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4课《出师表》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4课《出师表》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1-18 21:17: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出师表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流畅的诵读课文并背诵积累
2.译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积累常用文言字词
3.理清课文层次结构
4.体会作者言辞中饱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理解隆中对策的主要内容,把握其要旨及战略方针。
2、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体味精练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滚滚长江东逝水歌曲导入)
随着一段浑厚铿锵的旋律,我们仿佛来到了战火纷飞又英雄辈出的三国时期,看大屏幕猜猜看,这是三国时期的哪位人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由诸葛亮创作的至情名文——出师表
二、了解作者历史背景,积累相关文学常识
1.作者: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期蜀国的政治家、军事家。
2.出师伐魏背景简介:
诸葛亮感念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出山辅助刘备成就大业,建立了蜀国,与曹魏、孙吴鼎足而三。刘备称帝后,拜诸葛亮为丞相。223年刘备病逝,临终对诸葛亮托认国事,并嘱咐儿子刘禅曰:“汝与丞相从事,当事之如父。”后刘禅称诸葛亮为“相父”。诸葛亮深感刘备知遇之恩和临终托孤之情,辅佐刘禅竭忠尽智,为实现刘备的统一中原,光复汉室的遗愿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辅佐刘禅辛勤治蜀,经过了几年的努力,国力有所加强,在这种情况下,他于227年率兵北驻汉中(今陕西省汉中市),准备北伐曹魏,以“北定中原”。
刘禅昏弱,使诸葛亮在劳师远征之际深怀内顾之忧,所以,临行前上此表文,给刘禅以告诫和劝勉。
诸葛亮的战略思想始终是联吴抗曹,并用五年的时间为伐魏做准备。主要措施有:(1)与吴国通好;(2)加强内政建设;(3)平定南方叛乱。
三、解题,了解创作背景,积累关于“表”的常识
四、朗读课文,疏通字词
1.听范读,注意字音节奏,把握课文情感基调
2.同学自由诵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讨论翻译课文
五、诵读课文,把握节奏
1.标出文中的音节停顿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朗读时要在句中划“”处短暂停顿
2.标出长句中的意义停顿
所谓意义停顿就是注意句子内部的层次结构,在层次转换处停顿稍微长一点。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因前三个分句和第四个分句构成“分总”两个层次,因此朗读时需要在“
”处读断。
3.模仿范读,根据你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饱含感情的激情诵读。
六、文言知识积累
整理积累课文中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古今异意的词语,记录在课堂练习本上。
课后习题
1.查找积累关于诸葛亮的故事以及历史上关于后人评价《出师表》的对联诗句。
2.熟读课文,尽量成诵。
3.掌握课文中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制作知识卡片
4.熟练翻译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流畅的诵读课文并背诵积累
2.译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积累常用文言字词
3.理清课文层次结构
4.体会作者言辞中饱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理解隆中对策的主要内容,把握其要旨及战略方针。
2、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体味精练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理清层次,理解内容
1.课文题目名为“出师”,作者阐述出师的理由从哪些自然段可以看出?
2.前五个自然段写了哪些内容?
小结:全文围绕“出师”可分为两大部分:前五个自然段先对“出师”后的国内政事提出建议,然后说明出师理由。
3.课文的第一部分中,作者在出师前提出哪些建议?在怎样的情况下提出的?
4.课文第二部分从哪些方面阐述出师理由的?
二、合作探讨,析读课文
探究课文第一部分的内容
1.
课文开篇先分析天下大势,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分析形势不利的客观条件,指出目前正是决定存亡的关键时刻,希望刘禅“居安思危”。
2.文章开句就提到“先帝”刘备,在文起什么作用?因为蜀国是先帝创下的基业,是“北定中原”“恢复汉室”的根据地,而先帝的理想未能实现而中途死亡,使作者感到十分痛惜,并且感到肩上的托付的担子之沉重。同时警示后主要奋发有为,继承先辈遗志。为后文提出建议定下基调。
3.这段提到“侍卫之臣”和“忠志之土”有什么作用?这是蜀国“人和”的主观条件,而且是先帝“殊遇”造成的。客观条件虽然堪忧,主观努力尚且可为。在这样的情况下,做为蜀国的国君应当如何做,文章开头从三个方面使后主认识到应当有所为。
4.课文三四段列举了哪些人?他们的特点是什么?这两个段的关系是什么?
5.课文第五自然段在前文对宫中府中做好周密安排,举荐贤臣的基础上主要采用了什么写法提出亲贤远佞的主张?
第一部分小结:课文第一部分,主要分析当时的严峻形势,劝勉刘禅继承先帝遗志,并提出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三项建议。
探究课文第二部分的内容
1.课文第六七八自然段提到哪些著名的历史事件?你能找到吗?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写这些事有什么作用?
“躬耕南阳”、“三顾茅庐”、
“临危受命”、“白帝城托孤”
“五月渡泸”、“出师伐魏”
2.课文第八自然段中作者如何表达了出师的决心?
1)以出师为己任。“此臣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2)定下军令状。“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3.作者对他所推荐的贤臣和后主提出了哪些要求?
对贤臣:“斟酌损益,进尽忠言”,要有“兴德之言”。
对后主:“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4.从全文来看,诸葛亮向刘禅提出的三条建议,他反复强调的是哪一条?
作者反复陈说的是亲贤远佞这一条。其余两条虽然说的是方针、政策,也都与此有关。
第二部分小结:课文第二部分是对上文的回顾,再次提出对陛下的期望和要求,这既是臣对君的忠心之述,也是长辈对晚辈诚挚之爱的表露,感情真切自然。为了坚定刘禅支持北伐,完成父业的志向,诸葛亮率先立下军令状:“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表现了以身许国的意志和决心。第九段表达依依惜别之情。
以上6-9段诸葛亮着重叙自己以身许国的经过和准备出征的计划、安排,从叙述中充分表露自己勤劳国事,鞠躬尽瘁的一片忠诚,以创业之艰感动后主,并激励其发愤图强。
三、字斟句酌,体悟深情
课文结尾写道“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看来作者出师的心情非常复杂,再读课文,结合创作背景和我们对历史上诸葛亮和刘禅的认识,我们能体会到作者的哪些心情?
说恩情——先帝知遇之恩
表忠心——尽忠刘氏父子
谈忧虑——对国内对国外
课文中能表现诸葛亮与刘禅长辈对晚辈情和君臣之情的地方是什么?
长辈晚辈情:指出先帝创业艰难,盼后主能发奋积极
多次提及先帝,劝告后主追念先帝遗训,亲贤远佞
述身世,表明自己尽忠报先帝及为后主效力
君臣情:以臣子身份向后主提出建议及推荐人才
说明自己北伐的决心及各大臣职责
课文中,多次提到先帝刘备的作用:
感激先帝知遇之恩
感慨先帝创业艰辛,警械后主
以父子之情感动激励后主
加强劝说后主的说服力和权威性
小结:《出师表》是一篇带有强烈感彩的至情名文。文中既是臣对君的陈说,又是长辈对受托照顾之人的殷切期望。文章不但导之以理,更动之以情。语气既恭敬又恳切,充满谆谆嘱咐的深情。古人曾说:“读《出师表》不哭,谓之不忠;读《陈情表》不流泪,谓之不孝。”
四、课堂练习
课后习题
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历史上的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关于他的故事,你能说出多少?
1、孔明挥泪斩马谡
2、空城计
3、七擒七纵
4、草船借箭
后代有大量赞美《出师表》的对联:
“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身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蜀相》
“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
——文天祥《正气歌》
“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
——陆游《感状》
“出师一表通古今,夜半挑灯更细看”
——陆游《病起抒怀》
“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乐盖有余”
——陆游《武侯书堂》
作业:
学习了这篇《出师表》,除了儒雅智慧,你对诸葛亮有了怎样新的认识?请结合上篇课文《隆中对》,查找资料,说说你心目中的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