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五二 外交关系的突破教案+课件 (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五二 外交关系的突破教案+课件 (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19.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11-18 18:53:07

文档简介

理顺历史的逻辑关系
——《外交关系的突破》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思路
《外交关系的突破》是人民出版社必修第一册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二课的内容,教材先后按重返联合国、中美关系解冻、中日邦交正常化三个子目来介绍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外系的突破。课标要求: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历史教育专家叶小兵教授指出,历史教师在备课时,既要考虑教材编写的顺序、层次,又要研究所讲述的历史进程的前因后果,还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即处理好教材的逻辑、历史的逻辑和认识的逻辑三种逻辑关系。笔者在本课教学设计中,抓住中美关系逐步走向正常化是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关系突破的关键这一主线,对教材进行重新整合,按历史发展的逻辑,将重返联合国、中日邦交正常化两子目的内容放在中美关系逐步走向正常化这一线索下展开,并借助于旧报纸、老照片和学者论著等史料进行分析、互证,最后,将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事件放到时间轴上进行考察,理顺中美关系解冻、重返联合国、中日邦交正常化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使学生真正认识和理解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关系的突破。
二、教学流程
导入:
师:今天,我将和同学们一起来考察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外交。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要考察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外交,我们可以借助哪几种类型的史料呢?
我们来浏览一些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精彩瞬间(老照片、旧报纸),请同学们注意观察并思考,这些精彩瞬间是通过哪几种类型的史料呈现的?
今天,我们就借助旧报纸、老照片等一系列史料来考察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聚焦,帮助学生初步的接触和了解考察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外交的史料类型;通过老照片、旧报纸等情境的呈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本课历史学习的重要史料和途径。
师: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以美国为首的主要资本主义的封锁、包围下,新中国外交取得了一些主要的成就,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但是,一直到20世纪60年代末,中国同美国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仍然处于冰冻状态。
那么,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外交会有怎样的新变化呢?
首先,我们一起来看这份旧报纸。
呈现人民日报1970年12月25日的旧报纸头版(略)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从报纸上读到哪些信息?
指导学生关注和提取报纸上的关键信息:内容、毛主席语录、时间等。
这些信息传递出中国政府怎样的外交信号?
中国政府为什么传递出这样的信息呢?
我们再来看这份旧报纸。
呈现人民日报1969年3月5日的旧报纸头版(略)
你从报纸上读到了怎样的信息?
指导学生关注和提取报纸上的关键信息。
中苏关系急剧恶化,甚至兵戎相见。苏联还在中苏、中蒙边界屯兵100多个师,更宣称随时可以对中国核基地进行核打击,中苏处于战争的边缘。怎么办?当时中国和美国关系不好,和苏联关系恶化,既要反美又要反苏,形象的说中国两个拳头打人,力不从心啊。怎么办?收回一个拳头来。收回哪一个拳头呢?
由此,对中国外交产生怎样的影响?
呈现材料:
来自苏联的现实威胁,迫使毛泽东不能不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考虑中美关系的出发点是想要借机解决台湾问题。
——栗广《从革命外交到务实外交》
根据材料,指出中国政府寻求中美关系改善的原因有哪些?
设计意图:人民日报1970年12月25日的旧报纸头版主要信息有:毛泽东主席会见美国友好人士埃德加·斯诺的标题及照片、毛主席语录“全世界人民包括美国人民都是我们的朋友”、报纸刊发的时间等;人民日报1969年3月5日的旧报纸头版主要信息有:愤怒声讨苏修无耻侵犯我国领土的滔天罪行、珍宝岛世世代代是我国神圣领土等标题及报纸刊发的时间等。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和提取报纸上的关键信息,一方面,给予学生史料运用方法上的指导,另一方面,通过教师设问,引导学生对所提取的信息进行归纳和聚焦,从而发现这些信息背后所蕴含的历史知识。由此,学生可以看到,20世纪70年代中国政府寻求中美关系改善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中苏关系的严重恶化。此外,教师提供学者论著,对以上结论进行互证和补充。
师:基于苏联的威胁,台湾问题等国际利益的需求,使中国政府传递出来希望改善中美关系的信号,那美国有改善中美关系的需求吗?几乎在同一时间,美国总统尼克松也向中国政府传递出新的外交信号。
呈现材料:
1970年:“如果我死之前有什么事情可做的话,那就是到中国去。如果我去不了,我要我的孩子去。”
——尼克松
材料表达了尼克松表达了怎样的愿望?
美国政府又是为什么要传递出这样的信息呢?
呈现材料:
美国这时也释放出对华和解的信息,因为美国需要中国说服越南停火……美国陷入战争已经花了8000亿美元……同时在尼克松看来,中苏关系的破裂“成为推动美中两国建立新关系的动力”。
——栗广《从革命外交到务实外交》
根据材料指出美国政府寻求中美关系改善的原因有哪些?
设计意图:教师提供1970年10月初,美国时任总统尼克松在接受《时代》周刊的采访的一段话,来表明美国改善中美关系的愿望;教师提供学者的论述,帮助学生认识美国政府寻求改善中美关系的原因。
师:现在,我们把两则材料放在一起,我们看材料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来分析中美关系改善的原因的?
呈现材料:
来自苏联的现实威胁,迫使毛泽东不能不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考虑中美关系的出发点是想要借机解决台湾问题。
美国这时也释放出对华和解的信息,因为美国需要中国说服越南停火……美国陷入战争已经花了8000亿美元……同时在尼克松看来,中苏关系的破裂“成为推动美中两国建立新关系的动力”。
——摘编自栗广《从革命外交到务实外交》
根据材料,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来论述中美关系改善的原因的?
中国方面,基于苏联的威胁,台湾问题等国家利益的需求,使中国政府希望改善中美关系;
美国方面,基于越南战争,美苏关系等国家利益的需求,使美国政府希望改善中美关系。
我们可以看到,改善中美关系正是双方共同的利益需求。
设计意图:通过重读材料,引导学生概括和比较中美两国改善中美关系的原因,从而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改善中美关系正是双方共同的利益需求,感受国家利益在外交中的发挥的重要作用。
师:20世纪70年代初,中美双方都感受到了改善中美关系的需求,中美之间在相互试探中,都在寻找迈出第一步的机会。但谁也没有想到,中美之间的交往的大门是通过“小球推动大球”的“乒乓外交”来打开。
1971年7月,中国接待了美国总统特使基辛格秘密访华。
这张照片记录了周恩来会见基辛格的瞬间。我们接下来先通过一小段视频,来简单的了解一下基辛格秘密访华的情况。
播放视频(略)
在观看视频时,请同学们思考以下问题:
中美之间着重讨论了什么问题?达成了怎样的成果?
双方达成的一个重要成果是美国总统尼克松将访问中国。但是双方在如何公布这一消息的具体措辞是产生了分歧,反映了当时中美两国一种微妙的心态。通过协商,双放在同一时间发表了公告。请同学们认真阅读公告全文,你能感受到其中的微妙之处吗?
呈现材料:获悉,尼克松总统曾经表示希望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邀请尼克松总统于1972年5月以前的适当时间访问中国。尼克松总统愉快的接受了这一邀请。
——1971年7月16日
中美两国有一种微妙的心态,那就是双方谁都不希望在中美关系缓和中表现出主动的姿态。公告中一个希望,一个邀请,双方一拍即合,既达成了共识,有避免了尴尬,这里就体现了外交的智慧和艺术。
公告寥寥100多个字,震动了全世界。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和设问,帮助学生初步的了解基辛格秘密访华的基本情况和中美关系中的核心问题;通过对公告的解读,在细节中让学生感受外交的智慧、艺术和魅力。
师:过渡:几个月后,1971年10月,基辛格再一次访问中国,这一次是公开的,主要为尼克松访问中国做前期准备。基辛格访问结束后,乔冠华陪同基辛格去机场。途中有一段有趣的对话。
呈现材料:
乔冠华 :“博士,你看今年这届联大我国能恢复席位么?” “我得到消息,现在这个时候,联大正在对恢复我国席位进行表决。”
基辛格:“我估计你们今年还进不了联大。”
乔冠华:“你估计我们什么时候能进去?”
基辛格:“估计明年还差不多。待尼克松总统访华以后,你们就能进去了。”
乔冠华:“我看不见得吧?”
——《毛泽东尼克松在1972》
他们在讨论什么问题?基辛格对这个问题的判断是什么?结果如何?
呈现老照片(略):乔的笑
超出美国的预期,中国在1971年10月,中国恢复了联合国合法席位。
中国为什么能够在这个时候重返联合国?
呈现材料:
对美和解的政策对中国外交关系带来的收获,几乎是立竿见影的。因为美国改变态度,1971年10月25日,联合国终于投票通过决议,正式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为联合国会员国。
——杨奎松:《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史研究2》
材料认为中国重返联合国的原因是什么?
美国改变态度,应该说是美国态度有所改变,如基辛格访华是中美关系缓和的积极信号,对中国重返联合国的作用“几乎是立竿见影的”。
当然,除了这一原因之外,中国重返联合国还有其他的重要原因,如,以下材料反映的中国重返联合国的原因是什么?
呈现材料:
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
赞成国: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缅甸、锡兰(斯里兰卡)、古巴、赤道几内亚、几内亚、伊拉克、马里、毛里塔尼亚、尼泊尔、巴基斯坦、也门民主人民共和国、刚果人民共和国、罗马尼亚、索马里、苏丹、叙利亚、坦桑尼亚、阿拉伯也门共和国、南斯拉夫、赞比亚……
用毛泽东的话说:“这是非洲黑人兄弟和中小国家用轿子把我们抬进联合国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支持是中国重返联合国的重要原因。那么,广大发展中国家又为什么支持中国重返联合国呢?
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代表着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能为发展中国家发出更多的声音,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设计意图:基辛格访华,是中美关系缓和的重要体现,在基辛格第二次访华中,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关于恢复中国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决议。教师在这里介绍中国重返联合国,既符合历史发展事实本身的逻辑,也符合学生对历史认知的逻辑。此外,教师引用学者论述、投票支持中国重返联合国的国家、毛泽东的话等史料来进一步的说明中国重返联合国的原因,能够帮助学生较为全面的分析和认识中国重返联合国这一历史事实。
师:几个月后,1972年2月21日,一个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时刻。尼克松总统专机到达中国机场,周恩来总理到机场迎接,于是留下了这张经典老照片。
呈现老照片(略):“跨越大洋的握手”
尼克松访华的一个重要成果就是1972年中美《上海联合公报》的发表。我们来看下这个公报的部分内容。
中国方面重申自己的立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早已归还祖国……
美国方面声明: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1972年中美《上海联合公报》
根据材料,指出中美双方在1972年中美《上海联合公报》中在台湾问题上体现出怎样的同和异?
这样的同和异会对中美关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美国含蓄的承认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这一定程度上与中国达成了共识,正是有了这样的共识,是中美关系进一步缓和的重要原因。但是,美国又不肯明确表态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这又是与中国的重要分歧,没有满足中国方面中美建交的原则和底线。台湾问题上的共识和分歧是中美关系的缩影。尼克松访华促使中美关系解冻,但是却没有完成中美建交的历史使命。
中美直到1978年12月才发表建交公报,宣布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呈现旧报纸(略):人民日报1978年12月16日的旧报纸号外
中美这个时候为什么能正式建立起外交关系呢?
呈现材料:
美国方面声明: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1972年中美《上海联合公报》
美利坚合众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美利坚合众国政府承认中国的立场,即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1978年《中美建交公报》
根据材料,指出美国在1978年《中美建交公报》和1972年中美《上海联合公报》中在台湾问题上的认识有怎样的变化?
对中美关系产生了怎么样的影响?
中美两国有许多共同利益,但又存在很多的利益冲突,中美关系的正常化经历了一个较长期的过程。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聚焦1972年中美《上海联合公报》中中美双方在台湾问题上认识的同和异,“同”是中美关系缓和的重要原因,从而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尼克松访华标志着中美关系解冻;而“异”是中美关系缓和中的重要障碍,从而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尼克松访华并没有让中美两国建立起正式外交关系,实现中美关系的正常化。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比较美国在1978年《中美建交公报》和1972年中美《上海联合公报》中在台湾问题上的认识的变化,双方在台湾问题上达成了共识,从而推动了中美两国在1979年1月1日正式建交。
师:现在,我们把时间拉回到尼克松访华这一年,1972年。在尼克松访华几个月后,1972年秋,日本首相田中角荣紧跟其后访问中国,并更进一步,和中国实现了邦交正常化。
接下来,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教材,首先一起来分析一下推动中日关系邦交正常化的因素有哪些?
我们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政府长期追随美国,采取敌视中国的政策。当美国避开日本,先行一步进行同中国和解的外交活动后,立即引发了日本朝野极大震动。于是就有了日本首相田中角荣紧跟其后访问中国,并更进一步,和中国实现了邦交正常化。
可以说,中美关系的缓和直接推动了中日关系的改善。
除此之外,推动中日关系邦交正常化的因素还有哪些呢?
如舆论、民间、政党等有力推动。
我们会发现,中日关系跑到了中美关系前面,中日早于中美两国正式建立起外交关系。
这是为什么呢?
呈现材料:
美国方面声明: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1972年中美《上海联合公报》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重申: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日本国政府充分理解和尊重中国政府的这一立场。
——1972年《中日联合声明》
我们来看《中日联合声明》,并与中美《上海联合公报》进行比较,又怎样的不同?
不同于中美《上海联合公报》,《中日联合声明》明确的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日之间一步到位,建立起了外交关系。
中日邦交的正常化结束了两国长期敌对的老师,对两国关系的发展和亚洲与世界的和平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设计意图:一方面,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分析和概括推动中日关系正常化的主要因素,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中美关系的缓和直接推动了中日邦交的正常化。”另一方面,教师引导学生对《中日联合声明》内容进行分析,并与中美《上海联合公报》的内容进行比较,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中日关系走在中美关系之前,实现了中日邦交的正常化。
师:今天着重考察了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接下来,我们把今天了解的外交事件放到时间轴上,来看看这些外交事件之间有怎么样的逻辑关系。
呈现PPT
1971年,乒乓外交和基辛格访华,美国对中国的态度有所改变。1971年10月,中国重返联合国。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而中美关系的缓和又直接推动了中日邦交的正常化。在此期间,我们看与中国建交的国家在数量上有怎样的变化?在数量背后又有怎样的特点呢?
呈现PPT
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到1979年,与中国建交的国家达到120个。我们看到,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关系实现了突破,有了全新的局面。而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关系突破的关键因素是中美关系的改善。
设计意图:一方面,历史的学习要有时间概念,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讲将相关历史事件放到时间轴上,帮助学生把握时间概念和树立时间意识;另方面,历史事件的发展有其内在的逻辑联系,通过时间轴,教师引导和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内在联系,从而更好的帮助学生全面梳理和理解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关系的突破的表现和关键因素。
师: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一下,今天我们考察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关系的突破都使用了哪几种类型的史料?
从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关系的突破中,让我们感受到国与国之间的外交要基于国家力量和国家利益,要处理好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也需要外交智慧和外交艺术。
设计意图:一方面,呼应开头,概括和整理本节课学习中运用老照片、旧报纸、学者论著等史料认识历史的途径和方法;另一方面,总结提升,在考察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过程中感受国家力量和国家利益在外交中的重要作用,感受外交智慧和外交艺术在外交中的重要魅力。
课件22张PPT。外交关系的突破人民出版社必修第一册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浙师大附中 陈小伟(1)你从报纸上读到了哪些信息?
(2)这些信息传递出中国政府怎样的外交信号?(1)你从报纸上读到了怎样的信息?
(2)会对中国外交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来自苏联的现实威胁,迫使毛泽东不能不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考虑中美关系的出发点是想要借机解决台湾问题。
——栗广《从革命外交到务实外交》根据材料,指出中国政府寻求改善中美关系的原因。 1970年:“如果我死之前有什么事情可做的话,那就是到中国去。如果我去不了,我要我的孩子去。”
——尼克松材料表达了尼克松怎样的愿望?
美国这时也释放出对华和解的信息,因为美国需要中国说服越南停火……美国陷入战争已经花了8000亿美元……同时在尼克松看来,中苏关系的破裂“成为推动美中两国建立新关系的动力”。
——栗广《从革命外交到务实外交》根据材料,指出美国政府寻求改善中美关系的原因。 来自苏联的现实威胁,迫使毛泽东不能不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考虑中美关系的出发点是想要借机解决台湾问题。
美国这时也释放出对华和解的信息,因为美国需要中国说服越南停火……美国陷入战争已经花了8000亿美元……同时在尼克松看来,中苏关系的破裂“成为推动美中两国建立新关系的动力”。
——摘编自栗广《从革命外交到务实外交》 改善中美关系
正是双方共同的利益需求(1)中国方面:
(2)美国方面:
①美国深陷越南战争;
②与苏联争霸中处于守势;
……
①中苏关系的破裂;
②解决台湾问题的需要;
……1971年 基辛格秘密访华(1)中美之间着重讨论了什么问题?
(2)双方最终达成了怎样的成果? 获悉,尼克松总统曾经表示希望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邀请尼克松总统于1972年5月以前的适当时间访问中国。尼克松总统愉快的接受了这一邀请。
——1971年7月16日 乔冠华 :“博士,你看今年这届联大我国能恢复席位么?” “我得到消息,现在这个时候,联大正在对恢复我国席位进行表决。”
基辛格:“我估计你们今年还进不了联大。”
乔冠华:“你估计我们什么时候能进去?”
基辛格:“估计明年还差不多。待尼克松总统访华以后,你们就能进去了。”
乔冠华:“我看不见得吧?”
——摘编自陈敦德 《毛泽东尼克松在1972》 1971年 “乔的笑” 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
赞成国: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缅甸、锡兰(斯里兰卡)、古巴、赤道几内亚、几内亚、伊拉克、马里、毛里塔尼亚、尼泊尔、巴基斯坦、也门民主人民共和国、刚果人民共和国、罗马尼亚、索马里、苏丹、叙利亚、坦桑尼亚、阿拉伯也门共和国、南斯拉夫、赞比亚…… “这是非洲黑人兄弟和中小国家用轿子把我们抬进联合国的。”
——毛泽东根据材料,指出中国重返联合国的原因。 对美和解的政策对中国外交关系带来的收获,几乎是立竿见影的。因为美国改变态度,1971年10月25日,联合国终于投票通过决议,正式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为联合国会员国。
——杨奎松:《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史研究2》1972年初“跨越大洋的握手” 中国方面重申自己的立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早已归还祖国……
美国方面声明: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1972年中美《上海联合公报》(1)根据材料,指出中美双方在1972年中美《上海联合公报》中在台湾问题上体现出怎样的同和异 ?
(2)对中美关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1978年《中美建交公报》 美利坚合众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美利坚合众国政府承认中国的立场,即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1978年《中美建交公报》 根据材料,指出美国在1978年《中美建交公报》 和1972年中美《上海联合公报》中在台湾问题上的认识有怎样的变化? 美国方面声明: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1972年中美《上海联合公报》1972年秋 中日邦交正常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重申: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日本国政府充分理解和尊重中国政府的这一立场。
——1972年《中日联合声明》 根据材料,指出1972年《中日联合声明》与中美《上海联合公报》中在台湾问题上的认识有怎样的不同? 美国方面声明: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1972年中美《上海联合公报》...1971年1972年1979年基辛格访华尼克松访华中美建交重返联合国中日邦交正常化.1973年.1969年乒乓外交 自1970年起,中国先后同意大利、奥地利、比利时、希腊、联邦德国、冰岛、卢森堡、西班牙、葡萄牙、爱尔兰等西欧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中英、中荷关系升格为大使级外交关系。与此同时,中国还同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实现了关系正常化。国家力量国家利益 外交智慧外交艺术 推荐资源: 《中美外交档案解密》
中国外交部门户网站
杨奎松《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史研究2》
陶文钊《中美关系史》
……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