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日本明治维新的分析与思考
18世纪60年代,英国开始进行工业革命,极大的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走上迅速发展资本主义道路的西方列强,加紧了对外侵略扩张的步伐。19世纪中叶,西方工业文明开始猛烈冲击着世界每一个落后的角落。在亚洲,印度已完全沦为殖民地,中国“天朝上国”和日本“躲进小楼成一统”的锁国局面,也先后被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所打破。
图:19世纪中后期西方列强的领土扩张
“资产阶级……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 (选自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想要摆脱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的命运,唯一的方法就是:学习西方先进的工业文明!
而中国和日本也的确作了这样的尝试。
早在1854年时,长期闭关锁国的日本人还怀着恐惧之心,将最先打开其国门的美国人培里描绘成怒目斜视、拥有“喷火怪兽”的野蛮入侵者。
图:培里漫画《人类文明史图鉴》第19册
但此后形成巨大反差的是:“仅不到半个世纪的短短期间内,日本从封建的闭关自守和半从属状态,突然在令人眼花缭乱的国际竞技场里升到了最前列,这段历史甚至被称为‘世界史上的奇迹’”。(选自(日)小山弘健.浅田光辉《日本帝国主义史》)
日本迅速实现向现代化的转变,从东亚的边缘一跃而成为东亚的新帝国中心;而中华帝国则不幸被迅速解体,从傲视“四夷”的天朝大国降为备受凌辱的半殖民地。日本是唯一逃脱沦为第三世界的非西方国家,也是唯一以平等的姿态跻身并分享西方建立的殖民世界利益的非西方国家。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奇迹”?这给日本和整个东亚乃至世界又带来了怎样的影响?这就是本文要分析和思考的的历史事件——日本明治维新。
一、明治维新的背景
1、19世纪中期日本社会状况
(1)日本德川幕府统治下的幕藩体制、封建等级制度和领主土地所有制。
12世纪起,一些武士出身的人建立了幕府统治。1603年,一个叫德川家康的武士打败竞争对手,在江户(今天的东京)设立幕府,建立起德川幕府的统治,开始了二百六十多年的统治。
图:日本封建等级制度。
日本社会当时是幕藩等级制度:天皇虽然享有崇高威望(日本皇室的祖先即天照大神,也就是太阳神),名义上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但并没有实权,实权掌握在幕府将军手中。为巩固幕府统治秩序,德川幕府实行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幕府的将军是最大的封建主,直接管理着全国1/4的土地和许多重要城市。全国其他地区被分成大大小小260多个“藩”,藩主即大名享有藩的世袭统治权,但必须听命于将军,大名主宰本藩的行政、税收、司法、军事,具有较大的独立性。
图:武士图《武士与将军》P50
将军与大名都养着自己的家臣即武士,武士从将军或大名那里得到封地(上级武士)和禄米(中下级武士),但必须效忠将军或大名,这些武士一般是职业军人,拥有佩刀的特权,他们构成了幕府统治的军事基础,从而形成了由幕府和藩构成的封建统治制度即幕藩体制。 “将军、大名、武士”占日本全国人口的10%,属于统治阶级“士”。
图:农民的生活《武士与将军》P73
“农”约占全国人口的80%,他们没有一点土地,靠租种领主的土地,是受压迫受剥削的主要群体,他们不仅要向幕藩领主交纳年贡米(实物地租,占到收成的50%~70%)、苛捐杂税,还要负担各种杂役和劳役。
“工商业者”占人口的10%,经营工商业,受到统治阶级的歧视。图:制作铠甲的工匠《武士与将军》P87
(闭关锁国政策:德川幕府建立后,为巩固统治,防止外部势力对日本的侵入开始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曾多次发布“锁国令”,严禁日本人与外国贸易,只许同中国、朝鲜、荷兰等国通商,而且只准在长崎一地进行。)闭关锁国严格限制了商业活动,政府同时对工商业者采取歧视态度,严格限制手工工场的规模、设立关卡。这严重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壮大。
综上,明治维新前日本幕府统治的实质:闭关锁国、封建落后。
在德川幕府的统治下,政治上各等级界限森严,世袭不变,互不通婚,衣食居住都有区别。经济上实行领主土地所有制,土地不得买卖。外交上闭关锁国,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
(2)19世纪中期日本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和领主经济的瓦解。
图:19世纪中期日本商品经济发展和封建领主经济开始瓦解。
①人民生活贫困,纷起抗争。
严格的等级制度虽然维护了封建统治,但也激化了社会矛盾。在幕府统治下,封建主变本加厉地剥削农民,广大农民仅能维持一种“不死不活”的生存状态。贫困农民“衣不遮体,饥寒交迫”,在沉重的剥削下甚至被迫“出卖亲生骨肉”。在德川时代发生了130次严重歉收,无以为生的农民纷纷揭竿而起,发生大规模的起义。城市贫民要求降低米价的米骚动也日益增多。人民的反抗沉重的打击了德川幕府的统治。
②新兴地主、高利贷商人经济实力增强。
商品经济的发展,从根本上引起了日本社会阶级结构和封建等级秩序的变化。18世纪上半期,农村手工业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出现。新的生产方式的出现,引起了自然经济的日益解体。
图:19世纪后半期纺织工场图。在这个工场里,纺织工实行分工作业。他们有人在缫丝,有的在纺纱,有的在织布,分工明确。
资本主义因素首先在纺织业中成长起来,在其他行业也陆续出现了手工工场。资本主义因素的产生,促进了阶级分化,出现了富农、资本主义手工工场主、高利贷商人。他们贷款给贫苦农民,农民以自己的土地作为抵押;当农民无力偿还时,这些富农、资本主义手工工场主、高利贷商人就将抵押的土地据为己有,成为新兴地主。一方面,他们剥削农民;另一方面,由于土地的最高所有权仍属于领主,新兴地主又必须向领主交纳年贡,受领主的压榨,无法真正取得土地所有权。所以,新兴地主对经济上的领主土地所有制和政治上的无权地位非常不满。
对比思考:日中两国土地所有制的不同。
日:幕府领主土地所有制(禁止土地买卖。新兴地主只有使用权而无所有权)
中:地主的土地所有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此项制度有很大的弹性和包容性,生命力极强。故商人、高利贷者、地主、官员在经济上可以四位一体)
③西南大名不满政治上的无权地位。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统治阶级内部也发生了分化。一部分大名,特别是西南部的长州. 萨摩. 土佐. 肥前等藩的“外样大名”,他们是过去曾经对抗过德川氏后来又归顺的,所以他们在政治上备受将军的打击和防范,不仅无权过问幕政,更不能在幕府中担任要职。他们开始经营商业和手工工场,在经济利益上逐渐与商人和资本家接近,对自己政治上无权的处境越来越不满。
④中下级武士不满情绪增长。
中下级武士地位恶化。中下级武士属于享有俸禄的世袭职业军人,不拥有封土。19世纪中叶,幕藩的领主为了维持奢侈生活和偿付高利贷利息,除了加紧向农民进行搜刮外,又对中下级武士采取了措施:一部分下级武士被停发禄米,一部分被削减禄米1/3或1/2,而禄米拿到市场上去变卖换钱时又受到商人的盘剥。中下级武士陷于贫困的境地,迫于生计,不得不冲破封建等级观念和法规的束缚,去做教师、医生、作家,补充了知识分子的队伍;或从事商业和手工业,有的甚至投身为商人家中的养子或与富商通婚,这就意味着中下级武士在经济利益上也与商人和资本家接近。由于中下级武士失去了封建特权和生活来源,他们“恨主如恨仇敌”,逐渐滋生出反抗幕府统治的思想。 中世纪日本还有一个特点,封建武士阶层不但担任军务,还垄断学问,不少武士成为儒学、兰学的学者。失去禄米的中下级武士改业后补充了知识分子的队伍,多数人接触了欧美的资产阶级文化,主张摄取西洋技术来富国强兵。这些下级武士中的先驱者,既重视与人民群众结合,又认识到为了打到幕府必须依靠武力。于是中下级武士作为资产阶级革命的领导者而登上历史舞台,从封建幕府统治的军事支柱变成了推翻幕府统治的领导力量。
幕府统治渐渐的已成为众矢之的。
而此时,另外一件事情的发生,使得人们对幕府统治彻底失望,并且引发了社会危机的进一步加剧,直至爆发。
当大多数日本人还在关注着国内的社会危机时,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是:19世纪西方新兴工业化国家急需扩大海外市场和掠夺原料。 19世纪中期,亚洲许多国家已相继沦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日本这个闭关锁国的岛国的国门被打开势将成为历史的必然!
2、西方列强入侵与幕府统治危机的加剧。
(1)1853年(美)培里叩关。
从18世纪中叶起,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就开始窥视日本,俄国曾两次要求通商,遭到拒绝。19世纪中期,西方列强再次把侵略的矛头指向日本。
1853年,美国海军将军佩里率领一支由4艘军舰组成的舰队来到日本,强行闯入日本港口。代表美国政府要求同日本建立外交关系和进行贸易,并约定将在第二年再来日本,听取答复。
图:1853年美国海军准将培里及其舰队叩关。
因为佩里舰队的军舰是黑色的,船上的蒸汽机又冒着黑烟,所以日本历史上把这一事件称之为“黑船事件”。美国的这种示威实际上是实力的挑战,是东西方发展差距的结果。日本被迫接受了开港的要求。
次年,幕府同美国签订了《日美亲善条约》,开放港口和给美国以最惠国待遇,这是日本同西方国家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性条约。随后,俄、荷、英、法等国也效仿美国,同日本签订了所谓的“亲善条约”,内容涉及: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值百抽五的协定关税、设立租界等各种特权,最有过之而无不及。
(2)日本开始沦为西方资本主义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图:日本德川幕府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
在丧失关税主权的情况下,日本被迫开港会面临怎样的情况?沦为原料产地、商品市场。
开国后,西殖民势力不断向日本渗透,欧美国家和廉价工业品大量涌进日本,如棉织品、毛织品、船只、武器等;日本的原料又源源不断运往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如:生丝、棉花、油、茶、海味等,致使日本对外贸易迅速增长。1867年输出为1200多万美元,输入2160多万美元,出现了入超的局面。外国工业品倾销,传统的纺织业遭到沉重打击,家庭手工业和工场手工业纷纷破产,手工工人大量失业。
图:日本横滨港内西方人搬运货物的情景
(3)日本黄金外流和物价暴涨。
由于日本国内金银比价与国际市场比价差距悬殊,列强利用日本黄金价格大大低于国际牌价,大量套购,攫取暴利、致使日本大量黄金大量外流。钱价下跌,物价暴涨,加上大批的失业者,人民(农民、城市贫民、下级武士)的生活更加困苦。
图:幕府末期的日本的贸易品目《新选日本史》P161
图:江户时代的货币《新选日本史》P131:江户时代的货币“小判”,一枚为一两。金货成分比的推移,日本开国后期小判的成色连年降低,重量也在减轻。
图:幕府末年米价的上涨表。
图:幕府末年的大饥荒与饥民暴动《新选日本史》P142
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人民纷纷进行各种形式的反抗斗争,农民起义次数剧增,1865~1867年平均每年发生55.3起;城市贫民起义次数也显著增加,1865年~1867年平均每年发16.6起。
日本被迫开埠通商,使日本从锁国走向开国,最终使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而幕府的腐朽统治对待外来侵略的态度只能是屈辱妥协,这就引起整个日本社会危机的进一步加剧。
列强的侵略对日本社会产生了破坏性、灾难性,但客观上会给日本经济带来什么?西方的先进技术。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侵略给日本人民带来了无尽灾难的同时,客观上也刺激了日本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同时,资本主义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式也传到日本,对日本经济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长期与外国人打交道中,一些有识之士,目睹了工业文明的优势,开始从国外购进机器,建立工厂,所有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日本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图:伊豆的大炮铸造、肥前藩的大炮。《新选日本史》P156
受幕府排挤的西南诸藩的大名们看到了幕府的软弱无能,采取自强的改革措施,如保护和促进工商业的发展、创办西式企业、改革军队和采用洋枪洋炮、整顿财政、广求人才、鼓励西学。藩的改革虽然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但为了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后来西南强藩成为倒幕运动的重要基地和主要力量。
3、武装倒幕和明治政府的成立。
图:德川幕府统治危机全面爆发。
人民生活的苦难导致规模越来越大的起义,
新兴地主和高利货商人对无法拥有土地和政治上无权的处境越来越不满,
长期受幕府排挤的长州、萨摩等西南诸藩的大名不满政治上无权的现状,
作为幕府统治基础的中下级下士因经济状况的日趋恶化,对现实更加不满,
西方列强的入侵成为倒幕运动的“催化剂”,
日本社会正酝酿着一场暴风骤雨的巨变。
由此可见,日本的倒幕维新运动是一次由多种形式的斗争,形成推翻封建幕府统治的强大 “合力”,引发剧烈的“共振”。
1866年的12月,不满15岁的明治天皇即位,1867年10月,讨幕派在京都召开秘密会议,决定利用年幼的明治天皇的名义武装倒幕。由于德川将军对待天皇没有按君臣大义去做,而是独揽大权,所以倒幕派提出“尊王攘夷”名正言顺。
对比思考:
日:倒幕势力可利用“天皇”名义来动员.团结社会上反对幕府将军势力的人。
中:“天·地·君·亲·师”,不存在可以对皇帝地位进行公开挑战的其它权威。
讨幕派一方面扩充兵力,另一方面秘密同天皇取得联系,准备发动宫廷政变,把德川将军赶下台去。明治天皇写了一份“讨幕密诏”,交到倒幕派手里。幕府将军德川庆喜为消除倒幕派讨伐的借口,企图在形式上让天皇执政,而自己在天皇之下掌握实权。于是在天皇发下讨幕密诏的同一天,上奏要求把政权“奉还”给天皇,这就是所谓的“大政奉还”。
图:大政奉还图。
但是“王政复古”后,幕府仍拥有实权,时刻准备反扑。1868年1月,德川幕府以“除君侧之奸”为名,进攻京都。朝廷宣布德川幕府为“朝敌”,决定讨伐。于是新政府军和幕府军在京都南郊的鸟羽、伏见接触,全面内战展开。
图: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倒幕运动。
幕府军虽然有1万5千多人,但是,人民群众痛恨德川幕府(维新前十几年间农民起义和市民暴动,已撼动了幕府的统治。在倒幕战争中,农民和市民有利的支持了倒幕军,否则下级武士和少数贵族是不能推翻幕府的),支持政府军作战;政府军作战目的明确,士气旺盛;同时一些原来站在幕府一边的藩为形势所迫,背离幕府转而群攻幕府军队。结果,幕府军队被只有5 000人的明治政府军队击败。这次战争的胜利,打开了建立以天皇为首的政权的道路,促使三井等特权商人决定抛弃幕府,以财力支持新政府,继续追讨德川庆喜。(由于新政府当时还没有独立的财源,内战军费和政府开支主要依靠三井、鸿池、小野、岛田等大商业资本家的借款和发行政府纸币维持,因此后来明治政府在维新时期对这些大资本家多有扶持,为后面的学习作铺垫)1868年4月新政府军接收江户,德川庆喜被幽禁。至此,统治日本260多年的德川幕府名实俱亡。
新政府为使天皇政权获得欧美各国的承认,向各国公使面交国书。
图:明治元年(1868年)与欧美六国通告国书·东京大学史料编纂所所藏《明治维新展》P53
倒幕运动成功最重要的意义何在?倒幕运动推翻了幕府统治,为明治维新创造了条件。明治政府大力改革,废除封建旧体制,确立新的制度,史称明治维新。
二、明治维新
1、目的。
政治:巩固新政权,
经济:动用政府力量大力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对外:摆脱外来压迫,实现民族独立,
——建立近代化的独立国家。
2、改革措施及意义
(1)政治: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统一国内市场
废除封建身份制度、取消武士特权
——实现四民平等.提供自由劳动力
①“废藩置县”:明治政府推翻幕府统治之后,各地藩国依然存在,并且拥有很大势力,威胁着中央集权,不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1871年明治政府宣布废藩置县,废除藩国,设立府县,由中央委派官员管理,这样日本封建割据局面彻底结束,真正形成了统一的中央集权政府。这样一方面有利于明治政府各项措施顺利施行,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
图:四民平等的主张《新选日本史》P169
②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宣布“四民平等” ,取消武士特权:明治政府成立不久就着手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取而代之的是皇族、华族、士族和平民四种身份,并宣布“四民平等”,取消武士特权。这样一种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体制开始建立起来。需要注意:平民可以自由择业和迁徙,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大量自由劳动力;明治政府用公债的形式逐步收回了华族和士族的俸禄和禄米,华族和士族的上层利用巨额公债投资于新兴工业,成为资本家。
除旧之后需要立新,在经济、教育、军事等方面如何立新?这就要学习最先进的国家。大久保利通在回忆当时的情况时说:“自己认为,要打倒幕府,建立天皇政治,而且这种事业亦大体完成,干了我们所应当干的事。但是以后,就实在为难了。”
图:1871年日本政府岩仓使节团出访欧美。
图:岩仓使团的考察路线《新选日本史》P117
图片中的使节团成员在明治政府中的地位大多非常显赫、他们的着装均是西式洋装、码头送行人群的热烈场景、港口外的大型蒸汽轮船显示着工业文明的开启,这些细节也让后人理解了当时明治政府学习西方文明的迫切愿望,“始惊、次醉、终狂”。
“求知识于世界”使节团的考察报告:
英国“到处黑烟满天,无不设大小工厂”,“所到之处,没有一样是土地生产的东西”,“国民精神皆倾注于世界贸易”。“要实行富国强兵,则务必从殖产兴业上下手······”
日本人“与今日之美欧诸州之人决无不同,只在于学不学而已”,“其为急务者,莫先于学校。”
“普鲁士之军事最为出色······国中之男子堪执兵器者,悉受兵卒之教练,至少使服一年常备军役,全国皆受军人之磨练”。
——伊文成.马家骏《明治维新史》
日本要从哪些方面学习西方?经济、教育、军事。
(2)经济:改革土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权、积累资金
殖产兴业——以政府主导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①改革土地制度:
为什么明治政府首先进行土地改革?新兴地主要求拥有土地的所有权。
图:土地测量《新选日本史》P170 1872年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确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土地所有权的确认和保护,提高了土地所有者经营农业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国家统一征收地税,为工业发展积累了资金。
②“殖产兴业”政策:
日本发展资本主义工业与欧美国家相比有什么特点?成效如何?
“殖产兴业”政策是大久保利通1874年在考察欧美国家后提出的。其主要精神在于充分利用政府的力量发展经济,以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第一,利用政府力量引进技术和设备,创办“样板”企业,供私人企业效仿。同时由国家兴办近代交通通讯事业,为工业发展奠定基础。
第二,利用政府力量大力扶植和保护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政府把铁路和军工企业以外的大部分国营企业无偿或以优惠的价格转让给私人资本家。在政府示范企业的刺激和政府的扶持下,日本出现了兴办工业的热潮。在几乎所有的生产领域,建立了许多资本主义企业。需要注意的是:得到明治政府鼎立扶持是那些与政府关系密切的大资本家如三井、三菱集团等。随着规模的扩大,财富的增加,这些大资本家控制了日本大部分近代工业,这构成了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特征。
(3)文化:“文明开化”——发展近代教育;改造社会文化
明治政府在推广“殖产兴业”政策时特别注意从西方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以提高日本的生产力水平。但只引进先进技术设备是不够的,还必须学会和掌握这些技术,因此明治政府大力倡导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即所谓“文明开化”。
图:明治时期兴办的小学《新选日本史》P171
“文明开化”政策内容:
①为提高日本国民的素质,进行教育改革,建立近代教育体制。1871年明治政府成立了文部省,统一管理全国的教育,开始逐步建立了小学、中学和大学三级教育体制。1872年颁布《学制》,强制适龄儿童进校读书,学制为4-8年,甚至以警察监督强迫执行。小学为义务教育,所有适龄儿童必须上学。教学内容增加了许多自然科学的知识。目的是要实现“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
图:明治时期教育普及率。
经过30年的努力,1905年日本适龄儿童的升学率达92%。1908年小学入学率达到97.8%,甚至超过了同时期的英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学校教育体系,包括小学、中学、 高等学校(大学预科)、大学及师范学校、实业学校、专科学校等。
②在生活习俗方面,明治政府也大力推行西化。
图:明治天皇20岁的御束带姿写真·明治五年,1872年。
明治天皇25岁穿着欧洲人军装拍摄的标准照,1878年。
(对比:西化生活——衣)
图:17世纪的贵族野餐.弹奏着三味线。
1889级东京音乐学院的学生举行了一场西洋音乐会。
(对比:西化生活——衣、生活娱乐方式)
图:西洋料理·牛锅屋。
(西化生活——食)
图:仿照西式建筑建造的三井馆成为东京三十六景之一。
(西化生活——住)
图:1882年11月东京银座的电灯。
(西化生活——出行)
日本的西化秉承“和魂洋才”的教育原则。“和魂”指培养学生忠君、爱国思想;“洋才”是指要求学生掌握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一方面要求学生掌握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为日本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大批掌握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的人才:另一方面向学生灌输忠君思想,封建色彩浓厚。
但随着学习西方高潮的到来,也出现追逐西方文明的皮毛和崇洋媚外的不良倾向。有的人甚至主张取消日语,改用“文明”的英语;或是日本人应与西洋人通婚以改良日本的人种。对于日本文明开化政策,肯定其进步作用,但对出现的“全盘西化”、崇洋媚外等不良倾向一定要清醒认识。
从环球航行中到处见到的日不落“米字旗”,使日本人领悟到大英帝国的文明奠基于对外侵略扩张的基础之上。明治政府在初步实现富国强兵之后,作为日益崛起的东方强国,“脱亚入欧”成为流行的观点。而“脱亚”跟深刻的含义就是“夺亚”、“侵亚”,“失之于西方,收之于东方”,日本很快就效仿欧美强国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而日本明治维新对军事的改革措施,为此奠定了基础。
(4)军事:推行征兵制——废除武士垄断军职;成为对外扩张的工具
富国强兵是明治维新的最终目标,因此政府必须加强国家军事国防力量。而为增强这个力量就必须取消旧的军制,建立新的军制。1873年,明治政府颁布《征兵令》。实行义务兵役制,取消了武士垄断军事的特权,仿照欧美组建一支常备军。为了确保这支常备军的实力,明治政府一方面大力改进军事装备,引进新式武器。并设立现代化军工企业,仿制先进武器以作保障;另一方面,设立军事院校,培养军事人才。
明治政府建立的新式军队‘新’在哪里?与英美等国军队有何不同?
新组建的这支日本军队与英、美等国不同之处在于:①它由军部指挥。军部只向天皇负责,称为“皇军”,不受内阁干涉。1878年发布的“军人训诫”第一条就要求军人把天皇当作“神”来崇拜。②所有的军人都接受武士道教育。“武士道”本来是封建武士的道德规范,它强调“忠君”、 “尚武”等精神。这一切都决定这支军队从开始就保留了浓厚的封建军国主义色彩。
新式军队的建立对于提高日本的国家地位有重要作用,但其封建军国主义色彩使之成为日本帝国主义对外侵略的核心力量。
岩仓使节团回国途中路过正在沉沦为半殖民地的中国大城市上海、广州,亲眼目睹遭受西方列强蹂躏的东方文明的残枝败柳,使节团的成员产生了复杂的心态:一方面是对昔日老师的鄙视,另一方面萌发了依靠侵略掠夺中国来壮大日本的“失之西方取之东方”的卑劣动机。
图:明治天皇宸笔御制·靖国神社所藏。
为了给在明治维新内战中为辅佐天皇而死去的三千多官兵“招魂”,“东京招魂社”建于1869年,1879年改称靖国神社。原是日本神道教(以崇拜天皇为中心,以“尽忠报国”为主要教义)专门祭祀历次战争中阵亡者的神社。
三、明治维新的历史意义及局限性
日本明治维新的积极影响?
材料一:1886~1890年间日本出现产业革命热潮。
1890年国内纯生产总额己达6.7亿日元,为1885年的1.43倍。
1888年全国船舶总吨位近20万吨。
1893年五大私营铁路公司的路线已有2200公里。
1894年全国煤产量已达427万吨,铜、铁产量都将近2万吨。
1890年日本从棉纺织品进口国变为棉纱出口国。
甲午中日战争前后,日本初步实现资本主义工业化。
材料二:1894年7月《日英通商航海条约》签订,日本收回了法权和部分税权,大致摘掉了脖子上的不平等条约。
——伊文成.马家骏《明治维新史》
日本明治维新的消极影响?
材料三:“规定学校举行升旗、祭典等仪式时,均需捧读天皇敕语,齐唱歌颂天皇的《君之代》,聆听有关历代天皇的文治武功的训话”, “凡教育的‘文明开化’有与‘忠君尊皇爱国’的思想相抵牾的,则以维护后者为重”。“日本军队不称国防军而称‘皇军’,潜藏着军国主义的目的,以此强调军队要绝对效忠于天皇。明治政府向士兵.士官系统的灌输反动.野蛮.仇视异族的思想。”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四:“(日本)善蓄国力,征服易取之朝鲜、满洲、中国。在贸易上失之于俄美者,应由朝鲜、满洲之土地以为偿!”
——倒幕志士吉田松荫《狱是帖》l855年
(1)积极:使日本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
(2)消极:“和魂洋才”,日本在政治和意识形态上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迅速走上侵略和压迫其他民族的道路,“失之于欧美,取之于邻国”。
难点突破:明治维新对日本现代化乃至亚洲和世界的影响
(日本史学家)井上清在《日本历史》中的精彩比喻“彗星”。
明治维新后的日本象“东方的彗星”,“象彗星那样越登历史舞台”,
“经历了半个世纪,又象彗星那样消失了”。
——(日本史学家)井上清《日本历史》
参考文献
1、伊文成、马家骏 主编《明治维新史》 辽宁教育出版社, 1987。K313.41 3
(清华大学图书馆索书号)
2、吴廷 主编《日本近代化研究》商务印书馆, 1997 。K313.407 W875
3、皮特·N. 斯特恩斯 著、赵轶峰 译《全球文明史》 中华书局, 2006。
K103-49 S709
4、时代生活图书公司 编著、李靖 译《武士与将军——日本公元1000-1700 》
山东画报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 。K109 S560D10
5、马克垚 主编《世界文明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K103-43 M089
6、(日) 依田熹家 著、卞立强 译《日中两国近代化比较研究》 上海远东出版社, 2004。K313.4 Y509.91A2
7、(日) 依田熹家 著、雷慧英 译 《近代日本的历史问题》 上海远东出版社, 2004。K313.4 Y509.91A3
8、(日) 依田熹家 著、卞立强. 陈生保. 任清玉 译《近代日本与中国日本的近代化: 与中国的比较 》上海远东出版社, 2004。K313.4 Y509.91
9、罗荣渠 著《现代化新论: 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商务印书馆, 2004。?
K02 34=2
10、杨军 译《人类文明史图鉴· 战乱中的世界: 公元 1900 年-1925 年》第19册,吉林人民出版社、吉林美术出版社,2000。?K103-64 W935D19
11、人大附中李晓风老师从日本购回的《明治神宫的精美物品》
12、清华附中陈红老师从日本购回的《明治维新展》
13、清华附中陈红老师从日本购回的《新选日本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