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修之死》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亲爱的同行们:
大家好!今天我将从以下六个方面说说《杨修之死》这篇课文的教学。1说教材,2说学情,3说教法,4说学法,5说教学过程,6说预期效果。
一、说教材
《杨修之死》是九年义务教材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本单元语文基本功训练的重点是:“通过人物的言行,结合人物所处的具体环境,把握人物的个性特点。”
而《杨修之死》正是一篇能体现这些训练重点的极好例子,本文从不同侧面展开了曹操和杨修的矛盾冲突,生动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通过这篇课文让学生“窥一斑而见全豹”,培养学生品读古典文化精粹的能力,调动他们阅读的兴趣。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我把教学目标定位为: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积累词语。
2、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学习通过典型事件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3、探究杨修死因。
过程与方法目标:
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富底蕴,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小说的兴趣,从而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
重点、难点的确立及依据
对杨修死因的争论以及人物形象的把握,学生往往会有一些富有个性化的独特见解。因此,本节课的重点确立为:
①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②能用自己的语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
教学难点确立为: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二、说学情
1、学生的知识与能力。
学生在初一初二已接触过小说,并在本册书第三单元专题学习过,对小说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通过教师的点拨、启发,应该能够在了解小说背景的基础上,通过梳理情节,概括内容,归纳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2、学生的心理特点。
初三学生成人感更强烈,更渴望在课堂上表达自己的独特见解,有一定的表现欲和较强的求知欲。
3、存在的问题。
对古典文学名著积累不足以及对小说所体现的三国时代的背景认识不足是学习本课的一大障碍,尤其在探讨杨修死因以及概括人物形象时,学生往往会局限于课文之中或对文章进行表面化的理解。
三、说教法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过程是学生精心读书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不断实现自我构建,学会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美国教育家杜威也说过“教育不是一种告知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学生主动性建设的过程”为此我主要采用以下教法:
点拨法,设疑激趣法,文献解读法,同时将创设情景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法及想象体验法作为辅助教学。
四、说学法
初三学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因此在阅读过程中我放手让学生去充分感知教材。采用以下学法:
质疑提问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法,朗读理解法,让学生自己读课文,自己去品味,自己去感悟。达到教师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五、说教学过程
为了让教法学法充分运用,实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程序我从八个方面设计。
1、激情导入
2、预习检查
3、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4、品读课文,分析人物
5、回顾全文,探究死因
6、拓展延伸,正视历史
7、全课小结
8、课外作业
第一环节是激情导入
我由《三国演义》中对杨修的评价诗句的前六句入手,营造气氛,进入新课的学习。
第二环节是:预习检查
对于课文的阅读,字词的掌握,作者的理解,学生收获不一,必须加以强化,也为后续教学提供基础文本支持。
第三环节是: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本环节开始用“课文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随着杨修数犯曹操之忌,曹操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在文中进行圈点批注”这样的问题与要求让学生针对具体问题对课文中的七个具体事件进行概括,为分析人物形象做准备。
第四环节是:品读课文,分析人物
学生根据问题“你认为文中的曹操、杨修分别是什么样的人物形象?用一个四字词语来概括。你又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对文章进行品读,进而弄清人物在事件中表现出来的性格特点。
第五环节是:回顾全文,探究死因
本环节利用正反双方辩论的形式探究杨修的死因,文本的迁移运用让学生对杨修死因的理解就更加透彻了,同时也给学生以教益,明确“为人不可恃才放旷;做事定要三思而行”。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实践,一方面我鼓励学生自己选择教学内容,同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自己总结,又深刻的体会,真正的体现了学习自主性。而师生共同探讨问题,有利于解决重难点,也体现了互动性。
第六环节是拓展延伸,正视历史;旨通过历史史料让学生全面了解曹操,进而为学生正确理解历史人物与小说人物提供借鉴。第七环节全课小结是对文本的再次升华,让学生对全文有清晰地了解,同时通过环节八课外作业让学生走进历史,用评判的眼光阅读类似文章,达到教为不教的目的。
六、说教学预期
本节课教学以后,95%的学生可了解《三国演义》中杨修和曹操的性格特点,了解通过典型事件刻画人物的方法,也知道了杨修的死因,对于个人处事也将获得一些启示,正确理解“学会谦逊,认清自我”的真正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