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54张PPT。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 14 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
教材简析
教学目标定位
教法简介
教学过程设计及特色简述
有待深入思考的教学问题一、教材简析
(一)教材分析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是高中历史必修2第五单元的内容。
本课从两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我国在19世纪40年代以来的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变迁:鸦片战争以来动荡中的近代社会生活;新中国新生活新风尚。把历史的视角投入到普通的民众中去,这体现了中学历史教学的崭新趋向。这课在本单元中地位最重要,后两课只是对其中三个具体问题单独拿出来讲而已。 (二)学情分析
这一课与人们的现实生活联系密切,学生很容易直观感受,具有较浓厚的兴趣。大量的使用图片,或以采访年长者的方式及了解自己家庭生活的变化,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的效果。但学生往往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重点:新中国的新生活新风尚。
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城乡人们物质生活和风俗习惯的变化状况,特别强调了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的表现和一些新风尚的涌现。说明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的生活质量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才会发生真正意义上的巨变。因此是教学的重点。
突破策略:先在分类探究的基础上,然后通过知识结构探究,以不同时段归类总结。(三)教学重点、难点 难点:中国社会变动对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背景、原因,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如政治、经济、科技和思想文化环境以及外来影响等。因此是教学的难点。
突破策略:引导学生分析服饰、住房、习俗、当今产品丰富等原因,通过设问、讨论、探究、归纳等得出.二、教学目标定位:
1、知识与能力
(1)结合材料掌握近代中国人们物质生活变化的具体表现,并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
(2)通过归纳、比较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发展特征的能力。
(3)掌握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材料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归纳历史本质特征。最终建构知识体系,学会学习。
(2)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图书馆、上网浏览等 方式,亲自观察、收集资料、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以及体验、感悟和反思,拓展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感觉到历史就在身边。
(3)课堂上通过材料学习法和观察学习法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再通过思辨学习法分析中国人民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我国人民近代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的变化,是文明、进步的表现;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根本前提。1、教学方法
问题法、资料搜集、小组合作 、探究讨论、谈话法等方法相结合的综合教学,体现启发式的教学思想。
2、教学模式
运用“阅读观察—提出问题—讨论回答—合作总结—练习巩固”的教学模式,遵循“感性认识—实践应用—理性认识”的认知 规律,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如对服饰方面教学就是这样尝试。
3、手段:应用多媒体教学课件辅助教学三、 教法简析:(一)教法(二)学法指导
1、学情分析:
学生已具备相当水平的文科知识和自学能力,对相关的内容在初中也有所学习,感性认识较强,但发散思维、知识连贯性、学科迁移能力不够。
2、学法指导:
(1)课前指导:引导学生充分进行预习,提出问题,带着问题预习。课前对学生进行分组:服饰组、饮食组、礼仪组和建筑组等四组,让学生搜集相关资料。
(2)课堂指导: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课后指导:指导学生利用相关的练习,加强对本课的理解与掌握, 四、教学过程设计及特色简述
1、导入新课
2、讲授新课
3、巩固小结
4、练习反馈板书设计: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服饰方面饮食方面居室建筑习俗风尚 五、有待深入思考的教学问题
在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中,如何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
视频导入:播放赵本山和宋丹丹合演的小品《昨天、今天、明天》片断。
合作探究:不知大家从这段小品 中感受到什么? 根据课前对学生进行分组:服饰组、饮食组、礼仪组和建筑组等四组,让学生搜集关资料。要求展示时间4分钟左右,方式不限。
结合指导学生课前预习设问:思考本课讲解了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哪几个方面的变迁?
服饰方面饮食方面居室建筑习俗风尚交通通讯等
讨论厅: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 变迁展览馆示意图 展厅一 服饰方面
请说说这分别是什么时候中国人的有代表性的服饰。(简述近现代中国服饰变迁的过程怎样?) 清代男女服饰末代皇帝溥仪与皇后婉容的合影中山装 旗袍50年代的时尚——列宁装“文革”时期的绿军装和军棉大衣“文革”时期,在“红色革命”时代主旋律的影响下,全国着装 表现出明显的军事化特征,即所谓“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现代服装 展厅一: 服饰方面
(1)第一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1840-1949年)1、男装:2、女装: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向称身适体、短袍窄袖的方向发展,旗袍(旧式、新式) 请说说这分别是什么时候中国人的有代表性的服饰。(2)第二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 (1949-1978年)3、男装:列宁装、中山装(干部装)、中式便装4、女装:列宁装、布拉吉(连衣裙)、中式便装(3)第三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5、服饰由最基本的“穿得暖”向“穿得好”转变,各种款 式的服装层 出不穷。小结: 中国近代以来服饰的发展趋势是由 “封闭”走向“开放”。(个性化) 请分别说说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
(从服装本身的特点、服装的功能、外来影响、政治环境、经济状况等方面去思考)1、中餐:四大菜系
你能说出四大菜系各有什么特色和招牌菜吗?2、西餐:作为大众饮食方式传入的时间:19世纪40年代(鸦片战争后)
影响:西餐中常用原料进入餐桌,经营西式食品的食 品厂出现。你知道多少中西方饮食文化及其区别?西餐是怎样传入中国的? 展厅二 : 饮食方面3、区别:西方:饮食以营养为最高准则(讲求食物营养成分的搭配合 理,及营养成分是否被充分吸收),菜肴的色、香、味是次一等的要求。 中国:追求美味奉为进食的首要目的。(中国的某些菜仅仅是味道的载体) 思考:
1、国家当时为什么要发放这些购物票证呢? 为什么现在我们购物时又不用这些票证呢?
(教材P66学思之窗:
思考:
你认为,导致当今中国产品丰富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 2、 请同学们说说在改革开放前后你家饮食种类和结构的演变?谈谈其中的原因?展厅三:居室建筑安居乐业是中国人的梦想。
你知道多少中西方居室建筑?1、中国传统住宅的样式。2、西式住房开始出现(外国人来华后)。合作探究:西方居住理念传入中国之后,中国居室 建筑与家具陈设发生了哪些变化?
现在人们的住房条件为何能得到极大的改善?展厅四:习俗风尚列举中国旧时期有哪些比较落后的风俗。中国近现代习俗风尚发生变革有哪些具体的表现?中国近现代的习俗风尚为什么会发生变革?(1)内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生巨大变革的时候,社会习俗和风尚也随之发生变化。婚丧礼俗。 蓄长辫、女子缠足、搞迷信活动。日历使用阴历,女子遵从“三从四德”,女了地位低下。(1)主张婚姻自主,解放后,恋爱自由,(2)丧礼趋于简化,土葬为主开始向以火葬为主改革。(3)民国成立后,剪辫易服、废止缠足、破除神权、反对迷 信,公历、点头鞠躬、握手;女子也开始步入社会。(4)改革开放后:休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2)外因:伴随着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入侵,国外的观念、礼俗等也随之涌入中国。 讨论厅
知识结构探究:
通过填写表格的方式,梳理课本内容,形成知识结构。
讨论厅
近代以来我国人民生活发生了哪些重要变化? 近代以来影响我国人民生活变化的因素有哪些? 课后拓展探究:
(1)访问一位老人,了解新中国成立前后生活的变化,然后写成一篇篇短文。
(2)对自己的家庭在改革开放前后的物质生活(包括收入、住房、衣食、家用电器等)进行调查,然后用表格展示出来。近代以来我国人民生活发生了哪些重要变化? 从“衣”来说,由清末的笨拙的旗人服装转变为西装和五彩缤纷的休闲服装;
从“食”来说,引进了西餐,而且更多的考虑到膳食结构和营养配餐;
从“住”来说,以传统的平房为主转变为整洁宽敞的楼房为主;
从社会风俗来说,传统的陈规陋俗转变为简约文明的习俗。 首先是鸦片战争以来,由于西方国家的侵略,使西方国家的生产生活方式也涌进我国;
其次一些先进的中国人也通过近代以来的战争和交往,发现了自己的落后,所以也积极主动吸收外国的一些生产生活方式;
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始终把改善人民生活放在第一位。 近代以来影响我国人民生活变化的因素有哪些?广州最老的西餐馆:太平馆
西式餐馆粮票、布票和油票 改革开放后的饮食结构窑洞传统民居北京四合院俯视图围屋花园洋房60、70年代简洁的家居现代家居清末民初的传统婚礼传统社交礼仪封建迷信清末中外官员握手致意阅读材料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制定并颁布了《婚姻法》,废除包办婚姻、男尊女卑的封建婚姻制度,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新婚姻制度。请回答:1、哪些人在这部婚姻法颁布前就提倡婚姻自由、男女平等?
2、这部婚姻法颁布的作用和意义是什么?从而构建了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的范式,也为婚姻制度改革提供了法律依据。这是解放妇女、移风易俗的一项重大举措,导致几千年来中国社会家庭生活的重大变革。戊戌变法时期的维新派 不知大家从这段小品中感受到什么?