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积贫积弱的北宋
教学目标:
1.了解王安石变法前北宋社会危机的表现:“三冗”、“两积”。
2.了解庆历新政的内容及其失败。
教学重难点:
1.北宋中期积贫积弱的基本国情以及其所面临的严重的统治危机;“庆历新政”的施行和破产。
2.从体制因素探究北宋统治危机出现的必然性及改革的迫切性。
教学过程:
一、兵虚财匮;
1、根本原因:北宋加强中央集权。(为了防止藩镇割据)
2、兵虚财匮:
二、内忧外患;
1、内忧;
2、外患:辽和西夏的威胁。
(补充知识-了解)澶渊之盟
1)背景:在宋已取得胜利(澶渊之战),但宋辽双方势均力敌,都无力战胜对方,宋朝作了较大让步的情况下签订的和约。
——宋辽是在整体实力大致均衡的情况下签订的。
2)内容:略。
理解概念——岁币:北宋政府每年一次送给辽的银绢,而不是一次性赔款;
3)评价:
??①主观意图(否定):是北宋统治者牺牲人民利益,换取苟安局面的产物。(体现了北宋政府的腐败)
??????????——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加剧了北宋的的财政困难。
??②客观效果(肯定):维护了宋辽边境长期的和平,促进了两地的经济文化交流,保证了北宋社会经济的继续发展,也促进了民族融合。
【联系】如何看待辽宋关系?
1)有战有和,战是短暂的,是历史的支流;和是长久的,是历史的主流;
2)民族经济、文化交流不可阻挡,交流进一步发展,加强了民族间的融合;
三、庆历新政;
1、背景:积弱积弱的局面已经发展到比较严重的程度,阶级矛盾尖锐,北宋统治岌岌可危。
2、时间:1043年,宋仁宗任用范仲淹为参知政事,以改革时弊。
(此事发生在庆历年间,史称“庆历新政”。)
3、主持人:范仲淹、富弼等。
4、中心问题:整顿吏治。
5、主要内容(了解一下):
严格官吏升迁考核制度;限制官僚子弟及亲友通过恩荫做官;加强各级长官的保举和选派;裁并州县,减轻徭役;严肃中央政令,取信于民。
6、结果:宋仁宗于庆历四年下诏罢废新法——失败。
(新政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
7、影响:它揭开了北宋革新除弊、变法改革的序幕。(为王安石的全面改革奠定了基础。)(新政失败后,社会矛盾更加激化,要求改革的呼声更加高涨,一场更大规模、更加深刻的改革正在酝酿之中。)
【重点优化】
1、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1)社会危机严重:政治危机、边疆危机和经济危机。
(积贫积弱导致的结果)
①政治危机:农民起义不断。
②经济危机:土地兼并;“三冗”(冗官、冗兵、冗费);
③边疆危机:辽、西夏对北宋的威胁。
2)社会矛盾尖锐: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激化,统治阶级间的朋党之争(改革派与保守派)。
3)庆历新政昙花一现,为王安石变法提供了经验教训。(北宋朝廷进一步的陷入了积贫积弱的局面,统治危机进一步加深。)
4)为了克服危机,王安石倡导改革和积极酝酿。(王安石在上书宋仁宗的《言事书》中提出了“变革天下之弊法”的主张。在宋神宗支持下开始变法。王安石以“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的“三不足”精神推行新法。)
2、关于北宋出现的积贫积弱;——财政困难和军事实力下降;
1)积贫的表现:?????
①官俸和军费开支过大,政府财政入不敷出(国穷);
②为解决财政困难而扩大赋税所造成的劳动人民贫困(民贫);
2)积弱表现:
①对外无力解除辽和西夏的威胁;②对内不能控制农民起义;
3)出现积贫积弱的原因:
①宋初加强“三权”导致冗兵、冗官、冗费的局面;
②军队庞大而战斗力低下;
③政治上“不抑兼并”,纵容地主兼并土地;
④少数民族政权的强大威胁北宋安全;⑤王安石变法失败。
注意:
冗兵——军费开支过大;
冗官——不仅降低了行政效率,更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
冗费——政府财政日益入不敷出。
——导致了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进一步加重了农民的负担,促使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
【拓展】如何理解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北宋“积贫积弱”?
——两者不矛盾;?????
1)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各族、各地区经济交流加强和人民辛苦劳动的结果,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2)国家积贫积弱是有原因的,如前所述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它是由封建社会的痼疾——土地兼并和统治者所采取的政治、军事等方面的政策造成的(北宋初期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典型例题】
宋开国时,设官分职,尚有定数,其后荐辟之广,恩荫之滥,杂流之猥,词禄之多,日增月益,遂至不可纪极。真宗咸平四年(1001年),有司言减天下冗吏十九万五千余人。所减者如此,未减者可知也。
——清赵翼《廿二史札记》
回答:上述材料反映北宋政治上的什么现象?这一现象对北宋统治有何影响?宋仁宗时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后结果如何?
1)反映了冗官现象。
2)机构的臃肿,官员人数的增加,不仅造成了政府效率的低下,更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
3)宋仁宗时任用范仲淹等人进行改革,主要针对腐败的官僚制度,史称“庆历新政”。
4)由于遭到大官僚大地主的强烈反对,新政仅推行一年多就失败了。
课件25张PPT。专 题 四 岳阳楼,位于湖南岳阳,与滕王阁、黄鹤楼并称我国南方三大名楼。因宋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名传四方。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誉。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请问:范仲淹“忧”什么?一、积贫积弱的北宋课程标准:
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一、北宋加强中央集权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是唐代藩镇割据的扩大五代十国形势图陈桥兵变 赵匡胤,涿州(今河北涿县)人。后周时任殿前都点检.960年,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国号“宋”,定都开封,年号建隆,史称宋太祖.宋太祖(927---976)想一想:宋太祖登上帝位后他最担心的问题是什么?
他是如何解决的?
由此引出了哪些问题?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集中军权“杯酒释兵权”,削夺节度使实权设枢密院,与统军将帅互相牵制 实行更戍法,防止武将专权 加强禁军,“强干弱枝”集中行政权中央:分散相权参知政事:分行政权枢密使:分军权三司使:分财政权地方:文官任知州通判监督知州集中财权:设转运使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对解决中唐、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维护国家统一,起了重要作用,在客观上也有利社会经济的发展。但却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到北宋中期,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北宋初期权力高度集中,你怎样看待其影响?北宋军队人数示意图请同学们结合课本,分析下面图片所反映的问题二、积贫积弱冗兵问题一北宋官员人数增长示意图问题二冗官冗
费问题三北宋王朝收支情况大量授予官职养兵政策养兵养官
战争赔款养兵政策分散军权冗官冗兵冗费军队战斗力弱积贫局面积弱局面探究:北宋积贫积弱的原因是什么?根本原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弊端过度集权
防止割据三、内忧外患 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室田连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
宋代有人说:“历代以来的一切苛捐杂税,本朝都有”。北宋中期阶级矛盾尖锐原因何在?北宋中期阶级矛盾尖锐原因何在?北宋政府纵容土地兼并,农民负担极为沉重,纷纷起义造反。 北宋疆域图1004年澶渊之盟北宋疆域图北宋皇帝 愁 什么?积贫积弱
阶级矛盾尖锐
辽和西夏的威胁结论: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四.解决危机的尝试—“庆历新政”1.改革原因2.改革人物3.中心措施4.改革结果5.原因范仲淹整顿吏治措施激进,遭到官僚贵族的反对和诽谤。失败内外矛盾加剧 (1)财政危机(2)政治危机(3)边患危机(4)前奏土地兼并严重导致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统治集团的矛盾尖锐,各地农民、士兵起义给北宋政权以沉重打击。在加强集权的同时,冗官、冗兵、冗费使北宋的国家财政面临严重危机。对外无力抗击辽和西夏在边境的侵扰,广大人民饱受战争之苦。庆历新政失败,北宋朝廷进一步陷入积贫积弱的局面,统治危机进一步加深。
从以下几个方面归纳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由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可以看出封建社会一般改革的目的是什么?性质是什么?一般改革的方式是怎样的?维护和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
性质: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
改革一般都是自上而下的方式.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