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2课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教案+课件(16张)+检测 (3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2课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教案+课件(16张)+检测 (3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11-18 17:11:43

文档简介

第2课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从秦代至汉代,儒家思想的发展的历程;
(2)了解汉朝从“无为”到“有为”的转变;
(3)理解董仲舒的新儒学的主要内容;
(4)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自主探究与讨论,老师做适当的引导和解释,使学生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一种思想只有适应时代要求,与时俱进,才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2)通过了解董仲舒对儒学的贡献,以及董仲舒的个人经历,体会董仲舒的人格魅力;
(3)通过对董仲舒新儒学的评价,让学生学会辩证地看待中国传统文化,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知识储备来看,学生已具备有关本课的知识。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文科学生,学生已经学习过必修1、必修2的有关汉朝政治、经济方面的相关内容,对于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土地兼并等知识有一定的认识。
从学生认知能力来看,到高二时期的学生认知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已经初步具备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学、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董仲舒的新儒学
难点:董仲舒的新儒学、儒学成为正统后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导入
通过视频短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统艺术篇》导入新课
【活动】合作探究一
儒学是什么时候成为传统社会的正统思想的?
【活动】合作探究二
??????? 一、儒家思想为什么能成为传统社会的正统思想?
??????? 这个探究问题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本课的一个难点。为了更好地阐释这一问题,我把这一问题又分解成了三个小的问题进行探究:
??????? 1、为什么之前受重视的法家、道家思想没能成为正统思想?
????????通过这一问题的探讨,一是让学生知道法家、道家在治国理念方面的不同点;二是告诉学生不能适应时代需要的东西,必定会被时代所淘汰。
??????? 2、儒家思想为什么能从不被重视到被汉武帝所重视,从而成为正统?
??????? 这一问题主要通过引入材料,探讨董仲舒的新儒学:
??????? 材料一:《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义)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某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故号为“天子”者,宜视天如父,事天以孝道也……???????????????????????????????????
?????????????????????????????????????????????????????????????????????? ──《春秋繁露·深察名号》
??????? 材料三:天以终岁之数,成人之身。?????
??????????????????????????????????????????????????????????????????????? ──《春秋繁露·人副天数》
??????? 材料四:国家将有失道之政,而天乃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 ──《汉书·董仲舒传》
??????? 材料五: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
????????????????????????????????????????????????????????????????????????????──《春秋繁露?基义》
??????? 材料六:夫仁、谊(义)、礼、智、信五常之道。
?????????????????????????????????????????????????????????????????????? ──班固《汉书?董仲舒传》
??????? 上述材料所体现的董仲舒的思想及其影响?
??????? 通过这一问题的探讨,一是让学生理解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及其特点;二是告诉学生正是因为董仲舒利用法家、道家、阴阳五行家等学派的思想,对儒学进行了符合时代需要的改造,才使儒学得到了汉武帝的重视;三是让学生知道儒家思想同法家、道家在治国理念上的不同。
??????? 3、儒家思想为什么能成为传统社会的正统思想?
??????? 这一问主要要求学生根据董仲舒的新儒学的内容和特点,进行探讨;除此之外,还鼓励学生发散思维,探讨儒学能成为正统的其他一些因素,开阔学生的思维空间。
【活动】合作探究三
??????? 儒学是怎么成为传统社会的正统思想的?
??????? 这一问题主要探讨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使儒学成为传统社会的正统思想的?
【活动】合作探究四
??????? 儒家成为正统思想后,给中国传统社会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 老师提供两组观点,让学生分组讨论:
??????? 学术界关于这一问题的观点:
??????? 一种意见认为,这是一种文化专制主义政策,即通过政权的强制手段结束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儒学在古代中国思想界的一统地位,并造成了中国传统社会长期的思想禁锢,不利于社会的进步;
??????? 另一种观点认为,汉武帝 “独尊儒术” 是对先秦百家学说的一次总结,既纠正了诸子互相攻伐的片面性,又废除了焚书坑儒、打击迫害知识人才的野蛮政策,适应了传统社会发展的需要。
?????? 你的观点是什么?
??????? 对于这一问题,允许学生从这两个观点中选择一个进行讨论,或者提出不同的观点,从而达到“争鸣”的效果。
【讲授】课堂小结
?????? 儒学成为传统社会的正统思想后,儒学的价值观也开始成为传统社会的主流价值观,而儒学的价值观,比如说,社会责任感、民族使命感、讲节气、比如仁义礼智信等美德等,其中的合理成分,依然值得我们现代人去学习、去践行。所以,我们现今的价值观就应该从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去寻找。如果我们抛弃我们的传统文化,我们就会失去中华民族的民族特性。希望同学们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 通过这一小结,将本课内容进行一个升华,从对比传统的儒学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来阐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
【练习】课堂小练
1、钱穆说:“从汉代起,我们可以说中国历史上的政府,既非贵族政府,也非军人政府,又非商人政府,而是一个‘崇尚文治的政府’,即士人政府。”“士人政府”形成的思想条件主要是
??????? A.法家思想的衰微?????
??????? B.黄老之学被推崇
??????? C.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 D.程朱理学的盛行
2、董仲舒新儒学与先秦儒家的主要区别是
??????? A、宣扬仁和礼??????????? B、主张仁政?
??????? C、宣扬人性本善?????? D、提出“天人感应”
【活动】反思
??????? 1、教学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多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在这堂课的筹备过程中,我翻阅了很多资料,也找到了很多的想法。最初,我是想把从汉朝初期到汉武帝独尊儒术的整个历程都展现给学生,让学生能了解到儒学成为正统的整体面貌。但很快我就发现,这是不现实的,一堂40分钟的课,不可能容纳这么多的内容,学生学的也会很疲惫,甚至会不知道本课的重点在哪,所以,我在重新设计的时候,以课标为依据,进行了很多取舍,然后就以现在这个样子展现给大家。事实证明,这种取舍是非常必要的,我们完全可以把其他一些内容用习题,或者用课后探究的方法来进行补充,既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又能告诉学生学无止境,鼓励学生不断的去学习、研究。
?????? ?2、放手让学生去探究、去回答,他们会给你很多惊喜。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后练习
1.西汉初年,统治者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关注民生,恢复生产。这一施政的理念主要来源于(  )
A.儒家思想   B.法家思想 C.道家思想 D.墨家思想
2.《汉书?食货志》载:“尧、禹有九年之水,汤有七年之旱。”旱灾发生后,商王汤即命在郊外设祭坛,每日安排人行“郊祭”,祈求上天降雨。这体现了(  )
A.三纲五常的思想 B.君权神授的思想
C.无为而治的思想 D.天人感应的思想
3.清朝学者赵翼说:“西汉开国,功臣多出于亡命无赖;至东汉中兴,则诸将皆有儒者气象。”出现“儒者气象”是因为(  )
A.孔子有教无类 B.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C.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D.“五经”的流传
4.有人认为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继承了儒家的“仁政”思想。这一观点主要是看到了董仲舒(  )
A.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C.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地位不可动摇
D.认为人君要爱护百姓,如果残暴,天将降灾祸于他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仲舒复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董永卖身葬父,感动天地,并成就一段美好姻缘的故事,自西汉以来就在我国广为流传,并受到统治者推崇。世界上很多看过中国《天仙配》的人,都说这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体现。
材料三:“抛弃传统文化是逆潮流的,应该在全社会大力弘扬 传统美德——仁义礼智信。”这是全国政协委员李汉秋教授在全国“两会”发言的 重要内容。李汉秋建议教育部门将“仁义礼智信”纳入学校教学内容,逐步实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并落实到精神文明建设中去。
请回答:
(1)材料1集中反映了董仲舒哪些思想主张?对于西汉王朝的统治有何意义?
(2)材料2董永卖身葬父的故事起源与西汉以来的什么伦理观念有关?该故事为 什么能受到统治者推崇?
(3)最早提出将“仁义礼智信”作为为人处世道德标准的是谁?政协委员建议将“仁义礼智信”纳入教材,你认为是否合理?说出你的理由。
答案解析
1、解析:选C。本题考查对教材知识的把握,西汉初年统治者推行的休养生息政策是道家“无为而治”思想的运用。
2、解析:选D。本题为材料选择题,“郊祭”祈求上天降雨,主要体现了天人感应的思想。
3、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使儒学成为中国主流思想,所以东汉时,诸将皆有儒者气象。
4、解析:选D。本题只有C、D两项符合董仲舒的思想,其中D项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继承了儒家“仁政”思想。
5、解析:本题围绕董仲舒新儒学选取材料,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解答时要注意理解“忠孝”和“仁义礼智信”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体现,对今天的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仍可借鉴其积极的一面。
答案:(1)“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巩固国家政治统一,加强中央集权。
(2)“孝”道或儒家伦理道德。“孝”容易被统治者引申为“忠”,有利于巩固封建专制统治。
(3)董仲舒。有一定的合理性。“仁义礼智信”是中国古代儒家最基本的道德范畴,具有永恒的意义和普遍价值。在我国今天,将“仁义礼智信 ”纳入教材,吸取其精华内容,一方面可以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时又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课件16张PPT。“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价值观开始成为传统社会的主流天人三策称圣意,董生一举天下知儒家思想是什么时候成为正统的儒家思想为什么能成为正统儒家思想是怎么成为正统的目录一、什么时候成为正统思想的 1、法家、道家思想相继在秦朝和汉初作为治国思想,为什么它们没能成为传统社会的正统思想? ●法家注重严刑峻法,轻罪重罚,不能带来长治久安 ●道家无为不能解决汉武帝时期的一系列问题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被统治者所抛弃二、为什么能成为传统社会的正统思想董仲舒的新儒学 材料一:《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义)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某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班固《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故号为“天子”者,宜视天如父,事天以孝道也……
──董仲舒《春秋繁露·深察名号》 材料三:天以终岁之数,成人之身。
──董仲舒《春秋繁露·人副天数》 材料四: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班固《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五: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
──《春秋繁露·基义》
材料六:夫仁、谊(义)、礼、智、信五常之道。
──班固《汉书·董仲舒传》
董仲舒的新儒学:●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三纲五常2、儒学为什么会成为传统社会的正统思想? 董仲舒的新儒学,既适应了汉武帝时期的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又能缓和社会矛盾,维持社会长治久安。 从法、道的退出,到儒家能成为正统思想,你们能得出哪些启示?想一想三、How?(怎么确立的)1、政治方面: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2、教育方面:①儒家经典(五经)成为国家法定教科书②中央建立太学,地方设学校后人对董仲舒的评价: 另一种观点认为,汉武帝 “独尊儒术” 是对先秦百家学说进行了一次总结,既纠正了诸子互相攻伐的片面性,又废除了焚书坑儒、打击迫害知识人才的野蛮政策,适应了传统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种意见认为,这是一种文化专制主义政策,即通过政权的强制手段结束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儒学在古代中国思想界的一统地位,并造成了中国传统社会长期的思想禁锢。 你们对于这一问题有什么看法?“独尊儒术”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的影响?社会责任感仁、义、礼、智、信传统儒学价值观:……民族使命感讲气节2、董仲舒新儒学与先秦儒家的主要区别是
A、宣扬仁和礼 B、主张仁政
C、宣扬人性本善 D、提出“天人感应”课堂小练:1、钱穆说:“从汉代起,我们可以说中国历史上的政府,既非贵族政府,也非军人政府,又非商人政府,而是一个‘崇尚文治的政府’,即士人政府。”“士人政府”形成的思想条件主要是
A.法家思想的衰微
B.黄老之学被推崇
C.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D.程朱理学的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