们分别指什么?
⑶ 第4段中“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句中庞然大物指什么?所拔之山,所倒之树又分别指什么?
⑷ 课文分叙部分描写了儿时哪些“物外之趣”?
⑸ 文中有哪些描写作者神态的句子?表现出儿时的作者怎样的心理变化?
4、学生合作探究:文章以生动的笔触、细腻的刻画,围绕“趣”字着墨,展现了一幅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图。“趣”既在事中,拟夏蚊为群鹤舞空等,更在超乎物外的稚情,那么,这种“物外之趣”是怎样产生的?
四、课内精读
1、填空:
课文《童趣》选自《______》,作者是__代文学家___。课文详细叙述了作者儿时以为有“物外之趣”的事情:一是“戏蚊于素帐”看到“ ”的景象;二是“观虫斗草间”遇到“____”的经过。
2、下列加粗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心之所向 B、昂首观之
C、使之冲烟飞鸣 D、项为之强
3、下列句子中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果如鹤唳云端 B、又留蚊于素帐中
C、为之怡然称快 D、项为之强
4、文章描述了“我”从不失童稚的游戏中获得了“物外之趣”,“物外”是指 的意思。
5、古诗文中有很多表意精练的语句,被当作成语保存到现代汉语中来。试从文中摘录这样的语句,并解释其大意:
⑴ ( )
⑵ ( )
⑶ ( )
⑷ ( )
6、结合课文,给古今词作如下分类,每一类举一例并作分析:
⑴ 古今意义没有变化的词:
⑵ 消亡不再使用了的词:
⑶ 意义转移了的词:
7、“鹤唳”是鹤鸣叫,你知道关于“风声鹤唳”的成语故事吗?请简单叙述。
8、“又留蚊于素帐中”句中“素”的意思是 ,写出两个含有“素”的成语。
五、拓展延伸
青青庭院
故乡青青的庭院是我儿时的乐园。
宽大的庭院到处都染满了绿,除了北边屋前,四壁倒有三面被绿簇拥着,中间被父亲
的花草和母亲的菜畦装点起来,并不显得空旷。因为庭院的绿太浓,于是在我的意识里,
庭院仿佛一年四季都是绿的。而这绿又是摇曳多姿的,空灵而深邃的,总在你不经意的时
候探到你的心里。
每到六月的时候,北屋前的石榴树就急急地缀满了火红火红的花朵,躲在油亮的深绿
里逼着你的眼。蜂儿嗡嗡地闹着,贪婪地吮着花蜜。儿时的我总是很馋,却不晓得蜂蜜要
经过蜜蜂的酿造才可以吃,以为捉到一只蜜蜂就可以吃到甜甜的蜂蜜。常常寻一只敞口不
是太大的玻璃瓶子,轻手轻脚地靠近树身,耐心地等待蜜蜂停落到花儿上,钻进花心,然
后悄悄地把瓶口移近,猛的一扣,蜜蜂一惊,就会落入瓶底,接着迅速旋紧盖子。怕蜜蜂
死掉,就在瓶盖儿上扎个眼儿,且看蜂儿在瓶中辗转,腹部一鼓一鼓的,淡淡的黄的翅风
车一样的振动,找不到出去的路。看到后来,却觉得蜂儿可怜,索性打开瓶盖儿,看蜂儿
飞走,吃蜜的念头早已忘掉了。有时手指被蜇得又红又肿,就翻来清凉油抹上。但很快就
忘了,就再去捉,再被蜇。
时光如同缎子一般在不知不觉中滑过。及至后来我离开故园到外地求学,再参加工作,
再成了家,故园离我渐渐的远了。但故园的绿却始终留在我的心底,如同儿时父母慈爱的
目光始终浸润着我的心田。
一晃小女也十岁了。每到暑假或寒假,她总是迫不及待地要回故园。父母已经赋闲在
家,将今日的庭院装点得更为绚丽。爬墙虎在南屋的墙面上像瀑布一样泼洒下来,形成一
道绿色的屏障,窗儿在上面像眼睛一般地眨着。南屋与庭院之间多了一道花墙,上面是瓜
藤搭起的帐篷,长的丝瓜、弯的北瓜从藤上垂下。转过花墙,东墙是满架的金银花,从南
到北一路的铺开,西墙挂满了葡萄。各色的深的浅的树和藤在庭院中攀缘生长,错落有致。
母亲的菜畦依然齐整,父亲的花草依然沿着菜畦一路开放。石榴树斑斑驳驳地褪皮,大大
小小的石榴赶趟似的挂满了枝头,叶间还偶尔开放着一朵两朵火红火红的石榴花。但故乡
的庭院究竟还是绿,浓浓的令人不禁将它掬在手里,饮到心里,醉到梦里。
故园的绿啊,它衍生了几代人的梦,不仅衍生着梦,也衍生着希望,时时激励着我。
1.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文字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收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请作简要分析。
(1)北屋前的石榴树就急急地缀满了火红火红的花朵,躲在油亮的深绿里逼着你的眼。
(2)爬墙虎在南屋的墙面上像瀑布一样泼洒下来……窗儿在上面像眼睛一般地眨着。
2. 为什么作者觉得庭院中的绿“又是摇曳多姿,空灵深邃”的?请根据全文作简要回答。
3. 文章写庭院的绿,可是第3段却详写了儿时捉蜜蜂的趣事。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 第4段中说,“故园的绿却始终留在我的心底,如同儿时父母慈爱的目光始终浸润着我的心田。”这句话有什么含义和作用?
答案 童趣
一、基础知识
1童稚(zhì) 鹤唳(lì) 怡然称快(yí) 土砾(lì)
丘壑(hè) 癞虾蟆(há má) 藐小(miǎo)
项为之强(wèi)(jiāng)
2、 解释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自己)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白的,没有染色的)(慢慢地)
鞭数十,驱之别院(用鞭子打) 以虫蚊为兽(把……当作……)
项为之强(脖子、颈项) 兴正浓(兴趣)
果如鹤唳云端(果真) 以丛草为林(树林)
方出神(正) 驱之别院(赶、驱逐)
则或千或百(有时)
3、指出加粗的代词在文中所指代的事物:
① 必细察其纹理(代藐小之物) ② 昂首观之(代夏蚊)
③ 使之冲烟而飞鸣(代蚊子) ④ 蹲其身(代自己)
⑤ 观之,兴正浓(代二虫) ⑥ 驱之别院(代虾蟆)
二、理解探究
1 ⑴ 音同形不同的字:
砾──唳 鹤──壑 向──项
⑵ 义同字不同的字:
察──观──视──见 唳──鸣 素──白
⑶ 字同义不同的字:
观 昂首观之 (看)
作青云鹤观 (景象、景观)
察 明察秋毫 (看到、看清)
必细察其纹理 (观察)
神 定神细视 (精神、注意力)
神游其中 (感受、想象)
时 余忆童稚时 (时候)
故时有物外之趣 (经常)
⑷ 意义相对、相反的字词:
藐小之物──庞然大物 凹──凸
⑸ 成语:
明察秋毫:比喻为人非常精明,任何小问题都看得很清楚。
庞然大物:外表上庞大的东西。
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
夏蚊成雷:夏夜里蚊群嗡嗡的叫声像闷雷。
⑹ 通假字:
项为之强,“强”通“僵”,僵硬。
⑺ 省略句:
“鞭数十”应是“鞭之数十”
“使与台齐”应是“余使目与台齐”
2、珍惜生命、 处置有度。
三、合作释疑
3、 ⑴ 文章开篇仅用32个字,以“物外之趣”总摄下文叙事,行文简洁。“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既反映小孩子视觉敏锐,又表现出孩子的稚气、天真。“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说明作者小时候善于细致地观察细小事物,看到细微的事物中那些别人所看不到的妙处,产生超然物外的乐趣。
⑵ 作者年幼时居城中,渴望见到大自然风光而不得,于是他用想像来实现自己的愿望。“林”指丛草,“兽”指虫蚊,“丘”指土砾凸者,“壑”指土砾凹者。
⑶ 句中的“庞然大物”指癞虾蟆,所拔之“山”指土砾凸者,所倒之“树”指草。
⑷ 文章分叙部分描写的“物外之趣”有:
① 观蚊成鹤。拟成群的夏蚊为群鹤舞空,把以烟喷蚊想像成青云白鹤的景象。
② 神游山林。在花园里土墙凹凸处定神细视,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③ 鞭逐虾蟆。见癞虾蟆吞食二虫,鞭打示惩,驱之别院。
⑸ 神态描写表现儿童的心理变化。用“昂首观之,项为之强”表现专注之情。“徐喷以烟”写贪欢淘气(若“速喷”,则烟浓蚊落,难作“青云白鹤观”)。“蹲其身,使与台齐”写考虑到观察的方便,表现身心的投入。先用“方出神”“观之正浓”写好奇而被吸引,用“呀然惊恐”表现内心的难以置信、受惊而漾起不平;用“神定”写看清了造成严酷现实的原因,思谋办法。文章还借对“外敌”入侵以及自己如何处置的描写,表现心理变化。癞虾蟆的凶残用“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一”表现癞虾蟆气焰嚣张,一“尽”一“吞”表现它的贪婪凶残,也是作者“呀然惊恐”心理变化的外因。这先“拔”后“倒”再“一”的残暴之状,造成童稚作者的惊心动魄,才有以下“捉”“鞭”“驱”的举动。三个动词连用,可见当时决心大,措施狠。读至此处,读者可见作者举起正义大旗主持公道时的除恶的决心、庄严的神态,而大快人心。
4、 “物外之趣”是借助于丰富而有创造性的联想和想像。在作者童稚的世界里,视蚊子如群鹤舞空,视丛草虫蚊土砾的“小天地”为成人之“大世界”,视虫斗,鞭虾蟆,这一切不是来自成人理性化的思考,而是幼稚的好奇心和想像。如“观蚊成鹤”表现作者幼时的可爱天真,想像力的空灵飞动,以及心灵的追求。课文还通过描写表现在童稚的眼里世事是本无所谓大无所谓小的,世界也可以按自己的意愿发生变化:丛草可以为林,虫蚊可以为兽,土砾可以为丘壑,所有的一切,俨然一个精致的大千世界,这是视小为大。由于“蹲其身,使与台齐”,又于“定神细思”之中,将自己融入而“神游其中”,将自己化为渺小的虫豸一类。这是视大为小。这些都是想像产生的效果。
四、课内精读
1、浮生六记·闲情记趣 清 沈复 鹤唳云端 庞然大物
2、A
3、D
4、超出事物本身
5、⑴ 明察秋毫 ⑵ 怡然自得 ⑶ 夏蚊成雷 ⑷ 庞然大物(解释略)
6、⑴ 例词:草 ⑵ 例词:余 ⑶ 例词:项(分析略)
7、“风声鹤唳”语出《晋书·谢玄传》“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前秦苻坚领兵进攻东晋,大败而逃,溃兵听到风声和鹤叫声,都疑心是追兵。形容惊慌疑惧之极。
8、白的、没有染色的 素昧平生、素面朝天。
五、拓展延伸
1. (1)写出了石榴花的火红,衬托出绿的深浓。
(2)用眨眼喻写窗户的闪亮,衬托出绿的满而深。
2. 油亮深浓,错落有致,生机盎然;浸润心田,令人陶醉,难以忘怀。
3. 写出了故乡的庭院是我儿时的乐园,表达了对青青庭院的深深怀念,同时间接地写出了绿的盎然生机。
4. 含义:难以忘怀故园的绿,感激故园的绿给自己的精神滋养;作用:点出本文的主旨。
《童趣》教案
学习目标:
1、准确地划出语音停顿,节奏分明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理解只有善于观察,善于联想想像,才能有物外之趣。
3、疏通文意,积累词语。
4、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1、反复朗读,领会课文大意。
2、初步了解古文与现代文的异同词,掌握学习古文的规律。
3、理解怎样借助观察、想像,获得生活乐趣。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多媒体出示画面:《蜗牛和黄鹂鸟》
人们看到正在爬葡萄架的蜗牛和鸣叫的黄鹂鸟,就展开了想象,想象出了二者的对话,让我们感受到了生活的情趣。
请学生看一样东西。(图片)
问:这是什么?(根雕)
问:你们再仔细看看,它像什么?
问:你们真会观察。一个普通的根雕经过仔细观察,经过丰富的想象,就会发现它的审美价值。这说明,观察和想像是很重要的。它能使世界变得丰富多彩,能使我们的生活充满情趣。尤其是天真活泼的儿童,更能从丰富的想像中获得无穷无尽的乐趣。今天,让我们共同来学习一篇充满想像力的文章——《童趣》
2、作者、作品介绍
作者沈复是清朝乾隆年间人,字三白,号梅逸,清代文学家。他首先是一个落魄的商人。唐代诗人白居易在《琵琶》中有“商人重利轻别离”的诗句,但沈复并非如此,从他的自传体作品《浮生六记》(《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中我们感悟到的是人世间至真至纯的情感,从中窥到了人性人情之真,趣味兴致之真。今天,我们就通过读他的《童趣》一文来体味这种趣味兴致之真。
二、怎样学好文言文?
(一)怎样学好文言文:
1、熟读、背诵;
2、不断积累文言词汇 ;
3、用心领悟。
(二)翻译句子的方法:
1、翻译要求:
信:忠实原文。
达:把原文的内容完全准确表达出来。
雅:译文优美。
2、翻译的具体方法(五字口诀): 增删移留换
增:指补充原文省去的成分;
删:指删去某些不能译出的虚词;
移:指按现代汉语语法规则调整语序;
留:指保留原文的某些词语,如人名等专有名词;
换:指更换古今词形、词义不同的词。
三、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
⑴这是一篇文言文。可能学生会在语言上感到有些困难。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反复诵读,这个问题是不难解决的。但要注意读时要字正腔圆。所谓“字正”,就是字音准确;所谓“腔圆”,就是上发音饱满。(生齐读)
童稚zhì 藐miǎo 强jiāng 唳lì 砾lì 为wèi之怡yí 然称快
凹凸āo tū 癞 虾蟆háma 拟作n?
⑵朗读还要注意抑扬顿挫,读出节奏。(划分停顿的目的是理清句意的层次,层次清则句意易明。)
A、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B、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C、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D、能/张目·对日
E、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F、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G、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H、蹲其身,使/与台齐。
I、见/二虫斗草间。
⑶学生齐读,读出感情,教师指导学生诵读
2、概括课文内容。(注重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悟和把握)
(1)本文依次写了那几件童年趣事?
A、 观察蚊飞
B、观察花台草木
C、观虫斗驱蛤蟆
(2)全文紧紧围绕一个 “趣” 字揭示儿童神奇美妙的内心世界。
三、合作学习,通译全文:
四人为一组,借助课文注释,复述课文内容,可以加入自己的想象,可以每人讲一节,也可以推选一人主讲,其他人补充完善,不明白的地方要进行思考探究,也可以请求其他小组的同学帮助解决,也可以举手问老师。教师不断巡视,及时了解合作学习的情况,并参与到小组的讨论和争议中去,然后在了解学生合作学习情况的基础上,面对全体同学强调重点字词,如果学生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全班合力解决,必要时点拨深化。(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的翻译,不求字字落实,学生能对照注视说出大意即可。)
(一)、师生逐段共同质疑提问
第一段:
1、“明察秋毫”的古今义有何不同
古义:连极细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之意,表明视力极佳。
今义:比喻为人非常精明,任何小问题都看得很清楚。
2、“物外之趣”的“趣”指什么?
指作者从平常的景象或事物中通过想象和联想而获得的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
3、本段中的那句话点明了文章的主旨?
时有物外之趣
4、为什么我会有“物外之趣”?
视力极好,再加上“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的癖(pǐ)好,因而能发现“物外之趣”。
5、第一段的段意:
总写童年时善于观察细小的事物,看到细微的事物中那些别人所不能看到的妙处,产生超然物外的乐趣。
6、背诵这一段。
开篇先说作者儿时视力极好,然后点明文章主旨。“张目对日”,犹言两眼能经受强光刺激;“明察秋毫”,言视力极佳,极细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有如此好的视力,再加上“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的癖好,因而能发现“物外之趣”。这是总提,仅用32字,行文简洁可见。以下分述。
第二段:
解释:
(1)夏蚊成雷:夏天成群的蚊子的叫声跟雷声一样,这是夸张的表现方式 。
(2)怡然称快:高兴得连声叫好。
(3)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私,暗自、暗暗地 于,在。拟:比作。
(4)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之,指蚊子。 项, 脖子、颈项。“强”通“僵” 僵硬
(5)果如鹤唳云端 果,果真。
(6)作青云白鹤观 观,景象。
(7)徐喷以烟 徐:慢慢的。 以,用,介词。
2、本段写夏天观察蚊飞的乐趣。
夏蚊成雷,人不堪其苦,而年幼的作者异想天开,将它想象成“群鹤舞于空中”的动人图景,并且看得入了迷。随后他又联想到曾经见过的“鹤唳云端”的图景,于是“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结果是他真的见到了这样的图景。这是一幅凭借想像而“放大”了的图景,它表现了一个孩子幼稚心灵中自发的审美意识。
3、读背第二段。
第三段:
1、解词:
(1)蹲其身,使(之)与台齐 代词,自己。 之,代词,指身体。
以丛草为林 把----看作(当作)
(3)凹 者 为 壑 为,是。 壑,壕沟。
(4)怡 然 自 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
2、第三段写我观察土墙、花台、虫草的乐趣。
3、读背第三段。
第四段:
1、解释:
(1)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被
(2) 庞然大物 :体积极大的东西。
(3) 鞭数十,驱之别院 用鞭子打 几 驱逐、驱赶 代词,指癞蛤蟆
(4)盖一癞虾蟆 原来(是)
(5)方 出 神 正
2、观虫斗驱蛤蟆的乐趣。
3、 本段紧扣“趣”,说明我观察入神,表现了我的正直可爱、天真无邪。
4、读背第四段。
四、品读赏析,合作探究
1、品味文中精彩语句,运用联想和想象,再造文中景象,学生间互相交流感受
2、合作探究
(1)联系全文“物外之趣”,“物内之趣”指什么
物内之趣——细察其纹理。
物外之趣——依据事物的特点,在头脑中创造出超出事物本身特性的新事物,从中得到的乐趣。这种“物外之趣”是借助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创造出来的,在文中一是指童年乐趣,一是身处尘世难得的闲情
(2)、作者所说的“物外之趣”指哪些事情?
A、 观察蚊飞的乐趣
B、观察花台草木的乐趣
C、观虫斗驱蛤蟆的乐趣
(3)、说说这种“物外之趣”是怎样产生?
文章中的这种"物外之趣"是通过创造性的想象而得来的。想象出事物超出了原事物所具有的特性,这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体现了作者小时候知识丰富,想象力的丰富。
(4)、三件趣事可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不可以。因为三件趣事的写作的顺序是由室内到室外。三件趣事在程度上是逐步加深的:由把夏蚊拟作群鹤,到把草木、虫蚊、土墙凸凹处拟作“林、兽、丘、壑”,再由癞蛤蟆与小虫在其中的生死之斗。
(5)、癞蛤蟆已捉在手,又打了几十鞭子,想像一下,是什么样的鞭子?癞蛤蟆竟没有死,是为什么?为什么要将蛤蟆驱到别院?
鞭子可能是一根草,也可能是一小枝条。
童年的作者不是真要打死癞蛤蟆,说明他心中是热爱小动物的。
主要是它破坏了“我”的审美情趣。
(6)你认为要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情趣的人?
A、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和培养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和联想力;
B、激发对自然和生活的浓厚兴趣。
(7)读了此文,你得到了那些启示?你有什么感受?
热爱动物,热爱自然,要善于观察,观察要敏锐,加之丰富的想像,就能成为一个富有情趣的人。
五、课堂反馈:
(一)、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1) 明察秋毫 鹤唳云端
(2)故时有物外之趣
(3)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4)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5)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
(6)凸者为丘,凹者为壑
(7)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8)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9)使之冲烟而飞鸣
(10)蹲其身,使(之)与台齐
(11)以草为林
(12))神游(于)其中
(13)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15)盖一癞虾蟆
(二)、课后习题
1.解释划线的词:
(1)项( )为之强( )?
(2)果( )如鹤唳云端
?(3)以丛草为林( )???????
(4)兴( )正浓
(5)方( )出神??????????????
(6)驱( )之别院
2.解释成语:
(1)明察秋毫 :(古义)连极细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之意,表明视力极佳。
(今义)比喻为人非常精明,任何小问题都看得很清楚。
(2)怡然自得 :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
(3)庞然大物:体积极大的东西。
???(4)夏蚊成雷:夏天成群的蚊子的叫声跟雷声一样,这是夸张的表现方式 。
3.解释下面这些词的不同意义。
昂首观之 ( 看 )
作青云白鹤观( 景象 )
4、翻译下面的句子:
5、下列注音,不完全正确的是( A )
A稚zhì 唳lèi 拟ní 观guāng
B凸tū 藐miǎo 怡yí 蹲dūn
C砾lì 庞páng 凹āo 鹤hè
D壑hè 癞lài 察chá 帐zhàng
6、.选出没有比喻义的句子( D )
A.夏蚊成雷。 B.果如鹤唳云端。
C.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D.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
7、哪句中有通假字?( B )
A.必细察其纹理。 B.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C.作青云白鹤观 D.凹者为壑。
8、没有直接写作者有物外之趣的句子是( )
A.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B.怡然称快。
C.见二虫斗草间。 D.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9、填空:
六、课外延伸
1、阅读周作人的一篇散文,体味其中的童真童趣
其实,文中所写的童趣,我们同学也可能听说过、见过,甚至经历过,所以读起来特别亲切。下面我们来看周作人的一次童年经历,共同体味一下其中的童趣。
苍蝇不是一件很可爱的东西,但我们在做小孩的时候都有点喜欢他。我同兄弟在夏天乘大人们午睡,在院子里弃着香瓜皮瓤的地方捉苍蝇。苍蝇共有三种:饭苍蝇太小,麻苍蝇有蛆太脏,只有金苍蝇可用。金苍蝇即青蝇,小儿谜中所谓“头戴红缨帽,身穿紫罗袍”者是也。我们把他捉来,摘一片月季花的叶,用月季的刺钉在背上,便见绿叶在桌上蠕蠕而动,东安市场有卖纸制各色小虫者。标题云"苍蝇玩物",即是同一的用意。我们有时把他的背竖穿在细竹丝上,取灯心草一小段放在脚的中间,他便上下颠倒的舞弄,名曰“戏棍”;又或用白纸条缠在腿上纵使飞去,但见空中一片片的白纸乱飞,很是好看。倘若捉到一个年富力强的苍蝇用快剪将头切下,他的身子便仍旧飞去。希腊路吉亚诺思(Lukianos)的《苍蝇颂》中说:“苍蝇在被切去头之后,也能生活好些时光”,大约两千年前的小孩已经是这样的玩耍的了。
2、杨布打狗
杨朱之弟曰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缁(zī)衣而返。其狗不知,迎而吠之。杨布怒,将扑之。杨朱曰:“子无扑矣,子亦犹是也。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
译文:杨朱有个弟弟叫杨布,穿着白色的衣服出门。恰好遇上天下雨,他就脱掉白衣穿上黑衣服回家。他的狗不知道是他换了衣服,汪汪叫着扑过来。杨布怒气冲冲地就要打这条狗。杨朱对他说:“你别打它啦,你也可能犯它这种错误。要是你的狗出去时是白色,回来时却变成了黑色,难道你会不觉得奇怪吗?”
寓意:这篇寓言故事说明:若自己变了,就不能怪别人对自己另眼相看。别人另眼看自己,首先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不然的话就像杨布那样:一身衣服变了,反而怪狗不认识他。
七、课文小结
物外之趣”非物自身所有,却又与物有关,“物外之趣”在于善于观察,善于想像,才能因物而生成意趣。
学生刚刚度过自己的美妙的童年,或许也有过这样的物外之趣,让学生来讲一讲,让大家分享快乐!
八、布置作业
1、 把原文和翻译一同写在作业本上。
2、把你童年的趣事中最精彩的一个写在作业本上。
3、背诵课文
课件62张PPT。忆童年听歌曲记忆中,童年是……童趣文言文知识概述文言文书面文章——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表述、记载文种 文言文的特点简洁、典雅。它与现代汉语一脉相承,学习文言文是为了继承民族的文化遗产,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还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
一、要熟读、背诵,体会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
二、要用心领悟,把“言”和“意”融为一体,见“言”而知“意”;
三、不断积累文言词汇。 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培养语感:文言文翻译的方法1.留
2.补
3.删
4.换
5.调
6.选
7.意译
专有名词,人名,地名等照译。补出省略成分,如主语,宾语。删去不译的词语。把古词换成现在词。调整倒装语序。根据上下文,选用恰当的词义。文言文中的比喻等直译不通,用意译。作者及作品简介沈复,生于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卒年不详。字三白,长洲(现在江苏苏州)人。工诗画、散文。至今未发现有关他生平的文字记载。据《浮生六记》来看,他出身于幕僚家庭,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曾以卖画维持生计。与妻陈芸感情深厚,因遭家庭变故,夫妻曾旅居外地多年,历尽坎坷。妻死后,他去四川充任幕僚。此后情况不明。一部自传体作品。记叙了他与妻子陈芸志趣投合,情感深厚,愿意过一种布衣素食而从事艺术的生活。因封建礼教的压迫和贫苦生活的磨难,理想终未实现,经历了生离死别的惨痛。《浮生六记》共六卷:《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有英、法、德、俄等多种译本。《童趣》节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记趣》。浮生六记 一、齐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要求:
1. 认准字音
2. 把握朗读节奏
3. 读出情味1. 认准注音 童稚( ) 藐( )小
项为( )之强( ) 鹤唳( )云端
怡( )然称快 凹( )凸( )
土砾( ) 壑( )
庞( )然大物 虾蟆( )
呀( )然一惊zhìmiǎowèijiānglìyíāotūlìhèpánghá mayā2. 把握朗读节奏要求:
听老师朗读,标记节奏。
例如:1.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2. 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句中“/”表示停顿)
1.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2.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3.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4.作青云白鹤观。
5.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6.蹲其身,使与台齐。
7.见二虫斗草间。
8.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请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1.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2.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3.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4.作/青云白鹤/观。
5.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6.蹲其身,使/与台齐。
7.见/二虫斗草间。
8.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请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3. 读出情味。要求: 字正腔圆
感情丰富
组与组之间比赛朗读
比一比二、理解翻译1.加字
能 张 眼 对 太
够 大 睛 着 阳。如:能 张 目 对 日。2.换字如:昂 首 观 之。抬 头 看 它们。3.用自己的话
讲清文言意思如:怡然称快。高兴得连声叫好。方法指导要求:(可参考注释等资料) 四人一组,每人一段,
轮流翻译,小组交流 余 忆 童稚 时,
能 张 目 对 日,
明察秋毫,我明察秋毫回忆 幼小 时候能够睁开直视太阳眼睛视力好极了。比喻目光敏锐,连极小的事物都看得清楚。
见 藐小 之 物, 必 细 察 其 纹理, 故 时 有 物外 之 趣。看见细小的事物一定仔细观察它身上的花纹所以常常有超出事物以外的乐趣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译: 我回想自己在年幼的时候,能够睁大眼睛对着太阳,能看得清最细微的事物,(只要)见到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线条和花纹,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
夏 蚊 成 雷,
私 拟作 群鹤 舞 于空中,
心 之所 向,则 或千或百,
果然 鹤 也;夏天暗自心里蚊子发出雷鸣般响声比作群鹤飞舞在空中想这样像鹤就有时成百上千果然夏天成群的蚊子的叫声跟雷声一样。昂 首 观 之, 项 为 之 强。 又 留 蚊 于 素 帐 中, 抬头看蚊子脖子因为这件事通“僵”,僵硬又在留在蚊子白色蚊帐里徐 喷 以 烟, 使 之 冲 烟 而 飞 鸣, 作 青云 白鹤 观, 慢慢地喷用烟让青云它们当作冒着烟鸣叫飞动白鹤景观果 如 鹤 唳 云端,
为 之 怡然 称快。果然好像鹤鸣叫云端为了它们 愉快,高兴连声叫好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译:夏夜里,蚊群发出雷鸣似的声响,我心里暗自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心理这么一想,眼前果真出现了千百只鹤;抬头看它们,连脖子也变得僵硬了。我又留几只蚊子在白色帐子里,慢慢地用烟喷它们,让它们冒着烟边飞边叫。把它们当作青云白鹤的景象(来欣赏),果真像鹤群在云端鸣叫,这使我高兴得连声叫好。观蚊如“鹤”用自己的话叙述“我”看到“鹤唳云端”的景象。5 使之冲烟而飞鸣1 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4 徐喷以烟6 果如鹤唳云端2 昂首观之3 又留蚊于素帐中 余 常 于 土墙凹凸 处,
花台 小草丛杂 处,
蹲 其 身, 使 与 台
齐;
我土墙凹凸花台边地方常常在杂草丛生地方和让(身子)身子我的蹲下花台一样高 定神 细 视, 以 丛草 为 林, 以 虫蚁 为 兽, 聚精会神仔细观看小虫蚁把森林当作草丛把当作飞禽走兽以 土砾 凸 者 为 丘,
凹 者 为 壑,
神 游 其 中,怡然自得。
把沙石高的地方当作低当作 山丘山林 神情 中 自得其乐游玩的地方山谷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译:我常常在土墙高低不平的地方,在花台上杂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身子,使身子与花台一样高;聚精会神地仔细看, 把丛草当作树林,把蚊虫当作野兽,把土块突出部分当成山丘,低陷部分当成山沟,感觉自己就在这“山林”中游玩一般,感到愉快而满足。神游山林之趣把草丛想像成
把虫蚊想像成
把土砾想像成
把低凹处想像成
( 森林 ) ( 野兽 )( 山丘 )( 山谷 ) 一日, 见 二虫 斗 草间,
观 之, 兴 正 浓,
忽 有 庞然大物, 有一天,看见观察兴趣两只小虫打斗草丛间它们打斗正浓厚忽然有庞大的物体体积极大的东西。现在多用来形容表面上很大而实际脆弱的东西。拔 山 倒 树 而 来, 盖 一 癞虾蟆, 舌 一吐 而 二 尽 为所 吞。拔掉推到一只过来原来全部两只小虫吞吃被舌头余 年幼, 方 出神, 不觉 呀 然 一惊。 神 定,捉蛤蟆,鞭数十, 驱 之 别院。我看得出神刚刚年纪幼小情绪“呀”不禁稳定惊叫用鞭子打它驱赶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译:有一天,我看见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便蹲下身来)观看它们,兴致正浓,忽然有一个很大很大的“野兽”,推倒了山压倒了树而来,原来是一只癞蛤蟆,舌头一伸出来,两只小虫全被它吃掉。我那时年纪很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呀”的一声惊叫。待到心神安定下来,捉住癞蛤蟆,抽打它几十鞭子,把它赶到被的院子去。观虫斗驱蛤蟆文章写了哪三件趣事? (1)把成群的蚊子想象成群鹤舞于空中,用烟喷蚊当作青云白鹤的景象。 ——观蚊如鹤(2)在土墙的凹凸处定神细视,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神游山林(3)见癞蛤蟆吞食二虫,鞭之数十,驱之别院。
——鞭打蛤蟆 三件趣事可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不可以。因为三件趣事的写作的顺序是由室内到室外。三件趣事在程度上是逐步加深的:由把夏蚊拟作群鹤,到把草木、虫蚊、土墙凸凹处拟作“林、兽、丘、壑”,再由癞蛤蟆与小虫在其中的生死之斗。 *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个事例?
请你变换角度、发挥想象,讲给大家听!观蚊如鹤神游丛林驱打蛤蟆*三件趣事围绕 展开?
请用文中的词语来回答。 物外之趣什么是“物外之趣”?“物外”,指超出事物本身。“物外之趣”是作者根据眼前自然景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创造出超出事物原本特性的新的形象,从中得到的乐趣。
作者把原来这三件自然之物大化、美化、情感化、理想化,感到奥妙无穷而乐在其中,这便是“物外之趣”。作者是怎样获得“物外之趣”的?联想和想像
夏蚊成雷
冲烟飞鸣
草丛、虫蚁、
土砾
癞虾蟆群鹤舞空
鹤唳云端
树林、野兽、
丘壑
庞然大物
拔山倒树
怡然称快
怡然自得大快人心
(鞭打、驱赶)物 外 之 趣
纵观全文,本文记叙童年的“趣事”过程中,其思路是紧扣一个什么字?按照什么顺序组织结构和材料的?紧扣:一个“趣”字
顺序:入神——神游——出神
结构:总说——分述课外延伸一、你有没有和作者同样的经历?给大 家谈谈你的童年趣事。二、你认为怎样做才算是一个有情趣的
人?①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②富于联想和想像;
③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能发现美、认识美。 课文结语 同学们,人生是如此美丽,生活中有
许多美好的东西,聪明的你,一定有一双
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让我们放开眼光,在
生活中认真观察,深入挖掘,大胆联想,
驰骋想像,发现美,认识美,做一个富有
情趣的人……随堂检测A稚zhì 唳lèi 拟ní 观guāng
B凸tū 藐miǎo 怡yí 蹲dūn
C砾lì 庞páng 凹āo 鹤hè
D壑hè 癞lài 察chá 帐zhàng1.下列注音,不完全正确的是( )。━
lì━
nǐ━━━
guānA2.选出没有比喻义的句子( )。
A.夏蚊成雷。
B.果如鹤唳云端。
C.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D.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DA.必细察其纹理。
B.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C.作青云白鹤观。
D.凹者为壑。3.哪句中有通假字?( )B“强”通“僵”A.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B.怡然称快。
C.见二虫斗草间。
D.神游其中怡然自得。4.没有直接写作者有物外之趣的句子是( )。C 5.《闲情记趣》选自《 》,作者是 代文学家 。文中所记之趣是特指 的
趣,例如:将 当作
,而怡然称快,浮生六记清沈复见藐小物必察其纹理物外之夏蚊成雷群鹤舞空又 ,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 ”,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凹者为壑脖子通“僵”呜叫睁开兴趣原来(是)正6.解释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
①项为之强( ) ( )
②鹤唳云端( )
③张目对日( )
④观之,兴正浓( )
⑤盖一癞虾蟆( )
⑥方出神( )见藐小物,必细察其纹理( )
蹲其身 ( )
神游其中 ( )
其7.解释下面这些词的不同意义。山林藐小物自己的项为之强。
为之怡然称快。
以丛草为林……。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为,因为。为,为了。为,作为。为,被。(wèi)
介词(wéi)
动词 为观 做青云白鹤观
昂首观之 (景象)
(看) (把)
(用)以 以丛草为林
徐喷以烟于:
又留蚊于素帐中。余常于土墙凹凸处。
以:
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
于,在。以,把藐小之物。
物外之趣。
心之所向。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使之冲烟而飞鸣。
为之怡然称快。
观之,兴正浓。
驱之别院。 之之,的。之,代词。明察秋毫:
怡然自得:
庞然大物:
夏蚊成雷:比喻目光敏锐,连极小的事物都看得清楚。现在多用来形容表面上很大而实际脆弱的东西。解释下列成语:视力好极了。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体积极大的东西。夏天成群的蚊子的叫声跟随雷声一样。①心之所向,则或干或百,果然鹤也。
②蹲其身,使与台齐。
③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④见二虫斗草间。
帮帮老师翻译用心地想象,成千成百的蚊子果然都变成了鹤。蹲下身子,使身子与花台平齐。全神贯注地沉浸在想象之中,心情愉悦,自觉是一种满足。看见二只虫子在草间争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