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体会夏日西湖骤雨初晴的美。感受诗人苏轼豁达开朗的胸怀与豪迈奔放的作品风格。2.过程与方法:读诗—悟诗—品诗—诵诗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欣赏夏日情景,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解析
学习重点:读懂诗句,体会感情。 学习难点:通过文本细读,准确地还原诗歌画面,并尝试将体悟到的画意及诗人之心在朗读上体现出来。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环节
学
案
导
案
一、激趣导入
揭示课题
1、我仿佛漫步在六月的西湖边,只见翠绿的莲叶挤挤挨挨,一直涌到天边,使人感到置身于无穷的碧绿之中;而娇美的荷花,在骄阳的映照下,更显得格外艳丽。这是一幅色彩绚丽、充满生机的画面。2、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州人,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
一、品诗赏画,导入新课。1.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我国的许多古诗都有这样的特点。出示《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请同学们想想,这是一幅怎样的画?这就是——诗中有画。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它又是一幅怎样的画呢?咱们要沉下心来,细致地欣赏、体会,才能发现其中的妙处。3、说说你了解的苏轼。教师相机补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我认为这首诗的停顿是: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自由诵读,初步感悟1、生借助拼音初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教师重点指导:3、读通课文,师范读,学生读课文,边读边体会诗的朗读节奏。4、同桌互读,并相互正音。
三、细读理解品位感悟
1、读完题目我知道“六月二十七日”写的是时间;“望湖楼”告诉的是地点;“醉书”告诉我们这首诗是作者喝醉酒后而写下的;诗题的意思是:六月二十七日这天,诗人在望湖楼上趁着醉意写下了这首诗。
1、释诗题。(1)读读诗题,从中你知道了什么 (2)能连起来说说诗题的意思吗?2、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借助注释理解诗的大意。3、四人小组交流。
四、展示交流情感升华
我们小组的讨论结果是:1、“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的意思是:乌云上涌,就如打翻的墨汁,还未来得及把山给遮住。白雨就如同跳动的白色珍珠,飞溅入了船。2、诗中把乌云比作打翻的黑墨水,形容云层很黑。把雨珠比作跳动的珍珠,形容雨大势急。3、“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的意思是: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和白色的雨点,
此时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镜,就像天空一样广阔无边。4、这是一场:①急雨,来去匆匆:“未遮山”“忽吹散”②大雨,声势浩大:“黑云翻墨”“白雨跳珠”“乱入船”③很美的雨,令人陶醉:“白雨跳珠”“水如天”“醉”一、1、我找出的相应的诗句是:雨前:黑云翻墨未遮山雨时:白雨跳珠乱入船雨后: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2、这是一幅乌云密布、大雨如注、水天一色的画。
一、交流品读诗句。“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学生说诗句的意思。体会比喻的妙处。读诗句。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1)学生说诗句意思。(2)通过朗读来感受天气迅猛地变化。(3)思考这是一场什么样的雨?轻声读诗句,用心揣摩。(引导学生体会:这雨中的美,不是柔美,不是甜美,不是娇美,而是壮美。诗人深深为这壮美的景色而陶醉了。)二、还原画面,感悟诗情。1.一般来说,人们描写一场雨,基本会按雨前、雨时、雨后的顺序来写。苏轼写这场西湖雨,是不是也遵循了这样的顺序?你能找出相对应的诗句吗?2.诗中有画,苏轼的这首诗让我们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呢?默读全诗,展开想象。出示:这是一幅( )的画。(引导学生说出自己想象到的画面,小结:这是一组动态的、快速转换的、雄浑的、开阔的画面。)3.苏轼不愧是位了不起的大诗人,他短短的一首诗,描绘出了如此多的景物、如此迅速的变化,也让我们读出了不止一幅的画面。怎样读好这首杰出的写景诗呢?请大家再来揣摩着读一读,注意轻重缓急的变化,读出抑扬顿挫的语调。4.练习朗读,读出诗味,读出情感,读出自己的理解。
五、总结评价拓展练
我搜集到的描写夏天的诗句有:(1)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杨万里《小池》
1、出示课后习题第三题,生练习读,并说说大意。2、交流自己搜集的描写夏天的诗句。
板书设计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山雨欲来-—瀑雨倾盆烟消云散——雨过天晴赏雨望湖
自在喜悦
预习案
1、
读古诗,读正确,读出节奏2、
了解诗人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