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件+教案+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件+教案+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11-21 11:41:07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淝水之战的基本史实;熟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基本史实。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和思考本课所叙述的民族大融合进程,培养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的初步能力和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21·世纪*教育网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教学难点】理解北方民族大融合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之间的逻辑关系。
【教学方法】讨论法、问题导学法
【课前准备】课件、视频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展示《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部分歌词:
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只花
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
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
爱我中华爱我中华爱我中华
提问:这56个民族中有没有历史上曾经出现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匈奴、鲜卑、羯、氐、羌?(可引导学生查阅“中国民族分布图”)如果没有的话,那么他们去哪呢?今天我们就穿越时空隧道,看看那时民族融合的情况!(板书本节课题)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教师讲解:本课的内容设计分为三部分:第一部 ( http: / / www.21cnjy.com )分为“淝水之战”。第二部分为“北魏孝文帝改革”。第三部分为“北方地区的民族融合”。首先看第一部分:淝水之战21教育网
(板书)一、淝水之战
教师讲解:317年,皇族司马睿重建晋朝,都 ( http: / / www.21cnjy.com )城在建康,历史上称为“东晋”。4世纪后期,氐族建立的前秦统一了黄河流域;前秦苻坚重用汉人王猛为丞相,励精图治,前秦迅速强大起来,想统一南方地区。而东晋想收复中原地区,统一全国。南北方之间的决战是发生在383年的“淝水之战”。
1、阅读材料,思考问题。
材料一 丞相王猛说:“晋 ( http: / / www.21cnjy.com )朝虽然僻处江南,却是华夏正统,目前上下安和。臣死后,希望陛下千万不可图谋伐晋。鲜卑、羌等归降贵族终怀二心,迟早要成为祸害,应该逐渐铲除他们。”
材料二 “四方基本平安,只剩下南方的东 ( http: / / www.21cnjy.com )晋还在抗拒王命。我要亲自统率大军出征,一举荡平江南地区。以我百万大军,把马鞭扔在长江中,就可以阻断长江水流,征服东晋如同疾风扫秋叶一样。”
(1)材料一王猛曾在哪一政权里担任丞相?该政权是哪一个民族建立的?
前秦 氐族
(2)材料二应该是谁说的话?“四方基本平安”具体指的是什么?
前秦皇帝苻坚。统一黄河流域。
(3)通过材料二判断这位统治者听从丞相王猛的劝告了吗?为讨伐东晋所发动的战役是什么?结果如何?并具体分析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来源:21·世纪·教育·网】
没有。淝水之战。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
原因:从前秦看:①民族矛盾严重,军心离散。 ②符坚骄傲轻敌,指挥失误。
从东晋看:①将相意见一致,坚决抵抗,士气高昂。 ②将领足智多谋,指挥得当。
教师提问:从前秦失败的原因来看,你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是什么,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学生回答: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是人心,得民心者得天下。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阅读课本86—87页,找出与淝水之战相关的成语,并回答淝水之战的特点和影响。
(板书)2、淝水之战的特点和影响。
学生回答: 成语: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
特点:以少胜多
影响:淝水之战后,前秦统治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的状态;东晋在南方的统治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www-2-1-cnjy-com
教师提问:我们还学过哪些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学生回答: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官渡之战,发生于三国时期,是中国 ( http: / / www.21cnjy.com )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曹操和袁绍之间于官渡展开决战。曹操兵力约2万,而袁绍兵力多达10万。战争结果,是曹操胜,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出处:21教育名师】
  赤壁之战,发生于三国时期,是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之一,曹操和孙刘联军于赤壁展开大战。曹操兵力约20万,孙刘联军兵力约5万。战争结果,是曹操兵败,此战形成天下三分的雏型,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
  淝水之战,发生于东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以 ( http: / / www.21cnjy.com )少胜多的著名战争之一,以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为代表的“前秦”向东晋进攻,并期望以压倒性的优势吞并东晋。前秦方参战总兵力为80万,东晋方参战总兵力为8万。战争结果,是前秦败,此战使东晋王朝的统治得到了稳定,有效地遏制了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侵扰,为江南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契机。淝水之战保住了中华文化的核心部分并使之从“五胡乱华”后得到喘息和重新崛起的机会。)
教师讲解:淝水之战是东晋十 ( http: / / www.21cnjy.com )六国时期最大的战争。前秦王苻坚无视内部不稳,降将思乱,民疲兵倦的状况,恃众轻晋,单路突进,战线太长,分散兵力,缺乏协同,对朱序等人的活动没有察觉;初战受挫,即失去信心急于决战,导致大败;东晋则临危不乱,上下一心,一致抵抗,主将指挥若定,并据敌情及时改变方略,适时决战,并坚决实施战略追击,扩大战果,终获全胜,成为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着名战例之一。淝水之战后,使得东晋王朝的统治得到了稳定,有效地遏制了北方少数民族贵族南下侵扰,为江南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契机,这场战争对于前秦来说,则是促使北方地区暂时统一局面的解体。慕容垂、姚苌等氏族贵族重新崛起,乘机肢解了前秦的统治,苻坚本人也在两年后被姚苌俘杀,前秦随之灭亡。淝水之战后,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状态,这种局面随着北魏的建立而结束。下面我们来学习第二部分:北魏孝文帝改革。【版权所有:21教育】
(板书)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阅读课本87页,找出北魏建立的时间、民族、统一黄河流域的时间。
1、北魏建立的时间、民族、统一黄河流域的时间。
学生回答:建立时间:4世纪后期; 民族:鲜卑族;统一黄河流域时间:439年。
教师讲解:鲜卑族为我国北 ( http: / / www.21cnjy.com )方古老的少数民族,拓跋部为鲜卑人的一支。自东汉末年以来,逐渐南迁。南迁后,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开始学习农耕并逐步过上定居的生活;386年,鲜卑族杰出首领拓跋 建立魏国,史称北魏。定都平城,北魏成为北方强国。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十六国分裂局面。为了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加强同汉族地主的联系,也为了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494年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来源:21cnj*y.co*m】
2、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教师提问:北魏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
学生回答:
(1)政治上,平城保守势力大,改革会受阻。
(2)经济上,平城经济落后,粮食供应困难。
(3)军事上,受北方强敌柔然的侵扰,很不安全。
(4)地理上,平城地理位置遥远,经略南方有困难。
(5)洛阳是历代帝王建功立业的场所,汉文化积淀深。
教师讲解:公元493年太和十八年,孝公 ( http: / / www.21cnjy.com )元493年文帝把首都从平城迁往洛阳,促成鲜卑人的一次大规模南迁,以及随之而来的全面汉化。迁都洛阳,使洛阳获得发展和繁荣,同时也为孝文帝进一步实行改革创造了条件。迁居洛阳的鲜卑人,经过三十年,大体上已经汉化。一个统治民族仅仅通过30年的时间,就与被统治民族相融合,不能不说是孝文帝汉化政策的极大成功。孝文帝改革主要在于改革鲜卑旧俗,推行全面汉化政策。21·cn·jy·com
3、结合材料,学习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材料一 (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魏书》
材料二 表格:鲜卑族姓氏改为汉姓。
鲜卑姓 汉姓 鲜卑姓 汉姓
拓跋 元 贺赖 贺
丘穆陵 穆 独孤 刘
步六孤 陆 贺楼 楼
(1)材料一、二分别反映了改革的什么措施?若有官员在朝廷上说鲜卑语,会受到什么惩罚?这项惩罚显示出孝文帝对“禁北语”持什么态度?21cnjy.com
措施:说汉语 改汉姓
惩罚:免官
态度:态度坚决
材料三 公元494年,孝文帝又谓陆 ( http: / / www.21cnjy.com )睿曰:“……朕修百官,兴礼乐,其志固欲移风易俗。……正欲卿等子孙渐染美俗,闻见广博。(朕亲政九年,对百官实行三载考绩,复兴礼乐,志在移风易俗,开导亿万百姓。朕为天子,何必要迁居中原!正是想让你们的子孙后代逐渐接受好的风俗、博见多闻。)
(2)依据材料三,分析孝文帝实施改革措施的目的是什么?
目的在于“移风易俗”,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阅读课本87—88页,找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还包括哪些?
学生回答:迁都洛阳;穿汉服;与汉联姻;用汉制;习汉礼。
教师讲解:北魏原都城平城位置偏北, ( http: / / www.21cnjy.com )不利于对中原地区的统制;而且鲜卑族旧贵竹族势力强大,不离开旧环境,很难让他们接受汉化。为了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孝文帝迁都洛阳。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举措,不仅展现了一代帝王的雄才大略,而且还有其积极作用。请同学们阅读材料,思考问题。2-1-c-n-j-y
4、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作用
材料一 北魏时期的洛阳是一座繁华的都 ( http: / / www.21cnjy.com )城,城内有很大的市场,从四面来的商人汇集字这里,交流着来自不同地方的物品,他们中有很多人说着夹杂鲜卑语的汉语,穿着和汉族一样的服饰,在洛阳城定居下来,从事着商品买卖的活动。他们一改往日不尊老、养老的陋习,老人得到了子女的照顾。从他们身上,已经看不出鲜卑族和汉族的区别了。www.21-cn-jy.com
材料二 孝文帝改革以后,南朝官员 ( http: / / www.21cnjy.com )陈庆之出使北方,目睹了洛阳的风貌,感慨的说: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传。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孝文帝的改革起到了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教师讲解: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发展:北 ( http: / / www.21cnjy.com )方各族人民从事农业生产,注意施肥、选种、饲养等技术的提高。手工业者的地位也起了变化,他们由官府控制,改为允许民间生产,有些工匠还当了低级官吏。商品交换也日趋活跃,在孝文帝改革之前,几乎完全废弃货币,迁都洛阳后,首次铸行五铢钱,作为法定货币;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发展:改革之后,汉族地主阶级的地位得到提高,获得更多的政治经济特权,鲜卑贵族也完全摆脱了部落旧俗,完成封建化过程,汉族地主和鲜卑贵族的关系得到了调整;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改革是在民族大融合的基础上实现的;改革又反过来促进了各族的进一步融合。自五族内迁以来的二百年间,上百万人口从北而南,十几个政权交替,汉族与各少数民族、各少数民族之间 联系更加密切,虽然仍有民族矛盾和民族斗争,但民族融合却是历史的必然趋势。孝文帝推行汉化措施,促使以汉族为主体的民族融合。  21*cnjy*com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促进了民族 ( http: / / www.21cnjy.com )融合,方便了对中原地区的管理,也有利于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少数民族改革家。他顺应历史潮流,不顾守旧势力的反对,坚持改革,促进了社会发展。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封建帝王,是一位有胆识的改革家。孝文帝推行改革的深刻的原因是北方出现的民族融合趋势,孝文帝改革反过来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同时板书第三部分:北方地区的民族融合)21*cnjy*com
思考:北魏孝文帝改革与商鞅变法的异同点儿?
(1)相同点:
①都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
②都促进了政权的封建化,为国家统一创造条件;
③都遇到了守旧势力的反对和阻碍;
④结果都取得了成功。
(2)不同点:
①侧重点不同:商鞅变法侧重于富国强兵;而孝文帝改革侧重于制度的更新、迁都和移风易俗。
②目的不同:商鞅变法是为了实现富国强兵以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优势地位;孝文帝改革是为了缓和社会矛盾,改变鲜卑族的落后状态。
(板书)三、北方地区的民族融合
教师提问: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国家,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时期。结合本节课所学知识回答: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什么会出现民族大融合?
学生回答:少数民族的内迁与汉族人民的交流;北魏孝文帝改革等。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阅读课本88-89页,归纳一下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表现及影响?
(板书)1、表现
学生回答:(1)经济上:内迁各族人民开始过 ( http: / / www.21cnjy.com )定居生活,从事农业生产。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又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
(2)文化 ( http: / / www.21cnjy.com )上:内迁各族大多已使用汉语;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也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民族心理上,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2·1·c·n·j·y
教师讲解:北方地区民族融合说明了汉族与 ( http: / / www.21cnjy.com )少数民族不但在生产技术上相互学习,而且在生活习俗上也相互影响。 他们之间出现了大融合的趋势,中华民族获得新的发展。北方地区民族融合有什么影响呢?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板书)2、影响
学生回答: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 http: / / www.21cnjy.com ),孝文帝实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促进了北方民族的融合。虽然,今天的56个民族中虽已经看不到鲜卑的滴滴点点,但鲜卑却用自己的自信和坚韧促进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现在,我们要实现中国梦就必须要顺应潮流,坚持改革开放,积极吸收、借鉴国外其他民族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实现中国梦,还必须树立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意识,各民族间要相互交流,取长补短。
【板书设计】
一、淝水之战
1、淝水之战
2、淝水之战的特点和影响。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北魏建立
2、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3、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4、孝文帝改革的作用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融合
1、原因
2、表现
3、影响
【教学反思】
七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对待历史事件缺 ( http: / / www.21cnjy.com )乏历史辩证思维能力,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还有待提高。但是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强,针对学生的这些特点,可充分运用图片、视频等媒体技术创设情境,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理解本节课的重点。让学生通过情感体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6 页 (共 7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练习
1.通过对官渡之战、淝水之战的学习,我们获得了很多知识。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它们都是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B.战后都使我国北方陷入分裂和混乱状态
C.这两次战役间隔了一个多世纪
D.告诉我们一个做人的道理:骄傲使人失败
2.关于淝水之战的表述错误的是( )
A.淝水之战发生在4世纪后期
B.在大臣和军民的支持下,苻坚率军攻晋
C.交战的双方是前秦和东晋
D.淝水之战是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3.下列人物中,与淝水之战有关的是
A.曹操 B.袁绍 C.符坚 D.周瑜
4.成语“草木皆兵”、“风声鹤唳”与中国历史上的哪次战争有关
A.巨鹿之战 B.淝水之战 C.赤壁之战 D.官渡之战
5.“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这道诏书是哪位统治者颁发:
A.秦始皇
B.汉武帝
C.曹操
D.北魏孝文帝
6.下列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北魏政权
②学习汉族先进的经济文化政策是改革的核心内容
③改革加速了黄河流域的民族大融合的过程
④为北魏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⑤494年,孝文帝把都城从平城迁至咸阳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②③⑤
7.尊老爱幼、崇尚忠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下列把“以孝治国,提倡 尊老、养老”作为重要改革措施的少数民族首领是
A.呼韩邪单于
B.北魏孝文帝
C.辽太祖阿保机
D.金太祖阿骨打
8.史料解读是历史学习的基本要求。《资治通鉴》记载:“(魏主)今欲断(禁止)诸北语(鲜卑语等),一从正音(汉语)。……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该史料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哪项措施
A.迁都洛阳
B.改用汉姓
C.该穿汉服
D.学说汉语
9.“……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为此,孝文帝把都城迁到了
A.平城 B.洛阳 C.长安 D.建康
10.扫一扫某历史词条二维码,结果出现“迁都洛阳、汉化政策、 民族融合”等内容。这一历史词条应是
A.周平王迁都洛邑 B.楚庄王问鼎中原
C.北魏孝文帝改革 D.隋朝开凿大运河
11.如图,观察图示,你认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突出特征是( )
A.澄清吏治 B.发展经济 C.中央集权 D.提倡汉化
12.孝文帝的汉化政策措施包括( )
①用汉姓 ②穿汉服
③说汉话 ④与汉人通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③④
13.帝曰:“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材料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哪项措施
A.改用汉姓 B.改穿汉服 C.学说汉话 D.鼓励与汉族通婚
14.在中国古代,改名换姓非同小可,对皇帝来说尤其如此。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提倡学习汉族文化风俗,带头将自己的鲜卑族姓氏改为汉族姓氏。这一举动带来的影响是( )
A.军队战斗力大大提高了 B.加速了民族融合的过程
C.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D.加速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15.以下选项中,最能反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基本特点的是
A.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B.统一国家的建立
C.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 D.群雄并起与国家分裂
16.匈奴、鲜卑、羯、氐、羌五族内迁后,对历史影响最大的是( )
A.匈奴 B.鲜卑 C.羯 D.氐
17.晋江名字的由来:晋人南迁,依江而居,故名晋江。说明北方汉人大规模南迁晋江流域的朝代是( )
A、西晋、东晋 B、隋朝、唐朝
C、北宋、南宋 D、元朝、明朝
18.北魏统一北方后, 于494年把都城从平城迁至 。后又大力推行学习汉族文化风俗的政策,从而加速了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的过程。
19.人类历史之河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面对历史的洪流,伟大的历史人物直面于变化,求索于天地,选择去改变,创造了一段又一段历史的传奇。
请回答:
(1)公元前356年,在城门立柱随后在秦国开展一次巨大改革的商鞅使秦国富强起来,为日后的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请问商鞅变法的背景是什么?(2分)
(2)西汉初期遵循黄老无为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但也随之产生了思想相对混乱的新问题,为了达到思想上的一统,汉武帝采取了谁的建议?并实行了什么措施?(2分)
(3)作为鲜卑族的王者,他顺应历史的大洪流,改汉姓、穿汉服、写汉字、说汉语,全面的学习汉族文化。请问他是指谁?这次改革在历史上又有何作用?(2分)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图是西晋人口内迁分布图
材料二: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按: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请回答:
(1)材料一人口南迁对江南经济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主是指谁?本诏令提出什么具体改革措施?
(3)孝文帝改革给我们什么启迪?
21.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是社会转型时期进行的重大改革,两次改革不囿于传统,除旧布新,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请回答:
(1)面对社会转型,两次改革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各是什么?
(2)依据改革的措施,概括说明两次改革“除旧布新”的形式有何不同,并指出其对历史发展所起的相同作用。
(3)两个事件对我们今天有什么启示?
参考答案
1.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察学生对历史上两次著名战役的比较能力,根据所学知识知,官渡之战发生于200年,淝水之战发生于383年,这两次战役都以少胜多,战后北方地区出现分裂和混乱,因此,该题A,B,C正确,D项和题意不符,本题选D。
2.B
【解析】公元383年前秦苻坚发生淝水之战,东晋太元八年(前秦建元十九年,383年),东晋在淝水击败前秦军进攻的著名的战略决战,交战的双方是前秦和东晋。淝水之战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符坚攻打东晋并没有得到大臣和军民的支持。故本题选B。
3.C
【解析】淝水之战作战双方是前秦的符坚与东晋的谢安、谢玄,因此选C。此题考查基础知识。
4.B
【解析】根据所学,“草木皆兵”、“风声鹤唳”与淝水之战有关,其他战役与题目无关。
5.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北魏孝文帝是一位卓越的少数民族的政治家和改革家。他崇尚中国文化,实行汉化,禁胡服、胡语,改变度量衡,推广教育,改变姓氏并禁止归葬2提高了鲜卑人的文化水准。是西北方各民族陆续进入中原后民族融合的一次总结,对中国起了重要的作用。所以答案选D
6.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解决由于鲜卑族与汉族的民族矛盾以及引发人民的反抗起义,北魏孝文帝进行了两次改革,第一次是484-486年,主要改革政、治经、济军事制度;第二次是在494年迁都洛阳后,着重改革鲜卑人的生活习惯,实行汉化。所以答案选A
7.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解决由于鲜卑族与汉族的民族矛盾以及引发人民的反抗起义,北魏孝文帝进行了两次改革,第一次是484-486年,主要改革政、治经、济军事制度;第二次是在494年迁都洛阳后,着重改革鲜卑人的生活习惯,实行汉化。所以答案选B
8.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史实的掌握。依据已学知识可知,“(魏主)今欲断(禁止)诸北语(鲜卑语等),一从正音(汉语)。……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反映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学说汉语,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故选D。
9.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孝文帝改革的知识,为了加强对中原地区的控制,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都到洛阳,并且采取了一系列汉化政策,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融合,所以答案是B.。
10.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知识,为了巩固统治,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并且实行了一系列汉化政策,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融合,周平王迁都洛邑标志着东周开始,楚庄王问鼎中原,成为中原霸主,隋朝开凿大运河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所以答案是C。
11.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从图可以看出,这场改革的突出特征是提倡汉化,学习汉族,故选D。
12.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察学生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的史记能力,北魏孝文帝迁都之前,进行了改革,主要措施包括:在朝廷中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官员和家属穿汉族服饰,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姓,鼓励鲜卑族与汉族通婚等汉化政策,根据所学知识,本题选A。
13.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内容之说汉语。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有迁都洛阳,实行一系列“汉化”政策:用(讲/写)汉语(禁用鲜卑语),穿汉服,改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仿汉制(管制、律令),学汉礼,尊崇儒孔,以孝治国,尊老养老。当时孝文帝规定,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题干中的“北语”就是指鲜卑语,“正音”指汉语。故选C。
14.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影响的相关史实。从题干中的关键词“提倡学习汉族文化风俗,带头将自己的鲜卑族姓氏改为汉族姓氏”,可以看出是汉族与鲜卑族之间的融合,故选B。
15.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基本特点。具体地说,与其他历史阶段相比,三国两晋南北朝时呈现以下几个突出特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民族矛盾空前尖锐,民族融合也空前发展。隋代大一统和唐代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开放之风是其后果及影响。秦汉制度多数瓦解,世兵制、租调制、屯田制、府兵制、均田制、胡汉分治制等登上历史舞台,各个政权在新旧制度、治国思想、方法上进行了尝试和选择,以加强国力,进而统一全国。门阀士族制度由鼎盛而至衰弱。其间东晋王朝还出现门阀政治,皇权微弱,门阀共治。江南社会经济得到开发,中国经济和文化重心逐渐开始南移。故选C。
16.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看似是考查五族内迁,实际却是在考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内迁的五族谁的影响最大,这要看内迁各族的历史贡献。北魏鲜卑族的贡献:统一了黄河流域;改革加速了北方各族的封建化进程;促进了民族大融合。这样大的贡献是其他各族所不能比的。本题的命题立意和命题角度都很好。重点考查民族关系问题,却由内迁引出改革,最后通过统一和改革来谈影响,对考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进行考查。故选B。
17.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北方汉人大规模南迁晋江流域的朝代。北方汉人大规模南迁晋江流域的朝代是在西晋末年至东晋时期,唐朝末年至两宋时期,北方汉人为躲避战乱,再次南迁,元朝以后,因为人口增长,许多人迁居国外。故答案先A。
18.孝文帝、洛阳
【解析】
试题分析: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长期纷争割据的局面。494年,孝文帝把都城由平城迁到洛阳。后进行了力度更大的改革,革除鲜卑的习俗,吸收汉族的先进文化。孝文帝改革,成为西晋以来北方民族大融合的高峰。
19.(1)生产力不断提高,社会进步;秦国落后,秦孝公决心变法。(2分)
(2)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分)
(3)孝文帝;加速了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的过程。(2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问主要考查的是商鞅变法知识点。结合课本所学分析,春秋以前,由于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到了战国时期,新兴的地主阶级为了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先后在各国进行变法,秦国落后,秦孝公决心变法,故答案为生产力不断提高,社会进步;秦国落后,秦孝公决心变法。
(2)本问主要考查的是汉武帝的大一统知识点。结合课本所学分析,西汉初期遵循黄老无为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但也随之产生了思想相对混乱的新问题,为了达到思想上的一统,汉武帝为了实现大一统,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还大力兴办太学,以推行儒学教育。故答案为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本问主要考查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知识点。结合课本所学分析,北魏孝文帝把都城迁到洛阳,并进行改革,包括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穿汉服;改汉姓;与汉族联姻;采用汉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等。所以答案为北魏孝文帝;接受汉族先进文化(讲汉语),这次改革加速了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的过程。故答案为孝文帝;加速了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的过程。
20.【答案】(1)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发展。
(2)孝文帝;改革姓氏或者改汉姓。
(3)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凡是顺应历史发展趋势和人民愿望的改革,都能推动社会经济发展;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是材料题,通过两则材料分设三个问题来考查学生的能力。
(1)本题考查的是人口南迁对江南经济发展影响的相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不仅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而且还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据此可回答人口南迁对江南经济的发展影响是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发展。
(2)本题考查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关知识。阅读材料所给关键信息:“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为了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实行了改革;要求南迁的鲜卑人改穿汉服,学说汉语,采用汉姓,与汉人通婚;促进了民族融合,使中原文化得到丰富和发展。据此可回答第一问魏主是孝文帝。据此可回答第二问本诏令是改革姓氏或者改汉姓。
(3)本题考查的是运用历史知识能力的相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可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强国家的实力,提升国家的地位;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是强国之路;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甚至要付出血的代价;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终究会取得胜利;今天我们要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深化改革、勇于创新。据此可回答孝文帝改革的启示是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凡是顺应历史发展趋势和人民愿望的改革,都能推动社会经济发展;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
21.
(1)商鞅变法:奴隶主贵族和新兴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 。北魏孝文帝改革:落后的鲜卑族文化和先进的中原文化之间的矛盾(4分)
(2)商鞅变法:创设新制度;
北魏孝文帝改革:学习借鉴中原文化。
促进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促进了民族融合,国家统一。(4分)
(3)改革是社会进步的推动力,改革应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2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关知识,商鞅变法是为了维护地主利益,发展封建经济,所以商鞅变法是为了解决奴隶主贵族和新兴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魏的汉化,因此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为了解决落后的鲜卑族文化和先进的中原文化之间的矛盾。
(2)本题考查的是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关知识,通过商鞅变法秦国建立了封建社会,走上了封建道路,所以商鞅变法的形式是创设新制度;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向汉族学习,所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形式是学习借鉴中原文化;其产生的相同作用是:促进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促进了民族融合,国家统一。
(3)本题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通过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秦国的国力和北魏的国力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因此对于改革,我们的态度是:改革是社会进步的推动力,改革应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我们必须要坚持改革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9 页 (共 9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31张PPT)
人教版 七年级上册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导入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
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只花
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
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
爱我中华爱我中华爱我中华
新授
一、淝水之战
317年,司马睿重建晋朝,史称“东晋”。
4世纪后期,前秦统一了黄河流域。
前秦想统一南方地区,而东晋想收复中原地区,统一全国。
时间:
383年
交战双方:
前秦──东晋
结果:
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
1、阅读材料,思考问题:
材料一 丞相王猛说:“晋朝虽然僻处江南,却是华夏正统,目前上下安和。臣死后,希望陛下千万不可图谋伐晋。鲜卑、羌等归降贵族终怀二心,迟早要成为祸害,应该逐渐铲除他们。”
(1)材料一王猛曾在哪一政权里担任丞相?该政权是哪一个民族建立的?
前秦 氐族
材料二 “四方基本平安,只剩下南方的东晋还在抗拒王命。我要亲自统率大军出征,一举荡平江南地区。以我百万大军,把马鞭扔在长江中,就可以阻断长江水流,征服东晋如同疾风扫秋叶一样。”
(2)材料二应该是谁说的话?“四方基本平安”具体指的是什么?
前秦皇帝苻坚。
统一黄河流域。
(3)通过材料二判断这位统治者听从丞相王猛的劝告了吗?为讨伐东晋所发动的战役是什么?结果如何?并具体分析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
没有。淝水之战。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
原因:
从前秦看:①民族矛盾严重,军心离散。 ②符坚骄傲轻敌,指挥失误。
从东晋看:①将相意见一致,坚决抵抗,士气高昂。 ②将领足智多谋,指挥得当。
与“淝水之战”相关的成语:
草木皆兵
风声鹤唳
2、淝水之战的特点和影响:
特点:以少胜多
影响: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的状态
淝水之战的特点同此前历史上哪几次战争相似?
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思考: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北魏建立
时间:4世纪后期
民族:鲜卑族
统一黄河流域时间:439年
2、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494年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
原因:
(1)政治上,平城保守势力大,改革会受阻。
(2)经济上,平城经济落后,粮食供应困难。
(3)军事上,受北方强敌的侵扰,很不安全。
(4)地理上,平城经略南方有困难。
(5)洛阳汉文化积淀深。
影响:
使洛阳获得发展和繁荣,同时也为孝文帝进一步实行改革创造了条件。
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材料一 (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魏书》
材料二 表格:鲜卑族姓氏改为汉姓。
(1)材料一、二分别反映了改革的什么措施?
鲜卑姓 汉姓 鲜卑姓 汉姓
拓跋 元 贺赖 贺
丘穆陵 穆 独孤 刘
步六孤 陆 贺楼 楼
说汉语、改汉姓;
阅读课本,总结孝文帝改革还包括哪些措施?
迁都洛阳、穿汉服、与汉联姻、用汉制、习汉礼
材料三 公元494年,孝文帝又谓陆睿曰:“……朕修百官,兴礼乐,其志固欲移风易俗。……正欲卿等子孙渐染美俗,闻见广博。(朕亲政九年,对百官实行三载考绩,复兴礼乐,志在移风易俗,开导亿万百姓。朕为天子,何必要迁居中原!正是想让你们的子孙后代逐渐接受好的风俗、博见多闻。)
(2)依据材料三,分析孝文帝实施改革措施的目的是什么?
目的在于“移风易俗”,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材料一 北魏时期的洛阳是一座繁华的都城,城内有很大的市场,从四面来的商人汇集字这里,交流着来自不同地方的物品,他们中有很多人说着夹杂鲜卑语的汉语,穿着和汉族一样的服饰,在洛阳城定居下来,从事着商品买卖的活动。他们一改往日不尊老、养老的陋习,老人得到了子女的照顾。从他们身上,已经看不出鲜卑族和汉族的区别了。
材料二 孝文帝改革以后,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方,目睹了洛阳的风貌,感慨的说: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传。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孝文帝的改革起到了什么作用?
促进了民族融合。
思考:北魏孝文帝改革与商鞅变法的异同点儿?
(1)相同点:
①都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
②都促进了政权的封建化,为国家统一创造条件;
③都遇到了守旧势力的反对和阻碍;
④结果都取得了成功。
(2)不同点:
①侧重点不同:商鞅变法侧重于富国强兵;而孝文帝改革侧重于制度的更新、迁都和移风易俗。
②目的不同:商鞅变法是为了实现富国强兵以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优势地位;孝文帝改革是为了缓和社会矛盾,改变鲜卑族的落后状态。
1、结合本节课所学知识回答: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什么会出现民族大融合?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融合
少数民族的内迁与汉族人民的交流;
北魏孝文帝改革等。
2、表现
(1)经济上:内迁的各族人民向汉族农民学习农业技艺,从事农业生产。
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腐蚀、用具等,融入到汉族生活之中。
2、表现
(2)文化上: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成为了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
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
3、影响:
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孝文帝实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促进了北方民族的融合。
练习
1.北魏是由下列哪个少数民族所建(  )
A.氏族    B.鲜卑族 C.契丹族 D.匈奴族
B
2.一位西域商人到北魏都城洛阳后,不可能看到的现象是(  )
A.宫殿巍峨屋宇华丽
B.佛教寺院数以千计
C.市场汇集四方商人
D.满街都是说鲜卑语的汉族人
D
3.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实现黄河流域的统一
B.为统一全国做好准备
C.促进了民族融合
D.抑制佛教发展
C
作业
1、背诵本课知识点
2、做练习册
板书
一、淝水之战
1、淝水之战
2、淝水之战的特点和影响。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北魏
2、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3、孝文帝改革的作用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融合
1、原因
2、表现
3、影响
谢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